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

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

一、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静[1](2021)在《人类精浆中抗病毒成分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多种病毒可感染男性生殖系统并释放到精液中,可能发生性传播。然而只有少数病毒被证明可以通过性传播。精液对病毒感染活性及性传播的影响,目前尚缺乏了解。本论文着重研究人类精浆(seminalplasma,SP)对两种生殖系统常见病毒: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与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感染活性的影响,分析SP的抗病毒活性。材料与方法:以子宫颈癌细胞(HeLa)作为靶细胞,用于研究病毒感染活性,MuV与HSV-1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中扩增。利用TCID50实验测定MuV和HSV-1的滴度以及培养基上清中的病毒载量;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水平;实时qRT-PCR检测基因mRNA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病毒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变化;用CCK-8实验评价细胞活性。此外,还利用附睾上皮细胞(EECs)、人宫颈癌细胞(C33A)和小鼠睾丸上皮细胞(15P1)作为靶细胞,用于研究SP对MuV在其它靶细胞中的作用。实验结果:MuV可有效感染HeLa细胞并进行复制。SP预处理MuV可破坏病毒的感染能力。SP经过沸水加热、蛋白酶(ProK)、RNA酶A(RNase A)、DNA酶Ⅰ(DNase Ⅰ)、糖基肽酶(PNGase F)及脂肪酶(Lipase)分别处理后,不影响SP抑制MuV感染Hela细胞的能力。SP中抑制MuV感染的主要成分介于3-100 kDa之间。HSV-1也可感染HeLa细胞并进行复制。HSV-1感染HeLa细胞后可导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SP预处理后可抑制HSV-1感染HeLa细胞。HSV-1与SP共孵育后可降解HSV-1蛋白,沸水处理SP可阻断其降解HSV-1蛋白的能力。SP中抑制HSV-1感染和降解病毒蛋白的活性成分大于100 kDa。结论:SP可抑制MuV和HSV-1的感染活性。SP中抑制MuV感染的成分具有耐热性,并且该成分既不是蛋白质和核酸,也不是脂质和糖分子。而SP中抑制HSV-1感染的成分对热敏感并且能降解病毒蛋白。这些结果表明SP中存在不同的抗病毒成分,进一步分析与分离SP中的抗病毒成分可为认识男性生殖系统的抗病毒能力提供新的线索。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韩斌[3](2020)在《益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少弱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观察益肾健脾法治疗少弱精症的临床有效性,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将60例完成筛选并入组的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和中医证候评分。试验组采用不育强精汤,水煎服,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麒麟丸口服,1次6g,1天3次。共观察4个月,其中治疗3个月,每月复诊一次,另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返院复查精液常规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结束后以电话随访咨询其配偶怀孕与否,记录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2.86%和79.31%;在精液参数(包括密度和活力)改善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都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以神疲倦怠、少气乏力、面色无华三组症状最为明显。试验组受孕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健脾法治疗少弱精症疗效肯定,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对于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效果显着,不良反应少,药物安全性较高。

王兰[4](2020)在《龙胆泻肝汤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利用龙胆泻肝汤联合左氧氟沙星对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患者行治疗手段,并对其临床疗效作出相关评估,探讨龙胆泻肝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并阐述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一)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临床上确诊并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急性睾丸附睾炎患者。(二)将60例中医辨证为急性子痈-湿热下注证的急性睾丸附睾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观察组给予西药静滴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静滴治疗。A组即观察组:中药组方为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栀子12g黄芩12g木通3g泽泻12g车前子12g柴胡12g生甘草6g当归3g生地黄20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金铃子。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袋,早晚饭30分钟后分服。(此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中药均由本院药房代煎,每日400ml,分两袋装,每袋200ml);联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次200ml:0.6g,一日一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B组即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次200 ml:0.6g,一日一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患者中医症候评分相关数值,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程度,并完善一般体格检查、心电图、血生化等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从年龄、治疗前的病程、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及睾丸附睾左右侧进行对比,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两组对象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数据整理,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龙胆泻肝汤可显着改善中医辩证急性子痈-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症状。3.在应用龙胆泻肝汤中医治疗结合西药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说明了龙胆泻肝汤结合西药治疗的安全性。结论:龙胆泻肝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

龚莉[5](2020)在《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接种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是预防HPV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预防女性宫颈癌中具有突出价值。疫苗作为特殊的药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循证医学、数据挖掘和疫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个案因果关系评价方法,旨在全面了解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特征,为预防性HPV疫苗的疫苗药物警戒和安全接种提供参考。方法:1、按照循证医学PICOS原则,检索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文献,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的AE数据,分析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AE文献中的发生情况。2、(1)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System,VAERS)中,提取预防HPV疫苗从上市年份至2019年的报告数据,分析文献已出现的AE在大型数据库VAERS中的报告情况,采用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进行信号检测和分析。(2)以各种预防HPV疫苗共同检出信号为共同事件,从医学监管活动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的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tandardized MedDRA Queries,SMQ)和首选语(Prefered Term,PT)不同角度进行重点分析。3、基于信号关联强度评价标准,对各种预防HPV疫苗检出的新阳性信号进行关联强度分析,绘制时间扫描图谱验证强关联信号的关联强度和稳定性。基于美国的临床免疫评估(The Clinical Immunization Safety Assessment,CISA)协作网创建的疫苗AE个案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的方法,选择某已知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对CISA进行验证,然后对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进行因果关系初步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3篇,其中观察性研究文献48篇,上市后临床试验研究文献5篇;另外,关于HPV2的文献有20篇,关于HPV4的文献有30篇,关于HPV9的文献1篇,HPV疫苗类型未知4篇。AE有25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纤维肌痛样疾病、获得性神经强直、过早绝经、多形红斑、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然流产、葡萄膜炎综合征、小管间质性肾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2、(1)VAERS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9年,VAERS共接收481 265份AE报告,其中HPV4的AE报告有36 693份;2009年至2019年,VAERS共有405 965份报告,HPV2有253份;2015年至2019年VAERS收到225403份报告,HPV9有12 118份。HPV2检出7个安全信号并涉及4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4个,包括头痛、头晕、痛经等。HPV4共检出51个信号并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的有23个,包括晕厥、月经不规律、闭经、视物模糊等。HPV9共检出24个安全信号,涉及8个系统器官分类。说明书收录的有5个,包括晕厥、头晕、痛经、呕吐、腹痛。(2)HPV2、HPV4、HPV9共同检出的信号有晕厥前期和视物模糊,共同事件分析发现HPV2、HPV4、HPV9存在视网膜异常信号。3、信号强度分析显示:HPV4-闭经为强关联信号,时间扫描图谱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和报告数增加,信号稳定且关联性强。选择HPV4已知的ADR“晕厥”为目标事件验证CISA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有85.19%的“HPV4-晕厥”的报告为“符合”关系,提示该评价方法较为可靠。对162例HPV4导致闭经的不良事件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发现,2例为“符合”关系,2例为“不符合”关系,158例为“不确定”关系。结论:本研究从安全性文献分析、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评价、初步因果关系评价三个层面对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文献汇总分析发现预防HPV疫苗存在254种AE,数据挖掘检出82个安全信号与预防性HPV疫苗存在统计学关联,应对这些信号予以重视,特别是强关联信号。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发现HPV4和闭经存在强关联性,个例报告因果关系评价发现有2例为符合关系。但是对非个案层面的疫苗和AE之间的信号因果关系确认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为预防性HPV疫苗的安全信息更新提供了新依据,为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孙敏[6](2020)在《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某焦化厂人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的关系,为发现职业性苯、砷和铅暴露对焦化厂工人的健康损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某焦化厂617名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作业地点、工种和尿酚水平,确定苯暴露组和对照组;根据尿砷(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确定砷(铅)的低、中和高暴露组。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习惯、职业史、个人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等信息。采集晨起班后尿,用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检测尿酚的浓度,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测尿砷和尿铅浓度;由有资质的专业医务人员测量工人的血压和肺功能;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用罗氏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及血清尿素的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和血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男性工人(93%)为主,平均年龄为(44.4±7.9)岁,平均工龄为(25.1±8.9)年。环境检测结果显示,焦化厂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及苯系物和焦炉逸散物的浓度普遍较低。按照工作地点将工人分为苯暴露组和对照组(非苯暴露组)并对其进行尿酚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苯暴露组工人尿酚水平(M:6.00μg/mL;P25:0.03μg/mL;P75:31.00μg/mL)显着高于对照组(0.03μg/mL),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P<0.10)。调整性别、工龄、文化水平、饮食燃料使用情况和吸烟情况(用尿可替宁水平表示)等协变量后,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低于对照组(P<0.1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自然对数转换的尿酚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加0.10(95%CI:0.01,0.19)mmol/L;自然对数转换后的苯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增加0.11(95%CI:0.03,0.19)mmol/L和0.14(95%CI:0.01,0.27)mmol/L。研究对象尿砷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35μg/g Cr(1.884.65μg/g Cr),按照尿砷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2.32μg/g Cr)、中(2.324.26μg/g Cr)和高(≥4.26μg/g Cr)尿砷组。与低、中尿砷组相比,高尿砷组工人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着降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发现,自然对数转化的尿砷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降低1.46(95%CI:-2.78,-0.14)mmHg(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了0.13(95%CI:-0.28,0.02)×109/L、4.40(95%CI:-9.26,0.46)×109/L和6.92(95%CI:-10.95,0.12)μmol/L(P<0.10);自然对数转化的砷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0.12(95%CI:-0.24,-0.01)×109/L和9.01(95%CI:-14.44,-3.58)μmol/L(P<0.05)。研究对象尿铅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74μg/g Cr(0.291.82μg/g Cr),按照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0.41μg/g Cr)、中(0.411.15μg/g Cr)和高(≥1.15μg/g Cr)尿铅组。与低尿铅组比较,中尿铅组舒张压显着降低,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升高(P<0.05)。此外,高尿铅组工人收缩压显着低于低尿铅组。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自然对数转化的铅累积暴露量每增加1个单位,血清尿酸水平降低5.56(95%CI:-9.87,-1.24)μmol/L(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增加0.05(95%CI:0.00,0.10)mmol/L和0.05(95%CI:0.01,0.08)mmol/L(P<0.10)。此外,本研究发现苯、砷和铅对健康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P<0.10),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铅暴露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P<0.05)。结论:低水平的苯、砷和铅暴露可能与焦化厂工人体内嘌呤和脂质代谢异常及血压和血常规改变有关。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而铅暴露则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

田佳明[7](2020)在《JQ1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抑制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血吸虫虫卵是血吸虫病的致病因子,抑制血吸虫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减少虫卵的产出的有效措施。小分子化合物JQ1是BET蛋白家族的抑制剂。然而,JQ1在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发育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我们主要研究JQ1在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产卵的影响,并初步探讨JQ1抑制其生殖系统的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昆明鼠4周后取虫,用5μM、10μM和15μM的JQ1培养日本血吸虫10天,收集血吸虫虫体与虫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Ed U法检测JQ1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雌、雄生殖细胞增殖;计数虫卵;吖啶橙染色观察虫卵活性;q PCR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基因Sj Plk1、Sj Nanos1和Sj Brd2的表达。使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C57/BL6小鼠,18±2条/只,每组8只,感染4周后,治疗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JQ1(50 mg/kg/d),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10%β-环糊精,连续15天;比较溶剂对照组和JQ1治疗组小鼠的肝脏,用HE法观察肉芽肿大小,并对肝内虫卵数量计数、观察虫卵形态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转氨酶含量,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吸虫生殖系统改变以及生殖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证实,JQ1处理组血吸虫活力与虫体合抱的对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产出的虫卵数明显减少;吖啶橙染色观察JQ1处理组虫卵的活性明显下降;Ed U标记观察发现JQ1处理组虫体内增殖的细胞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其中雄虫的睾丸与雌虫的卵巢和卵黄腺的变化最为明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JQ1处理组雌虫卵巢间的空隙增宽,雄虫睾丸间也出现褶皱与空隙,储精囊内精子数量减少。同时,我们检测了血吸虫生殖相关基因Sj Plk1、Sj Nanos1以及Sj Brd2的表达,发现在JQ1处理组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均呈下降的趋势。我们使用JQ1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C57/BL6小鼠。JQ1治疗组肝脏表面白色的肉芽肿结节斑点明显减少,肝脏重量下降。JQ1治疗组消化所取肝脏组织计数,发现肝卵量下降,但对血吸虫成虫数量和合抱率没有影响。HE染色发现JQ1治疗组的肝脏肉芽肿面积明显降低(P<0.05)。JQ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的ALT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体外实验,我们证实使用JQ1可以抑制日本血吸虫产卵与雌、雄虫生殖细胞增殖,导致生殖系统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下调基因Sj Plk1、Sj Nanos1以及Sj Brd2的表达;通过体内实验,我们证实JQ1治疗抑制了虫卵诱发的肝脏肉芽肿。因此,我们发现JQ1可以抑制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的发育,影响虫卵的产生,为进一步研究针对血吸虫生殖系统的特异性抑制剂研发奠定基础。

周延[8](2020)在《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和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纳入15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预后等,对生殖系统损伤的22例患者及115例儿童布鲁菌病,分别总结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2)以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等实验方法,分析invariant NK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在治疗前、治疗6周、12周时间节点时的变化特点和其他指标的之间的关系;3)通过体外实验揭示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急性布鲁菌感染的潜在机制。结果:1)患者好发年龄19-45岁,多见于5-8月份;急、慢性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年龄≥45岁和血沉增快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生殖系统损伤以睾丸炎多见,女性可见阴道炎、宫颈炎;儿童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体重减轻、厌食多见;2)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数量降低,以CD8+invariant NKT亚群降低为主;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ESR呈负相关;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能力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着差别;急性期患者血清以IFN-γ、IL-23等升高为主,慢性期以IL-10增高为主;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L-10呈负相关)、CD4+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呈负相关;慢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8和IL-23呈正相关,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6和IL-8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随着治疗而逐渐恢复,以CD8+invariant NKT细胞恢复为主;在治疗12周时,≥45岁的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恢复水平比<45岁慢;IL-6与CRP呈正相关,行ROC曲线,IL-6的最佳阈值为62.416ng/L,面积为0.758(95%CI:0.564-0.81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4.7%和86.2%;IL-6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TNF-α水平在治疗12周时,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3)rh IL-21能抑制α-Galcer对invariant NKT细胞的增殖;IL-21体外刺激患者PBMC能产生IL-6、IFN-γ和IL-10;invariant NKT细胞高表达CCR5和CCR6。结论:1)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关注生殖系统损伤及儿童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治疗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6周,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12周;2)IL-6可以作为了解布鲁菌病活动度的一个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3)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下降可能与高表达CCR5和CCR6有关。4)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了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参与了布鲁菌感染的细胞免疫调节。

马丽媛[9](2020)在《宁夏及周边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氏菌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及周边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及治疗等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差异进行对比。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2019年8月布鲁氏菌病首诊患者(儿童88例、成人354例)病历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等,统计分析儿童与成人组、不同疾病分期、合并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布鲁氏菌病患者以学龄期及青、中年多见,男性为主。3-8月高发。80%以上患者有接触史。2、首发症状以发热、关节痛最常见,其他常见多汗、乏力、厌食等。临床表现中儿童常见发热(82.95%)、关节痛(54.55%),腰背痛(52.27%)等,成人常见腰背痛(79.82%)、发热(61.58%)、乏力(45.20%)、厌食(34.75%)、多汗(34.46%)、关节痛(33.90%)等。儿童肝大(21.59%)、脾大(36.36%)发生率与成人相近。骨关节炎并发症最多见,也可见肺炎、睾丸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发热、乏力、多汗症状在急性期多见。腰背痛、关节痛在亚急性、慢性期多见。3、布鲁氏菌骨关节炎在儿童以外周关节受累为主,膝关节(62.00%)、髋关节(42.00%)最常见。成人以中轴骨尤其脊柱(55.51%)受累为主,腰椎及骶椎最常受累,胸椎次之,颈椎最少。4、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CRP、ESR升高,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肝酶异常最常见。淋巴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肝酶升高在儿童多见。低白蛋白、CRP升高、肾损害在成人多见。5、所有患者虎红平板试验均阳性,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约95%。儿童患者血培养阳性率(65.85%)较成人(51%)高。结论布鲁氏菌病累及多系统,症状复杂多样,临床特点在儿童与成人组、不同疾病分期、合并骨关节炎患者存在差异,易误诊。

王艳[10](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二、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精浆中抗病毒成分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精浆对腮腺炎病毒感染的影响
    第二部分 精浆对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类精液中的病毒与性传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3)益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少弱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疗效评价标准
    3 临床资料
        3.1 年龄及病程
        3.2 精子密度与活力
        3.3 中医证候积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注意事项
        4.3 疗效观察指标
        4.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收集情况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益肾健脾法的理论基础
        1.1 肾为先天,藏精气而主生殖
        1.2 脾胃后天,化气血而资先天
        1.3 益肾健脾,气血充而肾精足
    2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4 临床结果分析
        4.1 精液改善明显
        4.2 综合疗效良好
        4.3 不良反应轻微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不育的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少弱精症的西医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龙胆泻肝汤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急性睾丸附睾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子痈在中医学的认识
        1.1 定义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2.西医学对睾丸附睾炎的认识
        2.1 病因
        2.2 感染途径
        2.3 病理
        2.4 鉴别诊断
        2.5 治法
    3.现代医学对急性睾丸附睾炎的治疗手段
        3.1 中药外治
        3.2 中西医治疗
        3.3 其他治疗
        3.4 中药治疗
    4.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6 观察指标
        1.7 质量控制与保障
    2.治疗和观察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临床试验步骤
    4.观察指标
    5.数据处理
    6.结果
0.05)'>6.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05)'>6.2 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05)'>6.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药物安全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对急性睾丸附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的探讨
    2.急性睾丸附睾炎的诊断与治疗
    3.中医对急性睾丸附睾炎的认识及治疗
    4.龙胆泻肝汤的组成及组方机理
    5.左氧氟沙星现代药理分析
    6.分析总结
    7.本课题的特色之处
    8.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常规的疫苗AE监测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疫苗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
        2.3 疫苗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一章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 数据来源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和分析
        1.5 不良事件数据标准化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及不良事件的基本特征
        2.4 不良事件汇总分析及分类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不良事件的信号检测分析
    第一节 不良事件PT层级的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和整理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AE上报基本情况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共同事件的PT层级及SMQ层级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共同事件的定义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SMQ分类及其狭义术语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及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
        1.2 个例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和验证
        1.3 CISA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信号关联强度
        2.2 强关联信号的时间扫描图
        2.3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2.4 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数据库检索策略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6)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苯及苯系物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2 砷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3 铅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4 苯、铅和砷暴露对各健康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JQ1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抑制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的处理
        2.1.2 阳性钉螺
        2.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2.1.4 部分试剂配置
        2.1.5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日本血吸虫的培养
        2.2.2 日本血吸虫体内生殖细胞增殖的检测
        2.2.3 吖啶橙(AO)染色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生殖结构
        2.2.6 虫卵计数
        2.2.7 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的建立
        2.2.8 JQ1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肉芽肿治疗的研究
        2.2.9 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2.10 血清学ALT、AST水平的检测
        2.2.11 病理学分析(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
        2.2.12 肝脏虫卵提取
        2.2.1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JQ1处理对日本血吸虫产卵的影响
    3.2 JQ1处理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JQ1处理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的影响
    3.4 JQ1 处理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JQ1治疗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虫卵与成虫虫体的影响
    3.6 经JQ1治疗后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损伤和肉芽肿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综述 小分子化合物JQ1作用于溴结构域蛋白影响生殖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542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2 布鲁菌病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儿童布鲁菌病115例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invariant NKT细胞及其亚群表达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外周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下降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制备
        1.2 invariant NKT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1.3 rhl L-21 体外刺激PBMC产生细胞因子实验
        1.4 CBA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
        1.5 流式检测invariant NK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TANSWELL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菌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宁夏及周边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氏菌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布鲁氏菌病儿童与成人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2.接触史
    3.首诊科室
    4.首发症状
    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6.疾病不同临床分期表现及并发症
    7. 布鲁氏菌儿童与成人患者骨关节炎并发症的对比
    8.实验室检查结果
    9.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精浆中抗病毒成分的鉴定[D]. 张文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益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少弱精症的临床研究[D]. 韩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龙胆泻肝汤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睾丸附睾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龚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D]. 孙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7]JQ1对日本血吸虫生殖系统抑制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田佳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延.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9]宁夏及周边地区儿童与成人布鲁氏菌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对比分析[D]. 马丽媛.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预防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