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分析

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分析

一、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晓强[1](2020)在《挤扩灌注桩沉降与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挤扩灌注桩是近年逐步发展的一种改变桩截面的异形桩基。因为挤扩桩独特的桩形构造,使得其具有高承载力、低沉降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实际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早期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室内小比尺模型试验,针对挤扩灌注桩的沉降和承载特性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了在不同盘径、不同盘数以及不同盘径组合下的挤扩桩表现,并结合布辛涅斯克理论解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提供的理论解进行综合分析。(1)进行7组不同承力盘径的挤扩单盘桩模型试验。具体从挤扩桩身沉降、轴力传递规律以及承力盘下附加土应力的分布规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荷载情况下,挤扩单盘桩的控制沉降能力胜过相同桩径桩长直孔桩。且随着承力盘径的逐渐增大,单盘桩控制沉降能力提高。单盘桩轴力曲线在承力盘处呈台阶状,挤扩桩属于端承桩。各组盘径的单盘桩承力盘水平方向影响范围为2倍的承力盘径。(2)进行9组不同承力盘径组合的挤扩双盘桩的模型试验。试验表明:承力盘数量的改变和承力盘径的扩大,均使得挤扩桩的控制沉降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双盘桩承力盘发挥作用有时间顺序。上部承力盘先发挥作用,等到上盘阻值达到极限值后,下部承力盘进一步发挥作用。(3)利用布辛涅斯克理论解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提供的理论解计算承力盘下任意一点附加土应力值,将理论解和试验所得的实测值对比,综合分析。挤扩桩承力盘底处附加土压力高值区约为桩周1倍承力盘径范围,盘底1倍、2倍盘径深度处,土压力高值区约为2倍承力盘径范围。挤扩桩的合理上部和下部承力盘距离应大于等于2.5倍承力盘径。图57 表2 参73

司小雷,胡炜,胡兵[2](2020)在《挤扩支盘桩承载理论、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挤扩支盘桩的竖向承载理论,并对其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类似项目挤扩支盘桩的理论分析、实践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黄亨利[3](2020)在《C-C-S-S复合构造与喷扩锥台压灌桩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长螺旋多功能钻机成孔,桩端或桩身局部高压旋喷扩径,提钻压灌振挤超流态混凝土,桩端或桩身局部形成混凝土-水泥土-强化土-原状土的复合构造,桩身定喷水泥浆与灌注桩身混凝土同步,压入钢筋笼,形成水泥浆包裹、桩身带翼、桩端或桩身局部具有锥台的喷扩锥台压灌桩,大大提高单桩承载能力。论文针对该桩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了 2组现场试验,运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揭示了喷扩锥台压灌桩工作机理,获得了桩身最优构造和抗压承载力理论。结论如下:1、明确旋喷扩孔和定喷翼板的压灌浆效应锥台和翼板上部一定范围土体侧阻有增强效应。压灌浆桩周土体影响范围为7~8m;无翼板时,侧阻增强可达勘察建议值的1.5~3倍;有翼板时,侧阻提高范围约2~4倍;且桩身上部较下部土体强化明显。2、获得单桩最优构造喷扩锥台压灌桩的最优构造为:锥台角度50°~55°;扩径比2~2.75;锥台位于桩端以上1D~2D(D为锥台直径)处;翼板喷至桩顶下7m~8m(压灌浆效应作用范围)处。与试验模型对比,最优构造模型承载力提高19%;若桩身设置多个扩径体,扩径体净间距应大于3.75D;在群桩体系中,相邻单桩的锥台净距应大于3D。3、得到C-C-S-S复合构造尺寸运用圆形断面自由紊动射流理论,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给出C-C-S-S复合构造中锥台直径(混凝土层)的计算方法,通过注浆量与压浆高度,获得水泥土层厚度,结合圆孔扩张理论,明确加固土体范围,并给出周边土体的位移场与应力场。4、建议喷扩锥台压灌桩抗压承载力公式根据桩基建筑规范,对比现场试验结果,对喷扩锥台压灌桩单桩抗压承载力理论进行修正;经试验案例验证,比现有规范计算方法提高精度20%5、明确喷扩锥台压灌桩沉降计算方法运用荷载传递法,计算锥台幂函数和双曲线两种位移模式的Q-S曲线,证明幂函数位移模式更贴近试验基桩承载力与位移之间关系,并给出喷扩锥台压灌桩设计实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朱昂[4](2020)在《螺旋桩振动响应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螺旋桩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异型桩基础,具有施工占地少、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和施工方式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中,比如光伏支架基础、坑壁及边坡支护、海上结构物拉索和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等。国家对一些重大工程中基础的振动频率和位移有严格限制,尚缺乏相关试验和相关理论研究,因此,对螺旋桩基础在不同激励下的振动响应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螺旋桩基础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螺旋桩基础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对桩模型等效处理将螺旋桩简化成变截面桩,将桩和土体均看作粘弹性体,建立了螺旋桩-土层相互作用的振动微分方程,得出方程的半解析解。随后,利用所给的方程具体分析了螺旋桩几何参数以及桩体阻尼的变化对其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2.采用模型砂箱试验的方法,自制了螺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系统,主要由激振系统、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砂箱三部分组成,研究了砂土中钢管螺旋单桩和直桩在纵向激励下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特性,具体分析了桩长径比(L/D)、叶片距宽比(S/D)、激振荷载幅值(F0)、叶片外伸比(D0/D)等对单桩模型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3.螺旋桩横向动力响应特性会受到桩体几何结构以及土体性质的影响,使用自制的横向振动模型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土体中不同材质、不同几何结构的螺旋桩模型的横向振动响应特性。重点分析了桩体几何参数(比如,叶片距宽比S/D、叶片外伸比D0/D)、载荷幅值(F0)和振动频率(f)对桩模型横向动力响应的影响。作为对比,还给出了直桩模型的横向动力响应特性。

徐梦达[5](2019)在《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盘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因其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输电塔基础、地下停车场基础和高层建筑基础等基础。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工程量和规模的急剧增加,逐渐要在软土地基区域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传统的挤扩支盘桩的支盘腔体易于坍塌不易成型,并且依据目前的工程技术还是难以解决软土地基的不良特点。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支盘桩的理念,结合后注浆技术,研发了注浆支盘桩。通过在支盘位置处的钢筋笼外侧预埋高压注浆管,利用高压注浆的方式,在支盘位置形成复合体充当支盘,对其可行性和承载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传统的支盘桩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成桩机理以及后注浆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注浆支盘桩的施工流程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本模型试验桩,对桩内注浆管的布置方式、注浆压力和注浆量进行合理选取,并且重点分析了支盘复合体的状态成因。(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注浆支盘桩的承载性能,与传统的灌注桩直桩及挤扩支盘桩的受力机理和承载性能做对比分析,得到:施加荷载前期,直桩、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桩三种桩型的沉降曲线几乎保持一致较为平缓。抗压试验中,当沉降量达到4mm时,注浆支盘桩能比直桩能多承载约600N,约占直桩的极限荷载的60%。抗拔试验中,随着荷载的逐级施加超过300N时,直桩的上拔量急剧增大,而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的上拔量增长较小。(3)应用ABAQUS数值模拟建立桩周注浆影响范围分别取20mm,25mm,30mm,35mm,40mm条件下的数值模型,统一在桩周添加单一地层的淤泥质软土层,提取桩周土体位移场,应力图和轴力图进行分析,通过桩身轴力传递性状分析,得出了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的承载特性,体现出了其可行性与优异的承载性能。

李志斌[6](2019)在《DX桩群桩沉降机理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在提供抗压力和控制沉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对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沉降位移的研究和分析依然相对较少,由于DX桩的特殊性,计算直孔灌注桩沉降位移的公式并不适用于DX桩沉降的计算,规范中关于旋挖灌注桩的沉降计算取值比较模糊,并没有考虑影响DX桩沉降的各个因素,故严重影响了此种桩型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规范及不同理论进行讨论,并应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思想来分析研究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沉降机理、受力特性和沉降位移计算。为提出合理的桩基沉降位移计算提供依据,也为此桩型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相同荷载条件下,DX桩与同等条件下的直孔桩沉降的比值随着外部竖向荷载的增加先逐渐减小最后并趋于稳定,其变化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沉降比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急剧减小,此时的外部荷载主要位于直孔桩沉降曲线的比例极限和DX桩沉降曲线的比例极限之间;随后沉降比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缓慢减小,此时外部荷载位于DX桩沉降曲线的比例极限之后且在弯曲下沉段之前;最后沉降比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而逐渐趋于平缓,此时外部荷载位于DX桩沉降曲线的弯曲下沉段之后,此阶段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沉降速率基本保持定值。(2)总的来说,各个因素对沉降比的影响均比较大,沉降比与桩间距、盘间距、盘位、盘径比的变化成负相关;沉降比与长径比、桩数变化成正相关。(3)荷载达到直孔桩沉降的比例极限时,盘位、盘径比、盘间距等因素影响下的沉降比随着DX桩桩端阻力占比的增加而增加,且同等荷载条件下的沉降比小于桩端阻力之比,主要是DX桩由于承力盘的存在使得桩周土的附加应力向周围扩散,从而减小了轴向应力的扩散,可见DX桩控制沉降能力强。当荷载达到直孔桩沉降的比例极限时,长径比、桩间距影响下的沉降比随着桩端阻力之比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此时承力盘对轴力的消减能力减弱,即DX桩控制沉降的能力减弱。(4)通过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沉降比进行分析研究,当DX桩承力盘能够较好的发挥作用时,此时的沉降比变化范围为0.3~0.5。

杨爻[7](2018)在《基于某工程的扩底灌注桩承载性状分析》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国内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中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需求越来越多,桩基类型众多,单桩承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盖挖逆作法的普及,一柱一桩的情况日益增多,工程设计人员急需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大幅提高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另外,在沿海等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地下水等因素的限制,常规桩型、施工工艺使用受限,需要能适用水上水下各种环境及各种地质条件的新技术、新工艺。扩底桩灌注桩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北京南郊地区某工程为依托,通过该场地对机械扩底桩、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全液压可视可控扩底灌注桩和钻扩清一体桩四种桩型的原位试验桩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某工程的四种扩底灌注试验桩的荷载-沉降曲线、桩端承载力和桩身轴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四种扩底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特性,并通过对比四种桩型的承载力特性的异同,探究其产生的原因。(2)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四种扩底灌注桩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原位试验数的数据证明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载到单桩破坏以进一步研究扩底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特性,得出的结论与原位试验结果相互呼应。

蔡婧娓[8](2017)在《新型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承载性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桩基工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不同土质、不同施工条件及不同建筑物形态的要求,桩的型式、施工方法也一直在不停的改变推新。按桩基的施工方法来划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成桩方法有静压成桩、静压振动成桩、锤击成桩、钻孔成桩等,这些成桩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静压成桩法为例,这种桩具有低噪音,无振动,无污染的特点,但是当压入含水量较少的泥岩等坚硬土层时,由于其极限压桩力有限,很难得到理想的承载力。如何能够设计出一种既能够适用于多种土层条件,又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承载力要求的桩型,成为桩基工程中最具有挑战的难题。本课题的内击压灌桩施工技术是兼具静压和内击功能的复合型桩基施工技术,这种方法一方面吸收了静力压桩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弥补了其压桩力有限的不足之处。该成桩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层条件、保证桩身质量、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省桩基工程的材料用量,减少施工成本。本文利用内击压灌桩现场静载荷试验、桩端的承载性状的模型试验、成孔过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内击压灌桩的成孔过程以及成孔后的承载性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内击压灌桩、普通静压桩、长螺旋钻孔桩的单桩静载荷对比试验,对比分析了三种桩型的单桩承载力大小、荷载—沉降量(Q-S)变化关系和荷载分担特性,剖析了内击压灌桩的承载性状与规律。2.利用颗粒流离散元理论模拟了内击压灌桩从静压到内击的成孔全过程,获得了整个沉桩成孔过程中任意时刻桩端和桩侧土体的位移场、应力场和孔隙率的变化规律;通过跟踪成孔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土体颗粒位移轨迹,深入探讨了内击压灌桩在成孔过程中土体的变形机制;在模拟了沉桩贯入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利用小面积法计算了端阻力系数值,并分析了深度、桩径、压杆直径、土层性质等参数变化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3.跟踪监测内击过程中不同位置土体的振动,分析了土体内部不同位置的振动响应变化规律;基于多孔介质动力方程和复阻尼理论,利用分层法得到了内击压灌桩在内击过程中土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解析解,分析了打桩过程中地面振动的传播规律和衰减特性。4.为分析节理裂隙对桩端承载性状的影响和破坏机理,本文进行了桩端持力层为不同倾角节理基岩的桩端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倾角条件下桩端的破坏模式及荷载传递路径,同时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数值分析的结果做对比,深入揭示了节理基岩的破坏机理;5.在试验得到的桩端节理基岩破坏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不同节理条件下的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理论推导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得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值作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本文通过对内击压灌桩的成孔机理及承载形状的理论和试验分析表明,内击压灌桩的施工方法与普通静压桩的施工方法相比,在相同深度及相同土层地质条件下,其单桩承载力可提高40%以上。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结构基础的用桩数量,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另外,本课题对内击压灌桩成桩机理和承载性状的研究也为此种桩型的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李春宝[9](2016)在《涡压挤扩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挤扩桩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桩基结构形式。与传统等截面桩相比,挤扩桩的扩径部增大了桩与地基土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大幅度提升桩基承载力,增加桩身结构的稳定性。本文以挤扩桩承载力评价为研究目的,研究了涡压挤扩成桩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12种桩型的涡压挤扩桩抗压承载特性和抗拔承载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涡压挤扩桩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次提出了涡压挤扩桩成桩工艺方法,研究了流态混凝土与土体在挤扩过程中的力学耦合作用机制。推导了混凝土向腔外土体挤入的力学条件。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和vesic扩孔理论,建立了广义形式的涡压挤扩模型和方程。(2)应用摩尔-库伦准则和修正剑桥模型,推导了挤扩弹性区/塑性区的应力解、位移解和极限挤扩压力,为涡压挤扩桩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和荷载传递机理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3)试验研究了不同扩径部数量、扩径部直径以及扩径部间距等条件参数下的涡压挤扩桩的抗压承载和抗拔承载特性。根据12根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受拉/压荷载模型桩的力学特性参数测试数据,包括Q-S曲线、桩身轴力分布等结果,总结了挤扩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和沉降变形规律。研究了砂土介质中挤扩桩桩身拉压变形特性,得到了等截面桩、单扩径部桩、双扩径部桩以及多扩径部桩的承载特性规律。(4)以上述挤扩桩物理模型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ABAQUS数值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涡压挤扩桩的抗压/抗拔承载特性参数变化规律,包括扩径受压桩/受拔桩的地基土破坏形态、荷载-沉降关系和荷载传递规律,与室内试验的结果对比分析吻合较好,证明了挤扩桩承载力较传统等截面桩具有显着的优势。(5)综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本文通过修正传统挤扩桩计算公式,提出了涡压挤扩桩抗压/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公式,更符合实际工况,为涡压挤扩桩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持。

唐松涛[10](2012)在《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文中提出DX旋挖挤扩灌注桩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变截面桩型,通过旋转过程中碾压、切削和挤扩一体化的方式在常规灌注桩的桩身上形成上下对称的承力盘。旋挖挤扩的施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此类桩型的可靠性和效率,同时扩展了在不同土体中的适用性。工程实践证明DX桩具备承载力高、沉降小、施工简单快速的显着优点。承力盘的存在使得DX桩成为承力盘、桩身、桩端共同承载的多支点新桩型,承载机理和沉降模式十分复杂。本文旨在通过模型试验、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DX桩承载特性以及沉降机理进行研究,掌握承力盘、桩身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为DX桩承载分析和沉降计算提供依据,通过理论推导获得DX桩沉降计算的公式。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和创新:1)相同桩长与桩径的DX桩与普通直孔桩相比,其极限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通常为2倍以上,与此相应,同一工作应力下沉降不足直孔桩的1/2。2)在加载初期,承力盘便参与工作,承担较大的荷载,使得DX桩在较小位移情况下即能提供较高的承载力。随着荷载的增大,其占总荷载的比例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承力盘受力占总荷载的百分比大致在30%-40%之间。DX桩的Q-s曲线为缓变型曲线,通常下盘仍有很大的承载潜力,DX桩的承载安全性更好。3)在对群桩的试验中发现,在砂土中,对于4桩和6桩的DX桩群桩,随着桩间距的增大,其承载力与沉降的变化情况不明显;而在粘性土中,承载力会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有所提高。4)在群桩中,当桩间距较小时,桩间土与桩基之间形成整体效应,群桩的侧摩阻力会有所提高,但同时其承力盘的作用会被削弱;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这种整体效应减弱,各基桩之间转为各自独立的沉降。通过研究表明,这一临界桩间距大致为2.5倍的承力盘盘径。5)在Geddes应力解的基础上,引入分层总和法,对DX桩的沉降进行计算。通过对室外大比尺模型试验以及实际工程中原型桩的计算表明,该计算方法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挤扩灌注桩沉降与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桩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形桩研究现状
        1.2.2 挤扩灌注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挤扩灌注单盘桩沉降与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2.1 挤扩单盘桩试验设计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方案
    2.2 单盘桩试验结果分析
        2.2.1 各组试验Q-s曲线分析
        2.2.2 单盘桩轴力分析
        2.2.3 桩周土压力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挤扩灌注双盘桩沉降与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双盘桩试验结果分析
        3.2.1 各组双盘桩试验Q-s曲线结果分析
        3.2.2 双盘桩轴力分析
        3.2.3 分析土压力
    3.3 本章小结
4 挤扩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弹性理论分析
    4.1 理论计算
        4.1.1 基于布辛涅斯克(Boussinesq)解的计算
        4.1.2 规范解的计算
    4.2 单盘桩算例
        4.2.1 单盘桩盘周附加土应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布
        4.2.2 单盘桩盘周附加土应力沿竖直方向的分布
        4.2.3 各组盘径双盘桩盘周附加土应力的分布
    4.3 双盘桩算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C-C-S-S复合构造与喷扩锥台压灌桩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喷扩锥台压灌桩技术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旋喷桩研究现状
        1.3.2 后压浆技术研究现状
        1.3.3 C-C-S-S复合构造与相关桩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喷扩锥台压灌桩现场试验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与场地条件
        2.1.2 各土层基本参数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方案设计
        2.2.3 桩受力与位移测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顶沉降荷载曲线分析
        2.3.2 异常试验P-S曲线修正
        2.3.3 桩端沉降曲线分析
        2.3.4 轴力分析
        2.3.5 侧阻力曲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扩锥台压灌桩施工工艺效应与C-C-S-S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锥台直径确定
    3.3 C-C-S-S复合构造应力位移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公式推导
        3.3.3 案例计算
    3.4 压灌浆效应与翼板承载能力分析
    3.5 锥台承载能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扩锥台压灌桩最优构造分析
    4.1 数值模型建立
    4.2 桩周土体影响规律
    4.3 最优构造分析
        4.3.1 最优扩径角度分析
        4.3.2 最优扩径比分析
        4.3.3 最优锥台位置分析
        4.3.4 最优喷翼高度分析
    4.4 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喷扩锥台压灌桩抗压承载力理论
    5.1 竖向承载力公式
    5.2 单桩沉降预测
        5.2.1 荷载传递法简介
        5.2.2 荷载传递函数
        5.2.3 荷载传递法的计算过程
    5.3 单桩沉降计算
    5.4 案例验证
        5.4.1 公式验证
        5.4.2 沉降预测验证
        5.4.3 沉降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螺旋桩振动响应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螺旋桩基础国内外发展历程
    1.3 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螺旋桩承载特性研究概况
        1.3.2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1.3.3 桩基振动特性研究概况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螺旋桩纵向振动特性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3 问题求解
    2.4 振动响应的计算
    2.5 螺旋桩振动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旋桩纵向振动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原理
        3.2.2 试验用土
        3.2.3 桩模型
        3.2.4 试验设备
        3.2.5 信号处理
    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桩横向振动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砂土中螺旋桩横向振动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2.1 试验概况
        4.2.2 试验结果
    4.3 黏土中螺旋桩横向振动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3.1 试验概况
        4.3.2 试验结果
    4.4 不同土体对螺旋桩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材质模型对螺旋桩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注浆支盘桩相关理论分析
    2.1 支盘桩的特点
    2.2 支盘桩的受力机理
        2.2.1 支盘桩的承载特性
        2.2.2 支盘桩的破坏模式
        2.2.3 支盘桩的适用范围
    2.3 后注浆技术简介
        2.3.1 后注浆技术特点
        2.3.2 后注浆技术工程装置
    2.4 注浆支盘桩适用性分析
        2.4.1 注浆支盘桩的提出
        2.4.2 适用性分析
    2.5 注浆支盘桩的施工工艺
        2.5.1 施工工艺流程
        2.5.2 施工方法的注意事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浆支盘桩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设备及模型制作
        3.2.2 钢筋笼和注浆管绑扎
        3.2.3 注浆设备安装及操作
        3.2.4 模型桩的成型与养护
        3.2.5 注浆试验
    3.3 影响复合土体强度增长的因素总结
    3.4 抗压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技术路线
        3.4.3 试验内容
        3.4.4 抗压试验数据整理
        3.4.5 试验数据分析
    3.5 抗拔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技术路线
        3.5.3 试验内容
        3.5.4 抗拔试验数据整理
        3.5.5 抗拔试验分析
    3.6 复合体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浆支盘桩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基本假定
        4.1.2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装配
        4.1.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2.1 土层位移场的规律分析
        4.2.2 桩周土应力规律分析
        4.2.3 注浆支盘桩桩身轴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6)DX桩群桩沉降机理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概述
        1.2.1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发展
        1.2.2 DX桩施工工艺
        1.2.3 DX桩优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承载机理分析与研究
        1.3.2 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
        1.3.3 沉降位移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2.1 目前的直孔桩沉降计算方法
        2.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的计算方法
        2.1.2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93-2017中的计算方法
        2.1.3 《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中的计算方法
    2.2 多节挤扩桩沉降计算方法
        2.2.1 《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JGJ171-2009中的计算方法
        2.2.2 其它沉降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直孔桩沉降分析
    3.1 直孔桩单桩沉降分析
        3.1.1 Q-s曲线
        3.1.2 桩身轴力
        3.1.3 桩周土沉降
    3.2 直孔桩群桩沉降分析
        3.2.1 Q-s曲线
        3.2.2 桩身轴力
        3.2.3 桩周土沉降
    3.3 本章小结
4 DX单桩沉降分析
    4.1 不同盘位
        4.1.1 Q-s曲线
        4.1.2 桩周土沉降分析
        4.1.3 不同盘位对沉降比产生的影响
    4.2 不同盘间距
        4.2.1 Q-s曲线
        4.2.2 桩周土沉降分析
        4.2.3 不同盘间距对沉降比产生的影响
    4.3 不同盘径比
        4.3.1 Q-s曲线
        4.3.2 桩周土沉降分析
        4.3.3 不同盘径比对沉降比产生的影响
    4.4 不同长径比
        4.4.1 Q-s曲线
        4.4.2 桩周土沉降分析
        4.4.3 不同长径比对沉降比产生的影响
    4.5 DX单桩分析总结
5 DX群桩沉降分析
    5.1 不同桩间距
        5.1.1 Q-s曲线
        5.1.2 桩身轴力
        5.1.3 桩周土沉降
        5.1.4 不同桩间距对沉降比的影响
    5.2 不同盘位
        5.2.1 Q-s曲线
        5.2.2 桩身轴力
        5.2.3 桩周土沉降
        5.2.4 不同盘位对沉降比的影响
    5.3 不同盘间距
        5.3.1 Q-s曲线
        5.3.2 桩身轴力
        5.3.3 桩周土沉降
        5.3.4 不同盘间距对沉降比的影响
    5.4 不同盘径
        5.4.1 Q-s曲线
        5.4.2 桩身轴力
        5.4.3 桩周土沉降
        5.4.4 不同盘径比对沉降比的影响
    5.5 不同长径比
        5.5.1 Q-s曲线
        5.5.2 桩身轴力
        5.5.3 桩周土沉降
        5.5.4 不同长径比对沉降比的影响
    5.6 不同桩数
        5.6.1 Q-s曲线
        5.6.2 桩身轴力
        5.6.3 桩周土沉降
        5.6.4 不同桩数对沉降比的影响
    5.7 DX桩群桩分析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某工程的扩底灌注桩承载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扩底桩灌注桩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
        1.2.1 扩底桩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1.2.2 扩底桩灌注桩的发展前景
    1.3 扩底灌注桩的常见类型
    1.4 扩底桩灌注桩的承载力确定[26]
    1.5 挤扩支盘桩的下压承载力
    1.6 系数法求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
    1.7 扩底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特点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8.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8.2 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扩底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2.1 机械扩底桩(JK桩)
    2.2 钻扩清一体桩(ZK桩)
    2.3 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DX桩)
    2.4 全液压可视可控扩底灌注桩(AM桩)
第3章 扩底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试验桩概况
    3.2 场地条件
        3.2.1 地质条件
        3.2.2 工程地质条件
    3.3 试桩方案
    3.4 ZK桩的承载性状分析
    3.5 DX桩的承载性状分析
    3.6 AM桩的承载性状分析
    3.7 JK桩的承载性状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扩底灌注桩数值模拟分析
    4.1 PLAXIS软件的介绍
    4.2 PLAXIS3D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定
        4.2.2 基本参数的选择
    4.3 ZK桩模拟承载特性分析
        4.3.1 PlaxisZK桩与原位试验ZK桩的沉降Q-S曲线对比分析
        4.3.2 PlaxisZK桩的笛卡尔有效应力分析
    4.4 DX桩模拟承载特性分析
        4.4.1 PlaxisDX桩与原位试验DX桩的沉降Q-S曲线对比分析
        4.4.2 PlaxisDX桩的笛卡尔有效应力分析
    4.5 AM桩模拟承载特性分析
        4.5.1 PlaxisAM桩与原位试验AM桩的沉降Q-S曲线对比分析
        4.5.2 PlaxisAM桩的笛卡尔有效应力分析
    4.6 JK桩模拟承载特性分析
        4.6.1 PlaxisJK桩与原位试验JK桩的沉降Q-S曲线对比分析
        4.6.2 PlaxisJK桩的笛卡尔有效应力分析
    4.7 扩大头数量对沉降Q-S曲线和笛卡尔有效应力的影响
    4.8 扩大头间距对沉降Q-S曲线和笛卡尔有效应力的影响
    4.9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概述
        1.2.1 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桩承载机理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现状
        1.3.1 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1.3.2 桩土极限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
        1.3.3 桩土动力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离散元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4.1 离散元方法的研究现状
        1.4.2 离散元方法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内击压灌桩施工工艺及现场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内击压灌桩施工工艺
        2.2.1 内击压灌桩桩机
        2.2.2 内击压灌桩桩管的设计
        2.2.3 内击压灌桩成桩的施工流程
        2.2.4 内击压灌桩测桩方法
        2.2.5 端阻力系数的定义
    2.3 内击压灌桩的现场试验
        2.3.1 实验目的
        2.3.2 试验场地概况
        2.3.3 试验方案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静载试验单桩Q-S曲线对比分析
        2.4.2 桩端阻力分析
        2.4.3 荷载分担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端阻力系数的计算
    3.1 引言
    3.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方程
        3.2.1 物理方程
        3.2.2 运动方程
        3.2.3 接触模型
        3.2.4 动态松弛法
    3.3 桩土模型的建立
        3.3.1 土体物理参数的确定
        3.3.2 桩身模型及桩锤模型的建立
        3.3.3 土体模型的建立
        3.3.4 土体内部测量球的设置
        3.3.5 静压和内击过程数值模拟的实现
    3.4 成孔过程的数值结果分析
        3.4.1 位移场的变化规律
        3.4.2 颗粒轨迹的变化规律
        3.4.3 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
        3.4.4 径向位移的变化规律
        3.4.5 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3.4.6 孔隙率的变化规律
    3.5 端阻力系数的计算
    3.6 不同参数变化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分析
        3.6.1 成桩深度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
        3.6.2 不同桩径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
        3.6.3 不同土层性质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击压灌桩成孔过程的振动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内击作用冲击力的计算
    4.3 内击作用下桩土振动方程的建立
        4.3.1 桩的振动方程
        4.3.2 桩侧土的振动方程
        4.3.3 桩端土的振动方程
        4.3.4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4.4 内击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4.5 内击作用下土体振动响应的计算
    4.6 土体振动的时程曲线
    4.7 内击作用下土体的振动响应对比分析
        4.7.1 水平方向的振动响应
        4.7.2 竖直方向的振动响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击压灌桩桩端位于岩层的承载性状分析
    5.1 引言
    5.2 桩端基岩的破坏模式
    5.3 节理基岩的模型试验
        5.3.1 节理基岩的制作
        5.3.2 模型箱的制作
        5.3.3 加载方案及测量数据的采集
    5.4 破坏模式分析
        5.4.1 裂隙分布模式
        5.4.2 荷载传递路径及最终破坏模式
        5.4.3 楔体形式
        5.4.4 力-位移曲线
    5.5 承载力规律
        5.5.1 节理倾角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5.5.2 节理数目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5.6 桩端基岩破坏模式的的数值分析
        5.6.1 基岩数值模型的建立
        5.6.2 不同节理分布下的破坏模式
        5.6.3 不同节理分布下的荷载传递路径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桩端承载力的三维极限分析
    6.1 引言
    6.2 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基本原理
        6.2.1 基于传统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
        6.2.2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
    6.3 虚功方程
    6.4 破坏准则的选取
    6.5 完整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6.5.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
        6.5.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
        6.5.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
    6.6 小倾角节理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6.6.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
        6.6.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
        6.6.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
    6.7 大倾角节理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6.7.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
        6.7.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
        6.7.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
    6.8 算例分析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涡压挤扩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扩径桩的主要特点
        1.1.2 扩径桩的应用前景
        1.1.3 涡压挤扩桩施工设备与工艺
    1.2 挤土效应研究现状
    1.3 扩径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1 扩径抗压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2 扩径抗拔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3 挤扩桩荷载传递理论研究现状
        1.3.4 挤扩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5 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涡压挤扩机理与挤扩力学模型
    2.1 涡压挤扩动态机理分析
        2.1.1 涡压腔内流态混凝土流动形态分析
        2.1.2 涡压腔内流态混凝土挤出力学条件
        2.1.3 涡压挤扩可行性验证
    2.2 挤扩问题的Mohr-Coulomb模型力学解
        2.2.1 模型介绍与方程建立
        2.2.2 挤扩弹性区的应力与位移解
        2.2.3 挤扩塑性区的应力与位移解
        2.2.4 极限挤扩压力
    2.3 挤扩问题的修正剑桥模型力学解
        2.3.1 模型描述与基本假设
        2.3.2 挤扩弹性区应力与位移解
        2.3.3 挤扩塑性区应力与位移解
        2.3.4 极限扩孔压力
    2.4 小结
第三章 涡压挤扩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1.1 模型桩材料与几何参数
        3.1.2 地基土材料选取与制备
        3.1.3 试验模型箱与加载装置
        3.1.4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3.1.5 试验加载方案设计
    3.2 受压桩试验测试结果处理与分析
        3.2.1 受压挤扩桩的荷载-沉降关系
        3.2.2 受压挤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3.3 受拔桩试验测试结果处理与分析
        3.3.1 受拔挤扩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3.3.2 受拔挤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涡压挤扩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
    4.1 挤扩桩有限元数值模型
        4.1.1 单元选取
        4.1.2 模型尺寸与参数选取
        4.1.3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4.2 受压桩数值模拟结果处理与分析
        4.2.1 受压挤扩桩地基土破坏形态分析
        4.2.2 受压挤扩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2.3 受压挤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4.3 受拔桩数值模拟结果处理与分析
        4.3.1 受拔挤扩桩地基土破坏形态分析
        4.3.2 受拔挤扩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3.3 受拔挤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涡压挤扩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挤扩抗压桩承载力计算
        5.1.1 单扩径部抗压桩承载力计算
        5.1.2 双扩径部抗压桩承载力计算
        5.1.3 多扩径部抗压桩承载力计算
    5.2 挤扩抗拔桩承载力计算
        5.2.1 单扩径部抗拔桩承载力计算
        5.2.2 双扩径部抗拔桩承载力计算
        5.2.3 多扩径部抗拔桩承载力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A:涡压挤扩受压桩桩顶荷载-位移试验结果
附图B:涡压挤扩受拔桩桩顶荷载-位移试验结果
附图C:涡压挤扩桩室内试验轴力传递曲线(受压+受拔)
附图D:涡压挤扩抗压桩数值模拟结果(位移+塑性应变)
附图E:涡压挤扩受拔桩数值模拟结果(位移+塑性应变)
附图F:涡压挤扩抗压桩桩顶荷载-位移数值模拟结果
附图G:涡压挤扩抗拔桩桩顶荷载-位移数值模拟结果
附图H:涡压挤扩桩桩身轴力传递曲线数值模拟结果(受压+受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10)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X桩概述
        1.2.1 多节扩孔桩的发展
        1.2.2 DX桩的工艺特点
        1.2.3 DX桩的优势
    1.3 研究现状
        1.3.1 承载机理研究
        1.3.2 承载力确定
        1.3.3 沉降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室外DX桩大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场地地质条件
        2.1.2 试验总体情况
        2.1.3 试桩方法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1.5 试验步骤
    2.2 试验结果
        2.2.1 单桩试验结果
        2.2.2 群桩试验结果
    2.3 小结
第3章 室内DX桩小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1.1 变截面桩的试验研究
        3.1.2 模型试验研究
    3.2 试验设计
        3.2.1 模型箱设计
        3.2.2 模型材料
        3.2.3 加载装置
        3.2.4 试验观测设计
        3.2.5 模型桩埋设
    3.3 单桩模型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群桩模型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4桩2盘DX桩群桩
        3.4.3 6桩2盘DX桩群桩
        3.4.4 4桩与6桩群桩对比
    3.5 小结
第4章 DX群桩基础数值模拟研究
    4.1 小比尺模型建立
        4.1.1 强度准则
        4.1.2 模型尺寸及计算参数
        4.1.3 边界条件及荷载
    4.2 4桩DX群桩结果
        4.2.1 Q-s曲线
        4.2.2 桩身轴力
        4.2.3 桩周土沉降
    4.3 6桩DX群桩结果
        4.3.1 Q-s曲线
        4.3.2 桩身轴力
        4.3.3 桩周土沉降
    4.4 原型桩计算分析
        4.4.1 基桩的Q-S曲线
        4.4.2 粘土中群桩的土中沉降
        4.4.3 砂土中群桩的土中沉降
    4.5 小结
第5章 DX桩沉降计算
    5.1 常见的单桩沉降理论研究方法
    5.2 单桩沉降量的计算
    5.3 群桩沉降量的计算
        5.3.1 群桩效应
        5.3.2 现有DX桩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5.3.3 DX桩群桩沉降计算
    5.4 算例
        5.4.1 室外大比尺模型计算
        5.4.2 工程实例计算
        5.4.3 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2 试桩方案
    6.3 试桩结果
        6.3.1 单桩承载力
        6.3.2 桩身轴力
        6.3.3 桩身各部分承载力发挥情况
        6.3.4 盘阻发挥情况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挤扩灌注桩沉降与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D]. 姜晓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挤扩支盘桩承载理论、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 司小雷,胡炜,胡兵. 石油天然气勘察技术中心站第二十八次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3]C-C-S-S复合构造与喷扩锥台压灌桩工艺机理及应用研究[D]. 黄亨利. 山东大学, 2020(11)
  • [4]螺旋桩振动响应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D]. 朱昂.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5]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D]. 徐梦达.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DX桩群桩沉降机理分析与研究[D]. 李志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某工程的扩底灌注桩承载性状分析[D]. 杨爻.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8]新型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承载性状研究[D]. 蔡婧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涡压挤扩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李春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10]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D]. 唐松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径向多节扩孔灌注桩受力机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