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大棚香菇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北方地区大棚香菇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一、北方地区温室立体栽培姬菇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萌[1](2021)在《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南宁市四种平菇种植棚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棚内外气温、湿度、CO2含量和棚内平菇产量等数据,得到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的棚内外温湿度和CO2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平菇的生长速率、产量和污染率等情况,研究了各菇棚内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改良菇棚和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和理论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气温方面,春季、秋季和冬季保温优势较大的种植棚分别为防虫网棚、灰膜棚和隔热棚;高温逆境主要出现在夏季,在夏季抵抗高温效果最明显的是隔热棚,隔热棚平均气温为28.43℃,比传统菇棚降低了3.89℃。2.在湿度方面,传统菇棚控湿效果不佳,防虫网棚能够降低棚内湿度,但不能有效保湿;隔热棚保湿效果并不理想,灰膜棚在控湿方面效果好,,保湿范围大,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强于其它平菇种植棚,灰膜棚平均湿度为80.68%,比传统菇棚升高了2.68%。3.在CO2含量方面,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棚内CO2浓度明显高于棚外CO2浓度,其中传统菇棚棚内CO2含量为542.9ppm,在4种菇棚中最高,在春、夏和秋季隔热棚能够通过通风从而较好地降低CO2浓度;在冬季,传统菇棚在控制CO2浓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在棚内平菇生长速率方面,平菇生长速率在春秋两季较高,冬季有所降低,夏季生长缓慢。平菇生长速率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高温较低温更能阻碍平菇生长,生长速率受湿度和CO2影响不明显。在四个季节中,隔热棚的生长速率最高,其次是防虫网棚和灰膜棚,传统菇棚的生长速率最低,其中隔热棚生长速率比传统菇棚升高了0.53mm/d。5.在棚内平菇污染率方面,四个季节平菇污染率以传统菇棚最高,防虫网棚最低,防虫网棚平菇污染率比传统菇棚降低了1.55%,平菇整体污染率在冬季最低,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污染率最高,其中冬季污染率比夏季降低了4.04%。传统菇棚不能够有效防治病原菌侵染菌包,而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侵染菌包,减少发病率,其中防虫网棚效果最好;平菇菌包污染率也和气温有关,当气温较高时,平菇菌包污染率增大,当气温较低时,污染率有所下降。6.在棚内平菇产量方面,冬季各菇棚平菇产量最高,为653.9公斤,其次为秋季产量569.55公斤和春季产量550.15公斤,但春秋两季产量相差不大,夏季未出菇。平菇产量与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都有直接关系,在平菇的种植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平菇的生长速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要注意菇棚内的卫生和虫害,降低平菇的污染率。综上所述,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是较适合南宁市气候特点的菇棚,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棚内平菇的生长速率均较高,同时对病害有一定抵抗力,在平菇污染方面也能保持较低水平,能有效提高平菇产量。与灰膜棚和传统菇棚相比,隔热棚和防虫网棚在平菇种植中具有显着优势,值得在南宁市推广使用。

李磊[2](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张扬,李凤美,钱磊,王文治,张志军[3](2019)在《菌菜套作技术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菌菜套作是立体栽培模式的一种,根据两类作物趋同的生长条件,利用光、气互补条件进行间套混种,能够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各地区菌菜套作现状的研究,主要从原理和意义、发展应用现状、技术要点和前景展望4个方面对菌菜立体栽培的价值进行阐述。

桑政[4](2018)在《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层立体栽培具有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优点,在草莓和绿叶蔬菜种植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多层立体栽培架型、层间距等因素不当会导致层架间光、温分布不均,进而导致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生长差异,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期等问题。本试验在中原地区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粉都53’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为试材,采用双层栽培架,设置了80cm、110cm和140cm三个层间距处理,进行番茄的营养液膜栽培,观测不同处理的光、温变化,调查了不同处理番茄生长的形态指标、产量指标,测定了番茄果实的营养成分,研究了不同层间距对营养液膜立体栽培番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上层之间日平均光照强度和有效积温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有效积温差异也不显着,但不同处理下层之间日平均光照强度在4月中旬之前存在显着差异,层间距越大下层光照条件越好;同一处理上层有效积温和日平均光照强度都显着高于下层。2.不同处理上层之间、下层之间番茄的开花期相差小于1d,同一处理上层番茄的开花期明显早于下层,其中第1花序较下层提早2d,第2、3、4花序分别提早4d。3.不同处理上层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地上、地下部分干鲜重均差异不显着,下层番茄的平均单株叶面积差异不显着,而株高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其它观测指标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处理A、B下层番茄的株高有“徒长”现象,处理C上下层之间番茄的株高差异不显着。4.不同处理上层之间番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均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各观测指标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同一处理上层番茄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均显着高于下层。处理C(层间距140cm)下层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比处理A下层增产46.5%,比处理B下层增产9.5%。5.不同处理上层之间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糖酸比、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番茄红素含量均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其余观测指标差异不显着。同一处理上层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VC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下层,不同处理上层番茄果实的品质更优。综合番茄的产量、品质等因素,建议日光温室番茄双层立体栽培架层间距宜采用处理C(140cm)较为合适。

胡清秀[5](2015)在《立体菌业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文中提出文章根据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理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体菌业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6种模式的技术要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立体菌业为纽带的6种农业循环模式。为进一步开发立体菌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文章提出了5点建议和措施。

周洁[6](2010)在《ISSR分子标记在姬菇杂交菌株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姬菇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上迫切需求姬菇新品种替代现有品种,以发挥新品种的增效作用。育种工作中寻找早期快速鉴别新菌株的预测方法或手段,以有效减少出菇试验鉴定工作量、降低育种成本和提高育种效率,成为了育种工作者的探索热点和重点课题。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菌株的鉴定上开始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稳定、迅捷、简便等优点,为食用菌菌株鉴定和育种者品种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本试验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0个姬菇杂交菌株及2个亲本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4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86-0.8537,在相似系数0.6680时,42个菌株聚为7类,两亲本各聚一类,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遗传差异较大。对42个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证了杂交菌株和亲本菌株菇体综合性状。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早期分析预测可靠有效,说明ISSR分子标记法应用于姬菇杂交菌株鉴别是可行的,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成为姬菇菌株遗传分析及杂交新菌株新品种鉴定的有力手段。本试验还利用ISSR技术,将两个姬菇的单孢菌株分别扩增出了94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其中J1-2菌株的16个单孢菌株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大,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0-0.766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385;J2-1菌株的16个单孢菌株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大,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532-0.819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688。说明ISSR分子标记可以鉴别出单孢菌株的差异,从而避免杂交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有效减少杂交工作量。

郭勇,周洁,谭伟,贾定红[7](2009)在《我国姬菇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在收集整理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姬菇的分类地位、产业现状、栽培和育种等方面,对姬菇的研究现状做了初步的总结,提出我国姬菇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李元文[8](2006)在《姬菇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影响姬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液体静置MYG培养基培养3天的菌丝体,以2%的溶壁酶作为酶解液,在30℃下,0.6m/moL硫酸镁作为渗透压稳定剂,酶解3h为制备姬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以菌龄为1d,酶解时间为1h,0.6mol/L蔗糖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的PDA再生培养基为姬菇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再生率达4.5%。对影响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PEG融合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PEG6000的浓度应为35%,Ca2+浓度应为0.010mol/L,融合时温度应在30℃,PEG处理时间为20min,PH为8.0为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PEG融合的最佳条件,融合率达3.3×10-4。对影响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电场频率为1500KHz,交流电场强为300V/cm,直流脉冲场强为2.5KV/cm的,脉冲宽幅为60μs时,脉冲次数为4~5次,电融合液甘露醇浓度10%,CaCl2浓度0.4mmol/L浓度为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条件,融合率达21%。

薛义霞[9](2005)在《设施园艺作物的立体栽培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芝芳[10](2005)在《应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双孢蘑菇、姬菇新品种》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利用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双孢蘑菇、姬菇优良新品种。 双孢蘑菇采用优质低产的Ag56菌株和高产低质的浙农1号菌株为亲本菌株。获得同核体菌株26个,配对杂交组合160个,得到16个杂交异核体菌株,经过室内小区和田间小区栽培,筛选出优良杂交菌株2个。酯酶同工酶图谱和AFLP聚类树状图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最后确定优良杂交菌株Ag25623在各地进行示范栽培,并被证明是一个优良杂交菌株。Ag25623子实体白色,结实,菌盖圆形、光滑,菌柄短而粗壮,不易破膜开伞,比对照As2796菌株增产18%。 姬菇采用生产上主栽品种西德33为亲本之一,以高产高温型平菇菌株P235和优质高产平菇菌株曲师9111、杂优1号、川白1号、侧5以及姬菇菌株闵31为另一亲本菌株。分离选出单核体菌株152个用于配对,配对组合471个,杂交亲和组合330个。选出278个杂交菌株进行瓶栽初筛,再经袋栽复筛和品比试验,筛选出优良杂交菌株JQ1810、JQ1910、JH2525、JM334。酯酶同工酶图谱显示杂交菌株JQ1810、JM334既有亲本菌株的部分酶带,也具有亲本没有的新酶带,AFLP聚类结果显示,JQ1810与两亲本都有较大的遗传差异,JH2525与亲本之一P235相似性水平较高。将JQ1810、JM334进行示范应用,证明是两个高产优质的姬菇菌株。JQ1810子实体灰色,菌盖较小、圆形,菌柄长、较细,个数多,大小均匀;比对照西德33增产23%。JM334子实体深灰色,菌盖厚、圆形、较大,菌柄较短,个数多,大小均匀;比对照西德33增产19%。 对姬菇杂交菌株JQ1910的子实体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所得的菌株以及多孢分离所得的菌株从拮抗、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出菇产量与子实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的保持方法。结果显示,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姬菇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而多保分离方法会改变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选择珊瑚期和幼菇期菌褶进行分离有望获得更高产的菌株。

二、北方地区温室立体栽培姬菇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地区温室立体栽培姬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平菇简介
    1.2 南宁市发展平菇种植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1.3 影响食用菌生长的因素
        1.3.1 气温
        1.3.2 湿度
        1.3.3 空气(氧气与二氧化碳)
        1.3.4 其它因素
    1.4 平菇种植棚的类型及应用情况
        1.4.1 三折式温室
        1.4.2 圆拱温室
        1.4.3 拱棚
        1.4.4 半地下菇棚
        1.4.5 荫棚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时间
    2.3 供试材料
        2.3.1 种植棚建筑材料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3.3 平菇品种、栽培基质配方
    2.4 供试平菇种植棚结构
        2.4.1 传统菇棚
        2.4.2 灰膜棚
        2.4.3 防虫网棚
        2.4.4 隔热棚
    2.5 气温、湿度及CO_2传感器的布置
    2.6 菇棚环境因子数据采集和整理方法
    2.7 菇棚菌丝生长速率调查
    2.8 菇棚污染率调查
    2.9 菇棚产量调查
3 结果分析
    3.1 四种平菇种植棚气温的变化
        3.1.1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气温变化
        3.1.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气温日变化
        3.1.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变化
    3.2 四种平菇种植棚相对空气湿度的变化
        3.2.1 不同天气状况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相对空气湿度变化
        3.2.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相对空气湿度日变化
        3.2.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空气湿度变化
    3.3 四种平菇种植棚CO_2浓度的变化
        3.3.1 不同风力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CO_2浓度变化
        3.3.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CO_2浓度日变化
        3.3.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CO_2浓度变化
    3.4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种植效果的比较
        3.4.1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生长速率的比较
        3.4.2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菌袋污染率的比较
        3.4.3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产量的比较
    3.5 环境因子对平菇种植效果的影响
        3.5.1 环境因子与平菇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气温变化差异
        4.1.2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湿度变化差异
        4.1.3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CO_2浓度变化差异
        4.1.4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平菇种植效果变化差异
    4.2 讨论
        4.2.1 气温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2 湿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3 CO_2浓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4 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2)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1.6 创新点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2.3.1 加工能力下降
        2.3.2 产品层次偏低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5.1 气候条件优越
        2.5.2 生产原料丰富
        2.5.3 资源利用率高
        2.5.4 营养价值丰富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指标选取方法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3.5.1 经济效益指标
        3.5.2 社会效益指标
        3.5.3 生态效益指标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3 构造判断矩阵
        4.2.4 权重计算
    4.3 评价过程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1 经济效益
        4.4.2 社会效益
        4.4.3 生态效益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5.1.1 产业规模
        5.1.2 产品流通
        5.1.3 品牌建设
        5.1.4 技术推广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5.3 综合效益得分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3)菌菜套作技术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菌菜套作的原理和应用意义
    1.1 概念和原理
        1.1.1 气体的互补。
        1.1.2 光的共用。
        1.1.3 营养的互促。
        1.1.4 温湿度的相互影响。
    1.2 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1.2.1 提高农用田地的利用率。
        1.2.2 优化种植环境。
        1.2.3 节省生产种植成本。
2 发展应用现状
    2.1 露天环境
    2.2 温室环境
        2.2.1 大棚。
        2.2.2 日光温室。
        2.2.3 连栋温室。
3 技术要点
    3.1 科学搭配菌菜品种
    3.2 合理安排生产种植流程
    3.3 套作过程管理
    3.4 病虫害防治
4 前景展望
    4.1 以菌类种植增产为主要目的, 更好利用菌类栽培空间
    4.2 增加互作品类, 探索更多套作模式
    4.3 在菌菜套作模式基础上, 拓宽基础研究内容
    4.4 多学科交叉发展和人才培养
    4.5 助推产业融合和扶贫
    4.6 探索菌菜套作和城市化和现代化模式

(4)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无土栽培及其相关研究
        1.2.1 无土栽培的优势
        1.2.2 无土栽培的分类
        1.2.2.1 营养液栽培
        1.2.2.2 固体基质栽培
        1.2.3 国外无土栽培研究
        1.2.4 国内无土栽培概况
    1.3 果菜类无土栽培
        1.3.1 国外温室果菜长季节无土栽培的优势
        1.3.1.1 基质用量少,节约成本
        1.3.1.2 一次定植长期采收,高产优质
        1.3.1.3 操作道宽敞便于机械及人工作业
        1.3.1.4 温室自动化水平高,作物生长环境好
        1.3.2 国内温室果菜长季节无土栽培的不足
        1.3.2.1 适宜栽培的品种少
        1.3.2.2 对温室环境及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高
        1.3.2.3 病虫害防控难度较大,蔬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1.3.2.4 营养输送距离过长,植株易早衰
        1.3.2.5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1.3.3 果菜一年多茬无土栽培
    1.4 立体栽培模式及发展趋势
        1.4.1 地面立体栽培
        1.4.1.1 同种蔬菜高、矮、密立体种植
        1.4.1.2 不同种类蔬菜间套作立体种植
        1.4.1.3 菌、果间套作,菌、菜间套作立体栽培
        1.4.1.4 果菜、果果立体栽培
        1.4.1.5 地面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1.4.2 空间立体栽培
        1.4.2.1 床式两层立体栽培
        1.4.2.2 吊挂式两层立体栽培
        1.4.2.3 阶梯式栽培
        1.4.2.4 多层栽培
        1.4.2.5 筐式立体栽培
        1.4.2.6 立柱或长袋状栽培
        1.4.2.7 蔬菜无基质喷雾立体栽培技术
        1.4.2.8 空间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1.5 立体栽培研究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试验时间与地点
    3.3 试验材料
        3.3.1 试验品种
        3.3.2 试验试剂
        3.3.3 营养液配方
        3.3.4 试验栽培架
        3.3.5 仪器
    3.4 试验设计与方法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光照强度和温度测定
        3.5.2 植株形态、生理指标测定
        3.5.3 番茄不同花序开花期观测
        3.5.4 番茄产量测定
        3.5.5 果实品质测定
    3.6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温度变化特点
        4.1.1 不同处理温度日变化特点
        4.1.2 不同处理旬积温变化特点
    4.2 不同处理光照变化特点
        4.2.1 不同处理光照强度日变化特点
        4.2.2 不同处理日平均光照强度时空变化特点
    4.3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对番茄开花期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番茄平均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4.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7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番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番茄各花序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4.4.2.1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1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2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3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3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4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4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处理温度、光照变化特点
        5.1.2 不同处理对番茄开花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5.1.3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干鲜重的影响
        5.1.4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5.1.5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5.2 讨论
        5.2.1 不同处理上、下层番茄各花序坐果情况在生产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6)ISSR分子标记在姬菇杂交菌株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姬菇研究现状
        1.1.1 姬菇概述
        1.1.2 姬菇的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育种方法
        1.2.1 野生驯化育种
        1.2.2 诱变育种
        1.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2.4 基因工程育种
        1.2.5 杂交育种概述
    1.3 分子遗传鉴定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定义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3 分子标记对杂交菌株鉴定的积极作用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杂交菌株鉴定
        2.2.2 菌株出菇试验
        2.2.3 单孢菌株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菌株鉴定
        3.1.1 菌丝DNA提取
        3.1.2 ISSR分子标记鉴定
    3.2 菌株出菇验证
        3.2.1 供试42个菌株产量比较
        3.2.2 杂交优良菌株性状表现
    3.3 单孢菌株ISSR分析
        3.3.1 ISSR多态性分析
        3.3.2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分子标记早期确认姬菇杂交菌株减少出菇试验工作量
    4.2 姬菇杂交菌株ISSR标记分析得到出菇试验有效地验证
        4.2.1 ISSR标记早期聚类分析预测
        4.2.2 供试菌株后期出菇栽培验证
    4.3 分子标记用于鉴别姬菇单孢菌株的初探
5 结论
    5.1 ISSR分子标记法早期鉴定姬菇杂种的可行性
    5.2 ISSR分子标记法早期鉴定姬菇杂种的优越性
    5.3 ISSR分子标记法早期鉴定姬菇单孢菌株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我国姬菇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姬菇的分类地位
2 姬菇的产业现状
3 姬菇的栽培研究
    3.1 姬菇的栽培原料
    3.2 姬菇的栽培技术
4 姬菇育种研究
5 展望

(8)姬菇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1.1.1 原生质体的制备
        1.1.2 原生质体的再生
        1.2 原生质体转化和诱变
        1.2.1 食用菌原生质体转化
        1.2.2 食用菌原生质体诱变
        1.3 原生质体的融合研究
        1.3.1 亲本标记技术
        1.3.2 融合方法
        1.3.3 融合子的检出和鉴定
    2 姬菇的研究进展
        2.1 姬菇的生物学特性
        2.2 姬菇的栽培技术
        2.3 姬菇的遗传与育种
        2.4 姬菇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
        2.5 姬菇其它方面的研究
        2.6 姬菇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创新之处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的
        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姬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丝体的培养
        1.2.2 酶液的配制
        1.2.3 原生质体的制备
        1.2.4 酶系统选择
        1.2.5 溶壁酶浓度试验
        1.2.6 酶解时间的选择
        1.2.7 菌龄与原生质体的制备
        1.2.8 渗透压稳定剂与原生质体的制备
        1.2.9 培养基与原生质体的制备
        1.3 原生质体的再生
        1.3.1 再生培养基与原生质体再生的关系
        1.3.2 酶处理时间与原生质体再生的关系
        1.3.3 渗透压稳定剂对再生率的影响
        1.3.4 菌龄与原生质体再生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2.1.1 酶系统选择
        2.1.2 不同浓度溶壁酶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2.1.3 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2.1.4 不同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2.1.5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1.6 培养基与原生质体的制备
        2.2 原生质体的再生
        2.2.1 不同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2.2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率
        2.2.3 不同酶解时间的原生质体再生率的比较
        2.2.4 菌龄对再生率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PEG融合条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乙二醇PEG的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2 Ca~(2+)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 温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4 PEG处理时间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5 PH值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电融合条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交流电场对原生质体排列的影响
        2.1.1 交流电场频率对原生质体成串状况的影响
        2.1.2 交流电场强度对原生质体成串状况的影响
        2.2 直流电场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2.1 直流脉冲场强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2.2 直流脉冲幅宽(PW)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2.3 直流脉冲次数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 电融合液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1 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2 CaCl_2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
致谢

(9)设施园艺作物的立体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栽培模式
    1.1 地面立体栽培
        1.1.1 同种蔬菜高、矮、密立体种植
        1.1.2 不同种类蔬菜间套作立体种植
        1.1.3 菌、菜间套作, 菌、果间套作立体栽培
        1.1.4 果菜、果果立体栽培
    1.2 空间立体栽培
        1.2.1 床式两层立体栽培
        1.2.2 吊挂式两层立体栽培
        1.2.3 阶梯式栽培
        1.2.4 多层栽培
        1.2.5 筐式立体栽培
        1.2.6 立柱或长袋状栽培
        1.2.7 蔬菜无基质喷雾立体栽培技术
2 立体栽培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
    2.1 地面立体栽培
        2.1.1 地面立体栽培特点
        2.1.2 地面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2.2 空间立体栽培
        2.2.1 空间立体栽培特点
        2.2.2 空间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10)应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双孢蘑菇、姬菇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姬菇
    1.2 双孢蘑菇
    1.3 食用菌育种方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供试培养基和培养料配方
    2.3 单孢杂交育种
        2.3.1 姬菇单核体杂交育种
        2.3.1.1 单核体的分离与鉴定
        2.3.1.2 单核体配对杂交
        2.3.1.3 杂交菌株的判定
        2.3.1.4 优良杂交菌株筛选
        2.3.1.5 优良杂交菌株品比实验
        2.3.1.6 优良杂交菌株的菌丝体生长比较
        2.3.1.7 优良杂交菌株子实体性状
        2.3.1.8 优良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和AFLP实验
        2.3.1.9 优良杂交菌株的示范应用
        2.3.1.10 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2.3.2 双孢蘑菇同核体杂交育种
        2.3.2.1 孢子萌发和同核体的分离
        2.3.2.2 同核体配对杂交
        2.3.2.3 杂交异核体菌株的判定
        2.3.2.4 异核体杂交菌株室内小区、田间小区筛选
        2.3.2.5 优良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和AFLP实验
        2.3.2.6 优良杂交菌株的示范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姬菇单核体杂交育种
        3.1.1 姬菇单核体杂交
        3.1.2 姬菇杂交菌株筛选
        3.1.3 姬菇杂交菌株菌丝体生长、酯酶同工酶和AFLP分析
        3.1.4 杂交菌株子实体性状
        3.1.5 杂交菌株的示范推广
        3.1.6 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3.2 双孢蘑菇同核体杂交育种
        3.2.1 双孢蘑菇同核体杂交
        3.2.2 异核体杂交菌株筛选
        3.2.3 异核体杂交菌株菌丝体体酯酶同工酶、AFLP分析
        3.2.4 优良异核体菌株示范推广
4 讨论
    4.1 单孢杂交技术在双孢蘑菇、姬菇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4.2 姬菇遗传特性保持方法
5 结论
6 对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北方地区温室立体栽培姬菇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D]. 张萌. 广西大学, 2021(02)
  • [2]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菌菜套作技术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J]. 张扬,李凤美,钱磊,王文治,张志军. 现代园艺, 2019(11)
  • [4]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D]. 桑政.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立体菌业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J]. 胡清秀. 中国农业信息, 2015(20)
  • [6]ISSR分子标记在姬菇杂交菌株鉴定中的应用[D]. 周洁.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7]我国姬菇研究现状[J]. 郭勇,周洁,谭伟,贾定红. 中国食用菌, 2009(06)
  • [8]姬菇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D]. 李元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2)
  • [9]设施园艺作物的立体栽培模式[J]. 薛义霞.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06)
  • [10]应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双孢蘑菇、姬菇新品种[D]. 谢芝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北方地区大棚香菇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