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

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

一、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1](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文中认为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生产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家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使用上,用户开始更多的注重家具在使用中的情感交流。物与人之间的沟通则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进行,由此,家具造型在家具设计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家具设计思路和方法。家具的传统设计开发模式大多是凭借设计师的直觉来进行,受设计师的主观审美及个人经验影响较大,难以形成科学标准的设计体系,同时由于产品研发成本的限制及产品市场响应的需求,传统家具设计模式重研发轻市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仿生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可以快速有效提取自然生物系统的理想特征和有机形态,充分把握自然界生物的根本特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对于家具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还可以更高效的使产品与市场接轨,使产品在拥有原创设计的同时,能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仿生家具在视觉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图像特征,充满激情和活力,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仿生设计手法被应用到家具设计中,仿生设计已成为探索现代家具多元化创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课题研究以家具常见种类座具为例,(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坐”,同“座”。坐,在词性上属于动词,泛指“坐”这一动作;座,在词性中是名词属性;坐具,一词常指中国传统坐具椅、凳等。本课题中座具主要指的是现代家具座椅的一类统称,因此,选用“座具”二字为课题名称用词)提出了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和原理进行仿生座具设计的构想,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提取生物的形态、结构并优化,把握自然生物的特征,提高仿生家具设计的精度,节省产品从设计构思到实践生产的时间,仿生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把握合理性,使仿生家具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提升人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以马蹄莲为仿生物原型,开展对仿生座具的设计研究,获取并重构马蹄莲的曲面造型结构;提取特征要素,通过参数化设计原理开发马蹄莲仿生座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仿生座具进行方案评估,通过产品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马蹄莲仿生座具的模型,分析产品造型质量。

余文健[2](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针对游戏进行逆向分析并开发外挂程序进行攻击和检测非法行为已成为游戏安全领域的重点问题。其中攻击需要基于数据,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存在明文call难以寻找的问题;检测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进行考量,而针对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和外挂运行时恶意行为方面的检测还存在不足。据此,本文研究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设计并实现一套可用于网络游戏的攻击与检测软件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逆向分析网游明文call的方法。通过对发包函数设置断点,分析封包内容的写入操作或者跟踪封包长度,在逆向追踪的过程中,针对是否触发保护的情况,灵活选择中断还是监控;在层层返回时,根据封包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指令中出现的地址,其内部包含的内容何时发生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点的更换。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出不同网游的明文call,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获得其他功能call的地址。(2)提出函数内部调用路径的挖掘算法。主要针对某个API功能失效,发现是其内部调用的某个子API被设置钩子的缘故,若要绕过则需要知道该API内部这个子API被调用的完整路径,从而从被调用的上层进行绕过。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对复杂内核API的内部调用路径进行较为完整地挖掘,挖掘总耗时不到35s。(3)提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和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的检测算法。前者分为两种检测策略,分别是基于合法范围的普通检测算法和基于异常回溯的深度检测算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注入的DLL进行检测。后者针对外挂程序已经完全运行的情况下,游戏本身的保护措施不含有对恶意行为的检测功能,从该角度出发提出恶意行为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检测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的DLL以及外挂运行时的恶意行为并输出警告提示。

江国海[3](2021)在《NGD3.0柴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密封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柴油发动机动力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其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研究人员对提高发动机密封性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功率以及燃料燃烧是否充分等方面。密封性能作为发动机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虽已有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主要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对其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动机密封性能的提高。本文以NGD3.0柴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从产品开发的最底层,对发动机与之配套的气缸垫进行了设计,并对发动机整机密封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完成了柴油发动机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模型重构。运用Handyscan 3D手持激光扫描仪获取了发动机点云数据,用硅胶翻模技术得到了气缸盖内部复杂水道的结构参数;通过Geomagic Studio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了预处理,采用逆向/正向混合建模的方法在CATIA中完成了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模型重构;在Solid Works中,对发动机配套的螺栓进行正向建模,根据后续配套设计的气缸垫二维图纸对气缸垫进行正向建模,并完成了柴油发动机的整机装配。(2)根据柴油发动机气缸体和气缸盖结构参数以及性能参数,设计配套气缸垫。完成了气缸垫材料选择、结构选型以及理论密封力的计算;根据气缸体、缸盖结构,对密封筋的布局进行了合理安排和设计,并对其上所涉及的缸口、水孔、油孔以及螺栓孔等筋形结构进行了设计,最终完成了气缸垫设计。(3)对发动机垫片在密封性能上所表现出的结构非线性,基于有限元技术进行了稳态场研究。通过压缩回弹实验获取了气缸垫的压缩回弹曲线,根据获得的压缩回弹曲线完成了气缸垫材料属性的定义;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采用简化气缸垫的方法对发动机进行了非线性分析;通过将数值模拟与面压实验的密封力的数据进行比较后,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整机密封力达到密封性能的要求,验证了所设计的气缸垫在密封性能上的合理性与可靠性。(4)考虑非线性因素影响,采用模拟压缩回弹实验的方法,将气缸垫密封涂层厚度和功能层厚度对发动机密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密封涂层厚度、功能层厚度与气缸垫密封性能的关系;通过插值拟合的方法确定出了最佳的功能层厚度与密封涂层厚度。通过调整气缸垫的涂层与功能层厚度,提高了气缸垫的密封性。(5)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NGD3.0柴油发动机进行了多物理场的耦合分析,深入研究了流-热-固三场耦合作用下,得到了发动机的冷却液速度分布、整机温度分布以及整机位移等结果;探究了整机在冷却液、热应力和机械载荷的联合作用下,柴油发动机的密封性能。通过对整机进行上述的系列化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气缸垫能够满足整机密封性能需求,发动机的密封性能得到了有效提高。(6)对设计的柴油发动机气缸垫进行了疲劳试验。通过疲劳试验获取了气缸垫在1000万次机械载荷作用下,气缸垫的受力与位移情况,最终验证了所设计的气缸垫能够满足疲劳设计寿命的使用要求。

高京[4](2020)在《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伴随标准质量不断加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资源不断积累,海量的“标准资源库”已经形成,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和标准研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准体系研究是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标准体系主要是以标准为中心对体系架构进行描述,缺少对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之间关联关系的描述,无法充分发挥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并应用到了 ISO/TC10/SC6(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机械工程文件分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研究中。首先,研究MBSE实践的理论基础,结合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一般方法,提出了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为ISO/TC10/SC6标准体系研究提供思路。其次,梳理ISO/TC10/SC6标准体系范围内的各项标准内容、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关联关系,利用元建模机制,提取并整合标准关键语义信息,建立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并在XML文件中对数据进行了组织与存储,保证了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然后,在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ysML(系统建模语言)和Enterprise Architect建模工具,构建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并围绕标准功能类别、标准内容和标准布局等方面,对ISO/TC10/SC6标准体系进行分析,识别出标准缺失问题。最后,基于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和标准体系分析结果,结合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标准化需求,研究提出了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并针对典型标准技术内容展开了研究,为今后相关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支撑。

贾子豪[5](2020)在《基于逆向工程的水轮机叶片形状偏差对转轮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转轮是水轮机的核心部件,叶片的形状影响着水轮机运行效率。同时叶片也是水轮机中磨损最为严重的部位,在工程中每年都会因叶轮磨损造成机组运行效率下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更换设备使得企业成本增加。逆向工程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全新、高效的重构手段,实现从实际物体到几何模型的直接转换。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及测试技术的发展,逆向重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在逆向工程中,由于数据采集、处理和模型重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差,导致叶片产生微小变形。而叶片形状的偏差,使得水轮机水力性能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水轮机叶片在逆向重构中产生的偏差对水轮机水力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本论文基于UG软件对水轮机叶片进行逆向还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叶片逆向重构偏差引起的水力性能的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相关工作内容如下:(1)对比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数据采集方式,选择测量精度高,对材质要求低的接触式测量,并采用平滑滤波、人机交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噪声点的去除。对三种逆向工程中常用的样条曲线理论进行简单概述。利用UG软件分别对不同曲线进行拟合,发现不同曲率的曲线拟合时使用点的数量占总数比例不同,曲率较大曲线所使用拟合点数远高于曲率较小曲线。使用“曲率梳”对重构曲线进行光滑处理。将重构后的曲线使用曲线分块拟合和整个曲面拟合方法重构为曲面。采用“偏差对比”,对曲线分块拟合和整个曲面拟合误差进行详细分析并使用“斑马线”对重构曲面进行光顺性判断。(2)在额定工况下,使用ANSYS CFX软件对原模型、曲线分块拟合模型、整个曲面拟合模型水轮机进行数值模拟。对三种模型水轮机内部流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水轮机内部流动损失最大的区域为转轮。对比曲线分块拟合、整个曲面拟合两种重构方法所造成的误差对水轮机水力性能的影响。根据水轮机叶轮的压强,速度,湍动能等性能参数与原模型之间的差距,确定最优的拟合方式为整个曲面拟合。(3)采用整个曲面拟合方式,分别对叶片进水边,中部和出水边三个部分进行逆向重构,使用ANSYS CFX对所得的三种模型水轮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叶片进水边重构误差对水力性能的影响最大。所以本文重点分析叶片进水边在重构时产生的误差对水轮机性能影响,发现重构曲面使得叶片进水边厚度增加,导致转轮内部流态恶化,水轮机效率降低。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凯[7](2020)在《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利用逆向工程的产品快速数字化优势,结合产品创新和成本控制理念,解决企业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品质、成本控制等问题。将逆向工程技术引进家具开发领域,完善逆向开发的创新性。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由浅入深的解析塑料座椅的逆向开发构建与逆向后的产品创新。以促进逆向工程在塑料家具领域的应用,提升塑料类家具产品的创新能力及产品附加值,激发更多的家具产品创新与应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塑料座椅的快速数字化和设计创新过程,侧重对塑料座椅的逆向数字模型外观创新和结构优化,使产品快速开发的基础上更符合市场需求及品质需求。通过逆向工程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交叉并在塑料座椅开发中的应用,促进逆向工程向创新化发展,打破传统逆向工程“仿制”的弊端,突出与传统逆向开发模式所不同的创新性。首先,根据塑料座椅企业的特殊性,对塑料座椅企业产品开发时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和归纳,整理出目前存在的重难点,分别是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分析和归纳了问题导致的要素,初步构思出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解决开发重难点问题的方案。而后,对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归纳,为本文研究逆向工程在塑料座椅开发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深入研究了逆向数据测量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设备操作与校准,通过技术实施总结出适合于塑料座椅数字化测量的设备选择、设备校准方式、技术操作的方法和流程;整合并指出逆向数据的处理、优化、精简流程以及适合塑料座椅的点云数据处理和优化技术及原理;归纳塑料座椅的三维数字化点云的曲面重构和曲面光顺技术要点,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塑料座椅曲面重构及重构模型曲面光顺的问题。最后提出塑料座椅在逆向数据获取阶段应该注意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而,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创新方法对塑料座椅进行创新设计。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塑料座椅的品类和档次划分,重新规划了产品的策略;提出基于动势形态的造型元素提炼方法和用户痛点的形态划分元素提炼方法,结合造型设计开发软件,对塑料座椅的外观进行深化创新设计,总结出区别于传统逆向开发模式的外观创新要点和方式。最后,从结构问题优化与解决的角度出发,解决塑料座椅目前存在的结构设计缺陷和固定结构问题,使产品的可靠性和品质获得提升;根据成本控制的要求,对塑料座椅的材料、注塑件壁厚、加强筋设计进行优化,归纳结构成本优化的方法;从批量生产的角度出发,解决模具目前的浇口和顶针问题;最后总结了目前错误的结构设计思路,并利用工业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

王金星[8](2020)在《逆向工程在人工下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在现代的制造业中,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很多人在事故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以及身体损伤:比如下肢损伤,严重的需要面临截肢才能活命。然而传统的人工下肢制造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而制造的,从设计到制造周期比较长,并且无法满足人们在心理上深层次的需求。逆向设计是一个基于原有物体模型结构等特征的创新设计或者是改良设计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保留有原有模型的结构特征,也能够舍弃不合理的部分从而优化产品的功能,同时逆向工程技术还能够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来缩减产品的开发时间。文章中以逆向工程技术为基础,首先介绍了逆向工程软件-Alias的基础理论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接着阐述了逆向工程技术的相关原理和人工下肢与逆向工程设计的关系,以及在逆向设计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模型重建等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中把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设计手段。将它应用在人体下肢的设计之中,同时逆向工程技术在其他领域也都有着应用,如交通、航天、汽车、电器等行业。希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逆向工程技术能够在人工下肢设计这个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康斯雅[9](2020)在《逆向工程教学法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其教育价值已初步获得社会认可。众多研究者将探究性学习、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应用于机器人教育中,但通常只是教学过程的简单照搬,未体现出机器人教育的工程特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机器人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需要探索更具适切性的教学模式。逆向工程作为一种通过对目标产品的逆向分析和研究来实现产品优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在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发挥机器人教育的教育价值,而逆向工程法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和适用性。为应对机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法应用的匮乏以及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从复原实验和重构实验两个层面提出了解构复原型、纠错复原型、要素增减型、结构创新型等四种机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教学模式,进而形成了所谓逆向工程教学的“灯笼模型”,实现了四种教学模式的可视化呈现,深化了逆向工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其中,解构复原型教学模式侧重以“拆分-复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目标产品的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纠错复原型教学模式侧重以“纠错-复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目标作品的工作机制和实现方法;要素增减型教学模式侧重以“分解-要素增减”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结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侧重以“分解-结构再造”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应用和创新实践。上述教学模式都强调将学生代入原产品设计者的身份意识,均具有“造物”的特征,在应用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选择、调整和组合。为了探究上述模型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教学有效性,本研究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3月开展预和正式实验,预实验在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小学进行,研究对象为该小学五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其中两个班级为实验班,采用逆向工程教学法,另外两个班级为对照班,采用正向项目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绩效检测,然而研究成果与研究假设存在明显差异,在进行深入实验反思后修改了实验方案,开展了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在江苏省南京市龙江小学开展,参与实验的是该校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其中实验班33名学生,对照班31名学生。对照班采用正向项目教学法,实验班采用逆向工程教学法,包含解构复原、纠错复原、要素增减和结构创新等四种教学模式。两个班级均由教师和助教授课,实验软硬件分别为AS-Block操作软件和创趣天地公司的小蓝猫机器人,授课内容为教师自主设计的教学项目,两组班级分别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了先备知识测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机器人辅助记录和作品的设计与评分,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了学习态度、沉浸度、融洽度、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绩效的检测。研究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逆向工程教学在机器人学习态度和沉浸度方面与正向项目教学无显着差异,但在机器人学习自信心和喜爱程度方面有教学优势。在机器人学习融洽度和学习绩效方面,逆向工程教学法较正向项目教学法有显着优势,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创意策略和个体反馈维度,但是在创意产品维度无显着优势,与实验中的机器人作品评分结果一致。

韩冬辰[10](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二、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家具仿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工程实践法
        1.5.4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2 逆向工程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2.1 逆向工程简介
        2.1.1 逆向工程技术
    2.2 逆向工程与仿生设计
        2.2.1 逆向工程与形态仿生
        2.2.2 逆向工程与结构仿生
        2.2.3 逆向工程与功能仿生
    2.3 逆向工程应用于座具仿生设计中的优势
        2.3.1 辅助生物形态定量分析
        2.3.2 快速构建理想座具模型
        2.3.3 实现座具快速成型
    2.4 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生物特征的逆向采集与处理
    3.1 生物原型与座具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3.2 生物原型特征分析——以马蹄莲为例
        3.2.1 马蹄莲形态特征分析
        3.2.2 马蹄莲肌理特征分析
        3.2.3 马蹄莲设计语义分析
    3.3 马蹄莲形态三维数据采集
        3.3.1 数据采集设备和软件平台
    3.4 设备参数设定及采集前处理
        3.4.1 设备参数制定
        3.4.2 采集前处理
    3.5 马蹄莲形态数字化
    3.6 马蹄莲三维特征数据处理
        3.6.1 数据前处理
        3.6.2 点云特征优化
        3.6.3 点云特征精简
    3.7 马蹄莲三维模型重构
        3.7.1 重构思路
        3.7.2 模型重构
    3.8 马蹄莲特征提取与可编辑化
        3.8.1 曲面特征的提取与可编辑
        3.8.2 特征线提取与追加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仿生座具设计方案推导与实践
    4.1 座具的特征
    4.2 仿生座具的设计原则
        4.2.1 造型灵活性
        4.2.2 结构稳定性
        4.2.3 材料可塑性
        4.2.4 环保轻量化
    4.3 可编辑模型的方案推导
        4.3.1 初始模型的产品化尺寸匹配
        4.3.2 Nubrs转换T样条曲面
        4.3.3 产品定位
        4.3.4 功能和尺寸
        4.3.5 设计方案推导
    4.4 马蹄莲仿生座具方案可视化
        4.4.1 方案一
        4.4.2 方案二
        4.4.3 方案三
    4.5 产品落地性研究与工艺设计
        4.5.1 材料设计
        4.5.2 色彩设计
        4.5.3 表面处理
        4.5.4 成型工艺
        4.5.5 工艺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方案评估与模型制作
    5.1 模糊综合评价
        5.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1.2 仿生座具的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5.2 方案细化
    5.3 模型制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及主要贡献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问题
        1.3.3 主要贡献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逆向工程原理
    2.2 PE文件结构
    2.3 DLL注入技术
    2.4 Hook技术
    2.5 游戏安全中的检测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文call逆向与攻击算法
    3.1 子线程循环发包的特点
    3.2 逆向分析某网游明文call
    3.3 攻击算法设计
        3.3.1 弥补IDA缺陷
        3.3.2 挖掘函数调用路径
        3.3.3 功能流程篡改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LL注入与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4.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特点
    4.2 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的特点
    4.3 检测算法设计
        4.3.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
        4.3.2 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攻击与检测算法应用系统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性需求分类
        5.1.2 需求数据分析过程
        5.1.3 攻击功能
        5.1.4 检测功能
    5.2 概要设计
        5.2.1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5.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5.2.3 系统包图
        5.2.4 子系统功能设计
        5.2.5 子系统模块结构
        5.2.6 子系统页面结构
        5.2.7 子系统数据逻辑模型
    5.3 详细设计
        5.3.1 系统实现架构
        5.3.2 软件功能列表定义
        5.3.3 攻击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3.4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4 测试分析
        5.4.1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4.2 功能测试用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NGD3.0柴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逆向工程技术
        1.2.2 汽车发动机气缸垫
        1.2.3 CAE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NGD3.0 柴油发动机三维模型建立
    2.1 逆向/正向混合建模技术要点
    2.2 发动机点云数据采集
        2.2.1 实验设备
        2.2.2 数据采集获取
    2.3 数据预处理
        2.3.1 降噪滤波
        2.3.2 点云数据精简补缺
        2.3.3 建立坐标系与对齐坐标系
    2.4 模型重构
        2.4.1 模型重构的理论基础
        2.4.2 模型重构
    2.5 误差分析与检测
    2.6 正向建模与发动机整机装配
    2.7 本章小结
3 NGD3.0 柴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
    3.1 现代发动机密封垫设计流程
    3.2 气缸垫密封原理和失效形式
        3.2.1 密封原理
        3.2.2 气缸垫的失效形式
    3.3 气缸垫片选型与分类
        3.3.1 气缸垫的选型
        3.3.2 气缸垫材料分类
    3.4 气缸垫设计简要计算
        3.4.1 燃气密封面压计算
        3.4.2 密封安全系数计算
    3.5 垫片主要结构设计
        3.5.1 设计依据与原则
        3.5.2 密封垫设计要求
        3.5.3 气缸垫尺寸设计原则与尺寸公差确定
        3.5.4 整体水孔密封筋布局
        3.5.5 气缸垫结构设计
    3.6 气缸垫技术要求与安装要求
    3.7 本章小结
4 气缸垫密封性能非线性有限元稳态场研究
    4.1 结构非线性研究
        4.1.1 结构非线性概述
        4.1.2 非线性求解概念
    4.2 确定分析类型、定义材料属性
    4.3 网格类型与网格划分
        4.3.1 基本网格类型
        4.3.2 网格划分
    4.4 接触类型与接触算法
    4.5 确定边界条件施加载荷与约束
    4.6 结果后处理
    4.7 本章小结
5 气缸垫涂层厚度与功能层厚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1 有限元模拟压缩-回弹实验
        5.1.1 压缩回弹实验机原理
        5.1.2 构建模型和设置材料属性
        5.1.3 划分网格与接触对设置
        5.1.4 约束与载荷
        5.1.5 设置求解器和查看结果
        5.1.6 模拟压缩回弹实验结果分析
    5.2 涂层厚度对气缸垫密封性能的影响
    5.3 功能层厚度对垫片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调整气缸垫涂层厚度与功能层厚度
    5.5 本章小结
6 柴油发动机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研究
    6.1 耦合分析理论基础
        6.1.1 流体场的理论基础
        6.1.2 温度场的理论基础
    6.2 耦合分析模型处理
    6.3 发动机整机流-热双向耦合分析
        6.3.1 流体场分析设置
        6.3.2 温度场分析设置
        6.3.3 载荷步设置与结果
    6.4 发动机流-热-固三场耦合分析
    6.5 耦合分析下的密封性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气缸垫疲劳试验
    7.1 疲劳试验目的与意义
    7.2 试验方法
        7.2.1 试验气缸垫样品
        7.2.2 试验设备
    7.3 试验过程
    7.4 试验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NGD3.0 柴油发动机气缸垫二维图纸

(4)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机械工程文件国际标准化现状
        1.2.2 MBSE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MBSE在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2.1 标准体系概述
    2.2 MBSE实践的三大支柱研究
        2.2.1 建模语言
        2.2.2 建模方法
        2.2.3 建模工具
    2.3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2.3.1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
        2.3.2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构建
    3.1 标准体系元建模理论基础
    3.2 标准体系元建模流程
    3.3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
        3.3.1 需求分析阶段元模型
        3.3.2 功能分析阶段元模型
        3.3.3 体系架构设计阶段元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与分析
    4.1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
        4.1.1 标准体系需求模型
        4.1.2 标准体系功能模型
        4.1.3 标准体系架构模型
    4.2 ISO/TC10/SC6标准体系分析
        4.2.1 体系标准功能类别分析
        4.2.2 体系标准内容分析
        4.2.3 体系标准布局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与典型标准研究
    5.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5.1.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5.1.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5.2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5.2.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5.2.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5.3 《机械产品三维模型简化与轻量化要求》标准研究
        5.3.1 标准需求分析
        5.3.2 标准功能分析
        5.3.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5.4 《数字化仿真机加工工艺要求》标准研究
        5.4.1 标准需求分析
        5.4.2 标准功能分析
        5.4.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现行和制定中的机械工程文件相关国际标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基于逆向工程的水轮机叶片形状偏差对转轮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逆向工程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UG软件介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数值模拟方法与计算模型
    2.1 流动控制方程
    2.2 数值模拟方法与离散格式
        2.2.1 数值模拟方法
        2.2.2 湍流模型
    2.3 水轮机模型
    2.4 网格生成技术与网格划分
    2.5 网格无关性验证
    2.6 边界条件设置
3.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数据测量方法概述
        3.1.1 接触式测量方法
        3.1.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3.1.3 测量方法对比
    3.2 数据采集的测量规划
    3.3 本课题所采用的测量设备
    3.4 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
        3.4.1 点云对齐
        3.4.2 点云去除噪声点
4.模型重构技术与误差对比
    4.1 曲面曲线基础
        4.1.1 Bezier曲线理论
        4.1.2 B样条曲线曲面理论
        4.1.3 NURBS曲线曲面理论
    4.2 叶片曲线重构
        4.2.1 曲率较大曲线拟合
        4.2.2 曲率较小曲线拟合
        4.2.3 曲线光顺处理
    4.3 叶片曲面重构
        4.3.1 曲线分块拟合造型
        4.3.2 整个曲面拟合
        4.3.3 两种曲面拟合程度对比
        4.3.4 曲面光滑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5.形状偏差造成的水力性能影响
    5.1 叶片形状偏差造成的水力性能影响
        5.1.1 流速云图流线图分析
        5.1.2 压力云图分析
        5.1.3 湍动能云图分析
        5.1.4 对比小结
    5.2 不同部位拟合误差对比
        5.2.1 流速云图流线图分析
        5.2.2 压力图分析
        5.2.3 湍动能图分析
    5.3 进水边形状偏差造成的水力性能影响
        5.3.1 进水边光滑性分析
        5.3.2 进水边误差对比
        5.3.3 叶片表面压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行业背景
    1.2 塑料座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究
        1.2.1 塑料座椅的特殊性
        1.2.2 企业的产品开发现状
        1.2.3 导致开发现状的构成要素
        1.2.4 初步解决方案构想
    1.3 技术研究现状
        1.3.1 逆向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1.3.2 逆向工程在家具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4 工程解决的问题及价值
        1.4.1 工程解决的问题
        1.4.2 工程的价值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2 逆向工程及其关键技术
    2.1 逆向工程概述
    2.2 应用领域
    2.3 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
        2.3.1 测量技术
        2.3.2 数据处理技术
        2.3.3 基于IMAGEWARE的曲面重构技术
        2.3.4 基于参数化的模型曲面构建技术
        2.3.5 曲面光顺技术
    2.4 逆向工程现有的不足之处
    2.5 塑料座椅的逆向工程方案构思
    2.6 本章小结
3 塑料座椅的逆向工程开发实践
    3.1 引言
    3.2 塑料座椅的点云数据获取
        3.2.1 表面的喷粉处理
        3.2.2 贴扫描反射贴片
        3.2.3 三维扫描仪的操作与校准
        3.2.4 三维影像的精准获取与格式输出
    3.3 塑料座椅点云数据处理
        3.3.1 点云特征基准面的拼合
        3.3.2 杂点的删选与剔除
        3.3.3 点云特征的修补
        3.3.4 点云数据的优化与提炼
    3.4 塑料座椅的曲面重构
        3.4.1 IGES网格数据的预处理
        3.4.2 塑料座椅模型曲面重构实施
        3.4.3 塑料座椅曲面重构的技术要求与特征评价
    3.5 塑料座椅模型的曲面光顺
        3.5.1 塑料座椅曲面光顺处理实施
        3.5.2 塑料座椅重构曲面的曲率分析
        3.5.3 塑料座椅曲面重构后精度分析
        3.5.4 塑料座椅曲面光顺的评价标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逆向数字模型的塑料座椅设计创新与优化
    4.1 引言
    4.2 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创新导入
        4.2.1 产品重新定位与划分
        4.2.2 外观设计元素提炼
        4.2.3 设计创新工程深化
        4.2.4 设计创新的技术要点
    4.3 基于成本控制的结构优化
        4.3.1 需优化的结构问题
        4.3.2 产品固定结构问题解决
        4.3.3 注塑件壁厚优化
        4.3.4 加强筋设计问题解决
        4.3.5 脱模斜度优化
        4.3.6 模具结构优化与问题改善
        4.3.7 结构设计思路的转变
    4.4 本章小结
5 技术应用评价
    5.1 技术评价
    5.2 技术应用反馈
        5.2.1 经济价值体现
        5.2.2 品质提升体现
        5.2.3 成本控制体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逆向工程在人工下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人工下肢逆向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逆向工程技术阐释
        2.1.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2.1.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
        2.1.3 常用的逆向工程技术软件
        2.1.4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
    2.2 逆向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2.1 正向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2.2 逆向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3 逆向工程设计的系统组成
        2.3.1 测量三维模型的硬件组成
        2.3.2 逆向工程设计的软件组成
    2.4 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
        2.4.1 接触式测量法
        2.4.2 非接触式测量法
        2.4.3 影响数据测量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逆向设计的数据处理技术分析
    3.1 点云基本内容概括
        3.1.1 点云概念
        3.1.2 点云的存储格式
    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3.2.1 数据精简
        3.2.2 去除噪点
        3.2.3 数据分割
    3.3 曲面重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人工下肢设计应用
    4.1 人工下肢逆向设计的前期研究
        4.1.1 人工下肢基本介绍
        4.1.2 人工下肢的分类
    4.2 人工下肢逆向设计流程
    4.3 逆向设计过程
        4.3.1 点云数据采集
        4.3.2 点云数据处理
        4.3.3 曲面分割
        4.3.4 曲面重构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逆向工程教学法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机器人的创造性潜能备受关注
        1.1.2 探索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1.1.3 逆向工程教学法在工程类教育优势显着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逆向工程的教学优势
    2.3 逆向工程在教育中的应用
        2.3.1 逆向工程教学模型的构建
        2.3.2 逆向工程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3.3 逆向工程在机器人教育领域中的初探索
    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第3章 逆向工程教学模型的构建
    3.1 逆向工程教学模式的分类框架
    3.2 四种逆向工程教学模式的解析
        3.2.1 解构复原型教学模式
        3.2.2 纠错复原型教学模式
        3.2.3 要素增减型教学模式
        3.2.4 结构创新型教学模式
第4章 预实验实施过程
    4.1 实验假设
    4.2 研究对象
    4.3 实验内容
    4.4 实验材料
    4.5 数据收集
        4.5.1 先备知识测验
        4.5.2 机器人课程学习态度调查
        4.5.3 机器人课程学习沉浸度调查
        4.5.4 机器人课程学习融洽度调查
        4.5.5 学习绩效检测
    4.6 研究结果
        4.6.1 机器人课程学习态度
        4.6.2 机器人课程学习沉浸度
        4.6.3 机器人课程学习融洽度
        4.6.4 机器人课程学习绩效检测
    4.7 实验反思
第5章 正式实验实施过程
    5.1 实验假设
    5.2 研究对象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内容
    5.5 实验材料
        5.5.1 小蓝猫机器人与AS-Block
        5.5.2 机器人产品记录表
    5.6 数据收集
        5.6.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5.6.2 机器人作品评分
        5.6.3 期末学习绩效检测
    5.7 研究结果
        5.7.1 机器人课程学习态度
        5.7.2 机器人课程学习沉浸度
        5.7.3 机器人课程学习融洽度
        5.7.4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5.7.5 机器人作品评分
        5.7.6 机器人课程学习绩效检测
第6章 讨论
    6.1 两种教学方法下的学习态度与沉浸度无显着性差异
    6.2 逆向工程教学在融洽度、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绩效方面显着优于正向项目教学
    6.3 两种教学方法下的机器人作品评价结果不同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A 机器人课程先备知识测验
附录B 机器人课程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C 正向项目教学模式下的《智能探测小车》教学案例
附录D 逆向工程教学模式下的《温控车扇》教学案例
附录E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机器人课程期末测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D]. 刘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余文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NGD3.0柴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密封性能研究[D]. 江国海.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D]. 高京.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5]基于逆向工程的水轮机叶片形状偏差对转轮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D]. 贾子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D]. 朱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8]逆向工程在人工下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金星.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逆向工程教学法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D]. 康斯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标签:;  ;  ;  ;  ;  

逆向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