温度和光照对棉铃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温度和光照对棉铃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一、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峰,艾合买提·哈里克,王大光,张小龙,李杰,娄善伟[1](2021)在《棉铃发育不同时期的质量变化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索棉铃发育过程中重量及品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挂牌选取不同时期棉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在常规种植方式下,棉花上部(7台以上)、中部(4~6台)和下部(1~3台)果枝铃重有所差异,中部铃重最高,下部次之,上部最低,最大差值可达1.6 g;棉铃发育上,花后40~50天籽棉、铃壳、皮棉重量增加最快,且均在花后70天最重,而衣分则在花后55天最高;纤维品质指标中除了短纤维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花后45~55天下降最大,其余指标整体呈随生育进程增加而增加趋势,但长度、整齐度、断裂伸长率分别在花后65、70、60天出现最高值并有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棉铃发育并不是越长越好,花后超过70天,棉花重量、衣分、长度、强度、整齐度等多项指标都会降低,不利于棉花质量提升。

孙路[2](2021)在《气象因子对棉铃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杨长琴,张国伟,刘瑞显,王晓婧,倪万潮[3](2020)在《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生产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对直播棉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棉花生育进程推迟;花铃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降低、有效积温先升高后降低且以6月4日播期花铃期有效积温最高。可见,前3个播期棉花花铃期温光条件较好。棉株与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及氮磷钾累积量随播期推迟降低,且前3个播期的棉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进入较高速率累积期早于后2个播期的棉株。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棉成铃数与皮棉产量显着降低。与5月15日播期相比,其余4个播期直播棉的皮棉产量分别降低15.9%~16.9%、13.1%~16.9%、26.9%~33.5%、58.2~62.0%。100kg皮棉氮、磷和钾吸收量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养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播期间,以6月4日和6月14日播期棉纤维综合品质较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5月15日—6月4日是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该播期内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棉花优质纤维的形成。

赵宝改[4](2019)在《陆地棉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发育特征及对铃期温度的响应》文中认为【目的】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但随着近几年机采棉的大面积普及脱叶催熟剂的使用导致棉区棉纤维品质下降问题严峻,直接影响到新疆棉纤维加工质量的控制。温度作为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一起被认为是影响纤维生长发育、品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早熟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选取中早熟品种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的铃期温度中,以研究温度变化对纤维物质累积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探讨实现有效开花结铃的温度指标,为改善机采棉纤维品质,促进优质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大田常规播种日期为对照,共设定四个播种日期。在开花当天分不同果枝部位进行挂牌标记,铃期分期取样并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纤维、棉籽的物质积累特征及影响纤维品质形成的重要酶活性指标等,棉铃发育后期取样调查不同品种纤维主要品质形成规律、单铃重及最终品质。结合铃期温度因子的变化,分析不同类型品种棉纤维干物质累积、重要酶活性以及品质等的变化,明确温度因子与纤维物质积累、主要酶活性变化及品质形成的关系,总结温度对纤维发育的影响及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结果】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花后50 d内日均温(MDT)为23.8℃、≥15℃有效积温为456.8℃的温度条件下早熟品种上部果枝单粒种子纤维干物质快速累积期在铃龄18 d-40 d,棉籽重比纤维重的峰值出现在铃龄15-22d间,日均温下降使得棉籽、纤维异速生长程度加剧;在纤维物质累积过程中,日温差对单粒种子纤维物质快速累积期的长短有着极显着影响。(2)MDT下降至20.8℃对中部果枝棉纤维长度形成影响较大,对上部果枝纤维强度和成熟影响较大。花后50 d内≥15℃有效积温降为305.1℃会严重影响纤维成熟,使早熟品种棉纤维伸长期延长,但对最终纤维长度影响不大,品种间纤维品质形成对铃期温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为:新陆早59号>新陆早64号>新陆中82号。新陆中82号纤维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在铃期低温(MDT≤23.0℃)条件下均表现较好,有良好的早熟性。播期和品种对纤维比强度形成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3)新陆中82号上部果枝在花后50 d内MDT下降为20.8℃条件下纤维发育防御低温胁迫的反应强烈,抗寒性强;纤维发育阶段日均温≤20.35℃会使棉纤维出现活性氧毒害作用,导致生理活性下降;纤维中POD、SS活性峰值存在明显的随铃期MDT下降而推迟出现且降低的趋势。【结论】铃期MDT下降使棉籽、纤维间异速生长程度减小,日温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纤维物质累积过程中单粒纤维物质快速累积期的长短。播期和品种对纤维比强度形成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当花后50 d内MDT下降为20.8℃、≥15℃有效积温降为305.1℃时会严重影响纤维成熟,同时使早熟品种棉纤维伸长期延长,但对最终纤维长度影响不大。纤维发育期日均温≤20.35℃均会导致棉纤维出现活性氧毒害作用,纤维中POD、SS活性的峰值存在明显的随铃期MDT下降而推迟出现且降低的趋势。研究中发现新陆中82号在MDT≤23.0℃条件下早熟性及抗寒性均较好,适宜在北疆特早熟棉区种植。

吴悠[5](2017)在《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具有无限开花结铃习性,不同开花期、不同部位棉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光生态因子不同,养分供应状况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而棉株不同部位棉铃铃重、纤维品质的不整齐是造成棉花品质不佳的原因之一,影响其经济价值。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爆发的日趋频繁,花铃期土壤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在棉花生产中,氮肥和钾肥是常用肥料,合理施用肥料有利于提高产量、优化纤维品质。本文综合国内外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生理生态研究结果,基于2010-2013年在江苏南京进行不同温光生态因子效应及调控(水分、施氮量、施钾量)试验,研究棉株内部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明确影响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主导温光生态因子及干旱、施氮量、施钾量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特征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棉株内不同部位的差异变化幅度大小为:铃重>马克隆值>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上升,铃重和纤维品质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中部果枝(FB7-12)铃重和纤维品质最优,下部果枝(FB1-6)次之,上部果枝(FB13-15)最小。对相同果枝不同果节而言,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马克隆值第1果节>第2果节>第3果节,纤维长度第2果节>第1果节>第3果节。第1果节和第2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1.8-8.8%,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1-1.8%,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0.9-2.2%,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0.7-6.3%;第1果节和第3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6.1-16.4%,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5-3.4%,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1.1-4.8%,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4.7-11.2%。2.播种期和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棉铃铃期、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受播种期和遮阴的影响。播种期推迟延长棉铃成熟期,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但增加第1、2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降低第3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遮阴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纤维马克隆值,但在4月25日播种期条件下,遮阴增加纤维长度,在5月25日和6月10日播种期下遮阴降低纤维长度。播种期推迟和遮阴降低马克隆值使其趋近最佳范围。晚播和遮阴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对铃重和纤维比强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明显,但晚播遮阴复合因子对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单因子。受播种期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受遮阴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受播种期遮阴互作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对播种期和遮阴互作较科棉1号更为敏感,导致播种期和遮阴互作下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降幅大于科棉1号。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受晚播和遮阴的影响变化幅度不同,随播种期推迟和遮阴程度加深,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增大。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低于第1、2果节,晚播遮阴对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大于第1、2果节。3.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温度因子对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在大多数部位大于光照因子,日均太阳辐射影响除FB1-3FN1以外所有部位铃重、所有部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形成。棉花整体铃重和纤维品质主要受到生育后期棉铃的制约,平均日最高温和日均太阳辐射对棉花生育后期铃重的影响最为显着,最适平均日最高温为29.9-32.4℃,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5.8-17.5 MJ m-2;适宜棉花生育后期棉铃纤维品质的最适平均日最高温约为26.7℃,有效积温临界值为207-216℃,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4.2 MJ m-2,马克隆值在日均太阳辐射为22.9MJ m-2时获得最大值5.7。取得较优纤维品质时,棉铃铃重可能会受到抑制。4.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显着缩短棉花铃期,降低铃重、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对马克隆值的影响年际间存在差异。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铃重>马克隆值>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随果枝部位升高,棉铃受到的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FB7-12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均受到干旱的显着影响,FB1-6各指标受到的影响相对小较小。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增大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3.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在0~360/480kg hm-2施氮量范围内,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及马克隆值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施氮量,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的差异显着降低,对棉株内不同部位纤维品质差异的影响较小,但能显着缩小第3果节和第1果节间纤维长度差异。4.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指标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钾量增加,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差异降低。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大于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升高,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增大,与第1、2果节相比,第3果节铃重和纤维品质更易受到施钾量的影响。

唐淑荣[6](2017)在《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5-2014年我国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主要性状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我国近十年间棉花不同品种类型(杂交棉、常规棉)、不同熟性类型(早熟、中熟、早中熟)、不同生态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规律,运用作物同异育种理论对其进行同异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GGE(基因型主效(G)加基因型(G)与环境互作效应(E)模型)双标图对品种的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特征分布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以2005-2014年纤维品质数据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性状分析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I型)、普通优质(II型)的品种数量,中熟棉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为0.54%和12.63%;早中熟棉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棉为7.09%和18.44%。(2)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纤维质量性状与理想性状比较,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和品种布局的首选的重要熟性类型,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中熟棉类型。(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五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棉品种有所增加。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范围在28.7-30.3mm,可适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近几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分布在29.6-31.0cN.tex—1范围,属中等偏上的水平。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品种马克隆值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品种,且黄河流域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期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的现象。(5)研究表明棉花≥10℃有效积温是影响中熟常规棉和杂交棉纤维品质的最主要因子。2.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I型、II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0.94%和22.98%,另外有76.08%的品种符合普通高产(III型)和未达到I、II、III型的型外品种。其中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58%、28.42%和14.74%;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0.59%、19.94%和10.56%。(2)黄河流域常规棉、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3和0.8888;长江流域杂交棉综合同一度为0.8643;西北内陆棉区综合同一度为0.8905。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着。黄河流域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区域,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的种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对优化我国优质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3.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以黄河流域19个、西北内陆早熟区6个和早中熟10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材料分析。运用GGE模型划出双标图,旨在研究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试验环境与品质性状互作模式,对品质性状选择和适宜的生态区进行探讨与划分,并基于GGE双标图对预测原棉纺纱能力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纺纱均匀性指数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正相关并达极显着水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为正相关但不显着,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但不显着。(2)黄河流域棉区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新乡和商丘,其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综合纤维品质优良,可称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大荔、西华、宁津、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表现中等,可称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杨凌、运城、安阳、邯郸、沧州、天津、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可称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3)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由优质到普通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精河;第Ⅰ生态区包括乌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昌吉(简称ACD6,以下类同);第Ⅲ生态区包括第七师125团、第八师121团、石河子以及敦煌。(4)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由优质到普通亦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莎车、轮台、巴州、库车、疏附、第一师阿拉尔);第Ⅱ生态区包括麦盖提和第三师喀什;第I生态区是阿克苏。4.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法,旨在构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纤维品质灰色预测模型,探索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未来5年和10年纤维品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0年期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的综合纤维品质总体呈逐年提升趋势。纤维长度表现较优,分布阈值有所提高(27.0-32.0mm),且多数品种纤维长度达到29mm或30mm,比强度呈增大趋势。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达到“很强”档水平(31.0cN·tex-1)的品种所占比例2011年达到61.1%。马克隆值在棉区间差异显着,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逐年增高,由B2档(4.3-4.9)向C2档(5.0及以上)变化;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偏高,基本维持在C2档水平;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较优,分布在A档(3.7-4.2)和B2档(4.3-4.9)。纺纱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其中分布在130-149(可纺40-50中支纱)品种所占比例为80.0%。总之,近10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综合纤维品质总体上西北内陆棉区相对较优,其次为长江流域棉区,再次为黄河流域棉区。预测在未来5年和10年,黄河流域纤维品质呈明显下降趋势,长江流域略微上升,而西北内陆则呈显着下降趋势,这些变化应引起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棉花育种工作者及审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贾彪,吴杨焕,李杰,马富裕[7](2016)在《基于辐热积的棉花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好地应用辐热积监测棉花生长发育状况,试验设3个密度处理:240.0×103株·hm-2、176.0×103株·hm-2及82.5×103株·hm-2,每隔710d对棉花发育状况进行观查记录,并从石河子气象站获得棉花生育期内的辐射及热量数据,初步探明辐热积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密度减小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呈增加趋势;鲁棉研24实收籽棉产量在密度240×103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为4 306.8kg·hm-2,新陆早50实收籽棉产量在密度176×103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为4 267.73kg·hm-2;产量随辐热积增加呈增加趋势,且符合线性关系,通过模拟筛选得到棉花最佳棉铃动态生长发育模型通式。高斯模拟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棉花铃数生长变化。

张新新,陈吉,刘敬然,吕丰娟,马伊娜,王友华,周治国,陈兵林[8](2015)在《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为采取适宜栽培措施减轻花铃期不适宜温光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度敏感性差异较大的科棉1号(低温弱敏感型品种)和苏棉15号(低温敏感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4月25日、5月25日、6月10日)播种和花铃期遮阴(相对光照率CRLR为100%、80%、60%),形成花铃期不同的温光条件,研究温光互作(用铃期内累积辐热积PTP表示)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1)铃期内日均温、日均最高温、日均最低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是造成棉纤维品质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棉株不同空间部位各气象因子值纵向随果枝数增加、横向随果节数增加均逐渐降低。(2)纤维品质指标中马克隆值对温光互作最为敏感,其次为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3)各空间部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随铃期内PTP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型变化。各空间部位各纤维品质指标理论最大值,纵向比较内围果节以中部果枝最大,下部次之,上部最小,横向外围果节的理论最大值均小于其内围果节。中部内围铃各纤维品质指标达到优质棉A级、AA级时适宜PTP范围最广。低温敏感型品种各纤维品质指标适宜PTP范围皆低于低温弱敏感型品种。(4)纤维比强度的适宜PTP范围较小,是优质棉A级的主要限制因素;马克隆值和比强度适宜PTP匹配性差,是优质棉AA级的共同限制因素。棉纤维品质在PTP 183.5—633.7 MJ·m-2(科棉1号)、229.0—589.6 MJ·m-2(苏棉15号)时达到优质棉A级,在304.7—452.9 MJ·m-2(科棉1号)、346.6—357.8 MJ·m-2(苏棉15号)时达到优质棉AA级,两年试验中除6月10日播期CRLR60%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达到优质棉A级;而达到优质棉AA级的只有4月25日播期CRLR80%、CRLR60%处理和5月25日播期CRLR80%处理。【结论】棉花各纤维品质指标均有其适宜的PTP范围,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各空间部位达优质棉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的晚播(如5月25日)与弱光有利于优质棉纤维品质的形成。

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9](2013)在《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棉花是喜光作物,棉花单叶光补偿点是750-1000lux,光饱和点是7-8万1ux,适应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外界环境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棉花花铃期低温寡照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生态因子,长江流域棉区花铃前期常因多雨寡照不利于伏前桃和伏桃发育,花铃后期又因低温寡照不利于早秋桃发育;黄河流域棉区也存在花铃后期低温和群体中下部光照变劣的现象,限制了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因此有必要把温光作为一个复合因子,从生理生化水平研究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苏棉15号和科棉1号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江苏南京(118050’E,32°02’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分期播种再遮荫试验,研究:(1)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2)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3)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花铃期遮荫和不同播种期造成棉花主茎功能叶SPAD值、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不同程度下降;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着遮荫程度加重而上升。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弱光下,棉花叶片Pn下降并非由光化学反应和气孔因素导致,有可能是棉花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酶类受到影响,或(和)棉花叶片叶绿素合成受阻、合成速率下降所致。低温导致棉花主茎功能叶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降低,遮荫条件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上升,晚播和遮荫条件下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下降,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增加。研究结果认为,低温弱光改变了棉花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棉花叶片在低温和弱光条件下主要通过非光化学猝灭来耗散能量。原因可能是温光胁迫使棉花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受抑制和损伤,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导致叶片碳循环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也可能是温光胁迫抑制了光合碳代谢的电子供应,造成棉花叶片PSⅡ的部分失活或伤害,不利于棉花叶片把所捕获的光能转变为化学能。2.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晚播条件下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和C/N增加;说明低温减少了光合产物的消耗,阻滞了叶片可溶性糖向库器官的运输,增加了叶片中碳含量,造成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随着遮荫程度的加重,对位叶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和C/N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遮荫抑制了光合作用,使光电子传递能力和卡尔文循环降低,碳水化合物在棉株体内的累积量减少,从而降低棉花叶片碳同化作用,最终导致叶片中光合产物合成量降低。随播种期推迟对位叶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而比叶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遮荫程度加重对位叶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上升而比叶重下降,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随着播期的推迟和遮荫程度加重而下降。研究结果认为晚播低温和遮荫弱光改变了棉花叶片蔗糖与其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碳分配比例。表明不同播期和遮荫处理显着影响棉花叶片的酶活性和蔗糖代谢,阻碍蔗糖产物的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其所受影响加剧,棉花植株所受胁迫程度越深,棉花叶片蔗糖代谢越受抑制。(3)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花铃期遮荫和不同播种期造成棉花生长的田间小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棉花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造成棉花群体内光分布显着降低,降低了温度和空气流动,棉花群体冠层空气湿度明显下降。从而削弱了植株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降温作用,改变碳水化合物在棉株体内的分配,降低了光合产物向棉铃的输出,减少了棉株体内干物质量的积累,导致棉铃营养不足,因而造成棉铃体积减小,单铃棉籽数减少,粒重、铃壳重下降,最终使棉花产量显着下降。遮荫和播期对铃重和衣分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温光耦合处理对单株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温度或者光照单因子,随着播期的推迟,遮荫程度对衣分产生的影响越大。

赵文青,孟亚利,陈兵林,王友华,李文峰,周治国[10](2011)在《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和施氮量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过程的定量关系及两者的补偿效应,探明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生态基础。【方法】以杂交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徐州(117°11′E,34°15′N,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分期播种(4月25日、5月25日)和施氮量(0、240、480 kg N.hm-2)试验,研究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用纤维加厚发育期的累积辐热积PTP表示)和施氮量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1)棉株果枝部位显着影响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并与温光复合因子存在协同效应。棉株中部果枝铃发育期温光条件适宜,其纤维比强度显着大于其它果枝部位铃;随温光条件变差,纤维比强度在果枝部位间的差异不明显。(2)棉纤维比强度随花后天数的增加可分为快速增加和稳定增加两个时期,PTP与纤维比强度快速增加期的日均增长速率(VRG)线性正相关、与快速增加持续期(TRG)线性负相关,与稳定增加期的日均增长速率(VSG)、持续期(TSG)及最终棉纤维比强度(Strobs)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当PTP达到291 MJ.m-2左右时,纤维比强度Strobs最大(科棉1号、美棉33B分别为34.8、31.9 cN.tex-1),品种间差异主要源于纤维比强度稳定增加期(中科棉1号和美棉33B的VSG、TSG分别为0.32 cN.tex-1.d-1、21 d和0.18 cN.tex-1.d-1、24 d)。(3)纤维比强度达到最大值所需的PTP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施氮量可通过棉铃对位叶叶氮浓度(NA)影响纤维比强度的形成,棉花氮素营养对温光复合因子存在补偿效应,当PTP高于104 MJ.m-2时,240 kg N.hm-2下的NA更适宜于比强度的形成;PTP低于此值时,增加施氮量可对温光复合因子进行补偿,以利于高强纤维形成。【结论】棉株果枝部位显着影响纤维比强度的形成,且与温光复合因子存在互作效应;温光复合因子、施氮量均显着影响棉纤维比强度的形成,且后者对前者存在补偿效应;棉纤维比强度形成过程可分为快速增加和稳定增加两个阶段,后者是品种间纤维比强度形成差异的主要阶段。

二、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棉铃发育不同时期的质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内容
        1.3.1 农艺性状调查
        1.3.2 不同部位棉铃调查
        1.3.3 棉铃调查
        1.3.4 纤维品质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基本农艺性状情况
    2.2 不同部位棉铃单铃重差异情况
    2.3 不同发育时期棉铃的铃重与衣分变化情况
    2.4 不同发育时期棉纤维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2.4.1 不同发育时期纤维长度和强调的变化情况
        2.4.2 不同发育时期棉纤维其他指标变化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4)陆地棉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发育特征及对铃期温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纤维发育过程
        1.1 纤维细胞的分化与突起
        1.2 纤维细胞的伸长
        1.3 棉纤维的次生壁加厚发育
        1.4 棉纤维的脱水成熟
    2 温度对棉铃发育的影响
        2.1 温度对单铃重的影响
        2.2 温度对棉籽发育的影响
        2.3 温度对纤维发育的影响
    3 温度对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3.1 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
        3.2 温度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3.3 温度对马克隆值的影响
    4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上部果枝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温度资料的采集
    2 结果与分析
        2.1 铃期温度温对棉铃发育的影响
        2.2 铃期温度对棉铃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2.3 铃期温度对纤维累积特征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对不同类型品种上部果枝单粒棉籽、纤维物质积累影响不同
        3.2 棉籽与纤维之间存在的异速生长关系受温度的影响
        3.3 铃期日均温差对上部果枝棉纤维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长短有影响
第三章 温度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不同类型品种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2.2 温度对不同类型品种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2.3 温度对不同类型品种棉纤维马克隆值的影响
        2.4 播期及品种处理对纤维主要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品种棉纤维成熟和比强度形成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3.3 纤维主要品质性状受不同处理影响不同
第四章 温度对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条件下纤维发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2 不同播期条件下纤维发育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2.3 不同播期条件下纤维发育中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4 纤维发育过程主要酶活性与纤维品质形成的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果枝部位棉纤维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
        3.2 铃期温度对不同类型品种POD、SS活性的影响
        3.3 POD、SS活性影响纤维品质形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花后50 d内 MDT及≥15℃有效积温的下降使得棉籽、纤维异速生长程度减小
        1.2 POD、SS 活性峰值随铃期 MDT 下降而降低且延迟出现
        1.3 中部果枝纤维品质形成对铃期低温条件响应较强烈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1.1 铃期
        1.2 铃重
        1.3 纤维品质
        1.3.1 纤维长度
        1.3.2 纤维比强度
        1.3.3 马克隆值
    2 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对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2.1 温度
        2.2 光照
        2.3 水分
        2.4 氮肥
        2.5 钾肥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1.4 棉田小气候
        1.5 铃重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田小气候
        2.2 播种期对铃期的影响
        2.3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4 不同部位棉铃铃重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棉纤维品质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1.1 纤维长度
        2.1.2 纤维比强度
        2.1.3 马克隆值
        2.2 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2.2.1 纤维长度
        2.2.2 纤维比强度
        2.2.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条件
        1.4 棉田小气候
        1.5 凌晨叶水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期的影响
        2.2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重的影响
        2.3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2.2 施氮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3 施氮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2.2 施钾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3 施钾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特征
        1.2 播种期与花铃期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3 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1.4 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5 施氮量对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6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2 结论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6)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研究进展
        1.1 国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 国内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1 国内棉花生产现状
        1.2.2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研究现状
        1.2.3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在纺织应用中研究现状
    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品种遗传特性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和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类研究
        3.1 按品种类型(杂交棉和常规棉)分类研究
        3.2 按品种熟性(早熟、中熟和早中熟)分类研究
        3.3 按生态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分类研究
    4 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评价分析与统计方法应用
        4.1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分析标准
        4.2 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5 研究目的和意义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纤维样品取样
        1.2.2 测试方法
        1.2.3 测试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3.2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品种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分析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参与统计的数据
        1.3.2 统计分析方法与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区不同品种类型的纤维品质分析
        2.2 不同品种类型纤维品质同异性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2 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设置
        1.1.2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GGE模型分析
        1.3.2 GGE双标图分析方法
        1.3.3 试验环境的地理因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1.2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1.3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2 西北内陆棉区北疆早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2.1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2.2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3 西北内陆棉区南疆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3.1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绘制
        2.3.2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区试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趋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2 长江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3 西北内陆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2 2005-2014年我国三大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2.2.1 不同生态区纤维长度的比较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纤维比强度比较分析
        2.2.3 不同生态区纤维马克隆值比较分析
        2.2.4 不同生态区纤维纺纱均匀性指数比较分析
        2.3 基于灰色预测的未来国家棉花品种区试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2.3.1 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
        2.3.2 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4 三大棉区未来纤维品质发展趋势比较
    3 讨论和结论
        3.1 讨论
        3.1.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3.1.2 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3.1.3 建议
        3.2 结论
        3.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参试品种纤维品质变化总体趋势
        3.2.2 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三大棉区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品种纤维品质评价与地域分异
        1.2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1.3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特征分布与区域划分研究
        1.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2 结论
        2.1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分类评价
        2.2 不同类型品种杂交棉和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评价
        2.3 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特征划分
        2.4 国家棉花纤维品质质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相关论文

(7)基于辐热积的棉花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3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2.2 辐热积与棉花产量的关系
    2.3 基于棉铃数生长变化的辐热积模型
3 结论与讨论

(8)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影响纤维品质主要气象因子的确定
    2.2 温光互作下棉纤维敏感品质指标的确定
    2.3 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单一指标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2.4 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综合等级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光互作对棉花纤维品质单一指标空间分布的影响
    3.2 温光互作对棉纤维综合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9)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摘要
    1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1.1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1.2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2.1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2.2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的影响
    3 遮荫(光照)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叶片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气象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2.2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主茎功能叶SPAD值的影响
        2.3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主茎功能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2.4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主茎功能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5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的影响
        2.2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的影响
        2.3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铃对位叶比叶重的影响
        2.4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摘要
    1 讨论
        1.1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影响
        1.2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1.3 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四、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铃发育不同时期的质量变化研究[J]. 李江峰,艾合买提·哈里克,王大光,张小龙,李杰,娄善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气象因子对棉铃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D]. 孙路. 塔里木大学, 2021
  • [3]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J]. 杨长琴,张国伟,刘瑞显,王晓婧,倪万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1)
  • [4]陆地棉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发育特征及对铃期温度的响应[D]. 赵宝改.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D]. 吴悠.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D]. 唐淑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基于辐热积的棉花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J]. 贾彪,吴杨焕,李杰,马富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6)
  • [8]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J]. 张新新,陈吉,刘敬然,吕丰娟,马伊娜,王友华,周治国,陈兵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5)
  • [9]花铃期遮荫对不同播种期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D]. 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3)
  • [10]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J]. 赵文青,孟亚利,陈兵林,王友华,李文峰,周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11(18)

标签:;  ;  ;  

温度和光照对棉铃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