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搭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不同搭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一、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不同旁路材料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1](2021)在《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李迷霞[2](2021)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中期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血运重建的有效外科处理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性是决定手术效果尤其是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血运重建方案是左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静脉桥血管的中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为了寻找通畅率更为优异的桥血管,全动脉化血运重建概念被提出,近年来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开展。目的:本研究将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以期为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8.63±7.84)岁。收集患者术前基本临床资料、术中冠脉血管吻合策略、术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冠脉CTA通畅情况、术后并发症,并对全组患者进行早中期随访。结果:全组患者平均搭桥数(3.09±0.89)支。非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5例,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其中单纯游离左乳内动脉6例,游离双侧乳内脉6例,游离双侧乳内动脉+左侧桡动脉78例。共处理前降支90支,对角支53支,回旋支67支,右冠状动脉64支,共搭桥274支。全组围术期无输血率为96.67%(87/90),术后30天死亡率为1.11%(1/90)、脑卒中发生率为1.11%(1/90)、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8.89%(8/90),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率为7.78%(7/90)、胸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11%(1/90)、左上肢麻木发生率为5.13%(4/78)、无再次血运重建需要、无心包填塞、无二次开胸止血、无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左上肢功能障碍。全组出院前均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桥血管狭窄1例,无桥血管闭塞,通畅率为97.78%(89/90)。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1年、2年。89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桥血管狭窄2例,无桥血管闭塞,通畅率为97.75%(87/89),全组无死亡、无心绞痛症状复发、无再次血运重建、胸骨愈合良好、无左上肢麻木和功能障碍。80例完成术后1年的随访,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桥血管狭窄2例,无桥血管闭塞,术后1年通畅率为97.50%(78/80),无死亡、心绞痛症状复发、无再次血运重建、胸骨愈合良好、无左上肢麻木和功能障碍。38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的随访,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桥血管狭窄2例,无桥血管闭塞,其中1例复发心绞痛症状,术后2年通畅率为94.74%(36/38),无死亡、无再次血运重建、胸骨愈合良好、无左上肢麻木和功能障碍。结论: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中期桥血管狭窄率低,通畅率高,死亡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因此,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刘钰[3](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冠心病是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62年Sabiston实施世界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 G),这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最为确切和持久的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其众多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医生采纳,众多的患者因此受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众多优势之一,即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血液稀释、血细胞破坏及炎症反应等,进而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最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的近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尤其是现在备受推崇且临床中广泛采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抑制剂,其对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死亡、中风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众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发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不仅如此,对患者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能够显着地降低不良心血管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是冠心病冠脉支架介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式,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治疗。但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来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显着增加。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会显着增加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生十分重视OPCABG围术期出凝血功能及风险的评估。因此,基于患者围术期出血风险以及安全性的权衡,对于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讨论与争议。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三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构建和验证临床模型,预测并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风险。第二部分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查围术期血小板功能,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探索血小板功能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性,探索炎症因子与凝血功能的复杂关联,进而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目的: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仍然是一个棘手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关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的综合预测模型。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首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84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T1)及术后返回ICU即刻资料(T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潜在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及临床影响曲线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针对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首次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包括女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停用时间,以及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肌酐、总胆红素等8个危险因素。建模组483名患者,严重出血138例(28.6%),验证组101名患者,严重出血25例(24.8%)。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特性表现良好,一致性指数为0.859,外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807.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两组均有效。小结: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即刻(进入ICU时)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该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值得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第二部分 血栓弹力图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研究目的:研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手术期采用血栓弹力图预测失血量及其与输血需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OPCABG的398例患者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和肝素中和10分钟后(T2)抽血,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并依据T2时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EG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和异常组(TEG结果异常项≥1),分别统计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肝素逆转10分钟后经TEG检测,正常组患者277例(69.6%),异常组患者121例(30.4%)。相对于正常组,异常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显着增多(496.60±222.17 vs 613.56±198.43,P<0.05)和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均增多。分别对性别、糖尿病、围术期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TEG值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OR:1.462,95%CI:1.237~1.612)、T2 时刻的血小板计数(OR:0.889,95%CI:0.762~1.127)、纤维蛋白原(OR:0.825,95%CI:0.796~0.859)和 TEG 值异常(OR:2.928,95%CI:1.898~4.349)是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多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小结:1.在术中肝素中和后,TEG参数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输血策略具有指导作用。3.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可导致失血及输血增多,但不增加死亡率,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第三部分 白介素6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具有复杂的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白介素-6水平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住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白介素-6水平和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等数据。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4小时出血量与术前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前指标中,性别、年龄、以及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术后出血量相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男性(β=-0.137,P=0.017)、术前白介素-6水平(β=-0.087,P=0.006)、肿瘤坏死因子-α(β=-0.243,P=0.047)和纤维蛋白原水平(β=-0.720,P=0.001)与术后出血量负相关,是严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小结:1.患者的术前IL-6浓度与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潜在的新的凝血标志物;2.患者的术前IL-6浓度升高,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出血,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3.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对炎症反应的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术后出血,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术后即刻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2.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虽然导致出血量增多,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3.在术中肝素中和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指导术后的输血策略。4.术前IL-6浓度与术后出血量具有相关性,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复杂联系应给予重视。

杨立猛[4](2021)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缺血性心脏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与带来的挑战日趋明显,我国CABG手术量在不断激增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按照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技术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Off-pump CABG)。相比于On-pump CABG,既往研究认为Off-pump CABG对于主动脉钙化严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益于患者术后预后,与此同时Off-pump CABG存在手术过程不利于完全再血管化的不足。随着近年来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麻醉技术与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两种术式存在的优势在逐步地接近。目前,对于需要进行CABG的患者,哪种手术方式更利于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存在很大的争议。迄今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大的两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ROOBY研究(NCT00032630)和 CORONARY 研究(NCT00463294)。2009 年 A.L.Shroyer 教授领导组织了 ROOBY研究,该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共入选美国国内18家心脏中心研究人群数量达到2203例CABG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Off-pump CABG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不及On-pump患者,5年随访结果显示Off-pump CABG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On-CABG患者,数据未比较5年的桥血管通畅率。2012年Lamy教授组织的CORONARY研究包括了 19个国家79家研究中心,阜外医院作为之一参与了该项研究。与ROOBY研究不同,CORONARY研究对外科手术医生有更严格的入选标准以免除术者手术技术对研究结果的干扰。CORONARY研究分析术后30天与术后5年的临床结果,显示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在死亡、再次心梗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无差异,未对桥血管通畅率情况进行分析报道。ROOBY研究和CORONARY研究结果均在NEJM杂志上发表,然而两者结论差距较大。以上两大研究随访时间为术后5年,仅反映术后中期两种术式的不同临床结果;同时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是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然而两项研究5年随访中均未进行探讨。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CABG患者术后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随访分析工作,以期揭示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远期临床结果的差异,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第一部分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对比目的:既往研究关于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临床结果对比存在争论,这些研究主要报道术后早期与中期的随访结果缺乏远期随访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远期随访,比较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术后远期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在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间,作为阜外医院参会与的CORONARY研究的一部分,349名患者被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卒中。结果:349名参与研究的患者中体外循环组174例(On-pump CABG组),非体外循环组175例(Of-pump CABG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5±1.7年。On-pump CABG组患者与Off-pump CABG组患者远期临床结果比较显示On-pump CABG患者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Off-pump CABG组:全因死亡率(13.8%vs 15.4%,95%置信区间:0.48-1.60,P=0.65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7%vs 2.3%,95%置信区间:0.17-3.40,P=0.708),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2.9%vs 4.6%,95%置信区间:0.20-1.93,P=0.402),卒中(7.5%vs 8.6%,95%置信区间:0.40-1.87,P=0.705),未达到统计学显着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在远期生存率(log-rank test P=0.643)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免除率(log-rank test P=0.306)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本研究样本有限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两种术式临床结果对比研究中桥血管通畅率的数据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评估术后桥血管病变情况需进行影像学检查随访难度大相关。本研究通过随访分析CABG术后桥血管情况,比较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术后远期桥血管通畅率情况并分析桥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邀请的方式,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技术对阜外医院参与CORONARY研究的34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收集的影像学资料随机交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进行分析判读确定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桥血管发生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完整临床数据,平均随访时间为 6.7±1.7 年。其中 On-pump CABG 组 99 例,Off-pump CABG 组 107 例。206 例患者共接受了 723根血管桥,桥血管通畅率在On-pump CABG组患者与Off-pump CABG组没有统计学差异(87.4%vs 88.9%,P=0.527),全部206患者中后降支的闭塞率远高于其他桥血管的平均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前高脂血症与桥血管发生闭塞独立相关(Odds Ratio[0R]2.26,95CI 1.15-4.43,P=0.018)。结论:本研究提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相比,远期桥血管通畅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后降支桥血管更容易发生闭塞,术前高脂血症是桥血管发生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苑振鹏[5](2021)在《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早、中期,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早、中期,影响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九十二名(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八十名(80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部位、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状况。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使用血管,即CABG-CE组搭桥血管,和CABG-NOCE组搭桥血管,根据搭桥手术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使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分别分作为,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或动脉(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桥血管(A),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OCE组,CABG-CE组)、不同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选用类型桥血管(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其手术完成之后,早、中期,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搭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十八个(18个)月(值域,4个月-28个月)。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搭桥血管情况为,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30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112根(通畅率,86.15%);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4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39根(通畅率,88.64%)。CABG-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42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30根(通畅率,71.43%);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6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40根(通畅率,86.96%)。通过对两组间(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相对比。采用静脉搭桥血管(V),其通畅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 组,通畅率,86.15%;CABG-CE-V 组,71.43%,p=0.0360);采用动脉桥血管(A),其通畅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A 组,通畅率,88.64%;CABG-CE-A 组,89.96%,p=0.8077)。在本项研究中,采用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综合地纳入了,各种不同的、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可能的术前、术后风险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所有动脉和静脉搭桥血管三种情况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不同的桥血管类型,早、中期通畅率的影响危险因素。针对于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是否合并实施,其他不同种类心脏外科手术操作(OR,3.630;95%CI,1.258-10.472;P=0.0171);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221;95%CI,1.258-10.472;P=0.0313);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186;95%CI,0.060-0:582;P=0.0038)。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以上三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范围内,未发现纳入的考量因素中有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344;95%CI,0.120-0.98.8;0.0475);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317;95%CI,0.125-0.804;P=0.0155),以上两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在本组研究中、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冠状动脉CT检查(CTA)结果,结合患者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式方案,作进一步分析。其中在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方案治疗的患者之中,静脉搭桥血管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100.00%;CABG-CE-V-b组,71.43%,p=0.0.0005)。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早、中期,对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t 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自身对照研究(self-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血管,CABG-CE组搭桥血管,或CABG-NOCE组搭桥血管,手术靶点目标,采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是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0CE组,CABG-CE组),其手术完成之后,远期的,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静脉搭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三十四(34个)个月(值域,3个月-121个月)。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当中,CABG-NOCE组中静脉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108(通畅率,87.80%);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83(通畅率,67.48%)。针对同一名患者的、同种类型的搭桥血管(静脉桥血管,V),同时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手术操作(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组,通畅率,87.80%;CABG-CE-V 组,67.48%,p=0.0001)。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CTA检查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在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之中,其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96.88%;CABG-CE-V-b组,81.25%,p=0.0452);(CABG-NOCE-V-c组,通畅率,88.24%;CABG-CE-V-c 组,61.76%,p=0.0004)。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远期,对于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心脏瓣膜疾病,是成人常见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其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龄瓣膜疾病患者。瓣置换术需要缝合12-15针,无疑增加了手术时间,改进置换术手术方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这对于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高危患者有很大益处。但现如今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设计,限制了置换手术向着损伤更小,操作更容易的方向发展。同时,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不仅对高龄患者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而且增添了手术成本,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的设计、研发、试验对于瓣膜置换术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出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生物瓣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完善了动物实验,这对临床瓣膜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根据临床需要,基于现阶段已经在临床应用的“免缝合”人工瓣膜设计,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设计研发出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2.通过健康成熟小尾寒羊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对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安全性、有效性做出初步验证。对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监测;对实验终点后对实验动物大体器官作病理解剖,制作光镜、电镜病理切片,评估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组织相容性情况。研究结论:试验用小尾寒羊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医源性死亡。术后未出现严重感染、严重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心脏外科学领域、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间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实施使用这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用生理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发生。两例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一种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被用来以为恢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同时可以避免冠状动脉血管残余缺血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被引入的一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开展的早期阶段,同单纯实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现如今,随着手术技术水平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能力进展,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临床预后情况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与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抗凝方案如何选择,亦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指南观点。本篇文章,将对现阶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出简要的综述。

朱喆[6](2021)在《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中低左室射血分数(EF40%~49%)的患者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EF≥50%)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相关临床数据有无差异,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根据术前心脏彩超数据分为中低射血分数组(EF40%~49%)和正常射血分数组(EF≥50%)。中低射血分数组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为40%~49%之间。正常射血分数组患者237例,男性175例,女性62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50%。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累及左主干病变情况、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陈旧心梗病史、陈旧脑梗病史、PCI治疗史并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筛选患者,尽量消除术前相关因素的混杂偏倚。记录两组患者桥血管数目、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术后是否使用IABP、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EF、LVDD与术后一周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过程中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情况,术中中转CPB较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射血分数与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提升冠心病患者EF,降低患者LVDD,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这一临床疗效在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上表现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中转CPB的比例增高,相应手术风险便有所提高,死亡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无显着差异,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相比有所提高。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可显着提高EF,明显减小LVDD。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CABG术的可行性好、近期效果显着,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7](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8](2020)在《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旁路移植方式,探索影响右冠状动脉桥血管术中流量和术后早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并筛选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患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其中靶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的患者241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63例,包含262支右冠状动脉区域桥血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统计不同旁路移植方式下右冠状动脉的特点,以及术中桥血管流量和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干预右冠状动脉系统,241例患者以老年[(62.5±8.8)岁]、男性[178例(73.9%)]为主,其中合并高血压151例(62.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55例(22.8%)。接受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153例(63.5%),平均靶血管数3.2个。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部位选择的方式包括:单纯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76例(31.5%),单纯后降支(PDA)旁路移植81例(33.6%),单纯左心室后支(PL)旁路移植15例(6.2%),PDA+PL旁路移植54例(22.4%),右冠状动脉主干+PDA旁路移植12例(5.0%),右冠状动脉主干+PL旁路移植3例(1.2%)。术后总体桥血管通畅率为96.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靶血管吻合于右冠状动脉远端分支的桥血管流量预测值差于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B=-11.126,P<0.001),序贯吻合与非序贯吻合相比其桥血管流量显着提高(B=19.954,P<0.001),而桡动脉桥是预测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3,95%CI:4.657~103.687,P<0.001)。结论:移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和序贯吻合桥可能是提高桥血管流量的独立因素;而桡动脉桥是术后早期桥血管显影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召水[9](2020)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HCR)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年内的临床结果,探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60例通过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按照1:1的比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术中、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年,比较3年内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绘图可视化处理,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HCR组相对于OPCAB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短(210.5±67.2min VS 252±53.8min,P=0.0035),手术切口创伤较小(6.3±0.9cm VS 17.3±2.5cm,P<0.0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36.7±86.9ml VS260.2±175.8ml,P<0.0001)。HCR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少(198.5±63.6ml VS382.3±139.3ml,P<0.0001)。与OPCAB组患者相比,HCR组有着较少的输血需求,输血例数(35%VS 68.3%,P=0.0003),输注的红细胞量(1.2±0.9U VS 2.8±1.1U,P<0.0001),血浆输入量(233.2±127.2ml VS 533.1±266.3ml,P<0.0001)。HCR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5.6±0.8h VS 9.3±8.1h,P=0.0067),心脏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较短(28.1±10.6h VS 54.7±25.3h,P<0.0001),总的住院天数较少(18.5±3.8d VS 23.3±7.9d,P=0.0006)。两组围术期间不良事件如围手术期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后肾衰、术后新发房颤、二次开胸止血、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之间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HCR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38.3%VS 96.7%,P<0.0001),且有着显着的差异。在随访的3年内,两组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P(log-rank)值分别为0.65、0.36,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有着更出色的围术期表现,并且可提供相似的中期随访结果。

李元媛[10](2020)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造影检查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分析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以致力于及早发现、预判及鉴别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干预治疗,降低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为科学评估病情及临床科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思达心脏医院在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的十年间,CABG术后发作胸痛等其他不适再入院行CAG的病例280例。其中,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0例作为研究组,将另外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选取病例患者时确保所有病例全部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有胸痛或其他不适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在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入组患者均检测了血常规中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入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桥血管造影术。结果:CABG术后再入院行CAG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两个变量,组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达到了25.07±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静息心率数据显示,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6.20±8.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吸烟、高血压、血糖控制差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中,MPV达到了11.63±1.93,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8.82±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TC指标为4.33±1.62,数据高于对照组(3.58±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LDL-c指标为3.38±1.51,FIB指标为3.55±1.21,D-D指标为0.89±0.82,HCO3-指标为29.83±1.77,以上指标全部比对照组数据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HDL-c指标为1.22±0.08,低于对照组(1.68±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实验室指标数据中,PDW、PLT、PCT、TG、UA以及Cys C等指标作为统计研究数据与对照组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显示,静息心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FIB、MPV以及HCO3-是影响CABG术后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入院行CAG的危险因素;AO-SV(RA、RIMA)-钝缘支的病变率达到最高为56.07%,其中闭塞达到39.25%,狭窄≥75%达到16.82,LIMA-前降支的病变率为最低,为18.11%,其中,闭塞率为9.45%,狭窄≥75%比例为8.66%;CABG至CAG间隔时间为10年以上时,SV桥病变发生率和LIMA桥病变发生率都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66.13%和25.00%;通过对1年以内和1~5年间以及6~10年间的三个时间段数据分析发现,随着CABG至CAG间隔时间的延长,LIMA桥病变率呈递减趋势,当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时,LIMA桥病变率增高现象;SV桥病变的发生率在CABG至CAG时间间隔为1年内和1~5年之间,6~10年之间以及10年以上时间,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规律现象,且增幅数据比较平稳。结论:临床实践中,应多关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重视造影检查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重视BMI值、静息心率、吸烟史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因素,MPV、TC、FIB、HCO3-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密相关,LIMA-前降支是通畅率最高的一只桥血管,临床上可以采用。积极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不同旁路材料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不同旁路材料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中期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史
    2.2 全动脉化CABG的桥血管材料
    2.3 全动脉化CABG的相关影响因素
    2.4 全动脉化CABG的严重并发症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 临床资料
    3.3 方法
        3.3.1 术前评估
        3.3.2 桥血管的获取
        3.3.3 手术过程
        3.3.4 桥血管血流量测定
    3.4 术后管理
        3.4.1 术后常规管理
        3.4.2 预防围术期心梗
        3.4.3 预防脑血管意外
        3.4.4 术后血糖管理
        3.4.5 术后肺部功能管理
        3.4.6 术后预防胸骨愈合不良和切口感染
        3.4.7 术后左上肢管理
    3.5 观察指标
    3.6 术后随访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手术情况
    4.2 围术期情况
    4.3 随访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栓弹力图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介素6 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冠心病中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部分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对比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手术医生入选标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
        3.2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3.3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心脑血管事件免除率
        3.4 CABG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术者入选标准与手术方法
        2.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率的评估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基线资料
        3.2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3.3 CABG患者远期桥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教育经历
    工作与培训
    研究领域
    已发表论文
致谢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早、中期,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早、中期,病例对照研究结论
    五、讨论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远期期,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远期,病例自身研究结论
    五、讨论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临床应用前动物试验检验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
    三、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
        (一)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材料、方法
        1.试验原则
        2.试验动物
        3.试验材料
        4.试验内容
        5.试验过程和技术流程
        5.1.试验动物选择
        5.2.动物试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直视下手术方法
        5.2.1.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麻醉
        5.2.2.直视下植入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
        5.2.3.直视下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置换术后处理
        (二)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检测、检测结果
        (三)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历史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指征
    4.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方式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与心肺转流术
    6.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血管的选择
    7.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抗凝血治疗方案
    8.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疗效
    9.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10.讨论
    参考文献

(6)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8)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及其相关管理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及手术相关资料情况(表1)
    2.2 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旁路移植部位(表3、图1)
    2.3 影响桥血管通畅性的因素
    2.4 影响桥血管流量的因素(表7)
3 讨论

(9)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偏倚控制
    1.5 观察指标
    1.6 手术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HCR组与OPCA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2.2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情况对比
    2.3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造影检查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收集
        1.2 选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标准
        1.3 排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和标准
    2 方式方法
        2.1 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
        2.2 收集并记录患者的生化指标
        2.3 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桥血管造影术并观察记录造影结果
        2.4 评定冠状动脉的狭窄支数
    3 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基本资料数据的比较分析
    2 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室资料数据的比较分析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不同靶血管的桥病变率分析
    5 CABG至 CAG的间隔时间与桥血管病变率的关系分析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不同旁路材料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J]. 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7)
  • [2]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中期临床效果分析[D]. 李迷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D]. 刘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D]. 杨立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D]. 苑振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D]. 朱喆.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8]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J].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8)
  • [9]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D]. 李召水.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造影检查和危险因素分析[D]. 李元媛.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不同搭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