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一、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立峰,张继宗,张立峰[1](2019)在《河北省典型缺水区适水型种植制度改革的讨论》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河北省匮乏的水资源禀赋和严重超载的农田生产问题,讨论了轮作与休耕在缺水区应用的本质与意义,提出以农田雨养旱作、多作轮种与休耕为表征的缺水区简约化种植制度的改革原则。结合区域资源特征与国家需求,进一步实例分析了河北省缺水区适水种植制度与技术策略,包括降低熟制,由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降为春作物→冬小麦—夏作物两年三熟,实行冬春季的季节性休耕,缩减小麦比重,实现结构性节水;采用田间秸秆、塑膜覆盖以及土下覆膜技术,雨水集蓄、节水补灌技术,发展雨养农作;选择无限开花习性的棉花、花生、大豆、菜籽等一年生适水型作物,配合补水成苗等技术,促进作物稳产;以机械化与智能化替代人力生产等,提高农作效益;向优质型农产品转型、发展社会需求的休闲游憩型环境产品生产,实现对高耗水生产的等效或优效替代。

唐利华[2](2019)在《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采用桶栽结合人工防雨和人工模拟滴灌补水的方法控制土壤水分,研究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各处理甜菜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滴灌甜菜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明确不同生育阶段滴灌甜菜水分敏感指数,为干旱区甜菜节水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分别在甜菜的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设置060 cm土层含水量分别为充分灌溉(70%田间持水量)和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两种灌水方式,其中调亏灌溉包括50%田间持水量和30%田间持水量两种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试验共7个处理(T1T7),每个处理重复5次。在甜菜叶丛生长期开始控水前,各处理均灌至饱和含水量,通过控制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使甜菜在不同生育时期受到水分胁迫,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甜菜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块根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处理间的总耗水量表现为T1>T6>T2>T7>T4>T3>T5,其中T1处理(全生育阶段以70%田间持水量为控水下限)的总耗水量和总蒸散量最高,T5处理(块根膨大期以30%田间持水量为控水下限)的总耗水量和总蒸散量最低。同一生育阶段不同调亏处理下的阶段耗水量和阶段蒸散量具体表现为70%FC>50%FC>30%FC。生育阶段进行调亏灌溉处理的日耗水量显着低于生育阶段未进行调亏灌溉的处理,处理间表现为70%FC>50%FC>30%FC,其中叶丛快速生长期T3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3.98 mm/d和5.59 mm/d),块根膨大期T5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7.3 mm/d和4.36 mm/d),在糖分积累期T7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3.85 mm/d和4.93 mm/d)。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T1处理的日耗水量和蒸散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3.93mm/d、13.65 mm/d和16.72 mm/d、14.52 mm/d,且与未进行调亏灌溉处理的日耗水量无显着差异。糖分积累期T3处理的日耗水量为10.22 mm/d,显着高出其它处理。糖分积累期T2处理的日蒸散量为13.13 mm/d,显着高出其它处理。所有处理中T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各生育阶段中度调亏灌溉处理下甜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出重度调亏灌溉处理,同一生育阶段各处理甜菜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50%FC>30%FC。(2)所有处理中T2处理甜菜各生长指标(块根重、叶柄重、叶片重、叶片数)均达到最大,T5处理的块根重最低,其次是T3处理,块根重在其它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甜菜产量和产糖量差异显着,含糖率在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其中T6处理含糖率最高(16.55%),T2处理产量最高(1.37×105 kg/ha)。T5处理产量(7.03×104 kg/ha)和产糖量(9.4×103 kg/ha)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甜菜产糖量在T1处理最高。块根中Na+、K+、α-N和灰分含量分别在T5、T1、T6和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处理间指标差异大小表现为:α-N>K+>灰分>Na+。(3)利用Jensen模型分析甜菜三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得出水分敏感指数λi分别为叶丛快速生长期0.411、块根膨大期0.375、糖分积累期0.143。结论:同一生育阶段不同调亏处理下的阶段耗水量和阶段蒸散量随着缺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生育阶段处理甜菜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50%FC>30%FC。

吕晴晴[3](2019)在《基于APSIM模拟模型的两种种植制度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应用APSIM模型模拟了19612015年55年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和不同播期玉米一熟的气候、灌溉、经济效果,对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961-2015年55年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上,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呈显着上升趋势,每5年增温0.3℃左右,太阳辐射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降雨总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2)过去55年冬小麦越冬前日均温增长了0.32℃,积温升高了25.80℃,其余各生育阶段温度变化不明显。春播玉米升温造成抽雄吐丝期温度略高,且其间降雨较多,遭遇阴天降雨的概率较大,对授粉有一定影响。4月10日7月20日11个播期玉米在抽雄吐丝期遭遇高温和低温风险的总天数概率分别为82%、87.1%、76.9%、57.3%、68.3%、57.1%、41.4%、45.7%、51.5%、130.7%和167%,遭遇阴天降雨风险的天数概率分别为42.7%、49.6%、53.1%、53.8%、48.6%、52.4%、50.3%、32.5%、36.6%、25.1%和21.9%,6月20日播种遭遇温度和阴天降雨的概率低于其他10个播期。可见,6月10日6月20日播种的玉米抽雄吐丝期温度最适宜。5月10日5月20日期间播种的产量最高,在13666.414678.1kg/ha之间。(3)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在16177.520306.8kg/ha之间时,麦-玉两熟的田间耗水量在578.4848.4mm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在26.7335.86kg/ha/mm之间。春玉米的产量在12152.413542.6kg/ha的范围时,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66.7736.0mm,21.9833.38kg/ha/mm,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春玉米一熟。春玉米一熟55年模拟产量变异系数在12.6%15.2%之间,而麦-玉两熟在7.4%13.7%之间。在同一灌溉方案相同产量水平下麦-玉两熟比春玉米一熟的所需灌溉量分别减少42.4%(12749.1kg/ha)、39.9%(13075kg/ha)、48.4%(13361.2kg/ha)、49.9%(13542.6kg/ha)。(4)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随着施肥量增加产量显着增加,最高达20455.5kg/ha,当施肥量为180kg/ha时,产量在17114.5kg/ha左右,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26.00kg/kg,施肥量120kg/ha时,产量在14540.8kg/ha左右,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43.22kg/kg;春玉米施肥量达到120kg/ha时,产量为13221.3kg/ha基本不再增加,施肥量60kg/ha时,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30.91kg/kg,施肥量为180kg/ha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35.37kg/kg。在同一施肥方案相同产量水平下,春玉米一熟的需氮量分别高出麦-玉两熟10.7%(13134.0kg/ha)、29.6%(13207.2kg/ha)、43.4%(13215.1kg/ha)、54.7%(13221.3kg/ha)。(5)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不同产量水平的净产值在14628.636510.9元/ha之间,春玉米一熟的在1158517819.8元/ha之间,春玉米一熟比麦-玉两熟可节省69.1%72.6%的物质成本。且两种种植制度都是在化肥上投入资金最多,麦-玉两熟化肥占物质总成本的37.2%,春玉米一熟的占33.5%。

王艳群[4](2018)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调控综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小麦/玉米轮作是主要种植方式,生产中存在氮肥施用量过大、肥料利用率低、产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以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置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量(FN)、减氮施氮量(RN)、减氮配施双氰胺(RN+DCD)、减氮配施吡啶(RN+CP)、包膜控释肥提供减氮施氮量(RN+CR)、减氮配施纳米碳(RN+NC)7个处理。通过2个轮作4茬作物试验,研究粮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氮素平衡状况、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与转化行为,作物生理特性、物质分配、产量和经济效应。同时,采用综合指数法,从温室气体、土壤环境效应、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不同氮素调控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氮素调控下CO2、N2O和CH4的排放特征和综合增温潜势(GWP)特征。轮作系统N2O和CO2排放通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玉米季排放通量高于小麦季;CH4的吸收通量则因年际和作物不同有所变化。CO2的GWP占轮作系统总GWP的98%,N2O和CH4所占比例较小。轮作系统减施氮肥的总GWP和净GWP明显降低,与FN比,两轮作周期减氮处理的总GWP和净GWP分别降低10.530.1%和23.9%64.4%。与RN比,两轮作周期RN+CP和RN+NC的总GWP分别降低5.1%和15.5%,RN+DCD变化不大;上述三个处理的净GWP分别减少22.8%、42.5%和6.8%;RN+CR的总GWP和净总GWP分别增加8.2%和22.8%。说明氮素调控剂DCD、CP和NC减排潜力较大。2.探明了不同氮素调控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效果。施氮促进土壤排放N2O和CO2。粮田土壤是N2O、CO2的排放源,减少氮肥施用,土壤排放N2O和CO2均明显降低。与FN相比,两个轮作周期减氮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降低50%以上,CO2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均降低17%以上。氮素调控剂可显着减排N2O,与RN比,两轮作周期RN+DCD、RN+CP排放通量均降低40%以上,排放总量降低42%以上;其中玉米季RN+DCD、RN+CP的CO2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8.4%和9.9%,小麦季则分别下降8.1%和12.9%,粮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与FN比,两轮作周期减氮处理的CH4吸收通量增加11%253%,吸收总量增加16.9%184.0%;与RN比,两轮作周期氮素调控剂处理的CH4吸收通量增加7.6%111.4%,吸收总量提升4.8%67.1%;说明减少氮肥增加CH4吸收,氮素调控剂更能促进CH4吸收。3.合理氮素调控有利于作物生理指标的改善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与FN比,减氮20%后作物生长生理指标、光合能力和氮素积累未明显降低,两轮作的氮肥生产效率、农学效率以及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41.4%、87.4%和12.7个百分点。氮素调控剂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农学效率、累积利用率较RN分别提高3.2%、6.5%和7.7个百分点。4.揭示了氮素调控下土壤剖面NO3--N和NH4+-N时空动态变化规律、转化行为和土壤氮素平衡特征。随着作物生育期延长不同土层土壤NO3--N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同时期,090 cm土壤NO3--N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同土层(030、3060、6090 cm),FN的NO3--N含量均最高;同等减氮条件下,与RN比,添加DCD、CP和包膜控释肥均明显降低土壤NO3--N含量,减少淋失风险。玉米季RN+CP减少NO3--N淋失效果最好,其次是RN+DCD处理;而小麦季则是RN+CR效果最好,其次是RN+CP。同时期,上层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中下层;同土层,RN+DCD和RN+CP较RN土RN土壤NH4+-N含量均增加,说明这两种调控剂可有效抑制土壤NH4+-N向NO3--N的转化。与FN比,减氮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降低32.9%;等氮条件下,与RN相比,氮素调控剂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平均降低9.0%。5.合理氮素调控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氮肥明显增加玉米和小麦粒重、穗粒数,提高作物产量。与FN比,减氮处理的玉米、小麦分别增产7.9%和10.9%;氮素调控剂处理的玉米、小麦分别较RN增产4.2%和2.2%。合理施用氮肥显着提高经济效益,两个轮作周期减氮处理较FN的纯收益平均增加17.0%,RN+DCD和RN+CP较RN纯收益平均增加10%左右,而RN+CR和RN+NC纯收益则下降。两个轮作中,RN+CP处理总纯收益最高,为35860 yuan?hm-2,RN+DCD次之,为34779 yuan?hm-2,RN+CR纯收益最低。6.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氮素调控模式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玉米季RN+DCD综合评价指标值最高,RN+CP其次;小麦季RN+CP综合评价指标值最高,RN+DCD次之。综上分析,在农民习惯施氮肥基础上减氮20%条件下添加氮素调控剂,两个玉米/小麦轮作周期N2O和CO2排放减少,CH4吸收增加,氮素表观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增加,作物平均产量和纯收益提高。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法,明确了RN+CP和RN+DCD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较好。其中RN+DCD(N 300 kg·hm-2+DCD15 kg·hm-2)模式最适合玉米季,而RN+CP(N 225 kg·hm-2+吡啶0.54 kg·hm-2)模式在小麦季效果最好,二者是适宜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物效益多赢的氮素调控模式。

张胜全[5](2018)在《低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节水性能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0)、灌1次水(W1)和灌2次水(W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着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1处理产量与W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2、W1和W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武升[6](2018)在《巢湖流域上游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小流域范围内的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流域内的水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日趋严重,以小流域范围进行面源污染的治理已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进入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根据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特点,对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评价与综合治理研究有利于提高流域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巢湖流域众兴水库小流域内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对水库周边镇南、同心、长王3个村域的种植、养殖及人居面源污染进行了分类调查和核算分析。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各农业因子对小流域内面源污染的影响程度,了解本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特征,以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工程、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境友好农业措施推广。建立以治理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农业示范区,促进小流域内农业良性循环和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流域内种植业中存在化肥使用量过大,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使用量达530 kg/hm2以上,显着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水平225 kg/hm2。种植业化肥污染源共向水体排放污染物TN、TP总量达25.52t,以TN为主,达到25.24t,占种植源流失总量的98.92%。(2)众兴水库项目区3个社区的养殖业污染源共向水体排放污染物109.00t,污染物主要以COD为主,畜禽养殖业中长王社区污染负荷率占养殖源污染物总量的82.14%,主要原因是现代牧业厂区坐落在长王社区,污染较严重。镇南社区由于较多的生鸡存栏量较大,占养殖源污染负荷率为17.54%,同心社区占养殖源污染负荷率较低为0.32%。(3)众兴水库小流域项目区3个社区人居生活产生的面源污染以COD为主,其排放量占污染源排放总量的96.45%;其次为TN,占3.06%;TP最低,占0.49%。(4)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源中,种植业化肥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物总量达25.52t,负荷率为13.47%。养殖业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率最大,污染物排放量达到109.00 t,污负荷率最大为57.52%,主要以COD的排放量为主,达到90.38 t。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在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中占到29.01%,污染物总量达到54.97 t,生活源污染在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为29.01%。(5)在COD、TN、TP3个评价因子中,以COD的污染负荷率最高,达74.26%;TN污染负荷率为21.13%;TP的污染负荷率为4.61%。(6)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土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速效钾和缓效钾较为丰富,有效硼和有效锰集中在中等含量水平,其他养分含量均为缺到极缺的含量水平,耕地整体肥力偏低。(7)通过对农田、河流及现代牧业厂区排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其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浓度较高,特别是在农田施肥期间,农田排放水体及河流中的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数值较高,排放的水其水质达到Ⅴ类水平,对下游众兴水库饮用水源具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

车艳朋[7](2016)在《大豆花期调亏灌溉与生物炭互作的节水增产效应》文中指出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最大的大豆产区之一。但降水量分布不均,水资源较为匮乏,土壤退化比较严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和由于土壤肥力降低是限制黑土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东北黑土区大豆的节水调控机理对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和进一步增加作物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对黑土施加生物炭大豆。本次试验将大豆种植于桶内,即采用盆栽方式,选用防雨棚为移动式。将大豆生育期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即苗期、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于苗期进行15天调亏处理,设置3个水分处理水平,同时设置6个生物炭处理水平,总计18个处理,通过对大豆生物性状水分利用效率、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百粒重、经济系数和产量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与不同生物炭处理对大豆生长指标的综合影响。通过对施加生物炭对大豆土壤肥力的影响,初步探索了生物炭增长作用的原因。调亏灌溉可以起到节水增产的作用,生物炭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本文将二者结合,初步探索在黑土区施用生物炭,并进行调亏灌溉的较优模式。分析了正常灌溉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生物炭处理与调亏灌溉互作条件下大豆各时期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产量、干物质、经济系数、百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为在东北黑土区通过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的方式种植大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对大豆初期进行调对灌溉,抑制了大豆初期的生长。调亏灌溉处理大豆苗期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小于对照,重度调亏处理对大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大于轻度调亏处理。(2)适度调亏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过度调亏则会导致减产。与对照相比,进行轻度调亏处理的大豆增产12.5%,干物质增幅12.6%,进行重度调亏处理的大豆减产7.3%,干物质减幅5.4%。(3)调亏灌溉可以起到提高大豆对水分的利用效率。(4)调亏灌溉后大豆生长会出现补偿效应。轻度调亏可以增大大豆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增幅分别为7%、19%和11%。(6)土壤PH值随着向土壤中施入生物炭量的增加而增加。(7)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对大豆生长影响显着,施入10g/kg、20g/kg和30g/kg生物炭促进了大豆的生长,施入40g/kg和50g/kg生物炭则会抑制大豆的生长。添加20g/kg生物炭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8)花期调亏灌溉与生物炭互作条件下,采用轻度调亏处理,并添加20g/kg生物炭,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增幅最大,添加20g/kg生物炭并进行轻度调亏处理的大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6%、25%和56%。(9)适度生物炭和适度调亏灌溉互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百粒重和干物质。与对照相比,添加20g/kg生物炭并进行轻度调亏处理的大豆产量、百粒重和干物质分别增加30%、28%和17%。(10)适度生物炭和适度调亏灌溉单独作用和互作均可以显着提高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11)适度生物炭和适度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百粒重和干物质的影响,大于适度生物炭处理或适度调亏灌溉的影响。

刘博,肖磊,班战军,陈莉[8](2016)在《河北省小麦发展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文中指出针对河北省小麦产业发展严重受限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推广节水品种、应用节水技术、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污水的再生利用等几种解决途径.节水品种的应用需注意节水与增产的平衡;节水技术的应用主要包含升级灌溉方法、使用土壤保水剂、覆盖物保墒、桐麦间作栽培和化学调控等;南水北调工程和污水的再生利用分别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法获得新水源来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

彭亚静[9](2015)在《河北高产粮田控水节氮高效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河北省典型粮食主产区,以藁城、深州、大名、辛集为代表,小麦和玉米为供试作物,探索不同根层调控措施下,作物对土壤累积氮素的利用及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布置田间小区试验和农户田块校验,以高产田传统水氮管理为对照,在控水减氮的基础上利用土壤调理剂(Agh)和植物生长调节剂(GGR)进行根层调控,通过分析小麦-玉米产量和吸氮量、不同根层调控作物根系生长状况、土壤剖面氮素分布和累积、水肥利用效率等,揭示不同根层调控措施挖掘作物利用氮素的潜力,为提高小麦玉米水肥利用效率、构建小麦控水节氮和玉米节氮高效管理技术规程和建立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利用模式提供科学指导及理论依据,实现高产粮田的绿色增长,维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藁城(第一个轮作季)和大名GGR的周年产量显着高于传统水氮,藁城(第二季)和深州GGR的周年产量亦高于传统水氮,但差异不显着;藁城、大名的GGR和深州的调理剂处理的吸氮量显着高于传统水氮。农户田块校验时,小麦季时,Agh+CRU的产量显着高于高产对照;玉米季时,藁城GGR+CRU的产量显着高于高产对照,而辛集则是Agh+CRU的产量显着高于高产对照,说明各根层调控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玉米的周年产量。(2)第一个小麦-玉米轮作季,藁城和深州GGR各土层中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均显着低于传统水氮,尤其在60-100cm土层中,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最低;第二个小麦-玉米轮作季,藁城调理剂和大名GGR处理各土层中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显着低于传统水氮。总体来说,GGR和调理剂能显着减少土壤深层NO3--N累积量,减少NO3--N向下淋洗的风险。(3)小麦拔节期,0-20cm土层,藁城和大名的调理剂处理根系分布均高于传统水氮,60-80cm土层,两地各根层调控措施的根长密度均高于传统水氮,80-100cm土层,两地均以GGR处理根系分布较多。玉米大喇叭口期,10-60cm土层,藁城调理剂的根长密度明显高于传统水氮及其它根层调控处理,而大名则是在0-50cm土层中,GGR处理的根长密度明显高于传统水氮,由此表明根层调控措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根系的发育。(4)第一个小麦-玉米轮作季,藁城各根层调控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传统水氮,氮肥偏生产力较传统水氮平均提高了17.94kg/kg,其中GGR提高了22.43kg/kg;深州各项根层调控措施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数值上均高于传统水氮,但差异不大,其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了15.62kg/kg,其中调理剂提高了15.74kg/kg。第二个小麦-玉米轮作季,藁城和大名各根层调控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水氮平均分别提高了3.76kg/m3和2.83kg/m3,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20.66kg/kg和18.08kg/kg,说明各根层调控措施均能提高水分和氮肥的利用效率。(5)2012-2013年藁城、深州两地根层调控平均减少投入约73元/667m2,节本增效145元/667m2;2013-2014年藁城、大名两地根层调控平均减少投入约83元/667m2,节本增效215元/667m2。农户田块校验时,小麦季,藁城、辛集两地根层调控平均减少投入为28元/667m2,节本增效323元/667m2;玉米季,两地根层调控平均减少投入为25元/667m2,节本增效101元/667m2,说明根层调控措施能显着节约投入成本,增加效益收入。

张义强[10](2013)在《河套灌区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与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河套灌区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壤盐碱化程度和作物生长密切相关。以往国内外有很多对地下水的研究,但未见针对“塞上粮仓”河套灌区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各种作物生长期地下水利用量的定量研究。另外,河套灌区秋浇用水量占全年灌溉用水量的三分之一,秋浇灌溉方式的改进将对河套灌区节水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针对上述内容开展研究,主要有如下内容:1、河套灌区各种作物适宜的地下水控制深度及地下水利用量研究。以河套灌区主要作物小麦、玉米、葵花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中渗透仪精准控制地下水埋深,考虑不同的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各种作物整个生长期的灌水量、补水量、地下水利用量、土壤水盐动态以及作物生长指标、产量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等因素,研究河套灌区各种作物适宜的地下水控制深度及地下水利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溉定额一定的情况下,三种作物的地下水补水量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少,且地下水埋深1.5~2.0m时补水量最多。综合考虑节水控盐增产多重目标,小麦生育期的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1.5--2.0m,推荐溉定额为220m3/亩,地水利用量为26--147m3/亩;玉米生育期的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1.5—2.0m,推荐灌溉定额240m3/亩,地水利用量为181--251m3/亩;葵花生育期灌葵花生育期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2.0--2.5m,推荐灌溉定额为200m3/亩,地水利用量为288--378m3/亩。2、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河套灌区尝试推广的秋浇灌水新技术---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的覆膜时间、覆膜方式、灌水方式、灌水定额,节水、保温、保墒、增产效果等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节水、高效的秋浇灌水新技术、新方法,用于指导灌区灌溉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农民易接受,其技术亮点为节水、保墒、增温、增产、抑盐同步完成,在灌河套区和类似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典型缺水区适水型种植制度改革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基本背景
2 缺水区适水种植制度思路
3 适水种植制度与技术策略
    3.1 缩减冬小麦种植面积,降低熟制
    3.2 田间覆盖,集水保水
    3.3 选配适水型作物,转型质量化生产
        3.3.1 选配适水作物
        3.3.2 保证安全成苗率,提高补水生产技术
        3.3.3 由追求高产转为优质生产
        (1)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2)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开发优质环境产品。

(2)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1.2.1 调亏灌溉的生理机制
        1.2.2 调亏灌溉的增产机理
        1.2.3 调亏灌溉不同亏度的研究
        1.2.4 调亏灌溉不同生育阶段的研究
    1.3 国内外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
        2.2.2 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生长、块根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2.2.3 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水分生产函数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2 试验材料与设计方法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容重的测定
        2.4.2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2.4.3 试验桶本底流失量的测定
        2.4.4 甜菜耗水量的测定
        2.4.5 甜菜蒸散量的测定
        2.4.6 甜菜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2.5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选取
    2.6 数据处理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调亏灌溉对滴灌甜菜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1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
        3.1.2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耗水比例
        3.1.3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日耗水量
        3.1.4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蒸散量
        3.1.5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蒸散比例
        3.1.6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滴灌甜菜各生育阶段的日蒸散量
        3.1.7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滴灌甜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调亏灌溉处理对滴灌甜菜生长、块根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甜菜块根重、叶柄重、叶重及叶片数的影响
        3.2.2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甜菜产量、产糖量及含糖率的影响
        3.2.3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滴灌甜菜块根品质的影响
    3.3 甜菜Jensen模型的应用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耗水量特征
        4.1.2 水分利用效率
        4.1.3 水分生产函数
    4.2 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基于APSIM模拟模型的两种种植制度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两种种植制度的水分相关研究
        1.2.2 两种种植制度有关氮肥使用的相关研究
        1.2.3 两种种植制度经济效果的相关研究
        1.2.4 APSIM的简介及应用该模型的相关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背景
    2.2 数据来源及参数的确定
        2.2.1 气象数据
        2.2.2 管理模块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作物品种参数的确定
    2.3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2.4 模型参数调试及有效性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APSIM校准与验证
        3.1.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的校验
        3.1.2 春玉米一熟制的校验
    3.2 两种种植制度对气候因素的适应性
        3.2.1 气候要素年际变化特征
        3.2.2 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内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3.2.3 春玉米生长季内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3.3 河北平原不同播期玉米的气候适应性
        3.3.1 模型情景设置
        3.3.2 抽雄吐丝期温度分析
        3.3.3 抽雄吐丝期遇高温、低温及阴天降雨危害的风险概率
        3.3.4 1986 ~2015年7-10 月份玉米灌浆期温度分析
    3.4 两种种植制度对水分利用的适应性分析
        3.4.1 水分模型校验和情景设置
        3.4.2 水分管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模拟
        3.4.3 不同种植制度的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4.4 不同种植制度产量
    3.5 两种种植制度的氮素效率
        3.5.1 氮肥管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模拟
        3.5.2 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和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3.6 两种种植制度的经济效果
        3.6.1 2003 ~2014 年小麦、玉米的价格波动
        3.6.2 小麦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效果
        3.6.3 春玉米一熟制的经济效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两种种植制度的水分适应性
        4.1.2 两种种植制度氮肥的利用
        4.1.3 两种种植制度经济效果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4)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调控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氮素调控研究进展
        1.2.1 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现状
        1.2.2 氮素施用措施和新型肥料研究
        1.2.3 氮素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1.2.4 氮素调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1.2.5 氮素调控对作物生物效应的影响研究
        1.2.6 氮素调控综合效应评价方法及其研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氮素调控对粮田环境、生物和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2.1.3 田间管理及样品采集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粮田氮素调控综合效应评价
        2.2.1 建立评价指标
        2.2.2 确定隶属函数
        2.2.3 确定权重系数、计算综合指标值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调控对粮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1 第一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粮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3.1.2 第二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粮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3.1.3 氮素调控对粮田土壤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
        3.1.4 小结
    3.2 氮素调控对生物效应的影响
        3.2.1 氮素调控对作物生长发育与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氮素调控对氮素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3.2.3 氮素调控对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2.4 小结
    3.3 氮素调控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3.3.1 第一轮作周期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特征
        3.3.2 第二轮作周期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特征
        3.3.3 氮素调控对粮田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3.3.4 小结
    3.4 氮素调控对粮田经济效应的影响
        3.4.1 氮素调控对两茬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素调控对两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 氮素调控对第一轮作周期经济效益的影响
        3.4.4 氮素调控对第二轮作周期经济效益的影响
        3.4.5 小结
    3.5 粮田氮素调控综合效应评价
        3.5.1 玉米季氮素调控综合效应评价
        3.5.2 小麦季氮素调控综合效应评价
        3.5.3 小结
4 讨论
    4.1 氮素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4.2 氮素调控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4.3 氮素调控对生物效应的影响
    4.4 氮素调控模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的影响
    4.5 不同氮素调控模式的综合效应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5)低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节水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
        1.4.1 比叶重考察。
        1.4.2 群体结构调查。
        1.4.3成熟期考种与实产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比叶重的影响
    2.2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2.3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6)巢湖流域上游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点
        1.1.1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定义
        1.1.2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及特点
        1.1.3 国内外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2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方法及模型
        1.2.1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方法
        1.2.2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模型
    1.3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1.3.1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策略
        1.3.2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1.3.3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第二章 引言
    2.1 选题依据与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监测点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评价
        3.2.2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土样检测
        3.2.3 农田河流及厂区排水水质监测分析评价
    3.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3.2 分析质量控制
    3.4 样品测定与计算评价方法
        3.4.1 样品测定
        3.4.2 计算评价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计算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分析
        4.1.1 种植业面源污染分析
        4.1.2 养殖业面源污染分析
        4.1.3 人居面源污染分析
        4.1.4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分析
    4.2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土样检测分析与养分特征评价
        4.2.1 土壤养分特征评价
        4.2.2 环境友好措施推广
    4.3 农田河流厂区排水水质监测结果及环境风险分析
        4.3.1 农田和河流水质监测结果及环境风险分析
        4.3.2 现代牧业厂区排水水质监测结果及环境风险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7)大豆花期调亏灌溉与生物炭互作的节水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3.1 国内外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生物炭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
        2.3.2 大豆生物性状指标
        2.3.3 大豆耗水量测定
        2.3.4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影响
    3.2 大豆花期调亏灌溉对大豆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 大豆花期调亏灌溉对株高的影响
        3.2.2 花期调亏灌溉对茎粗的影响
        3.2.3 花期调亏灌溉对叶面积的影响
        3.2.4 花期调亏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2.5 讨论
        3.2.6 小结
    3.3 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条件下大豆的节水增产效应
        3.3.1 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株高影响
        3.3.2 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茎粗影响
        3.3.3 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叶面积影响
        3.3.4 生物炭与调亏灌溉互作对大豆的产量、经济系数及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3.3.5 讨论
        3.3.6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河北省小麦发展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小麦发展的途径
    1.1 推广节水品种
    1.2 应用节水技术
    1.3 南水北调工程与污水的再生利用
2 结语

(9)河北高产粮田控水节氮高效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产粮田的施肥现状与问题
        1.2.2 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1.2.3 根层调控对养分吸收、土壤氮素吸收和残留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根层调控挖掘作物高效利用土壤与肥料氮素的潜力
        2.2.2 农田节控水节氮高效管理模式的农户田间校验
        2.2.3 计算方法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层调控挖掘作物高效利用土壤与肥料氮素的潜力分析
        3.1.1 根层调控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3.1.2 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分布特征
        3.1.3 小麦生长期间 0-100cm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
        3.1.4 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根系分布特征
        3.1.5 土壤氮素表观平衡
        3.1.6 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
        3.1.7 节本增效分析
        3.1.8 藁城持续效应的小麦产量及构成
    3.2 农田控水节氮高效管理模式的农户田间校验
        3.2.1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分析
        3.2.2 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分析
        3.2.3 节本增效分析
    3.3 小麦控水节氮和玉米节氮高效管理技术规程
        3.3.1 技术要求
        3.3.2 整地播种
        3.3.3 施肥
        3.3.4 灌溉
        3.3.5 田间管理
        3.3.6 生产档案
4 讨论
    4.1 根层调控与作物产量
    4.2 根层调控与土壤中NO_3~--N残留
    4.3 控水减氮的综合效益分析
    4.4 河北省控水节氮潜力分析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学术论文、着作、标准
作者简介
致谢

(10)河套灌区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与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技术方案与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各种作物适宜的地下水控制深度及地下水利用量研究试验材料方法
        2.1.1 试验研究条件
        2.1.2 气象条件
        2.1.3 土壤质地
        2.1.4 试验处理设计
        2.1.5 供试作物品种
        2.1.6 施肥量设计
        2.1.7 灌水定额和水质
        2.1.8 试验观测内容
    2.2 小麦套种玉米模式下的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材料与方法
    2.3 小麦套种葵花和单种葵花的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材料与方法
3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的补水量分析
    3.1 小麦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补水量
        3.1.1 小麦日补水量分析
        3.1.2 小麦旬补水量分析
        3.1.3 小麦年补水量分析
    3.2 玉米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补水量
        3.2.1 玉米日补水量分析
        3.2.2 玉米旬补水量分析
        3.2.3 玉米年补水量分析
    3.3 葵花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补水量
        3.3.1 葵花日补水量分析
        3.3.2 葵花旬补水量分析
        3.3.3 葵花年补水量分析
    3.4 小结
4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的水盐动态分析
    4.1 土壤含水率的分析
        4.1.1 小麦土壤含水率的分析
        4.1.2 玉米土壤含水率的分析
        4.1.3 葵花土壤含水率的分析
    4.2 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分析
        4.2.1 小麦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4.2.2 玉米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4.2.3 葵花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4.3 小结
5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生长与产量影响分析
    5.1 小麦生育指标、产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分析
        5.1.1 小麦株高、叶面积变化规律
        5.1.2 小麦分蘖数规律
        5.1.3 小麦产量与生理指标分析
        5.1.4 小麦产量与补水量关系
        5.1.5 小麦补水量与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5.1.6 小麦水分生产函数
    5.2 玉米生育指标、产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分析
        5.2.1 玉米叶面积指数分析
        5.2.2 玉米株高分析
        5.2.3 玉米产量与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5.2.4 玉米产量与补水量关系分析
        5.2.5 玉米补水量与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5.2.6 玉米水分生产函数分析
    5.3 葵花生育指标、产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分析
        5.3.1 葵花叶面积指数分析
        5.3.2 葵花株高分析
        5.3.3 葵花产量及生理指标分析
        5.3.4 葵花产量与补水量关系分析
        5.3.5 葵花补水量与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5.3.6 葵花水分生产函数
    5.4 小结
6 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地下水利用量及灌溉制度
    6.1 小麦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地下水利用量
    6.2 玉米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地下水利用量
    6.3 葵花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地下水利用量
    6.4 成果小结
7 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7.1 小麦套种玉米的秋浇覆膜灌溉技术研究试验结果与分析
        7.1.1 秋浇覆膜膜内外地温对比
        7.1.2 秋浇覆膜不同时期膜内外土壤含水量对比
        7.1.3 秋浇覆膜地下水年内变化
        7.1.4 不同处理小麦生育期测定与考种结果
        7.1.5 玉米各处理产量和考种
        7.1.6 秋浇覆膜不同处理产量对比
        7.1.7 小结
    7.2 单种葵花和小麦套葵花秋浇覆膜灌溉技术研究试验结果与分析
        7.2.1 秋浇覆膜与无膜秋浇灌溉定额对比
        7.2.2 秋浇有膜无膜翌年春播种期土壤 5cm 深地温对比
        7.2.3 秋浇覆膜与无膜秋浇翌年春播期土壤水分对比
        7.2.4 秋浇覆膜与无膜秋浇不同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7.3 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有

四、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典型缺水区适水型种植制度改革的讨论[J]. 胡立峰,张继宗,张立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6)
  • [2]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D]. 唐利华.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基于APSIM模拟模型的两种种植制度的适应性研究[D]. 吕晴晴.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调控综合效应研究[D]. 王艳群.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低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节水性能比较[J]. 张胜全.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5)
  • [6]巢湖流域上游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D]. 武升.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7]大豆花期调亏灌溉与生物炭互作的节水增产效应[D]. 车艳朋.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8]河北省小麦发展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J]. 刘博,肖磊,班战军,陈莉.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9]河北高产粮田控水节氮高效管理技术研究[D]. 彭亚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10]河套灌区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与秋浇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D]. 张义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