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

一、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提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夏驷捷[2](2021)在《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国民人均寿命的提高,高龄人口逐年增加,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在临床工作中也愈发常见,本文认真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和规避其相关危险因素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方法:分别以心力衰竭、危险因素、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国老年人群、为检索词,人工查询南昌大学大学图书馆,检索维普、知网、百度学术及生物期刊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谷歌学术收集国内外2014年1月到2021年4月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取8篇有关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R)及95%CI。结果:本次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8篇,累计病例2158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的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P值均<0.05,早期手术、血红蛋白小于90g/L、心血管病史、围手术期补液>500ml(正平衡)、输血、肾功能衰竭、ASAⅢ级及以上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OR合并=0.64,95%CI(0.45,0.89),P=0.009];血红蛋白小于90g/L[OR合并=7.64,95%CI(2.18,26.75)P=0.001];心血管病史[OR合并=3.09,95%CI(1.10,8.66),P=0.03];围手术期补液>500ml[OR合并=5.56,95%CI(2.94,10.52),P<0.00001];输血[OR合并=3.05,95%CI(2.19,4.24),P<0.00001];肾功能衰竭[OR合并=3.04,95%CI(2.07,4.46),P<0.00001];ASAⅢ级及以上[OR合并=5.03,95%CI(1.48,17.10),P=0.010]。性别(男性)[OR合并=0.80,95%CI(0.61,1.06),P=0.12]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病史、围手术期补液>500ml、输血、肾功能衰竭、ASAⅢ级及以上、血红蛋白小于90g/L均为中国人群髋部骨折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性别(男性)与髋部骨折心力衰竭的没有任何关系。早期手术减少髋部骨折心力衰竭发生率。

钱菊英,楼文晖,缪长虹,吴鸿谊,刘凤林,王燕娜[3](2021)在《抗栓治疗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寿命延长,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疾病)已逐渐低龄化;在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中,越来越多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已长期应用各类抗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或)抗凝药物]。我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手术病人术前使用口服抗栓药物比例为8.9%;

熊伟[4](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陈诗[6](2021)在《血清甲状旁腺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建立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和PTH对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评价血清PTH水平对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心绞痛于我院行择期PCI的患者199例,检测术前血清PTH、HbA1c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术后24h血清PTH水平、术后24h及48h的cTnI水平。根据术前血清PTH水平,依据中位数法患者分为低PTH组(L-PTH组)和高PTH组(H-PTH组),采用四分位间距进一步分为Q1、Q2、Q3和Q4组。根据术后cTnI是否升高将患者分成无心肌损伤组(NC组,33例)、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组(PMI组,166例),并将PMI组进一步分为cTnI>1倍最高上限值组(1×URL,85例)和cTnI>5xURL组(即Type4a MI组,81例);另外,将所有术后cTnI≤5×URL的患者命名为无4a型心肌梗死组(non-Type4a MI组,118例);根据患者HbA1c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组(n-HbA1c组,HbA1c≤7.0%)和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组(h-HbA1c组,HbA1c>7.0%);记录一般资料、造影检查结果及手术操作情况,术后规律随访。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发生Type4a MI为因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血清PTH与HbA1c的相乘交互作用系数(IOR),采用Delta法计算相加交互系数,包括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例(API)和交互作用指数(S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术前PTH水平对PCI相关心肌损伤的预测能力。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风险回归分析研究血清PTH对PCI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血清PTH水平较高的患者,其术后cTnI水平显着高于术前血清PTH水平较低者(Q4组>Q1组、Q4组>Q2组、Q4组>Q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组、cTnI>1×URL和cTnI>5×URL三组间的术前血清PTH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PTH与术后cTnI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449,P<0.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择期PCI患者发生PMI的风险随着术前血清PTH水平升高而逐渐增加,表现为Q1组<Q2组<Q3组<Q4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发生PMI为因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高PTH水平和分叉病变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 OR=5.67,95%CI:1.97~16.34,P<0.001 和 OR=3.36,95%CI:1.30~8.69,P=0.012),高HbA1c水平是PMI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0,95%CI:0.02~0.50,P=0.005);以发生 Type4a MI 为因变量的模型中,高PTH水平同样是发生Type4a MI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8,95%CI:2.58~11.20,P<0.001),高 HbA1c 水平是 Type4a MI 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3,95%CI:0.12~0.91,P=0.032)。HbA1c 和 PTH 的乘积项调整后 IOR 为5.78(95%CI:3.11~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加性交互分析中RERI为 13.31(95%CI:-16.78~43.41),API 为 0.65(95%CI:0.12~1.20),SI 为3.25(95%CI:0.59~1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H预测PMI的最佳临界值为43.6pg/mL,敏感性为68.5%,特异性为 78.1%,AUC 为 0.784(95%CI:0.702~0.865,P<0.001);血清 PTH 预测PMI 的 AUC在 h-HbA1c组为 0.672(95%CI:0.496~0.848,P=0.059),在n-HbA1c组为0.816(95%CI:0.714~0.918,P<0.001),曲线下面积Z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H-PTH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以及因复发缺血性胸痛再入院发生风险均显着高于L-PT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清PTH水平(HR=3.01,95%CI:1.13~8.04,P=0.028)是择期P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TH水平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及不良预后的新型预测因子;在HbA1c达标的患者中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杨水兰[7](2021)在《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干预护理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给予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血压干预护理措施,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6例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且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单纯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干预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血压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护理前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压更快达到标准水平,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0%,明显较对照组的30.23%低(P<0.05)。结论对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血压干预护理措施,能够将患者的血压水平维持在达标状态,缩短血压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刘冠男[8](2020)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是PCI术后重要的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MACE事件是一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由心脏性猝死、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方面构成。PCI术后MACE事件属中医“胸痹”范畴,目前多数针对PCI术后并发症或不良事件的中医药研究集中在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对术后MACE事件中医证候学的关注较少,在对MACE事件的术前预防方面也缺乏一定证候学支持。因此,本研究从上述问题出发,对PCI术后MACE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疾病预防价值。目的:通过对我院胸痛中心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术前中医证候学特征,为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胸痛中心接受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入组患者分为病例组(发生MACE事件)与对照组(未发生MACE事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PCI术后MACE患者的临床高危人群特点以及术后MACE事件与术前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168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2±12.47岁,其中男性1170例,女性516例。临床诊断情况:稳定性心绞痛2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2例。总体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气虚血瘀证647例,痰瘀互阻证239例,心血瘀阻证218例,气血两虚证194例,气滞血瘀证192例,阳气虚衰证82例,寒凝血瘀证62例,心肾阴虚证52例。在1686例患者中,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158例,未发生MACE事件1528例。两组患者间的心率、西医诊断、Killip分级、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LVEF值、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病变血管-左主干、置入支架总数、置入支架数-分类、应用临时起搏器、GRACE总分、GRACE总分3分类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PCI术后MACE事件患者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气虚血瘀证80例、寒凝血瘀证26例、痰瘀互阻证12例、气血两虚证11例、心血瘀阻证9例、气滞血瘀证8例、阳气虚衰证7例、心肾阴虚证5例。与术后未发生MACE事件患者相比,术后MACE事件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α=0.10),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病变血管-左主干、应用临时起搏器、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Killip分级-3级、置入支架数-5个以上、GRACE3分类-高危等指标对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既往史2型糖尿病(比值比=1.442,95%置信区间:1.007~2.067)、既往史慢性肾脏病(比值比=2.100,95%置信区间:1.234~3.576)、应用临时起搏器(比值比=6.311,95%置信区间:2.996~13.295)、置入支架数>5个(比值比=2.431,95%置信区间:1.434~4.121)、GRACE 总分-“高危”(比值比=2.438,95%置信区间:1.482~4.012)、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比值比=2.805,95%置信区间:1.919~4.099)、寒凝血瘀证(比值比=12.320,95%置信区间:6.652~22.818)等是PCI术后MACE发病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中医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MACE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既往2型糖尿病、既往慢性肾脏病、应用临时起搏器、置入支架数>5个、GRACE评分高危等同为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

潘艺丹[9](2020)在《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广州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血压达标情况、血压达标的影响因素,并对降压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提高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达标率及降压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某三甲医院外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和降压药物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该院进行手术,诊断为高血压病,年龄≥18岁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多处转移者,进行剖宫产术者,术后有严重的并发症者,提取信息中包含的一般情况、诊断信息、医嘱记录信息资料等不完整者。从该院构建的高血压患者数据库提取患者住院、体征、诊断、医嘱、手术记录等临床资料,分析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波动情况、血压达标率及降压用药合理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围手术期血压达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初筛病例286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368例,其中男性274例(74.5%),女性94例(25.5%),平均年龄为78.8±13.6岁(年龄范围:25~100岁),40.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8.7%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手术当天平均血压140.4/75.6mm Hg,较术前3天平均血压略有升高。高血压患者手术当天的血压达标率为59.8%,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为47.5%,没有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为69.5%,血压达标率在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8.07,P<0.001)。317例高血压患者使用了降压药物,降压治疗率为86.1%。使用了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与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3.4%vs 37.3%,χ2=20.58,P<0.001)。59例高血压患者未在术前停用ACEI、ARB及利尿药,存在降压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57例高血压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了可升高血压药物且血压达标率较低,与未使用可升高血压药物的患者之间血压达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2.4%vs45.6%,χ2=6.632,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下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达标造成不利影响:吸烟史(OR=0.30,P<0.001,95%CI:0.18~0.75)、饮酒史(OR=0.52,P=0.035,95%CI:0.28~0.96)、合并糖尿病(OR=0.46,P=0.002,95%CI:0.29~0.75)、BMI≥28(OR=0.35,P=0.02,95%CI:0.17~0.69)、手术麻醉采用局部麻醉(OR=0.38,P<0.001,95%CI:0.22~0.65)。结论:血压管理情况方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率较高,但因合并疾病原因,不同降压目标值的患者之间达标率有较大差异,没有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较高(69.5%vs47.5%)。高血压降压用药合理性方面,围手术期内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率偏低,部分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存在降压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建议对临床医疗团队进行围手术期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BMI≥28(肥胖)、合并糖尿病、吸烟、饮酒、采用局部麻醉可能是影响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应对有此类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夏林莺[10](2019)在《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第一大致死及致残原因为脑卒中,其中大量的心源性卒中患者为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卒中的传统疗法,但该疗法有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中国房颤患者规范抗凝率仅为1.7%。且服用华法林的亚洲人比白种人发生大出血、颅内出血和任何原因出血事件的机率高。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是通过微创介入使用左心耳封堵器封闭左心耳与左心房的交通,从而达到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目的。因此,LAAC可能成为传统口服抗凝的一种潜在替代疗法。由于LAAC中国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极为匮乏,其在中国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证实。随着LAAC病例数的累积,LAAC术后器械表面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问题的出现可能削弱或者抵消LAAC预防栓塞的作用。由于左心耳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封堵器不能确保左心耳的完全封堵,尤其是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因此对现有器械的解剖学适应证进行拓展是必要的。因此,本课题立足于左心耳封堵术,拟从LAAC对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LAAC术后DR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转归和治疗策略;及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双Watchman封堵器对吻封堵技术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内容1.单中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对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2.单中心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DRT危险因素分析。3.Meta分析DRT发生率和DRT与卒中/TIA相关性,并系统性回顾DRT的危险因素。4.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探索双Watchman封堵器对吻封堵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LAAC绝对适应证为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2)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栓塞或脑卒中事件;(3)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3分。LAAC相对适应证为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患者本人拒绝终身服用抗凝药物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或曾接受消融手术后房颤复发。2.全麻下行LAAC,经股静脉入路,加硬导丝引导Watchman输送鞘导管进入左上肺静脉,沿输送鞘管送入5F猪尾,沿猪尾导管将输送鞘送至左心耳底部,在左心耳造影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明确左心耳的解剖结构和大小,在其引导下置入封堵器,明确左心耳封堵良好后,释放左心耳封堵器。TEE提示最大左心耳开口直径>31mm的患者,接受双Watchman对吻封堵。3.术后1.5个月由医生选择以下三种方案中的一种进行抗栓治疗:(1)口服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2)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利伐沙班20mg qd或达比加群110mg bid);(3)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氯吡格雷75mg qd+阿司匹林100mg qd)。4.术后1.5个月,TEE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共同评估有无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DRT形成。若残余分流>5mm和/或DRT形成,需延长原有抗凝方案。TEE检测下封堵器心房面高回声影,且伴随以下四个方面,则判断为DRT:(1)不能用伪影解释;(2)不符合正常愈合或器械的影像;(3)在多个TEE角度中可见;(4)与器械相连。一旦确诊DRT,应增强口服抗凝药强度,延长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同时延长随访时间,定期复査TEE,直至血栓消失。5.术后1.5-6个月抗栓治疗策略改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氯吡格雷75mg qd+阿司匹林100mg qd);术后6个月改为阿司匹林100mg qd维持。6.围手术期记录患者有无心包积液、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栓塞/出血事件发生。7.术后45天完成门诊随访,术后6月完成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完成门诊随访,随访时关注患者有无缺血性卒中、TIA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有无出血性卒中、消化道出血等出血事件发生。8.每个病人依据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预计栓塞/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而计算纳入人群的平均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该栓塞或出血风险平均值与实际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实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计算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9.依照在随访期是否发生DRT,对病人进行分组。回顾性的比较发生DRT的患者组和未发生DRT的患者组的基线资料、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抗凝策略;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利用Pub 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99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发表的关于Watchman封堵术后DRT的国内外研究,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收集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软件进行DRT发生率和DRT与卒中/TIA相关性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1.共11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LAAC,平均年龄65.0±9.5岁,其中男性71例(62.3%)。CHA2DS2-VASc评分(3.1±1.5)分;HAS-BLED评分(2.5±1.3)分。左心耳最大开口直径的平均值23.0±4.6mm。114例患者(100.0%)LAAC均达到技术成功及器械成功。术后即刻TEE监测显示4例(3.5%)有>3mm残余分流。围术期大出血2例(1.8%),其中1例为心脏压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考虑消化道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后好转。术后1.5个月抗凝用药方案:华法林占36.3%,新型口服抗凝药占55.3%,双抗占7.1%,单抗占0.9%。平均随访18.7±12.0个月,发生缺血性卒中2例(1.8%),发生出血性卒中3例(2.6%),死亡3例(2.6%),TEE发现器械相关血栓形成6例(5.3%),无严重残余分流(>5mm)。本研究入组的患者实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8%,实际缺血性卒中/TIA/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1.8%,依据CHA2DS2-VASc评分估计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3.8%,缺血性卒中/TIA/外周动脉栓塞发生风险5.3%,分别降低相对风险52.6%,66.0%;实际除外出血性卒中的大出血发生率1.8%,实际除外围手术期大出血的大出血发生率0.0%,依据HAS-BLED评分预计除外出血性卒中的大出血发生风险5.3%,除外围手术期大出血的大出血发生风险5.3%,分别降低相对风险66.0%,100.0%。2.两位超声科医生共判定6例随访期DRT。发生DRT的患者组二尖瓣反流发生率高于未发生DRT的患者组(100%比53.7%,p=0.034);基线血肌酐值高于未发生DRT的患者组(117.83±28.92比95.97±22.26,p=0.023);基线PT-INR值低于未发生DRT的患者组(1.04±0.12比1.35±0.65,p=0.000);术后1.5个月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率高于未发生DRT的患者组(100%比49.5%,p=0.028)。3.经筛选共纳入11项研究,共计46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Watchman封堵术后DRT发生率为3.0%(95%CI:2%4%);Watchman封堵器植入术后相较于未发生DRT患者组,发生DRT患者组缺血性卒中/TIA的OR值为3.57(95%CI2.136.00)。DRT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患者自身因素(CHA2DS2-VASc评分高、左心耳自发显影)、封堵器设计相关因素(DRT好发于Watchman封堵器的旋钮处)和手术操作相关因素(术后残余漏、封堵器植入在左心耳的位置较深)。4.4名接受双Watchman对吻封堵的患者,最大开口直径分别为35,36,33,30mm。术后末次影像学结果提示,无>3mm的残余分流,器械栓塞或器械表面血栓。术后12月临床随访结果提示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如器械栓塞、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大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及颅内出血)或死亡。教育部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本研究为全世界首次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采用双Watchman对吻封堵技术的研究。结论1.114例患者行LAAC,成功率100%,随访期,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相对风险52.6%,降低缺血性卒中/TIA/外周动脉栓塞事件相对风险66.0%,降低除外出血性卒中的大出血事件相对风险66.0%,降低除外围手术期大出血的大出血事件相对风险100.0%,提示LAAC在中国人群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是安全、有效的。2.本中心Watchman植入的LAAC术后DRT发生率5.3%。未发生DRT的患者组和发生DRT的患者组比较,结果提示术前二尖瓣反流,高血肌酐及PT-INR值偏低,术后封堵器内皮化期间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是Watchman植入术后DRT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3.Meta分析结果表明,Watchman封堵术后DRT发生率为3.0%(95%CI:2%4%),Watchman封堵术后DRT的发生,增加3.57倍的缺血性卒中/TIA风险。患者自身因素、封堵器相关因素、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均为DRT的危险因素。4.接受双Watchman对吻封堵的患者,术后12月临床随访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提示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实施双Watchman对吻封堵是安全可行的。其远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然需要更长时间随访及更多病例来验证。教育部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本研究为全世界首次针对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解剖结构采用双Watchman对吻封堵技术的研究。

二、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1.1 ERAS定义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1.2.1 术前宣教
        1.2.2 术前戒烟、戒酒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1.2.4 预康复
        1.2.5 术前营养支持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1.2.7 术前禁食禁饮
        1.2.8 术前肠道准备
        1.2.9 术前麻醉用药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1.3.4 炎症管理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1.3.6 脑保护策略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1.3.8术中体温管理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1.3.1 2 腹腔引流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1.5.1 术后疼痛管理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1.5.3 术后饮食
        1.5.4 术后贫血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1.5.6 出院基本标准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2.1 术前宣教
    2.2 多学科评估
    2.3 专科评估
    2.4 手术规划
    2.5 控制术中出血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2.7 控制手术时间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2.1 5 引流管管理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17出院标准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3.3 预康复
    3.4 术前胆管引流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3.6 术前肠道准备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3.9 术中液体治疗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4.1 术前宣教
    4.2 预康复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4.5.3 内环境的管理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4.6 手术方式
        4.6.1 腹腔镜手术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4.1 5 出院标准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5.1 术前宣教
    5.2 预康复
        5.2.1 术前风险评估
        5.2.2 预康复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5.3 术前肠道准备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5.5 麻醉前用药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5.8 PONV的防治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5.9.1 腹腔镜技术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5.9.5 转流性造口
    5.1 0 鼻胃管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5.1 4 导尿管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5.17术后镇痛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5.17.3外周神经阻滞
        5.17.4镇痛辅助用药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2)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暴露因素
        2.2.4 结局指标
    2.3 质量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肾功能衰竭与心力衰竭相关性
        3.2.2 血红蛋白小于90g/L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2.3 性别(男性)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2.4 心血管病史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500ml(正平衡)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3.2.5 围手术期补液>500ml(正平衡)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2.6 输血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2.7 早期手术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2.8 ASAⅢ级及以上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3 异质性检验
    3.4 敏感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早期手术
    4.2 血红蛋白小于90g/L
    4.3 性别(男性)
    4.4 心血管病史
500ml(正平衡)'>4.5 围手术期补液>500ml(正平衡)
    4.6 ASAⅢ级及以上
    4.7 输血
    4.8 肾功能衰竭
    4.9 建议
        4.9.1 输血
        4.9.2 肾功能衰竭
        4.9.3 早期手术
        4.9.4 ASA
500ml(正平衡)'>4.9.5 围手术期补液>500ml(正平衡)
        4.9.6 血红蛋白大于90g/L
        4.9.7 心血管病史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抗栓治疗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抗栓药物病人围手术期处理的外科推荐意见
    1.1 常见手术及操作的出血风险
    1.2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血栓风险评估及围手术期管理
        1.2.1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特性及停药时间
        1.2.2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病人的血栓风险评估
        1.2.3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
        1.2.4 外科围手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后桥接治疗药物简介
        1.2.4. 1 低分子肝素(LMWH)
        1.2.4. 2 替罗非班
        1.2.4. 3 坎格雷洛
        1.2.5 停用抗血小板药后桥接治疗的方案
        1.2.5. 1 停用单克隆抗体的桥接方案
        1.2.5. 2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病人停用P2Y12i的桥接方案
        1.2.5. 3 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恢复用药时机
        1.2.6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拮抗
        1.2.6. 1 输注血小板
        1.2.6. 2 替格瑞洛的逆转剂
    1.3服用口服抗凝药物病人的血栓风险评估及围手术期管理
        1.3.1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病人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1.3.2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桥接原则
        1.3.3接受NOAC治疗病人的围手术管理
        1.3.3.1 NOAC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1.3.3.2常用NOAC的临床特性
        1.3.3.3使用NOAC病人术前停用及术后恢复用药时机
        1.3.3.4 NOAC的拮抗剂
    1.4 急诊手术
2 抗栓治疗病人接受区域阻滞的围手术期管理
    2.1 抗血小板药物与椎管内阻滞
        2.1.1 COX-1抑制剂
        2.1.2 P2Y12受体抑制剂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2 抗凝药物与椎管内阻滞

(4)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6)血清甲状旁腺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PTH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3.2 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
    3.3 血清PTH水平对PCI相关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3.4 血清PTH水平对P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1 PTH与冠心病危险因素
    2 PTH与冠心病
    3 PTH与冠心病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7)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干预护理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
    2.2 比较两组血压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医研究进展
        1. PCI术后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证候学研究
        3. 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因素与预测研究进展
        1.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风险预测工具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及操作规范
    1.6 GRACE评分标准
    1.7 研究指标
    1.8 数据提取及质量控制
    1.9 统计分析
    1.10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PCI手术总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2 MACE患者危险因素和术前中医证候分析
    2.3 PCI术后MACE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影响PCI术后的MACE发生的主要证候
    3.2 本研究PCI术后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
4. 结论
5. 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绪论
    1.1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研究背景
    1.2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国内外进展
    1.3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目标及血压达标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高血压病例筛选流程
    3.2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基本特征
    3.3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变化情况
    3.4 各年龄组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率分析
    3.5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降压用药合理性分析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对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术前食道超声评估
        1.3 术前经胸超声评估
        1.4 封堵器与操作相关参数
        1.5 Watchman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1.6 术后抗凝策略
        1.7 随访
        1.8 研究终点定义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基本特征
        2.2 超声检测结果
        2.3 左心耳封堵术结果
        2.4 封堵器内皮化期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2.5 左心耳封堵围手术期并发症
        2.6 随访
    3 讨论
第二部分 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器械表面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经食道超声影像学评价
        1.3 Watchman植入过程
        1.4 随访
        1.5 分组及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未发生DRT的患者组和发生DRT的患者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未发生DRT的患者组和发生DRT的患者组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抗凝策略比较
        2.3 发生DRT的6 例患者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抗凝策略和超声影像特征
    3 讨论
        3.1 DRT危险因素
        3.2 比较国内外研究中封堵器表面血栓的治疗策略及效果
        3.3 国内外文献中DRT原因具体分析及个体化治疗
        3.4 临床转化
        3.5 创新性
        3.6 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器械表面血栓事件单组率及器械表面血栓与卒中事件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1.3 文献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所纳入研究相关特征
        2.4 Watchman植入术后器械表面血栓事件发生率
        2.5 Watchman植入术后器械表面血栓的临床转归
        2.6 发表偏倚评估
        2.7 器械表面血栓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异质性分析
        3.2 Watchman植入术后器械表面血栓发生率及临床转归
        3.3 器械表面血栓的危险因素
        3.4 创新性
        3.5 不足及展望
    4 结论
第四部分 双Watchman封堵器对吻封堵单叶巨大开口左心耳的可行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病人基线资料
        2.2 对吻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结果
        2.3 术后抗凝策略
        2.4 随访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中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夏驷捷. 南昌大学, 2021(01)
  • [3]抗栓治疗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1版)[J]. 钱菊英,楼文晖,缪长虹,吴鸿谊,刘凤林,王燕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6)
  • [4]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6]血清甲状旁腺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 陈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干预护理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 杨水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02)
  • [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刘冠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D]. 潘艺丹. 暨南大学, 2020(03)
  • [10]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夏林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