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一、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氮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露[1](2020)在《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NOx、SO2、CO2、微量重金属等),这些物质给大气环境、人体健康、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极大的危害。为了在减少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高效脱除氮氧化物和SO2,很多技术被投入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其中低温等离子体法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倍受关注和重视,被认为是燃煤烟气治理方面最具研究潜力的技术。本课题综合考察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特点,设计建立了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装置,对模拟烟气进行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首先考察了O2含量、CO2含量、H2O含量、输入电流、烟气流量等因素对NO和SO2脱除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单独脱硫脱硝和同时脱硫脱硝时自由基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同时,在引入有机添加剂乙醇胺后,继续考察以上因素对等离子体放电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在线质谱仪分析推测乙醇胺添加时NO的放电脱除路径。实验结果表明:(1)在研究等离子体脱硫脱硝过程中,O2、CO2含量的增大对NO的脱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SO2的脱除效率影响不大,H2O的加入则会抑制NO的脱除,略微促进SO2的脱除率。当NO和SO2共存时,会减弱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少高能电子数量,从而对彼此脱除产生抑制作用。此时增大SO2初始浓度,不利于NO的放电脱除,但NO初始浓度的改变,对SO2的脱除率影响不大。输入电流的增大,则有利于污染物脱除率的提高。(2)在NO和SO2共存时,乙醇胺的加入不仅可以高效地吸收烟气中的SO2,还可以随载气进入到放电反应器中,在放电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化自由基,与NO进行充分反应,从而显着提高NO的脱除率。引入乙醇胺后,O2对NO放电脱除的抑制作用可被明显消除,即使将O2含量增大到12%,NO脱除率也能达到90%左右;由于实验中吸收剂乙醇胺添加量有限,CO2的抑制作用无法被完全消除,NO的脱除率会随着CO2与乙醇胺吸收反应的进行逐渐降低,至趋于稳定,但仍高于同工况无乙醇胺加入时的NO脱除率;H2O、污染物初始浓度、烟气流量对NO脱除的抑制作用被显着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乙醇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体系内的SO2,且几乎不受其他气体成分的影响,SO2脱除率高达95%。

吴士宾[2](2020)在《燃煤烟气等离子体净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超低排放标准的提出对烟气污染物排放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燃煤机组烟气处理由多个设备串联而成,分别实现不同污染成分的处理,其处理过程相互影响,难于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低温等离子体是一种有效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本课题选取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形式,在设计和搭建等离子体脱硫脱硝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电源特性和烟气工况下NO和SO2在反应器中转化特性,进而讨论各气体组分对NO,SO2在反应器中转化效率的影响,并给出污染物脱除规律及机制分析,为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反应器两端电压、能量密度的增加,脱除效率快速增加并逐渐趋于平缓;当输入电压为60V时,随着频率的增加,脱除率先增大后减小,中心频率在8-9KHz之间。单独脱硫脱硝时,NO脱除率随着O2含量和水蒸气含量的提高而减小;SO2的脱除率随着水蒸气的引入而升高。当NO和SO2同时存在时,两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使NO和SO2的脱除率比单独脱除时的脱除率低;添加剂的引入可以提高烟气处理效率,在烟气温度120-150℃,氨气的加入能提高SO2的转化率;对于NO的脱除来说,NH3与NO在低温下(120-150℃)能发生还原反应,NH3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NO的脱除率;在NH3和SO2同时加入条件下会促进NO的脱除。

邵晶[3](2020)在《微波放电对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活性焦的原料易得、成本低、机械强度高、有良好微观结构。其化学性质稳定,可做还原剂和催化剂以及催化剂载体,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微波辐照吸波物质会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促进反应进行,微波辐照炭材料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能加快化学速率,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污染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投资小、成本低和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微波管式炉中利用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利用光敏电阻与电压表监测实时放电强度,利用微波炉的控温模式与控功率模式调整微波场强,改变影响放电的重要因素(微波功率、加热终温、反应空速和反应入口NO/SO2浓度)和微波放电协同NaOH/KOH改性活性焦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反应过程中微波放电强度、脱除效率、CO生成量以及反应过程中NO和SO2的交互作用,并通过BET和FT-IR分析反应前后活性焦的微观结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和加热终温的升高,整体放电强度增大,还原反应增强,脱硫脱硝效率增大;随着空速的减小,放电强度减弱,还原反应减弱,脱硝效率减小,脱硫效率增大。强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会促进还原反应,NO较SO2更容易发生电离且C-SO2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高于C-NO,脱硝效率大于脱硫效率;弱放电下SO2的脱除主要靠微波协同活性焦发生化学吸附,SO2优先吸附的同时NO的还原反应减弱,脱硫效率大于脱硝效率。(2)微波放电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有优化作用。强放电下还原反应对孔的烧蚀大于造孔程度,使得活性焦的吸附量减小;弱放电下造孔效应使得活性焦的平均孔径减小,有助于吸附污染物。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可以加快含氧官能团的分解和C=C等官能团的生成,放电脱除后会生成含硫、氮官能团。(3)随着反应入口SO2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和平均CO生成量略有减小,还原反应减弱,等离子体协同活性焦吸附反应增强,脱硝量减小,脱硫量增大;随着反应入口NO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和CO生成量明显增大,还原增强,脱硝量增大,脱硫量先增大后减小。(4)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大,生成的含硫官能团增多,含氮官能团减少,生成的含硫物质堵塞活性焦的孔隙结构,使得反应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大大减小,在SO2浓度为1800 mg/m3的工况下,活性焦的比表面积由143.301 m2/g减小到44.368m2/g;随着入口NO浓度,生成的含硫官能团减小,含氮官能团先增大后减小,还原反应对孔的破坏程度增加,在NO浓度为500 mg/m3的工况下,活性焦的比表面积由143.301m2/g减小到59.713m2/g。(5)随着改性试剂NaOH/KOH浓度的增大,活性焦的含氧官能团减小,碱性官能团增多。改性活性焦的孔径分布向微孔方向偏移,微孔数量增多,有利于吸附污染物;微波放电能加速改性活性焦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分解和碱性基团的生成,同时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有优化作用。微波放电协同碱性试剂改性活性焦使得活性焦的微观结构向着有利于脱硫脱硝的方向进行。与NaOH改性活性焦相比,KOH对活性焦的孔隙结构破坏更严重,表面碱性官能团增加更多。(6)微波诱导NaOH/KOH改性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试验中,随着NaOH/KOH浓度的增大,放电强度略有增大,平均CO生成量增加,等离子体密度增加,还原反应增强,同时碱性官能团的增多有助于等离子体协同活性焦脱硫脱硝。NaOH改性活性焦的工况中,浓度为12%的Na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硫量和脱硝量最大,KOH改性活性焦的工况中,浓度为8%的K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硫量最大,浓度为12%的KOH试剂改性的活性焦脱硝量最大。(7)通过BET分析可知改性活性焦脱除后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较脱除前有一定的增大。FT-IR分析可得改性活性焦脱硫脱硝后含硫、氮官能团振动峰明显增强。

张超[4](2019)在《直流电晕放电烟气净化实验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直流电晕放电的径流式静电除尘技术因其伴随高效除尘的协同脱硫脱硝效应,在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中已经展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电晕放电的脱硫脱硝效应可归结为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的化学转化过程,对其化学机理及影响因素等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基于自行设计和优化的实验室规模烟气净化反应器及实验系统,在负直流电源激励下研究了电晕放电电压、污染物初始浓度、烟气流量、液相化学吸附等对脱硫脱硝效率及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系统地验证了径流式静电除尘结构的协同脱硫脱硝效应。同时,构建了电晕放电的一维流体力学模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直流电晕放电烟气净化的时空演化进行详细研究,明确了不同背景气体体系下污染物脱除的化学路径。实验研究表明:多层金属丝网阳极板在电晕放电功率特性上优于普通碳钢板;放电极半径的增大导致起晕电压的升高和最大输出功率的降低;电晕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起晕电压的升高,而异极间距与同极间距对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均存在最优值;污染物脱除效率随电晕电压的增大而提高,脱除能量效率随电晕电压的增大而降低;碳酸钙吸附浆液的加入对SO2的脱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NO脱除的影响可以忽略;相对湿度的增大显着促进SO2的脱除并提升SO2脱除能量效率,而其对NO脱除效果的影响较小;同时脱除两种污染物时,NO的脱除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SO2脱除所受的影响较小;污染物脱除效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脱除量及脱除能量效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污染物脱除效率随烟气流量的增大而降低,但脱除能量效率随烟气流量的增大而提高。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放电极半径0.15mm、异极间距10cm、负直流高压不超过50kV时,不同背景气体体系下NO、SO2有效脱除区域均不超过放电极附近半径1cm的范围;放电极附近1mm的范围是高电子能量区,电子碰撞反应及活性粒子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这一区域;NO/SO2/N2体系下,SO2无脱除效果,NO的脱除以N的还原作用为主导,且NO的脱除主要受N与O的重组反应所抑制;NO/SO2/O2/N2体系下,SO2无脱除效果,NO的脱除在放电的初期和后期分别以N的还原作用和O的氧化作用为主导,且NO的脱除主要受O对NO2的还原作用所抑制;NO/SO2/O2/N2/H2O/CO2体系下,N的还原作用与O的氧化作用对NO的脱除同等重要,且NO的脱除主要受N对CO2的还原作用所抑制,该体系下SO2的脱除归结为OH的氧化作用。经比较,富氧体系和CO2的加入均不利于脱硝。

田世琦[5](2019)在《生物膜填料塔净化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煤炭在化石燃料当中占据主要地位,绝大多数能源来自于燃煤。而伴随着煤炭燃烧而来的则是燃煤烟气,燃煤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和NOx,它们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SO2和NOx的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的形成,且SO2和NOx还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燃煤烟气中SO2和NOx的脱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生物膜填料塔同时脱硫脱氮的研究,集中在好氧与厌氧两种方法,其中好氧法烟气脱硫脱氮系统中,氧气含量达到20%以上,脱硫率可达100%,脱氮率基本保持在75%~80%;厌氧法烟气脱硫脱氮系统中,氧气含量接近0%,脱硫率可达100%,在低浓度NOx负荷下的脱氮率可达70%左右。然而,实际燃煤烟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4%~8%的氧气,好氧和厌氧法烟气同时脱硫脱氮,需要对燃煤烟气进行一定的前处理过程,这就提高了处理成本。因此,探究在4%~8%的氧气负荷下使用微生物法脱除燃煤烟气中的S02和NOx的效果和可行性,对降低燃煤烟气处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在氧气含量为4%~8%的条件下净化模拟烟气中的SO2和NOx。在控制体系恒温条件下,从进气浓度、气体停留时间、进气氧气含量、循环液pH以及循环液喷淋量五个方面来考察影响低氧条件下生物膜填料塔对模拟烟气中SO2和NOx去除率的环境因素,通过对生物膜填料塔进气和出气口S02和NOx浓度的在线检测,测定循环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计算生物膜填料塔对于S02和NOx的去除率,并依据去除率,寻找当前操作条件下最适的环境因素。经过实验发现,生物膜填料塔处理模拟烟气中的SO2和NOx的实验装置在气体停留时间为140s,循环液pH=8、循环液喷淋量为8L/h、模拟烟气中氧气含量为4%时,生物膜填料塔净化SO2的去除率保持在98%左右,NOx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以达到60%左右。与好氧条件下的NOx去除率相比较低,也不如严格厌氧条件下的NOx去除率高。本实验研究了添加金属络合剂Fe(Ⅱ)EDTA对生物膜填料塔同时脱硫脱氮的影响,研究发现,向生物膜填料塔体系中添加Fe(Ⅱ)EDTA可以通过提高NO的传质速度,从而提高NOx的去除率,NOx去除率由53.95%提升到67.16%。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生物膜填料塔中的Fe(Ⅱ)EDTA无法再生,NOx的脱除率又回到之前的水平,说明Fe(Ⅱ)EDTA对去除率的提升作用仅为化学作用,无法在生物层面上提高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而SO2去除率基本保持在98%左右,波动不大。在动力学方面,本实验根据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动力学研究,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和数学模型,对生物膜填料塔净化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模拟与验证,验证发现生物膜填料塔对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净化过程符合“吸附—生物膜”理论,根据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进气浓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生物膜填料塔对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去除量、出气口浓度和去除率。本实验在最后探讨了生物膜填料塔脱除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了循环液中主要物质的变化情况,论述了微生物同时脱硫脱氮的反应机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大致方向和思路。

杜火星,黄汉廷,李子明,黄江荣,杜长明[6](2019)在《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的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分析了等离子体技术烟气脱硫脱硝的应用进展。比较了烟气脱硫脱硝的等离子体类型:电子束反应器、电晕反应器和介质阻挡反应器;探讨了放电电压、烟气流速、添加剂、湿度、氧气含量和温度等影响参量;等离子体脱除烟气中SO2和NOx的原理;列举了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的中试工程和商业案例应用,展示出等离子体技术在烟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郭彬[7](2018)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硝性能研究与能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取决于能源利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须的燃料和动力来源,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是我国储存与消耗量最大的一次能源,大量的煤炭消耗与利用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煤炭燃烧过程中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等大气污染物,污染空气环境,产生雾霾,导致酸雨,危害人类健康,大量的NOx排放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威胁。为了达到更有效、更环保的脱除NOx的目的,许多先进新技术被运用到脱除NOx的领域。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脱硝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脱硝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除NOx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和等离子体发生器的能耗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对于单独脱硝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脱硝效率和等离子体发生器能耗输入功率成线性正比关系;NH3的加入对脱除NO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与烟气中不含有NH3相比脱除NO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模拟烟气中随水蒸气含量的增加,NOx的脱除效率有明显的上升,水蒸气对脱除氮氧化物有促进的作用;温度的改变对NO脱除有很大影响,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的折合电场强度大,脱除NO效率提高。直接单独脱硫脱硝,脱硝效率具有很高效率,随着等离子体发生器耗功率增加,脱除率可以达到80%,脱硫效率表现很不理想,脱除率维持在20%上下;间接单独脱硫脱硝,脱硫脱硝都表现很好,尤其脱硝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脱硫效率也能在60%上下。直接同时脱硫脱硝,脱硫效率很低,从试验结果看几乎无法对S02进行脱除,脱硝效率在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前期工作阶段,与直接单独脱硝性能曲线较吻合,在触发电压达到一定值时,脱除率波动明显,说明化学反应过程十分复杂。间接同时脱硫脱硝,脱硝效率达到90%以上,并保持一直很稳定,脱硫效率也能够达到45%以上,因为除了自由基与NO、S02反应外,03也起到了主要作用,另外,反应器只需电离O2或者H20,在很小触发电压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等离子体,耗功率小,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对于需要同时脱硫脱硝的场合,间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其性能经济性高,即在输入功率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脱硫脱硝效率。无论是直接脱硫脱硝还是间接脱硫脱硝,脱硝效率都要高于脱硫效率,间接同时脱硫脱硝,不管是脱硝效率还是脱硫效率,间接氧化更高效。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作的Cu0/γ-A12O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硫脱硝,单独脱硝在300-400℃温度范围内Cu0/γ-A1203催化剂脱硝效率稳定在90%以上,在400℃时Cu0/γ-Al203催化剂脱硝活性最好,能够达到最高96%的脱硝效率,温度高于400℃后,脱硝效率下降,幅度较为强烈,温度到500℃时脱硝效率已经降低到50%附近;利用CuO/γ-A12O3催化剂单独脱硫,从烟气温度150℃开始一直到500℃,脱硫效率均保持95%以上,表现出很强的脱硫活性;利用Cu0/γ-A12O3催化剂SCR技术脱硫脱硝,不管脱硫还是脱硝,其都表现出十分高效的活性。协同Cu0/γ-A1203催化剂介质阻挡放电法脱硝,分别对“一段式”和“二段式”试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二段式”介质阻挡放电协同CuO/γ-A1203催化剂脱硝效率没有“一段式”表现好;在“一段式”试验研究中,DBD填充CuO/γ-A1203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好于填充γ-A1203催化剂的脱除率,填充γ-A1203催化剂的脱硝效率比单独利用CuO/γ-Al203催化剂的脱硝效率要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统都必须遵守(?)降原理,能量最大限度转换为有用能的那部分能量为(?),输入等离子体发生器电能转化为等离子体,即产生的高能电子、离子、自由基,即为等离子体脱硝系统的(?)。等离子体产生的量与输入的功量成正比的关系,输入的电能越多,转化的就会越多,产生的高能电子、离子、自由基越多即有效能量越多,脱硝效率随之提高,在转化的过程中减少不可逆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是研究的目的。试验研究发现等离子体发生器高低压放电间距变小,阻挡介质厚度减小对于电能激发产生等离子体能够降低过程的不可逆因素,等离子体发生器放电间距越小,脱硝效率越大,阻挡介质的厚度越小,其脱硝活性表现出效果越好。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放电区域长度变化试验法分析,对收益(?)值的变化没有影响,引起脱硝效率微小变化,不是支付(?)转化收益(?)的原因,由于反应区域变长,反应时间充足进而反应充分的原因。任何反应都是趋向于孤立系统(?)减少的方向进行,使反应过程中不可逆因素降到最小,孤立系统(?)变趋向零是研究的方向。

牛强[8](2017)在《等离子体氧化—活性炭吸附技术脱除燃煤烟气中SO2、NO和Hg0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燃煤烟气中的SO2、NO和Hg0通常采用在燃煤锅炉后分设烟气脱硫、烟气脱硝和活性炭喷射装置来实现控制。这种分级治理模式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烟气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在总结各种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等离子体氧化与活性炭吸附结合的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工艺,即:燃煤烟气中的SO2、NO和Hg0先通过等离子体氧化为易处理的SO3、NO2和Hg2+,再利用活性炭吸附氧化产物,实现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通过热解炭化和等离子体改性制备了一种高效脱汞吸附剂。等离子体改性可以显着改变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含量和种类,并对孔隙结构破坏程度较小。增加放电气体中O2和水蒸气的浓度以及增加改性时间会提高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从而促进生物炭对Hg0的吸附。使用苯甲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向炭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结合物化表征和Hg0吸附实验探究了活性炭吸附Hg0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对Hg0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含氧官能团尤其是羧基在活性炭对Hg0吸附过程中起主要的促进作用。HCl和NO与炭表面发生反应,引入了含Cl和含N官能团,促进了活性炭对Hg0的吸附,SO2会堵塞活性炭微孔并与Hg0竞争活性位点,从而抑制Hg0的吸附。采用烟气直接电离的等离子体介入方式研究了 NO、SO2和Hg0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NO通过还原为N2去除,O2和水蒸气电离产生的氧化性粒子会促进NO的氧化;提高电压和O2浓度,SO2氧化率提高有限;气体电离产生的·O、O3、Cl2和·Cl等活性粒子促进了 Hg0的氧化,提高电压或增加放电气体中O2和HCl浓度都可以增加活性粒子含量从而提高Hg0的氧化率,由于对活性粒子的竞争,NO和水蒸气会抑制Hg0的氧化。采用烟气直接电离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结果表明:污染物形态的转化和活性粒子对炭表面的活化使得联用工艺脱硫脱硝脱汞效率大大增加,但是在复杂烟气中NO的氧化率较低,且NO2在活性炭吸附过程中伴随NO的还原再生,导致了联用工艺脱硝效率的降低,联用工艺对SO2、NO和Hg0的脱除效率分别为100%、29%和 100%。烟气直接电离处理污染物过程中,放电条件恶劣,复杂的烟气组分会影响NO的氧化效率,因此我们采用活性粒子注入的等离子体介入方式进行了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首先研究了活性粒子对Hg0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增加活性粒子的注入流量促进了 Hg0的氧化;由于能量的转换,提高电压会导致放电体系内温度的增加,导致活性粒子的裂解,Hg0的氧化率随放电电压升高而降低;NO和SO2会消耗活性粒子,使得活性粒子与Hg0的反应几率降低,抑制Hg0的氧化;由于活性粒子与Hg0较快的反应速率,烟气温度对Hg0氧化率影响不大。活性粒子注入氧化-活性炭吸附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结果表明联用工艺对SO2和Hg0始终保持近100%的去除率,脱硝效率随着活性粒子注入流量增加而增加,提高吸附温度会导致NO的再生,使得脱硝效率下降。在不同的吸附剂中,玉米秸秆生物炭表现最佳,在最优工艺参数下,联用工艺获得了近100%的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由于活性粒子对炭表面的活化作用,在十次的循环再生吸附中,生物炭保持90%以上的脱硝效率和100%的脱硫脱汞效率。

阚龙飞[9](2016)在《一体式脱硫、氮电旋风除尘器的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来越高,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经常爆发雾霾、酸雨等非正常自然灾害。这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欲改善当下的环境状况,首先从减排开始,国家对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要达到排放标准,就需要高性能的脱硫、脱氮、除尘设备。而如今多功能复合式一体化设备已经成为我国环保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除尘机理、脱硫脱氮反应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利用电旋风除尘器与电晕等离子体-氨法脱硫脱氮相结合的方式,组成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随后对一体式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给出系统的布置方案,并给出单元系统的工作流程。随后在传统旋风除尘器的基础上,对电旋风除尘器的各结构进行设计,给出结构尺寸;对电晕等离子体-氨法脱硫脱氮反应器的结构进行设计,给出电晕线的布置形式、反应器的结构尺寸等;在设计脱硫脱氮反映器的过程中,考虑到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技术需要在低温下进行,而水解尿素过程中需要预加热装置,提出了利用烟气余热预热尿素溶液的方案;对喷氨喷嘴结构进行设计,提出了一种喷嘴电晕极一体式的结构,有一定的创新性。利用Fluent软件对电旋风除尘器内的流场进行分析,对其中的颗粒进行追踪,以验证结构的合理性。

周家勇[10](2012)在《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仍然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燃煤发电仍然会广泛存在,而燃煤排放的SO2和NOx等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广泛使用的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为湿法石灰/石灰石法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法),但存在一些不足,如只能处理单一污染物,湿法工艺较为复杂,占地面积和投资较大;SCR投资和运行费用较大,对进口烟气成分要求较高,催化剂易中毒和失效等问题。相比湿法技术,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具有脱除效率高、投资少、布置方便以及无二次污染物产生等特点。随着新一代炭质催化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ACF)的出现,使得该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利用空间,因为ACF在吸附以及脱附再生性能上比传统的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以及粉末活性炭)都有显着的提升。活性炭纤维直接作为催化剂催化SO2和NO的研究较少,而且活性炭纤维催化脱硫脱硝本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吸附、催化氧化过程,其吸附、催化性能与外表面积和表面化学特性密切相关。与活性炭相比,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提升较大,但在表面化学特性方面改善并不明显,因此为了使得活性炭纤维更加适合于烟气脱硫脱硝,须改善其表面化学特性,增加有利于催化氧化SO2和NO的官能团种类和含量。传统活性炭纤维改性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热处理法,但其增强效果有限,而且处理成本较高,并且热处理还会影响活性炭纤维微观结构并导致碳的损失。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低温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具有处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成本低、作用时间短(几秒到几分钟)、效率高以及改性只发生在表面层(几个10-10m到μm级)而不影响基体固有性能的特点。本文利用活性炭纤维直接作为催化剂催化SO2和NO,研究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对活性炭纤维进行改性的方式与条件,增加氧化性官能团及碱性官能团种类及相对含量,强化其吸附和氧化SO2和NOx性能。实验采用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两种易于实现的常压等离子体放电形式进行改性,考察了放电电压、放电时间,介质气体等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利用SEM, BET, FTIR, XPS等分析方法以及Boehm滴定法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纤维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都可一定程度改性活性炭纤维,且改性处理效果与放电条件密切相关。放电电压过低或处理时间较短改性作用不明显,纤维表面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较小,电压过高或处理时间太长则对VACF表面的刻蚀作用过度,破坏了VACF表面结构且化学性质也被改变;在空气下电晕放电改性时,最佳改性条件为放电电压12kV改性5min,此时活性炭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和孔容小幅增加,平均孔径减小,活性炭纤维表面形成的活性物质的增多,氮元素被引入到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C-O含量减少,对吸附氧化SO2和NO酸性气体有利的碱性C=O官能团含量增加;在氮气下改性,有含氮官能团生成;在氨气下改性后,引入了新的NH4+物质;在氧气下改性后,C=O官能团增多。经介质阻挡放电改性后,在合理放电电压下,在氮气和空气改性时,比表面积和孔容略有下降;而在氧气和氨气改性时比表面积和孔容随放电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同时在介质阻挡放电下更多的含氮官能团以及有利的碱性官能团被引入至活性炭纤维表面,氮气改性时有更多含氮官能团生成,同时对吸附氧化S02和NO有利的C=O官能团含量也增加;空气改性时,有新的含氮官能团形成,氧元素含量小幅增加;氧气改性时,氧含量增加较多,同时碱性官能团含量同样增加;氨气改性时,氮元素含量增加较多,形成的碱性官能团含量大幅增加。各改性条件下最佳控制参数如下:当改性气体为氮气时,放电电压8kV,放电改性20min;当改性气体为空气时,放电电压8kV,放电改性5min;当改性气体为氧气时,放电电压8kV,放电改性8min;当改性气体为氨气时,放电电压8kV,放电改性5min。将改性后的活性炭纤维进行脱硫脱氮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改性条件下的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氧化性能,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在分析测试数据的基础上从活性炭纤维官能团的变化分析了氧化脱除SO2和NO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氨气改性下ACF具有最好的脱硫脱氮效果,脱硫效率保持95%以上时间由原样的14min增加至约为24min, SO2吸附量由原样的约120mg/g增加至约173mg/g, NO氧化吸附容量由原样的约2.8mg/g增加至约10mg/g;氧气改性下吸附效果次之,氮气改性和空气改性后的吸附效果相当。在有O2和H2O时,ACF脱硫脱氮效率较高,但过多的O2和H2O会影响其吸附和氧化性能。NO的存在对ACF脱硫有积极作用,而SO2对ACF吸附氧化NO起负面作用。改性ACF在吸附SO2和NO后,纤维表面的吸附活性位被吸附的H2SO4和HNO3占据,影响吸附氧化反应的继续进行;XPS分析显示,类吡啶官能团含量在吸附后含量大幅下降,即说明其对脱硫脱氮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脱硫影响更大;脱硫后酰胺基官能团消失而脱硝后四季铵官能团消失,说明其分别在脱硫和脱氮上具有一定的作用,SO2的氧化过程可能是SO2催化过程的反应控制步骤,而NO的催化过程的控制步骤可能是水合过程。加热脱附后的纤维表面官能团恢复,与改性后ACF的表面官能团含量相近。

二、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氮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氮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费现状
        1.1.2 NO_x、SO_2的危害及来源
    1.2 NO_x、SO_2的治理控制
        1.2.1 烟气脱硝技术
        1.2.2 烟气脱硫技术
        1.2.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
        1.3.1 等离子体简介
        1.3.2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流程设计
        2.1.1 实验装置
        2.1.2 操作流程
    2.2 实验相关试剂及仪器参数
    2.3 主要实验仪器介绍
        2.3.1 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反应器
        2.3.2 烟气分析仪
    2.4 实验数据定义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输入电流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 气体组分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1 O_2含量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2 CO_2 含量对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3.2.3 NO、SO_2浓度对彼此脱除率的影响
        3.2.4 H_2O的加入对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3.3 烟气流量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MEA对等离子体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1 MEA加热温度对放电同时脱除NO、SO_2 的影响
    4.2 吸收剂MEA用量对放电同时脱除NO、SO_2 的影响
    4.3 输入电流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4 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研究
        4.4.1 N_2体系中MEA放电产物机理分析
        4.4.2 N_2/O_2/NO体系中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分析
        4.4.3 Ar/O_2/NO体系中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分析
    4.5 气体组分对添加MEA同时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1 O_2 含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2 CO_2 含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3 H_2O加入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6 污染物浓度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7 烟气流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燃煤烟气等离子体净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3 低温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等离子体烟气处理技术
        1.3.2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介质阻挡放电及脱硫脱硝机理
    2.1 等离子体特性
    2.2 介质阻挡放电形式及特点
        2.2.1 放电参数及击穿原理
        2.2.2 主要结构形式及特点
        2.2.3 电介质的选择
    2.3 介质阻挡放电脱硫脱硝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装置与测量分析方法
    3.1 实验系统流程
    3.2 实验装置
        3.2.1 配气系统设计及配置
        3.2.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3.2.3 电源控制系统
        3.2.4 测量系统
    3.3 电源参量测量及分析方法介绍
        3.3.1 电压电流测量
        3.3.2 功率测量
        3.3.3 定义参数
    3.4 实验步骤及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介质阻挡放电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1 电源特性对烟气处理的影响
        4.1.1 能量密度对脱硫的影响
        4.1.2 电源频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1.3 电源的效率变化特性
    4.2 烟气参数对烟气处理的影响
        4.2.1 烟气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2 进口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3 温度对烟气处理的影响
        4.2.4 氧气对烟气处理的影响
        4.2.5 氧气和水蒸气共同影响
    4.3 同时脱除NO和SO_2之间的相互影响
        4.3.1 SO_2初始浓度对NO脱除率的影响
        4.3.2 NO初始浓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添加剂对烟气处理的影响
    5.1 氨气对脱除SO_2效率的影响
        5.1.1 氨气对脱除SO_2的反应机理
        5.1.2 能量密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5.1.3 氨硫摩尔比的影响
    5.2 氨气对脱除NO效率的影响
        5.2.1 氨气对脱除NO的反应机理
        5.2.2 氨气对脱除NO效率的实验分析
        5.2.3 氨气存在下加入SO_2的影响
    5.3 烟气净化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微波放电对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性焦的性质
        1.2.2 活性焦以及改性活性焦在处理污染物方面的研究
        1.2.3 低温等离子体在脱除污染物方面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2.1 课题技术路线
    2.2 试验系统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装置
        2.2.3 脱除性能评价指标
    2.3 活性焦微观结构测试方法
        2.3.1 活性焦表面官能团的表征测试方法
        2.3.2 活性焦孔隙结构的表征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放电对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1 试验条件
    3.2 功率对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2.1 功率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3.2.2 功率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孔隙结构的影响
        3.2.3 功率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3 加热终温对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3.1 加热终温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3.3.2 加热终温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孔隙结构的影响
        3.3.3 加热终温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4 空速对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4.1 空速对微波诱导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3.4.2 空速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孔隙结构的影响
        3.4.3 空速对微波诱导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5 微波放电下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2与NO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1 试验条件
    4.2 SO_2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2.1 SO_2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4.2.2 SO_2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孔隙结构的影响
        4.2.3 SO_2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3 NO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3.1 NO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4.3.2 NO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孔隙结构的影响
        4.3.3 NO浓度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后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改性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5.1 试验条件
        5.1.1 活性焦改性实验方案
        5.1.2 改性活性焦脱除试验条件
    5.2 微波放电对NaOH改性活性焦及其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5.2.1 微波放电协同NaOH改性对活性焦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微波放电对NaOH改性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5.2.3 微波诱导NaOH改性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3 微波放电对KOH改性活性焦及其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5.3.1 微波放电协同KOH改性对活性焦微观结构的影响
        5.3.2 微波放电对KOH改性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影响
        5.3.3 微波诱导KOH改性活性焦放电同时脱硫脱硝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碱改性对微波放电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反应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直流电晕放电烟气净化实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电厂传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简介
    1.3 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烟气净化技术综述
        1.3.1 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非热平衡等离子体与电晕放电的基本概念
        1.3.3 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烟气净化机理
    1.4 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烟气净化研究现状
        1.4.1 实验研究现状
        1.4.2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1.4.3 气体放电的流体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5 基于电晕放电的静电除尘技术及其协同脱硫脱硝效应
        1.5.1 静电除尘器内的电晕放电过程
        1.5.2 径流式静电除尘技术及其协同脱硫脱硝效应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径流式静电除尘结构的烟气净化反应器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小型反应器设计
    2.3 实验系统设计
        2.3.1 模拟烟气配气系统
        2.3.2 直流高压发生器
        2.3.3 烟气采样与检测系统
        2.3.4 风机与管路系统
        2.3.5 其他实验仪器与材料
    2.4 参数误差分析
    2.5 反应器负直流电晕放电特性分析
        2.5.1 实验内容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负直流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与分析方法
        3.2.1 实验工况与流程
        3.2.2 实验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电晕放电电压对污染物脱除效率和脱除能量效率的影响
        3.3.2 碳酸钙吸附浆液对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3.3.3 相对湿度对污染物脱除效率和脱除能量效率的影响
        3.3.4 NO、SO_2共存对彼此脱除量的影响
        3.3.5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污染物脱除效率和脱除能量效率的影响
        3.3.6 模拟烟气流量对污染物脱除效率和脱除能量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负直流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一维流体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流体力学模型
        4.2.1 电子与电子能量的输运方程
        4.2.2 重粒子的输运方程
        4.2.3 泊松方程
        4.2.4 电子碰撞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4.2.5 边界条件处理
    4.3 物理模型
    4.4 网格划分与数值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负直流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一维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电晕放电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的求解与分析
        5.2.1 玻尔兹曼方程的二阶近似简化
        5.2.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电晕放电电子能量分布函数求解
        5.2.3 背景气体体系对电子碰撞反应速率系数的影响
        5.2.4 背景气体体系对电子碰撞反应能量损耗比的影响
    5.3 负直流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5.3.1 模型可靠性验证
        5.3.2 电晕放电电压对烟气放电及脱硫脱硝特性的影响
        5.3.3 背景气体体系对脱硫脱硝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生物膜填料塔净化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烟气简介
        1.1.2 SO_2和NO_x的排放与控制
    1.2 烟气同时脱硫脱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物理化学法烟气脱硫脱氮技术
        1.2.2 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实验内容
    1.4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所用试剂
    2.2 实验主体设备
    2.3 营养液配方
    2.4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5 生物膜填料塔挂膜实验
    2.6 生物膜填料塔的启动与运行
第三章 生物膜填料塔脱硫脱氮工艺的运行影响因素和效果研究
    3.1 进气浓度的影响
    3.2 气体停留时间的影响
    3.3 进气氧气含量的影响
    3.4 循环液pH的影响
    3.5 循环液喷淋量的影响
    3.6 添加络合剂(Fe(Ⅱ)EDTA)的影响
        3.6.1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NO_x的工艺原理
        3.6.2 添加EDTA之后的去除效果探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膜填料塔对模拟烟气同时脱硫脱氮的动力学探究
    4.1 动力学模型基础研究
        4.1.1 吸收—生物膜理论
        4.1.2 吸附—生物膜理论
    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动力学初步分析
        4.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3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膜填料塔脱硫脱氮的机理研究
    5.1 红外光谱测定循环液成分变化
    5.2 SO_2降解的生物化学反应机理
    5.3 NO_x降解的生物化学反应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硝性能研究与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NOx的来源与危害
    1.3 脱硝技术
        1.3.1 燃烧中脱硝技术
        1.3.2 烟气脱硝技术
        1.3.3 等离子体脱硝
    1.4 低温等离子体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2.1 等离子体
        2.1.1 等离子体
        2.1.2 等离子体的生成和特性
    2.2 低温等离子体
        2.2.1 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2.2.2 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类型
    2.3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
        2.3.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基本原理
        2.3.2 介质阻挡放电物理过程
        2.3.3 介质阻挡放电特点
    2.4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硝现状
    2.5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催化领域中脱硝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装置与反应机理
    3.1 试验流程
    3.2 DBD低温等离子反应器
    3.3 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源
    3.4 试验配气系统
    3.5 烟气分析仪
    3.6 催化剂制备
    3.7 质量流量计
    3.8 介质阻挡放电功率测量
    3.9 烟气相对湿度测量
    3.10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除NOx的反应机理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气体成分和条件的DBD脱硝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NO和N_2系统
    4.3 NH_3的加入对NO和N_2系统中脱硝效率的影响
    4.4 相对湿度对NOx脱除的影响
    4.5 温度对NOx脱除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BD-NTP直接与间接方式脱硫脱硝试验研究分析
    5.1 引言
    5.2 低温等离子体直接单独脱硝和直接单独脱硫性能分析
    5.3 低温等离子体间接单独脱硝和间接单独脱硫性能分析
    5.4 直接同时脱硫脱硝分析
    5.5 间接同时脱硫脱硝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BD-NTP协同催化脱硝分析
    6.1 引言
    6.2 CuO/γ-Al_2O_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分析
        6.2.1 试验部分
        6.2.2 催化剂活性试验台
        6.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 DBD-NTP协同CuO/γ-Al_2O_3催化剂脱除NO性能分析
        6.3.1 NO和N_2系统中添加 γ-Al_2O_3催化剂颗粒球
        6.3.2 CuO/γ-Al_2O_3催化剂介质球对DBD脱除NOx的影响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低温等离子体脱硝能耗分析
    7.1 引言
    7.2 (?)分析法
        7.2.1 (?)分析模型
        7.2.2 DBD-NTP脱硝性能分析
        7.2.3 等离子体发生器不同放电间距的(?)分析
        7.2.4 等离子体发生器改变阻挡介质厚度(?)分析
        7.2.5 等离子体发生器放电区域长度的变化(?)分析
        7.2.6 增大模拟烟气流量情况下直接脱硝效率分析
    7.3 本章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等离子体氧化—活性炭吸附技术脱除燃煤烟气中SO2、NO和Hg0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烟气主要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烟气脱硫技术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2.3 烟气脱汞技术
    1.3 多种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
        1.3.1 湿式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工艺
        1.3.2 吸附/吸收法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工艺
        1.3.3 气相预氧化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工艺
        1.3.4 高能辐射化学法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工艺
    1.4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脱汞研究现状
        1.4.1 等离子体
        1.4.2 介质阻挡放电
        1.4.3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脱汞技术的发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物炭改性处理及其对Hg~0的吸附研究
    2.1 绪论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2.2.3 生物炭的表征
        2.2.4 生物炭Hg~0吸附性能测试
        2.2.5 稳定性测试
        2.2.6 脱汞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表征结果及讨论
        2.3.2 工艺参数对改性生物炭吸附Hg~0的影响
        2.3.3 与其他吸附剂的对比
        2.3.4 Hg~0吸附饱后生物炭的TPD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炭吸附Hg~0的机理研究
    3.1 绪论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样品表征
        3.3.3 Hg~0吸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样品表征结果及讨论
        3.4.2 N_2氛围下活性炭脱汞机理
        3.4.3 燃煤烟气组分对活性炭吸附Hg~0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直接电离氧化-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脱汞
    4.1 绪论
    4.2 实验系统与方法
        4.2.1 实验流程
        4.2.2 参数定义
    4.3 烟气直接电离对各污染物的氧化
        4.3.1 烟气直接电离对NO的氧化
        4.3.2 烟气直接电离对SO_2的氧化
        4.3.3 烟气直接电离对Hg~0的氧化
    4.4 烟气直接电离氧化-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脱汞
        4.4.1 模拟烟气氛围脱硫脱硝脱汞研究
        4.4.2 联用技术与单一活性炭吸附技术对比
        4.4.3 联用技术与活性炭吸附脱汞对比
        4.4.4 小结
第5章 活性粒子注入氧化-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脱汞
    5.1 绪论
    5.2 实验系统与方法
        5.2.1 实验系统
        5.2.2 KI-DPD分光光度法
    5.3 活性粒子注入对Hg~0的氧化
        5.3.1 放电气体中水蒸气的影响
        5.3.2 放电电压的影响
        5.3.3 注入流量的影响
        5.3.4 烟气组分的影响
        5.3.5 烟气温度的影响
    5.4 活性粒子注入氧化-活性炭吸附同时脱硫脱硝脱汞
        5.4.1 活性粒子注入流量对NO/SO_2/Hg~0氧化的影响
        5.4.2 联用技术同时脱硫脱硝脱汞
    5.5 经济性分析
        5.5.1 脱硫运行维护成本
        5.5.2 脱硝运行维护成本
        5.5.3 联用工艺运行维护成本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9)一体式脱硫、氮电旋风除尘器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燃煤锅炉烟尘处理技术
        1.2.1 除尘器的分类
        1.2.2 电旋风除尘器的发展概况
    1.3 烟气脱硫工艺的发展及分类
        1.3.1 脱硫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脱硫技术的分类
        1.3.3 脉冲电晕法烟气脱硫技术
    1.4 烟气脱氮技术概述
    1.5 脱硫脱氮一体化技术
        1.5.1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简介
        1.5.2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6 氨的获取途径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除尘系统原理分析
        2.1.1 电旋风除尘器(EPC)工作原理
        2.1.2 旋风及电旋风除尘器的分离理论
        2.1.3 EPC性能评价指标
    2.2 脱硫脱氮系统工作原理
        2.2.1 脉冲电晕脱硫脱硝原理
        2.2.2 影响联合脱硫脱氮系统性能的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的设计
    3.1 各单元系统的主要功能
        3.1.1 除尘系统的主要功能
        3.1.2 脱硫脱氮系统的主要功能
        3.1.3 脉冲电供应系统
        3.1.4 制氨系统
    3.2 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的架构
    3.3 制氨加氨系统的架构
    3.4 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的工作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式脱硫脱氮除尘系统的结构设计
    4.1 电旋风除尘器的结构设计
        4.1.1 设计的初始条件
        4.1.2 EPC旋流形式的确定
        4.1.3 烟气入口设计
        4.1.4 EPC圆筒体设计
        4.1.5 EPC圆锥体设计
        4.1.6 EPC排气筒设计
        4.1.7 电极布置形式
        4.1.8 除尘器辅助设备选型设计
    4.2 脱硫脱氮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4.2.1 DDR圆筒的设计
        4.2.2 DDR入口的设计
        4.2.3 电晕极布置形式设计
    4.3 制氨加氨系统的优化设计
        4.3.1 水解系统中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4.3.2 氨气喷嘴与电晕极结合机构的设计
    4.4 反应器辅助设备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luent的ECP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5.1 CFD软件简介及理论基础
        5.1.1 CFD软件简介
        5.1.2 CFD理论基础
    5.2 EPC单相流场数值模拟前处理
        5.2.1 RSM模型
        5.2.2 EPC仿真模型的建立
        5.2.3 EPC网格划分
        5.2.4 RSM模型下气相边界条件设置
    5.3 Fluent求解过程和EPC流场分析
        5.3.1 Fluent求解过程
        5.3.2 EPC内部气流流动轨迹分析
        5.3.3 EPC内部流体速度分析
        5.3.4 EPC内部流体压力分析
        5.3.5 EPC内部湍流分析
    5.4 EPC内部流体中颗粒轨迹追踪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2.1 烟气脱硫技术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2.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活性炭纤维脱硫脱硝技术及研究进展
        1.3.1 活性炭纤维性质
        1.3.2 活性炭纤维脱硫脱硝技术
        1.3.3 活性炭纤维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1.4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及运用
        1.4.1 等离子体简介
        1.4.2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
        1.4.3 低温等离子体在材料改性方面的运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活性炭纤维结构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活性炭纤维性能表征与分析测试方法
    2.3 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试验
        2.3.1 实验系统
        2.3.2 活性炭纤维吸附容量
第3章 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反应器参数优化
    3.1 活性炭纤维改性装置
    3.2 电晕放电特性研究
        3.2.1 针板间距的影响
        3.2.2 气体速度的影响
        3.2.3 气体种类的影响
        3.2.4 空载与负载的影响
    3.3 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特性
        3.3.1 阻挡介质性质的影响
        3.3.2 外加电压的影响
        3.3.3 放电间距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放电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1 电晕放电改性活性炭纤维
        4.1.1 放电电压对VACF表面特性的影响
        4.1.2 改性气体对VACF表面特性的影响
        4.1.3 放电时间对VACF表面特性的影响
    4.2 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2.1 氮气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2.2 空气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2.3 氧气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2.4 氨气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脱硫脱硝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5.1 活性炭纤维脱硫研究
        5.1.1 改性对脱硫性能影响
        5.1.2 脱硫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2 活性炭纤维脱硝研究
        5.2.1 改性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5.2.2 脱硝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 活性炭纤维同时脱硫脱硝研究
        5.3.1 NO对脱硫的影响
        5.3.2 SO_2对脱硝的影响
        5.3.3 改性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5.4 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官能团分析
        5.4.1 FTIR分析
        5.4.2 XPS分析
        5.4.3 活性炭纤维脱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氮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D]. 刘露. 西北大学, 2020(02)
  • [2]燃煤烟气等离子体净化方案研究[D]. 吴士宾. 燕山大学, 2020(01)
  • [3]微波放电对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影响的试验研究[D]. 邵晶.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直流电晕放电烟气净化实验与机理研究[D].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5]生物膜填料塔净化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研究[D]. 田世琦. 云南大学, 2019(03)
  • [6]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的关键技术[J]. 杜火星,黄汉廷,李子明,黄江荣,杜长明. 广东化工, 2019(07)
  • [7]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硝性能研究与能耗分析[D]. 郭彬. 山东大学, 2018(02)
  • [8]等离子体氧化—活性炭吸附技术脱除燃煤烟气中SO2、NO和Hg0的实验研究[D]. 牛强. 厦门大学, 2017(01)
  • [9]一体式脱硫、氮电旋风除尘器的研究与仿真[D]. 阚龙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1)
  • [10]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研究[D]. 周家勇. 武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非热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