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QRS波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

宽QRS波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

一、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虹丽,袁文娟,冯晓萍[1](2021)在《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动过速患者,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统计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并对比不同疾病类型患者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联律间期、伴发异常情况及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结果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确诊,8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8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2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患者检出率为94.74%(36/38),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32%(29/38),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检出率为95.24%(40/42),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19%(3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24 h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房速持续时间长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时联律间期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房颤患者伴发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且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在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价值更高,故临床应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特征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陈道勇[2](2021)在《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不断地加剧,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近些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房颤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已成为人群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本文中,根据医疗需求以及心房颤动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征,设计一种自动检测心房颤动的算法。其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型成果如下:(1)MIT-BIH心率失常数据库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数据库,包含几种心率失常。由于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没有对房颤具体类型的分类,无法对房颤的具体类型做进一步分析。因此,课题组采集了南京某医院的房颤临床数据,建立AF-7数据集。该数据集一共有2023组心电数据,其中包含6种房颤类别和1种正常心电类别。(2)传统的滤波方法往往采用一种滤波方式对ECG信号进行滤波,由于ECG信号中的噪声多样且相差较大,一种滤波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噪声的去噪。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ECG信号中不同类型的噪声进行如下两步处理:首先采用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实现对基线漂移的纠正。然后采用小波分解重构的方式对ECG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在小波域中实现去除由工频干扰和肌电干扰所引起的噪声。经实验证明,此滤波方法的信噪比和均方误差均有较大提升。(3)在对ECG信号中的R波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利用ECG信号上R波的特征进行检测,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心电图时,特别容易造成误检和漏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利用ECG信号上R波的特征检测出R波,然后利用心电生理特性设计一种R波的误检和漏检的补偿方式,进一步提高了R波的准确率。在目前的房颤检测方法中,大多用房颤的两大特征作为检测条件,即无规则的f波代替有规则的P波,以及RR间期变得绝对不规则。此两大特征作为检测条件只能检测出是否存在房颤,而不能检测出房颤的具体类型,以及一些特殊的房颤。除了房颤的两大基本特征之外,本文还提取了P波、心室率、QRS波宽度、QRS波幅值和PR间期等这些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设计一种能够检测出具体房颤类型的算法。最后,利用数据集AF-7对该算法进行验证,检测算法对各种类型房颤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在95%以上。

赵永[3](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孙桂琴,魏文佳,刘欢欢[4](2019)在《aVR导联法在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aVR导联法在鉴别诊断心房颤动(房颤)伴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房颤伴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VR导联法明确患者是室性还是室内差异性传导,并对动态心电图中308处单发宽QRS波做进一步分析,比较aVR导联法与传统方法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结果。结果 aVR导联法鉴别诊断房颤伴室性心动过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14%、84.21%、85.83%。室性QRS波长短周期、QRS波群三相或多相、QRS波起始向量相同导联数≥10的符合率均低于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P<0.05),QRS波起始向量相同导联数≤7、类代偿间歇符合率高于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P<0.05)。传统方法与aVR导联法在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符合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QRS波群呈非三相或多相波、有类代偿间歇、无长短周期;传统方法与aVR导联法在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诊断中符合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长短周期、QRS波群三相或多相、QRS波起始向量相同导联数≥10。结论 aVR导联法在室性心动过速与室内差异性传导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分析。

胡凯[5](2019)在《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Smartpatch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本次研究主要使用Smartpatch在心悸、头晕,晕厥的患者及在年龄≥65岁且具有2项及以上CHA2DS2-VASc评分中的卒中高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糖尿病,性别,外周血管疾病)但未发生卒中的患者中,通过与和Holter阳性率的比较和筛查无症状性房颤患者,探讨该类患者心律失常的规律从而为指导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临床表现为晕厥、黑蒙、心悸的30例患者。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未明确诊断或未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心律失常后再使用Smartpatch记录14天,统计首次出现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心律失常时间、并比较第1天、前7天、整个周期的心律失常阳性率之间差异及佩戴的舒适程度。2)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根据CHA2DS2-VASc评分标准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入选既往无卒中病史,年龄大于65岁且具有≥2项高危因素的30例患者,使用Smartpatch记录14天,统计阵发性房颤的病例数,首次发作时间,房颤负荷其他心律失常发现情况。结果:1)30例患者中Smartpatch诊断出25例存在心律失常而Holter检出仅6例,(阳性率83.33%vs20%,P<0.05)。首次出现症状性的心律失常时间平均3.46天,首次记录到的无症状心律失常时间为6.13天。前7天检出阳性率明显大于第1天[63.33%(19/30)vs16.67%(5/30),P<0.001]但和整个监测周期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33%(19/30)vs83.33%(25/30),P=0.26],佩戴Smartpatch体感更舒适。2)在具有卒中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Smartpatch监测2周,2周的检测时间窗共诊断出3例无症状房颤患者,检出率为10%,房颤总负荷为4.92%;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平均首次发现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时间均在传统Holter检测窗口之外。结论:1)Smartpatch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诊断率明显高于24h Holter检查。第1周的监测时间窗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延长监测时间仍可以有重要的阳性发现。2)Smartpatch长程检测设备结合CHA2DS2-VASc评分中的高危因素可大幅提高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尤其是房颤早期筛查率,并且长程筛查阳性率明显优于24h动态心电图。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6](2018)在《“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7月27日至7月29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暨第21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开幕式上,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秘书长吴朝晖、资深专家代表顾复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等分别致辞,并为宁佩萸教授颁发"第12届黄宛心电学奖"。此次大会迎来了

冯冠宇[7](2018)在《心电图中房扑和房颤检测算法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仍有一些医学难题亟待被攻克。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极大阻碍,心率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对其精准的检测有助于被检测者尽早预防和发现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房扑和房颤发生率增加,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因此,及早地发现房扑和房颤,对降低患者的健康风险,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房扑和房颤的心电图特点,设计和实现了房扑和房颤的自动识别算法。本文的房扑检测算法,依托于房扑的心房活动特征设计而成。首先,利用一阶差分算法对数据进行R波定位。获取到R波位置信息后,利用房扑信号与QRS波信号结合的特殊性,设计了新的QRS波模板对消法提取数据中的心房信号。再利用房扑特征波F波为锯齿波的特性,设计F波定位算法。最后,根据F波连续周期性出现的特点,设计房扑检测判决条件。关于房颤检测算法,本文采用检测信号心房活动特征和分析信号RR间期分布情况相结合的思路设计而成。首先,利用一阶差分算法定位信号R波位置。获取R波位置信息后,利用基于PCA技术的QRST波消除算法提取出数据中的心房信号。在此基础上对心房信号进行幅度检测,根据房颤特征波f波的幅度特点设置f波检测条件。最后利用f波的高频特性设置房颤检测判决条件。为了提高房颤检测算法的特异性,本文加入了对信号RR间期分布情况的分析。利用房颤发生时,RR间期受其影响发生变化而不确定性增大的特性,通过计算信号的RR间期分布香农熵,检测信号是否为房颤信号。经江苏某医院临床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和MIT-BIH数据库数据验证,本文房扑检测算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达到了95%以上,房颤检测算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达到了97%以上。对比其他房扑和房颤的自动识别算法,本算法整体性能有所提高。

郭丹杰,卢喜烈,王岚,张海澄[8](2018)在《ISHNE-HRS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2017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CG,AECG)常用于各种临床情况,以检测不易从常规心电图检出的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进行精确实时地描述对于直接治疗至关重要,而直接治疗对诊断、预后及患者症状的状态有重要影响。来自各种各样的AECG记录系统的节律信息常常可使患者得到适当和特定的医疗和介入管理。本文详细阐述了AECG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临床研究的背景和框架。

张小芳[9](2018)在《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乌头碱是一种可用于临床治疗的生物碱,其带有剧毒性,且其中毒浓度和治疗起效浓度相差很小。川乌是乌头属植物中的一种,其引起中毒的主要因素即为所含的乌头类生物碱,低至3g的川乌即可引发成人中毒,当人们因误服川乌或者因为服用不当而发生中毒时,可造成多个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心脏受损的毒性表现更为明显,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心律失常,其中的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患者死亡率很高[1]。乌头碱中毒后,可对心脏心肌细胞膜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影响膜上的离子转运通道,导致其功能的异常,造成其开放异常。而且乌头碱中毒后也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本身,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表现为心脏兴奋性、传导性异常,即出现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其典型表现是室速、室颤等。乌头碱中毒后,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很多都很受到影响[2-3],其中,最主要的是Na+通道,可使大量Na+通道被乌头碱所激活,大量的钠离子流入到心肌细胞中,从而使心肌细胞膜去极化的速度加快,成为心脏电生理异常的基础[4]。乌头碱中毒后,还会影响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在乌头碱的影响下被大量释放,打乱心肌细胞的正常节律,从而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5]。乌头碱中毒后,还可改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其兴奋性增强,乙酰胆碱在乌头碱的作用下被大量释放,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兴奋性在乙酰胆碱的影响下受到抑制,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6]。乌头碱中毒后,心肌的能量代谢也受到干扰,可以造成ATP的生成障碍,使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率下降,而细胞内外离子的主动运转是需要ATP辅助的,能量供应减少了,主动转运功能就会相应的减少,从而可导致电解质紊乱[7-8]。因此乌头碱中毒后,需尽早清除进入体内的毒性物质,而血液净化可以起到彻底清除毒物的作用,由于乌头碱隶属于双脂类型生物碱,特点是有较强的亲脂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应用血液灌流的方式,将其清除,而如果用在中毒的早期,效果就会更明显。当乌头碱与血液中某些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易被血液净化中的树脂成分吸附并清除,因此早期利用含树脂的灌流器清除毒物的效果尤其显着。对于已经吸收的毒物,已被机体吸收后,会造成机体的生理改变,而这种生理改变不能通过血液灌流的方式所改善,而血液滤过可以改善这种病生变化,脑组织、心肌等脏器所受到的毒性作用可以通过血液滤过的方式来改善,已经吸收入血的毒物要经过肝脏的代谢而清除,而血液滤过可以减轻毒性反应,从而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综上所述,血液灌流虽可以有效的清除毒物但对于已经吸收的毒物所引起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没有作用,而血液滤过对机体的病生反应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可以清除过多的水分,清除肌酐、尿素等毒性物质,还可减轻肝肾的代谢负担,保护脑组织,防止心衰的发生等,为后续的补液、营养支持等提供有利的时机[9-10],因此当发生乌头碱中毒时,可以采取血液净化的方式来治疗,血液灌流与血液滤过的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患者预后最佳。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2日抢救成功因乌头碱中毒引起心脏事件1例患者的经验做出分析,便于我们对乌头碱中毒的识别及治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本例男性患者,40岁,在家自行服用了川乌100g后,出现了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并多脏器损害,入院后施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给予大剂量的胺碘酮及利多卡因,应用电复律、电除颤技术,在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应用了血液净化方式:血液灌流联合滤过,患者心律维持为窦性心律,未再发生心律失常,并复查见各个受损脏器功能均已恢复,好转出院,随访无并发症。结论:乌头碱中毒时,除了基本的洗胃、导泻等促进毒物排出的方法外,在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时,采取了血液灌流并联合血液滤过的方法来治疗,减轻了自由基及炎性因子对细胞及血管损伤的作用,达到有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并保护了脏器功能,提升了预后效果。

康锦花[10](2018)在《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不同时间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与类型,结合中医子午流注学,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我院门诊或住院明确诊断OSAS患者并于短期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者(1周内)60例为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时间段内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经PSG(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排除OSAS患者6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对应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情况,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对应的中医时辰,比较不同时辰内发生的心律失常次数及类型;根据OSAS患者的OSAS严重等级、缺氧程度及最低血氧水平,动态心电图夜间相应时辰的结果,比较不同程度的OSAS和不同程度缺氧的OSAS与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在不同时辰的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分析示:实验组(OSAS组)发生心律失常58例,其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9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期前收缩48例,室性早搏50例,短阵室上速14例,其它9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短阵室速3例,房颤/房扑4例);对照组(非OSAS组)发生心律失常53例,其中窦缓9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29例,室性期前收缩25例,短阵室上速5例,其它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房颤/房扑2例)。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及其它类型心律失常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例数上均有差异(P<0.05),OSAS患者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并且相较对照组,OSAS患者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P<0.0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关于夜间不同时辰心律失常的次数对比中,实验组平均总心律失常数84.50±68.42次,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17.93±17.57次、子时16.91±16.94 次、丑时 15.55±16.65 次、寅时 29.77±21.16 次、卯时 16.66±14.62次,对照组平均总心律失常数19.47±21.04次,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4.90±5.55 次、子时 6.20±7.34 次、丑时 3.67±4.31 次、寅时 3.57±5.06 次、卯时 3.05±3.87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亥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心律失常次数在时辰上的分布中以寅时较多(P<0.05),在对照组中则以子时分布较多(P<0.05)。实验组OSAS患者共60例,轻度OSAS占12例,其中白天嗜睡2人,平均AHI值为9.43±2.75,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80.50±6.40,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23.11±25.64;中度OSAS占14人,其中白天嗜睡2人,平均AHI值23.89±3.45,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74.36±13.18,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63.17±28.30;重度OSAS患者占有34例,其中白天嗜睡8人,平均AHI值36.38± 19.63,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67.41±8.35,平均总发生心律失常次数132.08±69.85。经统计学分析,不同程度的OSAS在发生的总心律失常次数上有差异(P<0.05),且表现为重度OSAS总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更多,中度次之,轻度较低;并且不同等级的OSAS在最低血氧水平上亦有差异(P<0.05),表现为OSAS越严重时LSaO2水平降低明显;在嗜睡方面,重度OSAS患者与轻中度OSA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更易发生嗜睡(P<0.05)。在不同程度的OSAS患者中,12例轻度OSAS患者在各时辰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为亥时 2.58±2.81,子时 2.67±1.97 次,丑时 1.42±2.11 次,寅时 5.17±3.66 次,卯时2.25±2.73次;在14例中度OSAS各时辰中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分别为亥时7.21±10.37、子时 7.29±7.78、丑时 9.14±7.80、寅时 20.57±11.59、卯时 7.14±8.83;在34例重度OSAS患者中,各时辰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分别为亥时22.53±11.52、子时 23.76± 15.65、丑时 21.15±14.93、寅时 35.15±19.10、卯时 20.24±14.00。经统计学分析,轻度OSAS组的心律失常在不同时辰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的OSAS致夜间心律失常次数在时辰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SAS在各时辰中均以寅时发生心律失常次数最多。并且发现,轻度与中度OSAS比较在嗜睡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轻度与重度OSAS伴嗜睡患者、中度与重度OSAS伴嗜睡患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S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中,窦性心动过缓在亥时13例、子时20例、丑时24例、寅时25例、卯时2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亥时0.12±0.42、子时 0.50± 1.97、丑时 0.08±0.42、寅时 0.30±0.93、卯时 0.08±0.33,房性早搏在亥时 11.68±18.77、子时 11.05±16.26、丑时 6.84±12.31、寅时 14.94±22.65、卯时9.46±16.57,室性早搏在亥时20.83±22.95、子时19.50±19.73、丑时21.79±22.92、寅时25.45±22.40、卯时15.84±13.51。经统计学分析,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五个时辰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在时辰上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寅时、子时分布偏多。60例OSAS患者中,轻度缺氧5例,其在亥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为3.40±5.46;子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7.O0±11.79,丑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7.00±11.79,寅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14.40±13.50,卯时平均发生心律失常次数6.40±5.55;中度缺氧13例,各时辰中平均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亥时11.58±13.98、子时8.58±9.51、丑时 11.08±10.83、寅时 19.58±16.69、卯时 7.08±8.52;重度缺氧 42 例,各时辰平均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亥时17.26± 16.00、子时18.70±16.35、丑时16.44±15.32、寅时28.79±20.24、卯时16.23±14.80;经统计分析,轻度、中度缺氧的OSA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在不同时辰上的分布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缺氧的OSAS患者发生夜间心律失常的次数在不同时辰里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寅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较多(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类型上,OSAS患者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OSAS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在本研究五个时辰上以寅时分布最多,窦性心动过缓在各时辰中的分布中未见明显偏颇。在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上,OSAS患者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次数更多,且表现为OSAS严重程度越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越多;在不同程度的OSAS在不同时辰发生的心律失常次数上,三者均在寅时发生心律失常次数最多,并且随着OSAS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增多。OSAS越严重,最低血氧水平越低。并且缺氧程度越重,不同时辰里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也会增加,以寅时为多。

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
        1.3.2 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依据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情况
    2.2 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
    2.3 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
    2.4 伴发异常情况
3 讨论

(2)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f波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RR间期规则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房颤检测的相关理论
    2.1 心电图介绍
        2.1.1 心电图的原理
        2.1.2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2.2 房颤相关原理介绍
        2.2.1 房颤的产生机理
        2.2.2 房颤的分类
        2.2.3 房颤在心电图上的特征
    2.3 常用的ECG信号去噪技术
        2.3.1 平滑滤波器
        2.3.2 自适应滤波器
        2.3.3 小波变换滤波
    2.4 常用的ECG信号波形检测技术
        2.4.1 峰值检测法
        2.4.2 滤波器法
        2.4.3 小波变换法
        2.4.4 差分阈值法
    2.5 ECG信号常规诊断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G信号的预处理
    3.1 数据集的选取与建立
    3.2 ECG信号混合噪声滤除
        3.2.1 心电噪声特点
        3.2.2 基线矫正
        3.2.3 高频噪声消除
        3.2.4 去噪效果评估及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G信号的波形检测
    4.1 QRS波检测
        4.1.1 R波检测算法
        4.1.2 算法结果验证
        4.1.3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检测算法
    4.2 其它波形的检测
        4.2.1 P波和T波的检测
        4.2.2 f波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与实现
    5.1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
    5.2 ECG信号特征提取
        5.2.1 特征的选取
        5.2.2 RR间期香农熵
    5.3 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aVR导联法在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心电图检查方法
        1.2.1 动态心电图描记
        1.2.2 鉴别流程
        1.2.3 诊断结果的判断
        1.2.4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VR导联法及传统方法的诊断结果
    2.2 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5)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前言
        1.1.2 国外临床上最常用心电监测设备研究现状
        1.1.2.1 Zio~?Patch-单导联记录仪
        1.1.2.2 NUVANT?MCT-单导联传输记录仪
        1.1.2.3 植入式心电记录器(Implantable loop record,ILR)
        1.1.3.中长程检测设备的临床研究
        1.1.3.1 .设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1.3.2 .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1.3.3 .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1.1.3.4 .在晕厥患者中的应用
        1.1.3.5 .心肌梗死后危险分层
        1.1.3.6 儿科患者中的使用
        1.1.4 国内中长程心电监测设备应用
    1.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对象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入选流程图:(见图 1)
        2.2.4 设备介绍
        2.2.5 研究方法
        2.2.6 穿戴位置
        2.2.7 穿戴方法
        2.2.8 事件记录
        2.2.9 数据收集及分析
        2.2.10 定义
        2.2.11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基线资料比较
        2.3.2 Smartpatch与 Holter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的比较
        2.3.3 问卷调查
    2.4 讨论
    2.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martpatch 对识别具有房颤高危因素患者的无症状心房颤动诊断价值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对象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入选流程图:(见图 1)
        3.2.4 设备介绍
        3.2.5 研究方法
        3.2.6 穿戴位置
        3.2.7 佩戴方法
        3.2.8 事件记录
        3.2.9 收集及分析
        3.2.10 定义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患者基本特征
        3.3.2 Smartpatch心律失常检出情况
    3.4 讨论
    3.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6)“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心发言
    一.心电学进展2018
    2.贝叶综合征 (Bayes Syndrome)
    二.心电图自动诊断的陷阱
    三.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四.急诊快速心律失常处理要点
        1.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2.纠正与处理基础疾病和诱因
        3.衡量获益与风险
        4.兼顾治疗与预防
        5.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6.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五.心脏阻滞部位的心电图判断
        1.房室结水平阻滞
        2.双侧束支阻滞
    六.非持续性室速的临床意义评估
        1.合并高血压患者
        2.NSVT在运动中诱发
        3.与缺血性心脏/心肌病
心电图实战培训
    一.心电图导联与波形的形成
    二.心电图描记与测量规范
        1.皮肤处理
        2.心电导联电极的安放
        3.描记过程
        4.特殊情况下需调整胸导联位置
        5.避免常见的不规范操作
    三.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电图
        1.心肌炎
        2.心包炎
        3.心肌病心电图
    四.心肌缺血心电图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3.心肌缺血心电图研究新热点
    六.异常Q波的鉴别诊断
    七.房室结双径路与心电图
        1.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基础和参与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2.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3.慢-快型房室NRT与房速的鉴别要点
        4.慢快型AVNRT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要点
    八.束支阻滞
        1.室内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3.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4.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5.三分支
    九.房室阻滞
儿童心律失常
    一.胎儿心律失常
        1.胎儿室上速
        2.胎儿房室传导阻滞
    二.离子通道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三.小儿室上速与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识别与处理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电图
    一.遗传心律失常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基础
    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表型重叠性及处理对策
    三.遗传心律失常基因筛查的问题与挑战
    四.运动试验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

(7)心电图中房扑和房颤检测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房扑检测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房颤检测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心电信号与心房活动特征
2.1 标准心电图与标准数据库简介
    2.1.1 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意义
    2.1.2 标准心电数据库
2.2 房扑的产生机理与分类
    2.2.1 房扑的产生机理
    2.2.2 房扑的分类
2.3 房颤的产生机理与分类
    2.3.1 房颤的产生机理
    2.3.2 房颤的分类
2.4 房扑与房颤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2.4.1 房扑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2.4.2 房颤在心电图中的特征及表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房扑检测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3.1 房扑检测算法设计
3.2 房扑检测算法实现
    3.2.1 数据简介
    3.2.2 原始心电图数据预处理
    3.2.3 QRS波检测算法
    3.2.4 QRS波消除算法
    3.2.5 房扑信号判决条件设置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颤检测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4.1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
    4.1.1 基于心房特征的房颤检测算法
    4.1.2 基于RR间期香农熵的房颤检测算法
4.2 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4.2.1 数据简介
    4.2.2 QRST波的消除
    4.2.3 基于心房特征的房颤检测算法判决条件
    4.2.4 基于RR间期香农熵的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4.2.5 房颤检测算法判决条件设置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ISHNE-HRS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2017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动态心电监测的模式、技术和设备
    1.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和系统
        (1) 连续单导或多导导线传输外部记录仪 (动态心电监护仪)
        (2) 连续单导或双导导线传输外部记录仪 (贴片心电监护)
        (3) 间歇性患者或事件激活外部记录仪 (外部循环记录仪)
        (4) 间歇性患者或自动激活外部事件后记录仪 (外部事件记录仪)
        (5) 体外实时心脏遥测监护系统-移动心脏遥测装置
        (6) 适当监测技术的选择
    2.动态心电图信号采集、处理和解读
        (1) 用于动态心电图的电极
        (2) 动态心电图的导联架构
        (3) AECG数据处理
        (4) 心电遥测心电数据传输
        (5) AECG分析和解读
        (6) AECG和MCT检测到的心律失常解读缺陷
三.第二部分:临床适应证———诊断
    1.晕厥
    2.心悸
    3.胸痛和心肌缺血
    4.儿科患者的特殊考量
四.临床适应证———预后和危险分层
    1.缺血性心脏病与心肌梗死后患者
    2.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3.肥厚型心肌病
    4.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
    5.Wolff Parkinson White综合征
    6.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1) 长QT综合征
        (2) 短QT综合征
        (3) Brugada综合征
        (4) 儿茶酚胺介导的多形性室速
        (5) 早复极综合征
        (6) 特发性室颤
    7.透析与慢性肾脏病
    8.神经和肌肉疾病
    9.睡眠呼吸暂停
    10.运动员及赛前筛选
五.基于Holter的自主神经张力和复极指标
    1.心率变异
    2.心率震荡
    3.QT变异性及动力学
六.临床适应证———在特定临床情况下评估并分析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初治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室性心律失常
        (1) 室性早搏监测
        (2)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 射频消融术的疗效评估
    2.心房颤动
        (1) 心电图记录方式
        (2) 隐源性卒中
        (3) 急性治疗评估——“pill-in-the-pocket”方案
        (4) 治疗后评估-药物治疗
    3.药物试验和安全性 (QT间期和心律失常评估)
    4.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植入装置患者中的应用
        (1) 植入适应证和植入前评估
        (2) 评价随访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
七.院内心脏远程监控和持续心律监测
    1.技术方面
    2.报警疲劳
    3.标准心脏远程监控
    4.集中监控
八.远程监控心脏康复
九.数据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考虑
    1.与电子健康记录的结合
    2.法律相关的考量
十.新兴技术
    1.智能手机技术在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的应用
    2.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十一.未来的需求
    1.消费者级别可穿戴设备的教育与管理
    2.数据解读的决策支持和精准医学
    3.借助电子病历或相关的电子病历系统管理及整合数据

(9)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资料
分析与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二、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医时间医学
        一、时间医学与中医时间医学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阐述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时间医学
        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心律失常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检查仪器及操作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夜间心律失常上的对比
        三、不同程度的OSAS夜间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比较
        四、不同缺氧程度的OSAS夜间心律失常在时辰上的分布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的联系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心律失常触发因素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心律失常常见类型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心律失常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吴虹丽,袁文娟,冯晓萍. 当代医学, 2021(32)
  • [2]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D]. 陈道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4]aVR导联法在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孙桂琴,魏文佳,刘欢欢. 实用临床医学, 2019(06)
  • [5]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D]. 胡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J].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6)
  • [7]心电图中房扑和房颤检测算法设计[D]. 冯冠宇. 东南大学, 2018(05)
  • [8]ISHNE-HRS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2017专家共识[J]. 郭丹杰,卢喜烈,王岚,张海澄.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2)
  • [9]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D]. 张小芳.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10]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与中医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联系[D]. 康锦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宽QRS波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及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