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织物整理中可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

麻织物整理中可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

一、麻织物整理中能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飞[1](2017)在《兔毛针织物染色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毛是一种重要的动物蛋白纤维,其颜色柔和,手感滑爽,在所有纺织面料中属于高档纺织产品原料。兔毛纤维主要用于针织兔毛衫和混纺大衣呢面料,兔毛产品轻薄保暖、光泽柔和亮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对兔毛织物的染色比较困难,且难以染出色泽浓艳的颜色。本课题受实习企业委托,对兔毛织物的染色工艺进行研究,对毛用/棉用活性染料以及弱酸性酸性染料中的15种三原色染料进行筛选,以筛选出染色深度好和鲜艳度较高的染料。同时研究染色用水、漂白前处理和染色工艺条件以及柔软后整理和荧光增白等工艺对兔毛织物染色深度和鲜艳度的影响。论文首先分别采用三原色的毛用活性染料尤纳素系列、弱酸性酸性染料雅格赛特系列和棉用活性染料P以及BSF系列,对兔毛织物进行染色的实验,用K/S值(织物表观深度)和C值(织物鲜艳度)作为评判指标,对染料类别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棉用活性染料K/S值普遍偏低,不适用于兔毛染色;虽然毛用活性染料的K/S值和C值与弱酸性酸性染料相比其指标相近,但其染色工艺流程长,所以弱酸性酸性染料是比较合适的染料品种。所选染料中,在染料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黄色系染料染色织物的c值都是最高的,蓝色系染料染色织物的c值最低。黄色系染料染色织物的c值随染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增大幅度最大,蓝色系染料染色织物的c值随染料浓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而红色系染料的c值呈现不规律的变化。然后,对可能影响染色k/s值和c值的因素如水质和荧光增白剂使用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自来水和蒸馏水作为染色用水,用雅格赛特红n-3b对兔毛织物进行了染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用蒸馏水做染色介质所染得织物的k/s值和c值要略高于用自来水染色的织物。实验结果还表明,采用8只毛用活性染料和弱酸性酸性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其全部的蓝色染料和一只红色弱酸性酸性染料染色织物的c值都增加,但对于黄色织物,其作用恰恰相反。说明选择合适的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可以提升染色鲜艳度。同时,研究了兔毛织物漂白前处理对弱酸性酸性染料雅格赛特红n-3b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漂白织物的白度和碱溶解度,确定了弱碱条件下双氧水活化漂白工艺:双氧水浓度6g/l,焦磷酸钠浓度2g/l,五乙酰葡萄糖(pag)4g/l,漂白液ph值为8,漂白温度80℃,漂白时间40min。采用此漂白工艺条件,对经漂白的兔毛织物和未经漂白的兔毛织物进行对比染色,实验结果表明,漂白工艺对于兔毛织物染色K/S值和C值影响不大。论文还重点研究了弱酸性染料雅格赛特红N-3B对兔毛织物染色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硫酸钠浓度、硫酸铵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等因素对染色织物C值和K/S值的影响,得出了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料浓度为1%o.w.f.时,硫酸钠浓度为4g/L,硫酸铵浓度为3g/L,染色温度90℃,染色时间60min;染料浓度为3%o.w.f.时,硫酸钠浓度为5g/L,硫酸铵浓度为5g/L,染色温度90℃,染色时间70min。染色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测试结果表明,其原样褪色牢度和对所测纤维的沾色牢度都在4级以上,达到实习企业的质量要求。最后采用氨基硅油柔软整理剂对弱酸性酸性染料和毛用活性染料染色K/S值和C值的影响做了研究,测试了硅油柔软整理前后织物的K/S值、L、a、b值和C值,试验结果表明,氨基硅油柔软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温度对染色织物的K/S值和C值有影响,柔软剂加深了织物的颜色,明度(L值)下降,对C值影响不大。。本文的工艺对实习公司的兔毛染色生产工艺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王宏臣[2](2015)在《碱性交联剂的合成及在棉织物易护理整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织物吸湿性好,穿着舒适,但不易护理,因此需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来提高其服用性能。目前抗皱整理主要采用小分子交联剂或树脂整理剂,使纤维素分子链间形成交联以限制纤维结构单元的相对滑移。传统的抗皱交联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N-羟甲基酰胺类的甲醛释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BTCA的成本过高;柠檬酸导致棉织物泛黄严重等。而且传统的抗皱整理工艺都是在酸性高温焙烘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这对织物的强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合成的几种新型交联剂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消除高温酸性条件对纤维素纤维的降解,并且依次探究了碱性交联剂在焙烘和汽蒸条件下的最佳整理工艺,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碱性交联的机理。本课题借鉴活性染料碱性固色机理,将乙烯砜基,均三嗪和丙烯酰胺基引入到交联剂分子中,分别合成了对二氯均三嗪-β-羟基乙砜苯胺硫酸酯(DC-SES)、2,4-二丙烯酰胺基苯磺酸(m-DABS)、2,5-二丙烯酰胺基苯磺酸(o-DABS)、2,4-双取代二氯均三嗪苯磺酸(m-DCBS)、2,5-双取代二氯均三嗪苯磺酸(o-DCBS)。同时,将已有的碱性交联剂1,3,5-三丙烯酰胺六氢化均三嗪(FAP)和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以及常规酸性交联剂BTCA和柠檬酸分别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进行对比分析。课题探究了DC-SES的抗皱整理工艺,其中汽蒸工艺要优于焙烘工艺,但是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改善十分有限,折皱回复角相对于原布最高只能提升31°。在m-DABS的抗皱整理工艺的探究中,同样得到汽蒸工艺要远远优于焙烘工艺,通过对影响抗皱性能单因素分析以及正交实验得出,当m-DABS80g/L,碳酸钠20g/L,汽蒸温度110℃,湿度75%,汽蒸时间5min时,可以达到最佳的整理效果,对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提升74°,强力保留率达到87.6%。然后对比了m-DABS和o-DABS在不同影响因素变化下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发现对位取代的o-DABS在汽蒸条件下整理的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要稍好于m-DABS,但是强力保留率要更低一些。继续探究m-DCBS与o-DCBS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工艺可以得到,这两类交联剂对棉织物的整理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当交联剂浓度80g/L,碳酸钠20g/L,汽蒸温度95℃,湿度60%,汽蒸时间4min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整理工艺,对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提升58°,强力保留率90.6%。最后,将这几类碱性交联剂(包括FAP、MBA)同BTCA和柠檬酸进行对比发现,碱性交联剂汽蒸整理棉织物在取得较高折皱回复角的同时,其强力保留率要远远高于酸性交联剂焙烘整理的棉织物,但是其水洗牢度相对较差。

丁莎[3](2012)在《织物用功能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织物的外观和穿着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织物进行相应功能整理显得极其重要。织物整理使用的功能助剂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整理效果,如固色、防皱、抗静电、抗紫外线等;而且要求无毒,对环境无污染等。所以,寻求高综合性能且环保的织物功能助剂始终是纺织行业研究的热门课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二羟甲基丙酸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系列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并表征其相关分子结构;(2)采用二甲胺、氯丙烯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并用其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得到了一类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并表征其相关分子结构;(3)采用甲苯、苯甲酰氯等为原料合成了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并用其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得到了一类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并表征其相关分子结构;(4)将所合成的系列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应用于几种活性染料的染色织物整理,并测试了其相关效果。研究发现:(1)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良好合成条件为:R值在1.6-2.0之间,DMPA用量为4%,中和温度为40℃,中和度为100%;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条件为:R=2.0,封端剂用量为6.5%,环氧氯丙烷用量为5.5%,PH=6;染色织物的整理工艺为:功能助剂用量4%,烘焙温度为140℃,烘焙时间为1.5min,整理液温度为50℃,时间为30min,轧余率为100%。(2)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适宜合成条件为:n(单体1):n(单体2)=1:2,引发剂AIBN用量为1%;其对织物的较优整理工艺为:助剂用量为3%,整理液pH为6,整理液温度为50℃,整理时间为30min,烘焙温度为130℃。(3)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适宜合成条件为:n(单体1):n(单体2)=1:2,引发剂AIBN用量为1%;其对织物的较优整理工艺为:功能助剂用量为3.5%,整理液pH为6,整理液温度为50℃,整理时间为30min,烘焙温度为140℃。且其紫外线吸收系数(UPF)可达30,说明其对紫外线有良好的吸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种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尚无文献报道,其对所研究的活性染料染色织物均有较好的整理效果,而且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具有良好的吸收紫外线功能。

史亚鹏[4](2012)在《无甲醛交联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目前纺织品染整加工对交联剂的要求出发,本课题制备了两种新型的能与纤维素纤维交联的含多官能团的无甲醛交联剂。一种是双活性交联剂P(DMDAAC-AGE),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具有较好的固色性能,尤其是对湿摩擦牢度和皂洗牢度的提高较为明显,可以作为一种无甲醛、高效、成本较低的棉用固色交联剂。另一种是用于提高功能整理耐久性的聚氨酯型无甲醛交联剂PCL-2,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并且其膜具有耐磨性、抗皱性、耐水性等特点,用于提高抗紫外功能耐久性等整理效果较好。探讨了两种交联剂的合成工艺,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为原料,制备了双活性基交联剂P(DMDAAC-AGE),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AGE和DMDAAC的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混合液中总单体初始质量分数为30%,引发剂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0.75%,引发剂和原料AGE的加料方式为连续滴加,80℃保温反应6h。2、交联剂P(DMDAAC-AGE)用量为30g/L,浴比1︰30,二浸二轧(轧余率75%),预烘(45℃×3min),130℃焙烘处理织物3min后可得到较好的固色处理效果。活性染料染色后的棉织物经其处理,湿摩擦牢度可达4级,干摩擦牢度可达4~5级,皂洗牢度可达4级。3、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元醇(PPG)、二羟甲基丁酸(DMBA)和三羟甲基丙烷(TMP)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制备水性聚氨酯交联剂PCL-2。研究了-NCO/-OH摩尔比值、DMBA和TMP含量对乳液稳定性、黏度和膜力学性能、耐水性的影响。所得的交联剂乳液存储稳定,性能良好。无机抗紫外整理棉织物后再经交联剂进行耐久处理,经50次水洗后,UPF值可以保持在67.38。4、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等测试方法,表征了交联剂的结构和性能。

郭双华[5](2010)在《苎麻/蚕丝针织物的纤维素酶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蚕丝针织物既有苎麻织物挺括凉爽的风格,又有丝绸般的光泽和一定的悬垂性,是高档的夏季服装面料。但是因苎麻纤维结晶度高,刚性大,粗糙坚硬,有较强的刺痒感。因此,消除刺痒感、提高手感是改善苎麻/蚕丝针织物服用性能的关键。本论文首先对不同的纤维素酶种进行筛选,以织物减量率和强力损失率为主要指标,优选出酸性液体纤维素酶LS-N30酶和鲁道夫酶,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两种酶整理的最佳工艺参数。整理后的织物毛羽量减小,织物变得较蓬松,悬垂系数、透气量、白度和毛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合硅油整理,织物刺痒感基本消除,柔软度增加,基本达到服用性能的要求。但是由于硅油本身的结构特点,容易给织物带来黄变,使织物的亲水性降低,透气量下降。本论文还用超声波和等离子体两种新型环保的工艺结合纤维素酶整理织物。超声波作用可以提高酶的活力,有助于织物表面被酶水解的茸毛从织物表面脱落。等离子体整理后纤维表面产生微小的细纹和凹坑,使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减小织物的强力损失。XRD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结晶度只有稍微的改变,而且主要是纤维素酶对织物整理后的结果,超声波和等离子体的作用对纤维的结晶度几乎没有影响。从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可知,随着纤维素酶处理效果的加深,纤维中醛基的含量逐渐增多,纤维受损伤程度也愈严重。等离子体处理可以使纤维中的醛基数量减少,说明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减小织物的损伤程度,有效改善织物的强力损失问题。从染色效果上来看,酶柔整理后的织物的染色效果要优于织物原样,织物的上染率提高,K/S值增加。有机硅柔软整理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的低折射率树脂薄膜,相应降低了织物的折射率,使织物表观色泽增深。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的表面形成许多微小凹坑和微细裂纹,增加染料的吸附率。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鲁道夫酶/硅油综合整理后的织物染色效果最好。

张俐敏,张辉[6](2009)在《大麻织物有机硅柔软整理及染色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大麻纤维木质素含量高、表面粗糙、手感硬挺等缺点,采用4种不同类型有机硅3种整理工序对大麻织物进行处理,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环氧有机硅整理工艺进行优化分析,给出了大麻织物环氧有机硅最佳整理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先染色再有机硅整理,大麻织物色牢度好、染色均匀,织物柔软性能提高。有机硅含量对K/S值影响显着,焙烘时间次之,焙烘温度和浸渍时间影响最小。有机硅最佳整理工艺为:有机硅30g/L,渗透剂JFC2g/L,常温浸渍5min,100℃预烘3min,150℃焙烘3min。

张俐敏,张辉[7](2009)在《大麻织物有机硅柔软整理及染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大麻纤维木质素含量高、表面粗糙、手感硬挺等缺点,采用4种不同类型有机硅3种整理工序对大麻织物进行处理,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环氧有机硅整理工艺进行优化分析,给出了大麻织物环氧有机硅最佳整理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先染色再有机硅整理,大麻织物色牢度好、染色均匀,织物柔软性能提高。有机硅含量对K/S值影响显着,焙烘时间次之,焙烘温度和浸渍时间影响最小。有机硅最佳整理工艺为:有机硅30g/L,渗透剂JFC2g/L,常温浸渍5min,100℃预烘3min,150℃焙烘3min。

王维明[8](2009)在《黄麻纤维精细化及其染整深加工研究》文中提出黄麻是一种天然可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与苎麻、亚麻等麻类纤维一样的优良特性和独特风格,如凉爽、透气、舒适和优良的吸放湿性,且可生物降解。但黄麻纤维素含量低,手感粗硬,刚度大,抱合力差,不适合纺纱。所以,黄麻纤维传统上主要用于制作麻袋、绳索、包装材料和粗麻布等。近年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虽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黄麻纤维的可纺性,但黄麻纱线支数仍然很低,仅能满足室内装饰品、地毯等纺织品的要求,还不能用于生产服用纺织品。此外,黄麻及其混纺织物存在易泛黄和易起皱等缺陷,且染深色性较差。因此,本论文就黄麻纤维的精细化和染整深加工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黄麻纤维的化学、生物酶及生化联合精细化技术。预浸酸可有效提高碱处理效率,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对纤维的断裂强度、分裂度有显着影响,保险粉和过氧化氢具有互补作用,其联合漂白作用可达到亚氯酸钠漂白效果,还可提高纤维的分裂度;果胶酶和木聚糖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在生物酶处理之前进行碱处理可改善精细化效果,经生化联合精细化处理,黄麻纤维中的大部分杂质已被去除,显着提高纤维的分裂度和表面光洁度。在一定处理条件下,化学精细化在提高结晶度的同时不会影响纤维的晶形结构;精细化处理对黄麻纤维的热分解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可降低最大热分解温度。黄麻纤维织物前处理研究是本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比较了酸退浆、碱退浆、氧化剂退浆和生物酶退浆对退浆率的影响,发现苏红退浆酶2000L有较高的退浆效率。在酶处理之前进行热水预处理可提高退浆效果,退浆后仅需一次热水洗涤即可获得较高的退浆率。最佳退浆工艺及流程为:预处理(渗透剂JFC 1g/L,浴比1:20,温度80℃,时间20min)→酶处理(SDL0.8g/L,渗透剂JFC 1g/L,pH值为中性,浴比1:20,70℃处理45min)→热水洗(80℃洗涤2min)。还研究了无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低温练、漂一浴法处理技术。与常规二浴二步法相比,处理织物的失重小、断裂强力高和润湿性能优良(t<1s),但白度欠佳。白度要求较高或染浅色产品,练、漂一浴法处理后需要加一道漂白处理。练、漂一浴法的最佳整理工艺为:精练剂TA-1106ml/L,双氧水7ml/L,双氧水促活剂TA-1162ml/L,JFC 1g/L,浴比1:20,温度75℃,时间50min(TA-116添加前处理30min,添加后处理20min)。改善和提高黄麻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是本论文的另一个重点。论文研究了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铵(Glytac)对黄麻纤维织物的改性技术及其改性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黄麻纤维织物Glytac改性可进行低盐、低碱染色,降低染色温度,提高染料利用率、染色提升性、水洗色牢度和摩擦色牢度,而不会影响日晒色牢度和匀染性。最佳改性条件为:Glytac 40g/L,氢氧化钠8g/L,JFC 2g/L,浴比1:20,温度60℃,时间45min。此外,通过染色热力学和染色动力学研究得知:改性织物的吸附等温线属朗缪尔型,其吸附性能与Pseudo二级速率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R2>0.9945);活性染料染Glytac改性织物属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染料的吸附速度加快,但染料在织物上的饱和吸附值和标准亲和力减小。本论文还研究了生物酶、柔软剂及两者结合的整理技术对黄麻纤维织物柔软性能和刺痒感的影响。生物酶和柔软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麻纤维织物的柔软性和刺痒感,但不能完全消除刺痒感。而在生物酶处理后,再用柔软剂对织物进行处理,可进一步改善织物的手感,并消除织物与皮肤接触时产生的刺痒感。通过对酸性、中性和碱性纤维素酶的比较发现酸性纤维素酶Cellusoft L改善黄麻纤维织物的手感和刺痒感有很好的效果,其最佳整理工艺为:Cellusoft L 3.0%(o.w.f),JFC 2g/L,pH值4.8,浴比1:10,温度50℃,时间60min。此外,研究发现氨基硅油8040是一种较适合于黄麻纤维织物的柔软整理剂,其最优化整理工艺条件为:804015g/L,JFC 2g/L,轧余率90%,预烘温度80℃,预烘时间3.0min,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3.5min。为了提高黄麻纤维织物的形态稳定性,论文还用乙二醛做为交联剂,着重研究了催化剂、添加剂及其处理条件对整理效果的影响。氯化镁是一种效果优良的催化剂,可降低焙烘温度,但会影响断裂强力;三乙醇胺、壳聚糖和次亚磷酸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断裂强力,但会影响折皱回复性;三乙醇胺、壳聚糖和次亚磷酸钠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可在提高断裂强力的同时,减小对折皱回复角的影响;氨基硅油柔软剂有利于折皱回复性和断裂强力的提高。乙二醛整理的最佳工艺为:乙二醛60g/L,氯化镁60g/L,壳聚糖0.8g/L,次亚磷酸钠24g/L,三乙醇胺10g/L,氨基硅油804020g/L,轧余率100%,预烘温度90℃,预烘时间3min,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3min。

崔淑玲[9](2005)在《交联剂TETS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联剂TETS,对交联剂TETS的合成与应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TETS(N,N,N-三乙胺硫代硫酸酯钠盐)是一种本特盐类交联剂,由TES(N,N,N-三乙胺硫酸酯钠盐)和Na2S2O3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而成,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本特基和一个叔胺基,可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上的羟基或蛋白质纤维分子上的氨基等发生交联,交联能力强,储存稳定性好,合成工艺简单,易溶于水,应用方便,合成和使用过程中不释放甲醛等有害物质。论文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TETS合成反应过程进行跟踪控制,验证合成反应机理,确定最佳合成条件,监测分离提纯效果,分析样品水解程度,对目标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合成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方法—“先热后冷乙醇溶液过滤法”,解决了目标本特盐产物难以与反应副产物硫酸钠分离的难题,最后综合运用毛细管电泳、拉曼光谱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论文对TETS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以及水解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前人对其他相近反应所做的研究结果推测了交联剂TETS与纤维素纤维交联反应的机理,认为TETS分子首先在碱性条件下依次脱去三个离去基(硫代硫酸基)生成氮丙啶环正离子,之后亲核试剂(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蛋白质纤维上的氨基等)进攻氮丙啶环正离子上的中心碳原子使之开环,进而完成TETS与纤维间的亲核取代反应。通过红外分析、氮元素分析、硫元素分析手段验证了交联反应的发生。论文系统研究了交联剂TETS在棉织物的免烫整理、纤维素纤维胺化交联改性染色、牛皮纸以及瓦楞纸等纸品的湿强整理、Lyocell纤维的抗原纤化整理、竹纤维的湿增强整理、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蚕蛹蛋白/粘胶纤维的防脱落整理等领域的应用性能,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测试方法,摸索了最佳工艺条件,对有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交联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主要应用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棉织物经TETS整理后产生了优良的抗皱免烫性能:织物的弹性可达到传统树脂整理产品所具有的水平,折皱回复角高达270°:织物的强力保留率明显提高,为75%左右;织物的耐洗性好于传统树脂;但白度稍有下降。正交实验确定TETS对棉织物免烫整理的最佳工艺:TETS浓度100g/L,轧液pH值9.5,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3min。论文探讨了交联剂TETS能够使免烫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较高强力保留率的原因。通过实验证明了传统的酸性交联工艺对织物的降强是两方面的结果造成的,一是交联降强,二是酸性降强。TETS的碱性交联条件避免了酸性催化水解纤维素使强力的下降,从而具有较高的织物强力保留率。2) TETS是一种具有交联作用的胺化改性剂,棉织物经TETS改性后大大提高了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改性织物染色后,得色量明显加深,吸尽率和固色率大大提高,织物的摩擦色牢度明显提高,耐洗牢度有所改善;但日晒牢度有所降低,移染性变差,匀染性降低,对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论文采用DMF剥色实验证明了活性染料在中性(或酸性)无盐条件下染色仍与纤维分子生成了共价键结合。实验表明改性方法对TETS改性效果影响很大,采用焙烘工艺比采用湿蒸工艺改性效果好得多。交联剂TETS改性处理为纤维素纤维胺化改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能使活性染料染色具有节约染料、减少染色污水的优点,更有可以进行酸性(或中性)、无盐(或低盐)染色的优势,对解决传统活性染料存在的固色率低、大量无机盐促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TETS对纸品进行湿强整理后,纸张的湿抗张强度提高显着,牛皮纸的湿抗张强度提高5-6倍,湿/干强度比高达50-60%(未经处理的仅有9%);但纸的伸长率有所降低;纸的耐折度下降明显。牛皮纸TETS湿强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TETS浓度150g/L、pH值9.5、焙烘温度170℃、焙烘时间3min。TETS整理后的湿/干强度比大于传统的六羟树脂和F-CL树脂,而且干抗张强力和耐折度也都高于六羟树脂和F-CL树脂。TETS在瓦楞原纸、混合废纸挂面纸板、普通滤纸上也有良好的整理效果,湿/干强度比从整理前的10%以下提高到25%以上,在瓦楞纸上的湿强度甚至增加了8倍;耐折度下降程度较小。因此,TETS有望成为纸张湿强剂的一个新品种。4)在TETS用于Lyocell织物的抗原纤化整理中,用织物起毛起球仪使织物原纤化,之后借用烧毛等级评定法来评判抗原纤化效果。Lyocell纤维经TETS整理后,抗原纤化等级明显提高,从处理前的1-2级提高到处理后的3-4级。5)在竹纤维针织物的湿增强整理中,用顶破强力的变化来衡量整理效果。实验表明经TETS处理后,竹纤维针织物的干、湿顶破强力均比未处理的高,尤其是湿顶破强力提高了近20%,湿/干强度比从45.3%增加到64.6%。6) TETS用于蚕蛹蛋白纤维的防脱落整理,对水煮、碱煮和酸煮三种仿染整加工处理都有一定的防脱落效果,纤维失重率和强力损失率都有所下降。7)真丝织物在碱性条件下经TETS抗皱整理后,织物的干、湿回复角都有所提高,但提高不大。本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交联剂TETS结构,至今未见有报道;二是在合成中采用了毛细管电泳分析手段对合成反应进行监控,这在国内纺织化学领域中尚属首创;三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此交联剂在纺织纤维、印染、纸张等整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新型的整理途径和工艺。

崔淑玲,宋心远[10](2005)在《纤维交联剂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从含甲醛交联剂、低甲醛和超低甲醛交联剂、无甲醛交联剂三方面分别评述各种纤维交联剂的简史、结构特点、应用性能、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对今后纤维交联剂的发展趋势作简要预测,认为2D树脂的各种改性交联剂发展前途较大。

二、麻织物整理中能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织物整理中能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论文提纲范文)

(1)兔毛针织物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兔毛的结构和性质
        1.2.1 兔毛的结构特征
        1.2.2 兔毛的物理性能
        1.2.3 兔毛的化学性能
        1.2.4 兔毛的染色性能
    1.3 兔毛织物染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兔毛织物染整现状
        1.3.2 兔毛染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影响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因素
        1.4.1 染料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4.2 染色助剂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4.3 染色用水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4.4 漂白前处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4.5 柔软整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染料类型对染色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6.2 染色用水和荧光增白剂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6.3 漂白前处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6.4 染色工艺处方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1.6.5 柔软整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兔毛织物染色处方及工艺流程
        2.4.2 染料类型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4.3 染色用水和荧光增白剂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4.4 漂白前处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4.5 染色工艺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4.6 柔软整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5 测试方法
        2.5.1 兔毛织物表观色深度(K/S)及颜色鲜艳度(C)的测定
        2.5.2 上染百分率测定
        2.5.3 白度的测试
        2.5.4 兔毛纤维碱溶解度的测试
        2.5.5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染料类型及助剂对兔毛针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1.1 染料类型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1.2 染色用水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1.3 荧光增白剂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2 漂白前处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2.1 兔毛织物漂白前处理工艺优化
        3.2.2 漂白前处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 染色工艺处方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1 硫酸钠浓度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2 硫酸铵浓度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3 染色温度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4 保温时间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3.5 正交试验
    3.4 柔软整理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4.1 柔软剂浓度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4.2 柔软整理温度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4.3 柔软整理时间对兔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4.4 柔软整理对织物不同染料染色后的性能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碱性交联剂的合成及在棉织物易护理整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皱整理概述
        1.2.1 折皱产生的原因
        1.2.2 抗皱整理的目的
        1.2.3 抗皱整理的原理
        1.2.4 抗皱整理剂
    1.3 抗皱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3.1 强力损伤
        1.3.2 甲醛释放
        1.3.3 泛黄现象
    1.4 常规抗皱交联剂
        1.4.1 N-羟甲基类交联剂
        1.4.2 多元羧酸类交联剂
    1.5 碱性交联剂
        1.5.1 1,3,5-三丙烯酰胺六氢化均三嗪( FAP)交联剂
        1.5.2 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交联剂
        1.5.3 双β-羟乙基砜交联剂
    1.6 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工艺
        1.6.1 干态交联
        1.6.2 潮态交联
        1.6.3 AP 整理
        1.6.4 VP 整理
        1.6.5 离子交联法
    1.7 改善棉织物强力的方法
    1.8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碱性交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2.2.1 DC-SES 的合成与表征
        2.2.2 m-DABS 的合成与表征
        2.2.3 o-DABS 的合成与表征
        2.2.4 m-DCBS 的合成与表征
        2.2.5 o-DCBS 的合成与表征
    2.3 抗皱整理工艺
        2.3.1 BTCA 与柠檬酸的抗皱整理工艺
        2.3.2 DC-SES 的抗皱整理工艺
        2.3.3 DABS 的抗皱整理工艺
        2.3.4 DCBS 的抗皱整理工艺
        2.3.5 FAP 与 MBA 的抗皱整理工艺
        2.3.6 标准水洗
    2.4 测试方法
        2.4.1 折皱回复角
        2.4.2 断裂强力
        2.4.3 撕破强力
        2.4.4 白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DC-SES 对棉织物抗皱效果影响
        3.1.1 DC-SES 浓度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1.2 DC-SES 汽蒸温度和湿度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2 DABS 整理工艺条件对抗皱效果的影响
        3.2.1 m-DABS 浓度对抗皱效果的影响
        3.2.2 碳酸钠浓度对 m-DABS 抗皱效果的影响
        3.2.3 汽蒸温度和湿度对 m-DABS 抗皱效果的影响
        3.2.4 汽蒸时间对 m-DABS 抗皱效果的影响
        3.2.5 汽蒸工艺的优化
        3.2.6 o-DABS 与 m-DABS 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对比
        3.2.7 汽蒸工艺与传统焙烘工艺的比较
        3.2.8 m-DABS 与纤维素纤维的交联
    3.3 FAP 整理工艺条件对抗皱效果的影响
        3.3.1 FAP 与氨水的反应
        3.3.2 FAP 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探究
        3.3.3 FAP 与棉织物交联反应
    3.4 MBA 整理工艺条件对抗皱效果的影响
    3.5 DCBS 整理工艺条件对抗皱效果的影响
        3.5.1 DCBS 浓度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5.2 碳酸钠浓度对 DCBS 整理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5.3 汽蒸温度和湿度对 DCBS 整理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5.4 汽蒸时间对 DCBS 整理棉织物抗皱效果的影响
    3.6 碱性交联剂与多元羧酸类交联剂对棉织物抗皱效果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织物用功能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织物用功能助剂的概述
        1.1.1 固色剂
        1.1.2 柔软剂
        1.1.3 紫外吸收剂
        1.1.4 防皱整理剂
    1.2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与应用
        1.2.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
    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1 丙烯酸酯对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2 有机硅对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3 环氧树脂对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4 交联改性
    1.4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
    2.2 产物及中间体的测试方法
        2.2.1 二正丁胺法测定游离异氰酸酯基(-NCO)的含量
        2.2.2 固含量的测定
        2.2.3 乳液稳定性测试
        2.2.4 乳液粘度的测试
        2.2.5 聚氨酯膜的制备与耐水性测试
        2.2.6 纯棉织物的染色和整理方法
        2.2.7 织物的整理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性聚氨酯乳液红外光谱的表征
        2.3.2 影响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合成条件的因素
        2.3.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条件对织物整理性能的影响
        2.3.4 工艺条件对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整理效果的影响
        2.3.5 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对不同活性染料的整理效果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季铵盐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试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
        3.1.3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功能助剂的合成
    3.2 测试方法
        3.2.1 织物的染色、整理及性能测试方法
        3.2.2 织物的紫外线吸收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条件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整理工艺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整理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条件对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合成的影响
        3.3.4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的紫外线吸收性能
        3.3.5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条件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3.6 不同整理工艺对 N,N-二甲基烯丙基对苯甲酰苄基溴化铵改性水性聚氨酯整理效果的影响
        3.3.7 两种功能助剂对不同活性染料染色织物整理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4)无甲醛交联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交联剂种类及应用特点
        1.2.1 酰胺-甲醛类交联剂
        1.2.2 脲醛类交联剂
        1.2.3 多元羧酸类交联剂
        1.2.4 环氧化合物交联剂
        1.2.5 氮丙环类交联剂
        1.2.6 反应性有机硅类交联剂
        1.2.7 乙烯砜类交联剂
        1.2.8 1,3,5-三丙烯酰胺六氢化均三嗪交联剂
        1.2.9 乙二醛交联剂
        1.2.10 反应型固色交联剂
        1.2.11 水性聚氨酯类交联剂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固色用无甲醛交联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2.1 织物
        2.2.2 药品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合成原理与作用机理
        2.4.1 合成原理
        2.4.2 作用机理
    2.5 合成方法及步骤
    2.6 应用工艺
        2.6.1 染色处方与工艺
        2.6.2 固色处方与工艺
        2.6.3 皂洗处方
    2.7 固色用交联剂性能测试
        2.7.1 转化率
        2.7.2 红外光谱
        2.7.3 热性能
        2.7.4 特性黏度
        2.7.5 分子量
        2.7.6 扫描电镜(SEM)
        2.7.7 手感
        2.7.8 断裂强力
        2.7.9 耐摩擦与耐洗色牢度
    2.8 影响交联剂 P(DMDAAC-AGE)合成反应及其性能的主要因素
        2.8.1 单体用量比
        2.8.2 反应混合液中总单体初始浓度
        2.8.3 引发剂用量
        2.8.4 引发剂加料方式
        2.8.5 反应温度
        2.8.6 反应时间
    2.9 交联剂 P(DMDAAC-AGE)的性能表征
        2.9.1 红外光谱
        2.9.2 热性能
        2.9.3 扫描电镜(SEM)
        2.9.4 交联剂对织物强力的影响
    2.10 交联剂 P(DMDAAC-AGE)应用及其性能分析
        2.10.1 交联剂质量浓度对固色性能的影响
        2.10.2 焙烘条件对交联剂固色性能的影响
        2.10.3 交联剂固色效果的评定
    2.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型无甲醛交联剂的合成及应用
    3.1 引言
        3.1.1 异氰酸酯基的反应活性
        3.1.2 异氰酸酯与活泼氢的常见反应
        3.1.3 异氰酸酯反应的催化机理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4 合成原理与作用机理
        3.4.1 PCL-2 的合成原理
        3.4.2 作用机理
    3.5 合成方法及步骤
        3.5.1 合成预聚体
        3.5.2 中和
        3.5.3 分散
    3.6 性能测试与表征
        3.6.1 –NCO 基的含量
        3.6.2 黏度
        3.6.3 离心稳定性
        3.6.4 高温稳定性
        3.6.5 冻融稳定性
        3.6.6 耐电解质稳定性
        3.6.7 电荷稳定性(Zeta 电位)
        3.6.8 耐水性
        3.6.9 胶膜透明度
        3.6.10 红外光谱(FT-IR)
        3.6.11 乳液离子性
        3.6.12 粒径(PCS)
        3.6.13 热性能
        3.6.14 扫描电镜(SEM)
        3.6.15 拉伸性能
        3.6.16 黄变
        3.6.17 白度
        3.6.18 耐洗性
        3.6.19 抗紫外线效果
    3.7 影响交联剂乳液及胶膜性能的主要因素
        3.7.1 NCO/OH 比例
        3.7.2 亲水基团含量对交联剂性能的影响
        3.7.3 TMP 含量对交联剂乳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
    3.8 交联剂 PCL-2 的性能表征
        3.8.1 红外光谱
        3.8.2 Zeta 电位
        3.8.3 热性能
        3.8.4 扫描电镜(SEM)
        3.8.5 交联剂 PCL-2 的物理性能
    3.9 交联剂在棉织物抗紫外整理中的应用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苎麻/蚕丝针织物的纤维素酶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麻纤维的概述及苎麻纤维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1.1 麻的定义及种类
        1.1.2 麻型织物的品种
        1.1.3 苎麻纤维的结构
        1.1.4 苎麻纤维化学成分
    1.2 苎麻织物产生刺痒感的原因分析及改善途径
        1.2.1 苎麻织物产生刺痒感的原因分析
        1.2.2 改善苎麻针织物刺痒感的途径
    1.3 苎麻/桑蚕丝混纺织物的特点
    1.4 酶的概述及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4.1 酶的概述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素酶整理苎麻/蚕丝织物
    2.1 实验内容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纤维素酶筛选结果
        2.2.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试结果
        2.2.3 各因素对纤维素酶整理效果的影响
        2.2.4 酶整理工艺的优化
        2.2.5 氨基硅油柔软整理
        2.2.6 织物的性能测试评价
        2.2.7 SEM 结果分析
        2.2.8 XRD 结果分析
        2.2.9 红外谱图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其它工艺结合纤维素酶整理
    3.1 实验内容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超声波/纤维素酶预处理
        3.2.2 等离子体/纤维素酶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苎麻/蚕丝针织物的染色
    4.1 实验内容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5 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纤维素酶处理对织物上染率的影响
        4.2.2 纤维素酶处理对织物染色色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语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大麻织物有机硅柔软整理及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与仪器
    1.2 大麻织物有机硅整理
    1.3 大麻织物染色
    1.4 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染色性能分析
    2.2 硬挺度分析
    2.3 有机硅整理工艺分析
3 结论

(8)黄麻纤维精细化及其染整深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黄麻纤维精细化
        1.2.1 物理精细化
        1.2.2 化学精细化
        1.2.3 生物酶精细化
        1.2.4 生物酶-化学联合精细化
    1.3 黄麻纤维织物前处理
        1.3.1 退浆
        1.3.2 练漂
    1.4 黄麻纤维织物改性及染色
        1.4.1 纤维素纤维胺化改性
        1.4.2 纤维素纤维"活化"改性
        1.4.3 纤维素纤维等离子体改性
    1.5 黄麻纤维织物手感整理
        1.5.1 柔软剂整理
        1.5.2 生物酶处理
    1.6 黄麻纤维织物形态稳定性整理
        1.6.1 折皱形成原因
        1.6.2 防皱原理
        1.6.3 防皱整理剂及方法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性
        1.7.1 研究意义及内容
        1.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麻纤维生化联合精细化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黄麻纤维预处理
        2.2.2 黄麻纤维化学精细化
        2.2.3 黄麻纤维漂白
        2.2.4 黄麻纤维生物酶精细化
        2.2.5 黄麻纤维生物酶-化学联合精细化
        2.2.6 精细化对黄麻纤维结构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麻/棉混纺织物的短流程前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黄麻/棉混纺织物退浆
        3.2.2 黄麻/棉混纺织物煮练与漂白
        3.2.3 一浴法与常规两浴两步法处理织物性能比较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麻/棉混纺织物改性及染色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黄麻/棉混纺织物阳离子改性
        4.2.2 Glytac改性对黄麻/棉混纺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4.2.3 Glytac改性黄麻/棉混纺织物染色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麻/棉混纺织物柔软及防刺痒感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生物酶与柔软剂整理效果比较
        5.2.2 黄麻/棉混纺织物生物酶柔软整理
        5.2.3 黄麻/棉混纺织物柔软剂整理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黄麻/棉混纺织物无甲醛防皱整理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1.3 性能测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助剂筛选
        6.2.2 防皱整理工艺优化
        6.2.3 防皱整理织物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致谢

(9)交联剂TETS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交联剂概述
    1.2 交联剂的种类和应用特点
        1.2.1 N-羟甲基酰胺类交联剂
        1.2.2 多元羧酸类交联剂
        1.2.3 环氧化合物交联剂
        1.2.4 壳聚糖类交联剂
        1.2.5 水性聚氨酯类交联剂
        1.2.6 反应性有机硅类交联剂
        1.2.7 β-羟乙基砜类交联剂
        1.2.8 多丙烯酰胺基类交联剂
        1.2.9 多醛类交联剂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交联剂TETS的合成及表征
    2.1 本特盐的结构及目标化合物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TETS合成路线和反应机理
    2.4 TETS的制备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毛细管电泳分析条件
        2.5.2 不同反应时间溶液体系的毛细管电泳图
        2.5.3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2.5.4 TETS的分离提纯
        2.5.5 拉曼光谱分析对目标产物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2.7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交联剂TETS的基本性能及与纤维素的交联反应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TETS的基本特性
        3.2.1 外观
        3.2.2 溶解性
        3.2.3 溶液pH值
    3.3 TETS的稳定性
        3.3.1 热稳定性
        3.3.2 酸碱稳定性
    3.4 TETS与纤维素纤维的交联反应
        3.4.1 交联机理与水解稳定性
        3.4.2 交联分析和验证
        1) 红外光谱分析
        2) 元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交联剂TETS在棉织物免烫整理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TS免烫整理工艺的优化
        4.3.2 TETS与传统产品免烫整理效果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交联剂TETS胺化交联改性棉纤维染色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ETS处理前后对棉纤维染色能力的影响
        5.3.2 TETS处理方法对棉纤维染色能力的影响
        5.3.3 TETS改性工艺条件对棉纤维染色能力的影响
        5.3.4 TETS改性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牢度的影响
        5.3.5 TETS改性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移染匀染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交联剂TETS在纸张湿强整理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3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ETS浓度与纸品含氮量的关系
        6.3.2 TETS整理工艺对纸张湿强整理效果的影响
        6.3.3 TETS与传统湿强剂整理效果的比较
        6.3.4 TETS对不同纸品湿强整理效果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6.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交联剂TETS在纺织加工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7.1 TETS对Lyocell纤维的抗原纤化整理
        7.1.1 Lyocell纤维原纤化原因和防止途径
        7.1.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7.1.3 抗原纤化整理实验
        7.1.4 lyocell织物原纤化程度测试方法
        1) 原纤化处理方法
        2) 原纤化等级评价法
        7.1.5 结果与讨论
    7.2 TETS对竹纤维的湿增强整理
        7.2.1 竹纤维的特性
        7.2.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7.2.3 竹纤维湿强整理工艺实验
        7.2.4 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7.2.5 结果与讨论
    7.3 TETS对蚕蛹蛋白纤维的防脱落整理
        7.3.1 蚕蛹蛋白纤维的特性
        7.3.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7.3.3 防脱落整理实验
        1) TETS防脱落整理工艺
        2) 脱落处理工艺
        7.3.4 测试方法
        1) 纤维失重率的测定
        2) 强力损失率的测定
        7.3.5 结果与讨论
    7.4 TETS对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
        7.4.1 真丝织物的特性
        7.4.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7.4.3 TETS真丝织物抗皱整理实验
        7.4.4 测试方法
        7.4.5 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7.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四、麻织物整理中能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兔毛针织物染色工艺研究[D]. 徐云飞. 东华大学, 2017(02)
  • [2]碱性交联剂的合成及在棉织物易护理整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宏臣. 东华大学, 2015(07)
  • [3]织物用功能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丁莎. 湘潭大学, 2012(01)
  • [4]无甲醛交联剂的合成及应用[D]. 史亚鹏. 苏州大学, 2012(10)
  • [5]苎麻/蚕丝针织物的纤维素酶整理研究[D]. 郭双华. 苏州大学, 2010(01)
  • [6]大麻织物有机硅柔软整理及染色性能研究[A]. 张俐敏,张辉. “浙江宏达”杯第三届全国印染新技术暨助剂新产品新成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
  • [7]大麻织物有机硅柔软整理及染色性能研究[J]. 张俐敏,张辉. 染整技术, 2009(05)
  • [8]黄麻纤维精细化及其染整深加工研究[D]. 王维明. 东华大学, 2009(09)
  • [9]交联剂TETS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崔淑玲. 东华大学, 2005(03)
  • [10]纤维交联剂及其应用[A]. 崔淑玲,宋心远. 第九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 2005

标签:;  ;  ;  ;  ;  

麻织物整理中可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