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附11例报告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附11例报告

一、HIGH DOSE CHEMORADI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ODGKIN's LYMPHOMA: A REPORT OF 11 CASES(论文文献综述)

郭凯[1](2021)在《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种少见且高度异质性的一类疾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0%至15%。正常T细胞的生理复杂性反映在PTCL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中,而PTCL是血液病理学和血液肿瘤学最复杂的领域之一。直到目前人们对PTCL的分子机制和相关表型还知之甚少,因此难以进行相应的前瞻性治疗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不同新药组合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经本院病理科确诊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IPI积分、PS评分、结外侵犯部位、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化疗疗程、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21.0,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率及绘制生存函数曲线,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97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范围14-84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63例(65%),女性34例(35%),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3例,ALK阴性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0例,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5例,肠病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5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94.6月;2年OS为68%,2年PFS为66%;5年OS为43%,5年PFS为42%,其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3年OS为73%,5年OS为40%,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统计数据(3年OS为60.82%)的预后[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年OS为77%,5年OS为47%,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统计的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3年OS为56.12%、5年OS为44.90%)[2];60岁以上患者1年OS为73%,2年OS为64%,3年OS为61%,优于2005年-2013年间治疗的老年PTCL患者预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41%、30%)[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IPI积分、EOCG评分、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有无骨髓累及对生存时间影响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Ann Arbor分期(I-II期中位OS与III-IV期中位OS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化疗后并发感染与未并发感染两组间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疗效(P<0.0001)、诱导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18)对生存时间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CHOP/CHOP样方案与含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含培门冬酶方案与否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含西达本胺方案中位OS与不含西达本胺方案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化疗联合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生存优势。结论1.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中位OS最长,是预后最好的病理类型。2.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较本中心早期统计总生存时间延长,提示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新药出现,该两种病理类型预后有所改善。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化疗后并发感染与否、诱导缓解后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4.含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化疗方案与CHOP/CHOP样方案相比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含培门冬酶方案与不含培门冬酶方案相比总体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应用4疗程及以上培门冬酶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复发后应用西达本胺无法改善患者预后。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中位OS均较8年前同一中心统计数据延长,提示可能由于新药的出现改善了整体预后。6.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无论分期,行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具有生存优势,两者OS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巩固放疗可以改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

郭秋霞[2](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的整体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缓解率及长期生存期。干细胞动员采集是移植过程中的必要步骤,现研究表明动员失败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且增加患者的医疗护理费用。探索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危险因素,准确识别伴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率,做到低风险移植。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和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对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的影响,准确识别伴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42例MM患者和50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以及移植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复发情况、骨髓浸润、放疗、G-CSF使用天数、动员前化疗方案、动员前化疗疗程数和特定靶向药物等对造血干细胞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研究造血干细胞输注剂量与患者造血植入的关系。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结果用CD34+细胞计数表示。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患者中,RVD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的数量明显少于BCD组患者(P=0.013),首次采集成功率较低,提示来那度胺的应用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小于60岁的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要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P=0.040)。动员前化疗疗程数<6次的患者采集效果较好,采集CD34+细胞计数要高于化疗疗程数≥6次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BCD组患者输入较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P<0.001)及血小板(P<0.001)植入较快。淋巴瘤患者中,化疗疗程数与采集CD3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31)。移植前复发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较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放疗患者中动员失败的患者相对较多,失败率为88.89%,放疗对造血干细胞采集呈负面作用(P=0.006)。输入CD34+细胞计数越高,中性粒细胞植入越快,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影响没有那么显着。采集前G-CSF使用天数<5d和≥5d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MM患者,含有来那度胺的化疗方案会损害造血干细胞,增加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难度,尤其对于年龄大于60的患者,动员前含有来那度胺的化疗方案应慎重选择。同时动员前化疗疗程数应适中,过多的化疗会损害造血干细胞,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际情况将末次化疗放于采干后。对于淋巴瘤患者,既往复发和放疗都会明显损害造血干细胞。不断探索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危险因素,改进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方案。提前预测高失败风险患者,尽量避免应用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不利因素,降低采集失败率。

王严[3](2020)在《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lymphoma,TL)是指低度恶性的惰性淋巴瘤转化为其他高侵袭性的淋巴瘤亚型,可发生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e lymphoma,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以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转化型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缓解后易复发,更容易出现多重耐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在惰性淋巴瘤的转化过程中,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年发病率约为2%-3%,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治疗仍以R-CHOP方案为基础。迄今为止,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对比性分析较为罕见,为探讨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淋巴瘤病区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5例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45例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IPI评分、β2-MG、LDH、B症状以及有无骨髓侵犯。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灶组织中CD30、CD21、CD10、CD5、CD3、Bcl-2、Bcl-6、Mum-1 以及 Ki-67 的表达情况,并对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前后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CD21及Ki-67的变化情况。入选患者均采用CHOP± R方案治疗6个周期,对比分析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及远期疗效。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近期疗效分析使用秩和检验,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病理形态学:显微镜下可见滤泡性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过程中,淋巴滤泡结构被弥漫分布的大B细胞取代,且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破坏增多,CD21的表达下降,Ki-67的表达增强。2、一般临床资料: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26.7%(4/1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4.4%(2/4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IPI评分及骨髓侵犯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I评分:χ2=4.808,P=0.028;骨髓侵犯:χ2=3.951,P=0.047)。3、一般病理特征: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60.0%(9/1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93.3%(14/1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28.9%(13/4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60.0%(27/4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CD21、CD3、Mum-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21:χ2=4.808,P=0.028;CD3:χ2=4.689,P=0.030;Mum-1:χ2=4.339,P=0.037)。4、近期疗效: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CR率及ORR有差于原发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的趋势(CRR:46.6%vs 62.2%;ORR:73.3%vs 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远期疗效:截止到2019年5月1日,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4-85)个月,中位PFS为22个月,中位OS为61个月。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3-7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预后差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PFS:χ2=4.680,P=0.031;OS:χ2=4.448,P=0.035)。结论(1)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2)经传统化疗治疗后,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远期预后较差。

杨文娟[4](202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2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动员采用环磷酰胺(Cy)+足叶乙甙(VP-16)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预处理方案:恶性淋巴瘤(ML)及急性白血病(AL)、髓外浆细胞瘤采用全身照射(TBI)+VEM/IAC方案;多发性骨髓瘤10例采用白消安+VP-16+Cy(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马法兰方案、7例采用马法兰方案;孤立性浆细胞瘤采用BVC方案。对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复发率(RR)等进行统计。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多分类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对患者的OS、PFS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OS、PF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认被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215例行aut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自体骨髓移植(ABMT)3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82例。恶性淋巴瘤(ML)16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9例,霍奇金淋巴瘤(HL)47例,灰区淋巴瘤(GZL)3例],多发性骨髓瘤(MM)27例,浆细胞瘤2例(髓外浆细胞瘤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NHL并髓外浆细胞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Ph+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M2 1例、M3 1例(PML/RARα阴性)、M5 2例、粒细胞肉瘤1例],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移植中位年龄34(1161)岁,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6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6(0426)个月,除1例患者移植当天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后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移植后9天因真菌败血症死亡外,其余2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8+33)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0+73)d,ABMT造血恢复慢于APBSC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3年、5年OS分别为79.9%、74.9%,3年、5年PFS分别为66.9%、63.2%,复发率(RR)为26.98%(58/215),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3.72%(8/215),移植前76例PR、NR、PD或复发的患者中51例在移植后达CR,有效缓解率67.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移植年龄及移植前病程对auto-HSCT后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干细胞来源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及PFS,APBSCT的3年OS及PFS均优于ABMT患者(P<0.05);诊断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ML及MM患者移植后3年OS优于AL患者,3年OS分别为81.0%、73.2%、50.8%(P<0.05);移植前疾病状态影响患者3年PFS,移植前病情CR及PR患者移植后3年PFS优于NR、PD及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白血病是影响患者OS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4.397(95%CI,1.716-11.268)(P<0.05),而移植前病情未缓解、复发、进展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2.718(95%CI,1.283-5.754)(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移植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于复发难治或移植前未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陈晓晨[5](2020)在《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淋巴瘤异质性强,病理分型复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30%。R-CHOP方案作为标准一线方案应用临床,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疗效和生存,但复发难治(R/R)DLBCL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突破性进展,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PD-1单抗治疗R/R霍奇金淋巴瘤的总反应率高达90%。然而,目前PD-1单抗治疗DLBCL的临床数据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当前CAR-T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文献报道,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性表达TIM-3上调,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本课题关注于免疫治疗R/R DLBCL,拟探究T细胞表达PD-1水平对于DLBCL的临床意义;分析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预测生物标记物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治疗B系淋巴瘤的疗效和免疫学机制,为未来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LBCL患者外周血(40例)和淋巴结(30例)T细胞亚群分布及其细胞表面PD-1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40例)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及动态演变。将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正常人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比,分析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亚组分析和生存分析,以进一步探究PD-1/PD-L1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情况;并应用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检测,以探寻PD-1靶向治疗相关的预测生物标记物;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探究PD-1靶向治疗耐药与耗竭T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3)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观察肿瘤成瘤率及生长速度;分别应用阻断性PD-1单抗单药和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成瘤小鼠,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并应用CD8+磁珠分选、流式细胞仪、ELISA、CCK8等方法进一步探究PD-1+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45.47±10.07%VS.61.91±10.52%,P=0.036),而CD8+T细胞比例则相应升高(43.99±9.32%VS.31.94±6.50%,P=0.045),且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16.30±4.58%VS.8.96±2.95%,P=0.017;CD8+PD-1+:18.12±5.43%VS.10.13±3.30,P=0.023)。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相比,DLBCL患者淋巴结CD3+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3.55±15.62%VS.56.65±10.36%,P=0.002);CD4+和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45.95±11.61%VS.18.26±3.61%,P=0.001;CD8+PD-1+:55.11±13.45%VS.19.32±3.78%,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初诊时血浆可溶性PD-1明显上升(4.49±3.53ng/ml VS.0.47±0.36ng/ml,P=0.002),PD-L1水平也明显上升(1.21±1.03ng/ml VS.0.26±0.24ng/ml,P=0.039)。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亚组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高表达组的OS和PF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动态分析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显示,其与患者病情状态密切相关。(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部分患者获得了明显疗效(PD-1单抗治疗ORR达33%;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ORR达72%),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和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提示患者肿瘤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程度高者对PD-1单抗治疗更加敏感(P<0.05);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或/和PD-L1表达高者,对PD-1单抗治疗反应更好(P<0.05)。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呈动态变化,随着PD-1单抗治疗的进行,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TIM-3表达上调,且疗效不佳组患者T细胞表达TIM-3上调更加明显(CD4+TIM-3+:29.12±3.52%VS.20.10±2.71%,P=0.001;CD8+TIM-3+:30.12±3.65%VS.19.93±3.52%,P=0.001)。(3)成功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疗效和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示:PD-1单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相比,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30.12±2.15%VS.14.94±1.42%VS.4.99±0.95%,P=0.001),且其TIM-3表达明显下调(20.55±1.46%VS.60.14±2.98%VS.40.01±2.52%,P=0.001);体外T细胞功能学实验提示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明显强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凋亡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PD-1+TIM-3单抗联合组血浆IL-2、IFN-γ及TNF-α动态水平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DLBCL患者T细胞表达PD-1上调和血浆可溶性PD-1/PD-L1水平升高在DLBC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及生存(OS/PFS)密切相关;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动态变化与其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DLBCL病情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突变程度、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和肿瘤微环境PD-L1表达等因素,与PD-1单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成为预测PD-1单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将诱导性上调TIM-3分子表达,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3)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中,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的疗效及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从而提示: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免疫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PD-1+TIM-3单抗联合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的TIM-3诱导性表达,并通过增强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抑制CD8+T细胞凋亡、上调多种因子表达(IL-2、IFN-γ及TNF-α)等机制,避免T细胞耗竭从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

陈永铨[6](2019)在《高危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的观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仍是高危恶性淋巴瘤的治疗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移植后维持治疗对降低高危恶性淋巴瘤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的价值。方法:2009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自体移植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根据治疗意愿,按照其自体移植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分为观察组和维持组。维持治疗方案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临床试验审批,并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上登记注册(注册号:NCT03213977)。随访终点为死亡或疾病复发,比较两组患者4年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共纳入92例患者,除2例在移植期间意外死亡(脑出血/心脏骤停),其余90例淋巴瘤患者移植后全部获得缓解。中位年龄42岁(8-64岁),男女比例58:32,IPI评分≥2分49例,分期III-IV期77例,合并B症状31例,结外病灶数≥2个19例,骨髓浸润16例,移植前未完全缓解27例。其中观察组共纳入59例,维持组31例,包括利妥昔单抗方案22例,DCEP-G/DPP化疗方案7例,西达苯胺方案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诊断、IPI评分、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移植期间并发症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维持组维持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死亡原因均为复发,无维持治疗相关性死亡。中位随访592天(12-2584天),观察组与维持组1年、2年、3年、4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0.0%VS 100%,84.4%VS 95.2%,77.3%VS 95.2%,73.3%VS 95.2%(P=0.126);1年、2年、3年、4年无病生存率DFS:67.1%VS 95.2%,51.1%VS 90.5%,48.1%VS 90.5%,43.8%VS 90.5%(P=0.002)。针对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年龄<30岁、移植前血清LDH升高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30岁,移植前血清LDH水平升高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30岁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年龄≥30岁患者高4.376倍(P=0.026,HR=4.376,95%CI=1.188-16.116),移植前血清LDH水平升高患者的死亡风险较移植前血清LDH正常患者高5.165倍(P=0.015,HR=5.165,95%CI=1.375-19.395)。而针对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初次入院血清LDH水平升高、移植前血清LDH水平升高、IPI评分≥2分、自体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是影响DF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移植前血清LDH水平升高、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前血清LDH水平升高患者的复发风险较移植前LDH水平正常患者高2.648倍(P=0.034,HR=2.648,95%CI=1.078-6.507),而自体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患者的复发风险是自体移植后未进行维持治疗患者的0.130倍(P=0.006,HR=0.130,95%CI=0.031-0.557),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可以纠正移植前LDH水平升高造成的肿瘤负荷影响。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能明显提高高危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在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地位。

王浩田[7](201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预后分析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1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一种典型的高度侵袭性疗效极差的淋巴瘤,该病病变广泛,进展迅速,约占2%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对T-LBL的治疗主要为传统或加强的NHL化疗方案,现代治疗逐渐发展到成人ALL方案乃至儿科样的ALL方案。但是,在儿科样ALL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是否应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目前考虑影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LDH值、中枢浸润、骨髓浸润、IPI评分、微小残留病变(MRD)、Ann Arbor分期、B症状等。但尚需更多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确定T-LBL患者存在可靠的危险因素或预后因素。本文期望通过回顾性的预后因素研究为临床及后续研究提供线索。第一部分研究:【目的】讨论经儿科样的ALL治疗方案治疗达到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经儿科样ALL方案治疗后,首次评估(2个疗程后)达到CR或PR的T-LBL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根据其是否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21例),未移植组(27例)。在排除了临床资料偏移后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移植组与未移植组间OS及PFS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移植方式将移植患者分为auto-HSCT组(14例)和allo-HSCT组(7例),比较两组间OS及PFS的差异。其中对临床基础资料偏移分析采用χ2检验(分类变量)及t检验(连续变量)进行效验;对患者的PFS和O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最终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移植组3年OS率为84.7%,(95%CI,76.5%92.9%);未移植组3年OS率为42.8%,(95%CI,32.9%52.7%)P值为0.006。移植组3年PFS率为75.4%,(95%CI,65.8%85.0%);未移植组PFS率为38.9%,(95%CI,29.1%49.7%)P值为0.004。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组3年OS率为92.9%,(95%CI,86.0%99.8%);异体造血干细胞可移植(allo-HSCT)组3年OS率为71.4%,(95%CI,54.5%89.5%),P值为0.496。auto-HSCT组3年PFS率为77.9%,(95%CI,66.6%89.2%);allo-HSCT组3年预期PFS率为71.4%,(95%CI,54.5%89.5%),P值为0.811。【结论】1.在儿科样ALL化疗方案下达到CR/PR的T-LBL患者,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可显着改善预后,明显延长患者OS及PFS。2.在移植组患者中,接受auto-HSCT患者与接受allo-HSCT患者比较:OS及PF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两种移植方式作为T-LBL患者巩固治疗具有等效性。考虑到allo-HSCT并发症较多,移植后需长期预防GVHD以及更高的治疗费用,建议首选auto-HSCT进行巩固治疗。第二部分研究:【目的】探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纵膈肿块、是否合并中枢侵犯、是否合并骨髓侵犯、B症状、LDH值、初诊时体力评分(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达到初期CR、是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12项预后因素对达到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上述12项预后因素分别对48例经2个疗程儿科样ALL化疗方案治疗达到CR/PR的T-LBL患者进行分组,对各组间患者的PFS和O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最终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骨髓侵犯、初期诱导治疗未达CR、未移植,其HR值分别为:5.804(95%CI,1.14029.549)、3.605(95%CI,1.15711.232)、5.871(95%CI,1.71120.14)。2.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影响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骨髓侵犯、未移植,其HR值分别为:8.640(95%CI,1.73043.147)、4.554(95%CI,1.57513.172)。【结论】1.骨髓侵犯、初期诱导治疗未达CR、未移植是是影响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骨髓侵犯患者的死亡风险约是无骨髓侵犯患者的5.804倍;初期诱导PR患者死亡风险约是CR患者的3.605倍;未进行移植患者死亡风险约是移植患者的5.871倍。2.骨髓侵犯、未移植是影响初期缓解(包括CR、PR)的T-LB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骨髓侵犯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是无骨髓侵犯患者的8.64倍,未进行移植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是移植患者的4.554倍。

于慧[8](2018)在《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26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6例PM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1.6。中位年龄28岁(18~46岁)。临床表现以纵隔巨块(44.0%)、上腔静脉综合征(69.2%)、咳嗽(46.2%)、浆膜腔积液(40.0%)、胸痛(11.5%)、颜面部水肿(15.4%)、吞咽困难(11.5%)多见。按照 Ann-Arbor 分期:Ⅰ/Ⅱ期 12 例(46.2%),Ⅲ/Ⅳ期 14 例(53.8%),7例(26.9%)患者合并B组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R)联合化疗(免疫化疗)治疗,8例患者联合受累野放疗(IFRT),7例患者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同时采用IFRT及ASCT的患者有2例。中位免疫化疗数7(1~16)个。5例患者一线接受R-CHOP方案化疗,其中4例接受IFRT治疗,1例患者同时接受ASCT及IFRT治疗。19例患者一线接受R联合剂量调整的EPOCH(R-DA-EPOCH)方案化疗,其中4例患者接受IFRT,6例患者接受ASCT,1例患者同时行IFRT及ASCT。中位随访51.5(2~133)个月,可评估疗效的2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1例(84.0%),部分缓解(PR)2例(8.0%),疾病稳定(SD)1 例(4.0%),疾病进展(PD)1 例(4.0%)。1例患者因病情持续进展死亡。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83%和95.7%。与R-CHOP组相比,一线采用R-DA-EPOCH组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更低(80%vs.21.1%,p=0.028),CR 率更高(40%vs.94.4%,p=0.021)。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心包积液为OS预后不良因素(p=0.029),一线使用R-DA-EPOCH 较之 R-CHOP 方案具有 PFS(p=0.001)和 OS(p=0.039)优势。结论PMBCL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包积液为OS预后不良因素。R-DA-EPOCH化疗方案初步效果肯定,其最佳治疗方案有待于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第二部分 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30例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除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外的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组化(IHC)、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诊治并有病理确诊的30例伴有纵隔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累及部位、IHC、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50%),女性15例(50%),中位年龄31.5(17~72)岁。其中≤40岁患者25例(83.3%),≤60岁患者29例(96.7%)。20~40岁患者22例(73.3%)。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30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9例(30.0%),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17例(56.7%),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4 例(13.3%)。IHC 上,cHL、MGZL及 DLBCL,NOS 中,CD20 的表达率分别为:3/16(18.8%)、2/3(66.7%)、9/9(100%),CD15 的表达率分别为:13/17(76.5%)、1/3(33.3%)、0/3(0),CD30 的表达率分别为:16/17(94.1%)、3/3(100%)、2/5(40%)。cHL 中EBER 1/12例(8.3%)阳性。所有患者均采用化疗治疗,cHL组联合受累野放疗(IFRT)1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6例,同时接受IFRT及ASCT4例,完全缓解(CR)10例(58.8%),部分缓解(PR)2例(11.8%),疾病进展(PD)5 例(29.4%)。1 年总生存率(OS)94.1%,2 年 OS 88.2%,5 年 OS 67.2%。DLBCL,NOS组中,联合IFRT 3例,ASCT的2例,两者均接受的1例,CR 4 例(44.5%),PR 2 例(22.2%),疾病稳定(SD)1 例(1 1.1%),PD 2例(22.2%)。2年及5年OS均为77.8%。MGZL组中,联合IFRT 3例,ASCT的1例,两者均接受的1例,CR 2例(50%),PD 2例(50%)。1年及2年OS均为66.7%,5年OS 33.3%。包括PMBCL在内,4组间OS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6),组内比较,PMBCL组生存期显着长于MGZL组(p=0.001)。结论纵隔肿物因其解剖部位独特,常表现为独特的临床特征。cHL、MGZL、DLBCL,NOS等几种原发或伴发纵隔大包块的淋巴瘤好发于年轻患者,其免疫表型存在重叠及过渡。PMBCL的预后优于MGZL。

林秋璐[9](2017)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8例患者均为2002年至2016年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NHL患者,其中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3例,含全身照射(TBI)的患者30例,不含TBI患者8例。所有患者中,25例移植前达CR,13例移植前未达CR。自患者移植时间起,研究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结果: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5(4-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38例NHL患者移植后的3年OS率为52%,3年PFS率为50.7%。移植前达到CR与未达CR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65.7%、26.9%(P=0.03),3年PFS率分别为64.7%、23.9%(P=0.01)。Auto-HSCT与Allo-HSCT移植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72.2%、39%(P=0.12)。单因素分析示移植前疾病状态、IPI评分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则显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为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NHL的有效方法。移植前未能达到完全缓解状态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完全缓解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获得较好的OS率及PFS率。

石远凯,孙燕[10](2015)在《中国恶性实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5年回顾》文中指出高剂量治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ghdose therapy/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DT/AHSCT)技术是恶性实体瘤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1978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Appelbaum等[1]首次报道了HDT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治疗Burkitt淋巴瘤,可使部分既往常规化疗疗效不

二、HIGH DOSE CHEMORADI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ODGKIN's LYMPHOMA: A REPORT OF 11 C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GH DOSE CHEMORADI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ODGKIN's LYMPHOMA: A REPORT OF 11 CASES(论文提纲范文)

(1)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案及分组
    三、观察指标
    四、不良反应评价
    五、疗效判定
    六、随访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临床特征
    二、预后分析
    三、不同治疗方案与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2)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略缩词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动员采集
        2.3 名词解释
        2.4 处理数据
(三)结果
    1.多发性骨髓瘤
        1.1 一般资料
        1.2 动员前化疗方案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1.3 动员前化疗方案对造血植入的影响
        1.4 年龄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1.5 动员前化疗疗程数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2.淋巴瘤
        2.1 一般资料
        2.2 性别、分期、复发情况、骨髓侵犯、化疗疗程及疾病类型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2.3 患者年龄、体重、放疗、采集前疾病状态及采集前G-CSF使用天数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2.4 化疗方案对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
        2.5 造血干细胞的输注剂量对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影响
        2.6 干细胞采集当日采集前患者血常规与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关系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型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
    2.3 预处理方案
    2.4 造血干细胞回输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2.6 移植后维持治疗
    2.7 主要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0 基本情况
    3.1 造血重建
    3.2 移植相关并发症
        3.2.1 感染
        3.2.2 其他早期并发症
        3.2.3 远期并发症
    3.3 随访
        3.3.1 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分析
        3.3.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分析
        3.3.3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分析
        3.3.4 其他
    3.4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单因素分析
    3.5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以及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PD-1阻断策略临床应用于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PD-1单抗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PD-1基因敲减的CAR-CD19T细胞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一、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高危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的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成果
致谢

(7)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预后分析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第二部分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第一部分 讨论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对初期缓解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影响
    1 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基本信息
        1.3 基线治疗
        1.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干细胞处理、预处理方案
        1.5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选择、预处理方案。
    2 方法
        2.1 信息收集
        2.2 预后因素判定
        2.3 疗效判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2 总体疗效
        3.3 移植组与未移植组疗效比较:
        3.3.1 移植组与未移植组OS比较
        3.3.2 移植组与未移植组PFS比较
        3.4 auto-HSCT与 allo-HSCT的比较:
        3.4.1 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3.4.2 auto-HSCT与 allo-HSCT组间OS的比较
        3.4.3 auto-HSCT与 allo-HSCT组间PFS的比较
    4 讨论
第二部分 讨论初期缓解或部分缓解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
    1 资料
    2 方法
        2.1 收集患者信息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影响患者OS的预后因素分析
        3.1.1 单因素分析性别对患者OS影响
        3.1.2 单因素分析年龄对患者OS影响
        3.1.3 单因素分析ECOG评分对患者OS影响
        3.1.4 单因素分析Ann Arbor分期对患者OS影响
        3.1.5 单因素分析IPI评分对患者OS影响
        3.1.6 单因素分析纵膈肿块对患者OS影响
        3.1.7 单因素分析骨髓侵犯对患者OS影响
        3.1.8 单因素分析中枢侵犯对患者OS影响
        3.1.9 单因素分析B症状对患者OS影响
        3.1.10 单因素分析LDH值对患者OS影响
        3.1.11 单因素分析缓解程度对患者OS影响
        3.1.12 单因素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OS影响
        3.1.13 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OS预后因素
        3.2 影响患者PFS的预后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性别对患者PFS影响
        3.2.2 单因素分析年龄对患者PFS影响
        3.2.3 单因素分析ECOG评分对患者PFS影响
        3.2.4 单因素分析Ann Arbor分期对患者PFS影响
        3.2.5 单因素分析IPI评分对患者PFS影响
        3.2.6 单因素分析纵膈包块对患者PFS影响
        3.2.7 单因素分析骨髓侵犯对患者PFS影响
        3.2.8 单因素分析中枢侵犯对患者PFS影响
        3.2.9 单因素分析B症状对患者PFS影响
        3.2.10 单因素分析LDH值对患者PFS影响
        3.2.11 单因素分析缓解程度对患者PFS影响
        3.2.12 单因素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PFS影响
        3.2.13 COX多回归分析影响患者PFS的预后因素析
    4 讨论
小结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26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30例临床特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HIGH DOSE CHEMORADI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ODGKIN's LYMPHOMA: A REPORT OF 11 C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D]. 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探讨[D]. 郭秋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D]. 王严. 郑州大学, 2020(02)
  • [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D]. 杨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晓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6]高危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的观察性研究[D]. 陈永铨.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预后分析及相关研究[D]. 王浩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D]. 于慧.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5)
  • [9]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分析[D]. 林秋璐.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10]中国恶性实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5年回顾[J]. 石远凯,孙燕. 中华医学杂志, 2015(10)

标签:;  ;  ;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附1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