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旅客OD矩阵计算模型及算法设计

铁路旅客OD矩阵计算模型及算法设计

一、铁路旅客OD矩阵推算模型及算法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路媛媛[1](2021)在《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路网效应开始显现,以此带来高速铁路客流持续增长,瓶颈区段对网络能力的限制作用愈发突出。从宏观层面实现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是网络化运营的根本保障,对提升网络通过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高速铁路复杂网络为背景,进行铁路乘客出行多路径选择与分配研究,着眼于瓶颈区段疏解与旅客服务能力提升,构建企业-乘客双准则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包括服务路径阻抗函数设计、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生成、瓶颈区段客流调整,为运输组织计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繁忙干线客流输送及能力利用情况,明确跨线列车大量开行是徐州东至蚌埠南区段成为能力瓶颈的主要原因,并对该瓶颈区段所在的京沪高铁与其他线路的衔接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内多线路并行和乘客多路径出行现状,以充分利用路网能力为目标,进行瓶颈区段跨线客流输送路径和输送模式研究,以期从宏观层面实现瓶颈区段能力疏解。(2)提出服务路径概念,搭建高速铁路服务网络。考虑铁路企业和乘客对服务路径选择的博弈关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量化跨线行为对线路能力损耗的跨线阻抗,构建包含运行边、换乘边和跨线边的双准则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以“小三角网络”剔除等作为路径生成的约束条件,建立复杂高速铁路网络下的合理服务路径选择模型。考虑服务路径生成的多约束性,设计基于Yen算法改进的两阶段算法,实现路径搜索和合理性检验。(3)为描述路网中多等级节点,搭建高速铁路双层混合网络,采用基于最短路原则的非集结客流归并方法,设计基于Dijkstra算法改进的“两端对比式算法”。以直达模式服务路径为标准进行瓶颈区段跨线客流选择,以最小阻抗服务路径为标准进行客流等级划分。构建基于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的随机用户均衡高速铁路客流分配模型,并分别将MSA算法与区段均衡性阻抗函数和增广拉格朗日乘子相结合,设计2种有容量约束的铁路客流分配算法。(4)以徐州东-蚌埠南段的能力疏解为目标,构建高速铁路案例网络,设计数据实验确定参数取值,分析服务路径备选集和客流分配结果合理性,验证模型和算法有效性,给出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方案和跨线客流调整的通用性建议。

鲜宸宇[2](2021)在《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正在不断增长,路网的拓扑结构日趋复杂,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一方面作为指挥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关键文件之一——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样也是影响铁路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为此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国铁路在运营当中经常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了确保突发情况下的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了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问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阐述开行方案的定义以及铁路路网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其一,界定了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分类等;其二,对旅客列车网络节点脆弱性的评价方法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将电网的脆弱性评估方法优化为铁路路网节点的脆弱性评估方法,进而得到了不同客运车站的节点的分类方法;其三,对旅客列车网络的节点之间列车开行原则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初始的基于节点脆弱性的开行方案编制原则。其次,详细分析了基于节点脆弱性的列车开行方案问题,并且在宏观条件下针对不同节点受到的影响作出不同的分析,然后基于脆弱性的节点分级,提出了不同种类的节点受到影响后采取的措施的具体方法。一方面针对节点脆弱性的列车开行方案问题,对其复杂性以及可行性作出了具体分析,为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设计论证了其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列车的起讫点、开行区段、开行对数、列车开行种类和列车的停站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从旅客列车的服务频次、旅客列车的运行区段划分、旅客列车停站种类以及开行对数这几个方面设计开行方案的方法。基于上述分析,针对脆弱性指标和列车服务频次对旅客列车的停站方案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列车开行方案制定的原则。以最小化节点的列车服务频率偏差和最大化脆弱性指标为目标,建立了基于脆弱性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详细讨论了模型变量、常数、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然后结合模型的特点,对传统遗传算法的编码方法和选择算子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具体步骤和程序框图。最后设计本文模型求解的方法和步骤,以某一旅客线路为例,利用提供的算法和模型优化开行方案,验证该模型的有效和算法效率,并对该算例的算法进行了有效性分析。通过对节点脆弱性的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可以找出铁路路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未来的铁路路网规划和改造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确保铁路路网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可达性和畅通性,同时还可为编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姜春阳[3](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逐年增加,为增强运输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障。旅客在选乘高铁列车时,对不同席别的需求有所差异,同时高铁票价的调整也会影响旅客出行的选择。一个合理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有利于提升旅客对运输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铁路运输部门高效完成旅客运输任务。列车票价的调整和编组内容的改变影响着需求的变化,在“按流开车”的基础上确定高速铁路列车的开行方案。目前列车开行方案符合大部分旅客的出行需求。但是,由于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使一部分旅客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旅客对票价和席别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席别和票价对旅客出行选择的影响,对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以铁路运输部门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考虑列车运输收益、列车的编组内容和票价等,建立了数学优化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列车开行方案、席别属性以及票价调整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和动态定价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根据列车开行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确定用Logit价格反应函数来描述票价与客流需求之间的关系。(2)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在采用灵活编组的条件下,建立了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席别利用率、列车编组辆数等为约束的优化模型,从而满足旅客对不同席别的出行需求。(3)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以固定价格的模型为基础,构造高铁票价不同区段的Logit价格反应函数,建立了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票价浮动限制、席别利用率、列车编组辆数等为约束的优化模型。(4)根据建立模型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并对算法中的关键步骤以及流程进行说明。最后以兰张铁路为例对本文设计的算法和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所得方案不仅能提高铁路运输收益,还能更好地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夏阳[4](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韩冰[5](2020)在《面向开行方案的铁路客运需求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完善,长距离铁路列车不断增多,夕发朝至动车组列车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由于铁路列车白天行车密度大,目前我国铁路通常在0:00-6:00内进行综合检修作业,这就和夕发朝至动车组列车的开行需求产生了矛盾,导致运力资源配置与客运需求不匹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夕发朝至动车组列车的OD客运需求展开研究,为提高列车开行方案对旅客出行需求的适应性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法。首先,根据出行运距划分客流,分别建立基于随机非线性效用函数的混合Logit模型和基于改进非线性效用函数的混合Logit模型,以最大化旅客群体的整体效用价值。根据极大模拟似然估计法,将两个Logit模型的似然函数分别作为目标函数来降低计算复杂度。同时在基于随机非线性效用函数的混合Logit模型中引入了两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即旅客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采用Metropolis-Hastings算法迭代求解每个随机变量的后验概率。然后,提出改进的启发式算法求解预测模型的待估参数和最优解,并与牛顿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的运行时间、收敛速度和迭代的最优结果进行实验的对比与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在各方面均最优。其次,建立列车停站方案与票额分配方案一体化模型,将客运需求预测结果作为该优化模型的输入数据,优化目标是覆盖更多的旅客需求,最大化旅客满意度和列车区间载客量,找出列车最优的停站方案和票额在各OD的最优配置。为了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降低计算复杂度,通过分析模型的结构特点提出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启发算法来求解该优化模型。最后,由于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条高铁线路,本文通过预测京沪通道上的夕发朝至动车组列车的客运需求,以此为基础来优化夕发朝至动车组列车的开行方案,并检验所提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与求解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高鹏展[6](2020)在《京邯通道沿线区域旅客出行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旅客出行行为分析有助于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合作,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对京邯通道内旅客出行行为分析,有助于通道内旅客选择更适合自身出行需求的出行方案,同时也有助于相关运输部门尤其是铁路运输部门了解通道内客流走向,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增加京广高速铁路和京广既有线的连接关系,进而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京邯通道内旅客出行行为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对交通运输方式分工、旅客客流特征、交通小区划分、旅客出行选择四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定义旅客出行行为包括旅客特征、旅客出行需求、旅客出行选择三部分,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通过问卷调查+理论模型形式,以京邯通道内划分的交通小区为研究对象,对通道内的旅客出行行为进行初步分析与深入分析。(2)介绍了京邯铁路通道概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RP调查和SP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合理设计了京邯通道沿线区域出行旅客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统计问卷数据结果,从旅客出行特征、旅客出行需求、旅客出行选择三方面对京邯通道旅客进行了特征分析,得到通道内出行旅客群体以公务和探亲访友为出行目的的中等收入的青壮年为主,在出行过程中关注出行方式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快速性、准时性及便捷性,同时得到旅客出行选择受收入水平、出行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3)从距离、时间、费用三方面对京邯通道内部连通性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查询,分别得到基于距离、时间、费用的京邯通道内部连通图,并在此基础上以京邯通道上各个车站为中心,以车站所在城市或地区为区域边界,考虑地区的行政区划、车站数量以及通道结构三个方面,将京邯通道沿线覆盖的5市9区划分为29个交通小区,结合京邯通道内部连通图与具体交通小区的划分,最终得到基于交通小区的京邯通道运输网络图。(4)构建了京邯通道交通小区径路选择优化模型,以Dijkstra算法为基础进行算法设计,在visual studio 2013中进行编程,得到距离最短路、时间最短路、费用最短路下交通小区旅客最优出行选择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最优出行径路下运输方式的分布。通过隶属度确定交通小区旅客主要出行车站。(5)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出行费用,提出广义出行费用概念,构建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模型,通过改变时间价值,得到不同时间价值下旅客的出行选择,并针对典型交通小区进行广义费用最短路的分析,得到具体的最优出行径路,为交通小区旅客出行选择提供参考。

杨雍彬[7](2020)在《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圈发展阶段。相比于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定位于都市圈通勤运输的市郊铁路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与客流定位相匹配的运营组织方法,难以有效地承担起全域通勤功能。结合国内外主要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营经验,研究与长距离通勤需求相匹配的列车开行方案,作为市郊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的核心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其快速通勤作用、构建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市郊铁路服务都市圈长距离通勤的定位和客流需求的时空特性,提出应基于公交化运营方式优化列车停站,以满足市郊乘客便捷化、快速化的出行需求。描述了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的组织形式以及衍生的乘客混合出行方式,针对不同都市圈形态的需求分布,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单核心城市的分区域停站列车、以及多核心城市的多等级停站列车运营优化方法,完善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理论。具体内容包括:(1)对于乘客高度向心出行的单核心都市圈市郊铁路,首先根据乘客交换情况确定市郊客流区段,并以分区节点作为决策变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多个线路区域,求解各区域至中心城区的“多对多”运输方案。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HGA算法,在S市Q线的案例中取得了8.6%的综合成本节省。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优化方法在乘客交换系数较低的线路中优势明显,优化效果受线路、车辆等设备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客流强度继续增长时,应对线路进行扩能改造或调整分区方案。(2)随着郊区化进程的推进,都市圈形态向多核心演化,市郊铁路各站客流乘降强度出现分级化。提出基于公交化运营方式开行多种停站等级的市郊列车,为不同强度的客流提供差异化的速度和服务频率。指出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运力资源分配矛盾是运营优化的关键问题,为此建立了列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并分别设计PSO-GA和MSA算法求解。通过案例对比,验证了该方案相比三种常见运营方案分别具有1.5%、2.4%和5.6%的综合成本节省。同时证明,使用混合候车模式描述公交化运营方式下的市郊乘客出行行为,对于准确评估乘客出行成本、优化运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图40幅,表14个,参考文献68篇。

刘岩松[8](2020)在《衔接铁路客运枢纽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城市提供对外交通联系的场所。铁路客运枢纽城市侧公共交通的衔接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效率。因此,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间的衔接协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枢纽站内聚集人数、旅客换乘效率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运营水平。为此,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数学模型,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乘客抵达公共交通站点(包括地面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非均衡发车模式对衔接铁路客运枢纽的地面公交发车时刻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铁路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关系分析。通过对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分类以及公共交通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枢纽站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和公共交通在枢纽站内的功能定位;根据铁路到达客流特征分析,得出该类客流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并进一步结合到达乘客换乘公共交通的走行过程,推导了换乘客流到达各公共交通站点的时间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客流分布规律,探讨了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间的运能协调与时间协调。(2)地面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的构建。在对地面公交发车时刻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考虑了非铁路换乘客流和车辆能力限制的情况,构建了以最小化乘客等待时间和运能匹配度与理想值差值的绝对值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征,设计了“穷举迭代+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3)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的构建。在对列车运行图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枢纽站的客流分布情况,还考虑了沿线其他站点的时变客流需求。构建了乘客等待时间和乘客额外感知时间函数,并结合企业运营成本和运能匹配度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4)案例分析。以北京西站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将均衡发车模式作为初始方案与非均衡发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均衡发车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与铁路的衔接协调性,使企业与乘客达到双赢的局面。并且,相较于高峰时段,平峰时段有更好的优化效果,其原因在于:优化幅度不仅受发车数量、客流不均衡程度的影响,还与枢纽站客流占全线客流的比例有关,枢纽站客流占比越小优化幅度越小。因而,地面公交与城轨的乘客等待时间优化幅度均在(12:30-13:30)达到最大值35.7%和4.3%。除此之外,优化方案还有效减少了留乘人数和站台聚集人数,提升了运能匹配度和车辆/列车满载率均衡性。同时,通过对枢纽站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出随着运营部门对枢纽站的重视程度加大,枢纽站乘客的等待时间将逐渐减少,但需要以牺牲其他车站乘客的等待时间为代价。

赵汗青[9](2020)在《基于客流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八纵八横”高铁路网建设规划的提出,促进了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发展高速铁路服务事业、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不仅需要完备的设施设备,同样要有高效、科学的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方式。列车停站方案和列车运行图是高铁运输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二者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列车运行图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对提升旅客服务水平,提高铁路运输组织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该现实问题,完成了以下工作:(1)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的相关内容梳理与互反馈关系分析。本文阐述了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的基础概念、基本要素、常用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分析了列车停站方案与列车运行图分层优化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协同优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复杂性,为后续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的协同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模型的建立。本文借助时空网络图分析客流和车流的关系,并构建协同优化模型,实现在满足客流守恒、安全间隔时间、列车始发时间、列车停站时间、车站服务频率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节省旅客总旅行时间的目标。最后设计小型算例,用GAMS软件求解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3)适用于模型的优化算法设计。分析本文所构建模型的特点和难点,参考各类算法的运算特征,设计了组合式优化算法。迭代过程中,首先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解决列车运行图问题,其次利用容量约束-增量加载方法实现客流的最优分配,并运用此算法求解上述小型算例,能够快速地得到较好的结果。(4)实际案例分析与优化。本文梳理了京沪高速铁路真实路网的相关数据,对其客流特征、开行列车情况和车站服务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案例求解,得到了相对更优的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可以实现协同优化的思想,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图54幅,表37个,参考文献63篇。

吕天翔[10](2020)在《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铁网络建设速度加快,高铁列车开行总频次提高,区域的可达性得到很大提升。可达性不仅与物理网络结构相关,更与服务网络关系密切,用可达性作为反映旅客出行方便程度的指标,可以直接反映旅客实际体验的运输产品质量,以该指标为基础对开行方案进行优化能直观体现实际效用。研究可达性评价方法,并基于可达性优化开行方案对指导高铁运营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构建了基于服务的可达性指数,对高铁可达性与旅客需求可达性匹配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服务的可达性指数。通过分析可达性基础理论、高铁服务网络特征及旅客出行感知特征,明确了可达性指标的组成要素和高铁可达性的概念。通过度量方法比选,选取潜力模型法从可行径路的数量、可行径路的质量以及站点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的可达性指数,据此建立了高速铁路“站-线-区-网”可达性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开行方案对可达性的影响机制。(2)高铁可达性与旅客需求可达性匹配程度的评估。根据站点对间的客流特征,基于构建的可达性指标,确定了旅客需求可达性的计算方法。根据高铁可达性与旅客需求可达性匹配程度的实质,从数量匹配度、质量匹配度和可达性指数偏离度三方面对可达性匹配程度进行评估。为方便分析决策,本文在站点层面和线网层面构建了同一度决策矩阵。(3)构建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在分析开行方案优化的内容、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以线网可达性指数偏离度最小和列车运营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高铁开行方案优化模型。(4)算法求解及案例分析。考虑到优化模型多目标的特征,采用带有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基于可达性匹配程度的优化策略进行算法设计。最后以京沪高铁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开行方案下站点的可达性和可达性匹配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二、铁路旅客OD矩阵推算模型及算法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旅客OD矩阵推算模型及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分析
        1.2.1 城市交通流分配研究
        1.2.2 铁路客流分配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客流输送情况分析
    2.1 繁忙干线客流输送现状
        2.1.1 京沪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1.2 京广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1.3 沪汉蓉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2 京沪高铁线路衔接情况分析
        2.2.1 线路结构衔接分析
        2.2.2 运输组织模式衔接分析
    2.3 瓶颈区段形成及疏解思路分析
        2.3.1 瓶颈区段形成机理分析
        2.3.2 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思路提出
    2.4 本章小结
3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构建
    3.1 服务路径选择相关理论
        3.1.1 换乘模式特点及开行条件
        3.1.2 直达模式特点及开行条件
        3.1.3 乘客出行选择流程
    3.2 高速铁路换乘网络构建
        3.2.1 服务路径定义及构建
        3.2.2 高速铁路服务网络构建
    3.3 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构建
        3.3.1 运行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2 换乘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3 跨线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4 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构建
    3.4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构建模型及算法
        3.4.1 合理服务路径约束条件
        3.4.2 传统K路径搜索算法选择与改进
        3.4.3 合理服务路径生成两阶段算法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
    4.1 高速铁路双层混合网络构建
        4.1.1 基于瓶颈区段的节点划分
        4.1.2 基于节点等级划分的双层混合网络构建
    4.2 基于瓶颈区段的跨线客流选择与划分
        4.2.1 跨线客流选择方法设计
        4.2.2 跨线客流重要度划分方法设计
        4.2.3 跨线客流选择与划分算法设计
    4.3 非集结客流归并方法与算法设计
        4.3.1 客流归并原则分析
        4.3.2 不同类型客流归并方法设计
        4.3.3 基于Dijkstra改进的客流归并算法设计
    4.4 基于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的跨线客流分配
        4.4.1 随机效用理论分析
        4.4.2 考虑容量限制的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
        4.4.3 基于区段均衡性阻抗函数的算法设计
        4.4.4 增广拉格朗日乘子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数据准备
        5.1.1 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简化原则
        5.1.2 双层高速铁路网络构建
    5.2 参数取值分析
        5.2.1 跨线客流选择参数
        5.2.2 服务路径选择参数
        5.2.3 Logit客流分配参数
    5.3 结果分析
        5.3.1 瓶颈区段跨线客流选择结果分析
        5.3.2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分析
        5.3.3 客流集结与分配结果分析
    5.4 瓶颈区段跨线客流输送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列车开行与区段占用情况统计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分析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2.1.1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
        2.1.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主要内容
        2.1.3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原则
        2.1.4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旅客列车网络车站节点脆弱性
        2.2.1 旅客列车网络车站节点脆弱性概念
        2.2.2 旅客列车网络车站节点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2.2.3 旅客列车网络车站节点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2.2.4 旅客列车网络车站节点之间列车开行原则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问题分析
    3.1 正常条件下的开行方案
    3.2 不同种类的节点受到影响后的开行方案
    3.3 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可行性分析
        3.3.1 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问题复杂性
        3.3.2 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问题可行性
    3.4 旅客列车的服务频次
        3.4.1 车站日均列车服务频次
        3.4.2 车站日均列车服务频次与客流的关系
    3.5 旅客列车的运行区段划分
        3.5.1 列车始发、终到站的确定
        3.5.2 列车运行径路的安排
    3.6 旅客列车停站种类以及开行对数的确定
        3.6.1 列车停站方案种类安排
        3.6.2 开行对数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停站方案的设计
    4.1 旅客列车停站方案设计
        4.1.1 停站方案的优化模型中基本的假设
        4.1.2 停站方案的优化模型中参数设定及说明
        4.1.3 停站方案的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
        4.1.4 停站方案的优化模型中约束条件
        4.1.5 列车停站方案模型分析与优化
    4.2 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的算法
        4.2.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4.2.2 遗传算法设计
        4.2.3 改进遗传算法的流程图
    4.3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自构造路网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5.2 自构造路网节点分级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计算各个车站的脆弱性
        5.2.3 最终分级结果
    5.3 相关数据准备
        5.3.1 待调整列车信息
        5.3.2 OD列车服务频次
        5.3.3 车站日均列车服务频次目标值的确定
        5.3.4 模型的求解
    5.4 结果分析
        5.4.1 日均列车服务频次与目标值的偏差分析
        5.4.2 优化后的开行方案中脆弱性指标分析
        5.4.3 优化后的开行方案中列车停站分析
        5.4.4 不同开行方案优化后的列车停站分析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京沪高铁上行方向OD列车服务频次
附录B 京沪高铁上行方向列车停站方案(优化前)
附录C 京沪高铁上行方向列车停站方案(优化后)
附录D 京沪高铁的列车平均上座率
附录E 列车停站方案核心代码

(3)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2 列车席别属性分析
        1.2.3 列车票价调整分析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相关问题的分析
    2.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基本理论
        2.1.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2.1.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2.1.3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
    2.2 我国高铁票价体系分析
        2.2.1 我国高铁客票定价机制
        2.2.2 我国高铁多元化客票体系分析
    2.3 动态定价基本理论
        2.3.1 动态定价概述
        2.3.2 我国高铁应用动态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2.3.3 价格反应函数
    2.4 遗传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3.1 问题分析
        3.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3.1.2 参数及变量
    3.2 数学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算法设计
        3.3.1 关键步骤
        3.3.2 算法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4.1 问题分析
        4.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1.2 参数及变量
    4.2 数学模型
        4.2.1 Logit价格反应函数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算法设计
        4.3.1 关键步骤
        4.3.2 算法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参数设置
    5.3 模型求解
        5.3.1 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5.3.2 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论文的主要结论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2.4.2 装卸线不挂网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2.5.1 箱型选择分析
        2.5.2 装卸设备配置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2.6.2 发展策略
        2.6.3 经济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3.2.1 基本内容
        3.2.2 箱流预测
        3.2.3 列车开行方案
        3.2.4 列车运行图
        3.2.5 车底运用计划
        3.2.6 日常工作计划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3.7 本章小节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编制流程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2.3 求解算法
        4.2.4 案例分析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4.3.2 方法特点描述
        4.3.3 案例分析
    4.4 方案评价
        4.4.1 评价指标设置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5.2.2 优化模型
    5.3 案例分析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附录B OD箱流数据
附录C 区段里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面向开行方案的铁路客运需求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运需求预测技术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技术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理论基础
    2.1 混合Logit模型
    2.2 模型求解算法
        2.2.1 蚁群算法
        2.2.2 模拟退火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客运需求预测技术与算法设计
    3.1 问题描述
    3.2 RNUF-MXL预测模型构建
        3.2.1 符号说明
        3.2.2 RNUF-MXL预测模型
    3.3 INUF-MXL预测模型构建
        3.3.1 符号说明
        3.3.2 INUF-MXL预测模型
    3.4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3.4.1 Metropolis-Hastings算法
        3.4.2 改进模拟退火算法
    3.5 本章小结
4 开行方案优化技术与算法设计
    4.1 优化模型构建
        4.1.1 符号说明与模型假设
        4.1.2 SPTA-IOM优化模型
    4.2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4.2.1 时间复杂度
        4.2.2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启发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设计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和数据准备
        5.1.1 实验环境
        5.1.2 预测模型的相关数据
        5.1.3 优化模型的相关数据
    5.2 模型结果分析
        5.2.1 RNUF-MXL预测模型结果
        5.2.2 INUF-MXL预测模型结果
        5.2.3 优化模型结果和灵敏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值实验的部分数据准备和部分运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京邯通道沿线区域旅客出行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运输方式分工研究现状
        1.2.2 客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交通小区划分研究现状
        1.2.4 旅客出行选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问卷的京邯通道旅客特征分析
    2.1 京邯通道概况
        2.1.1 京邯通道高速线路概况
        2.1.2 京邯通道普速线路概况
    2.2 问卷调查设计
        2.2.1 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2.2.2 问卷调查设计方案
        2.2.3 问卷调查实施方案
    2.3 基于问卷结果的京邯通道沿线区域旅客特征分析
        2.3.1 旅客出行特征
        2.3.2 旅客出行需求
        2.3.3 旅客出行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通小区的京邯通道运输网络图构建
    3.1 京邯通道内部连通图的构建
        3.1.1 连通准则
        3.1.2 京邯通道内部连通图
    3.2 京邯通道沿线区域交通小区划分
        3.2.1 交通小区划分思路
        3.2.2 交通小区划分范围和规模
        3.2.3 交通小区划分影响因素
        3.2.4 京邯通道沿线区域交通小区划分流程及方案
    3.3 基于交通小区的京邯通道运输网络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邯通道交通小区出行径路选择优化
    4.1 径路选择优化模型
        4.1.1 符号定义
        4.1.2 目标函数
        4.1.3 约束条件
        4.1.4 径路选择优化模型构建
    4.2 模型算法设计
    4.3 算法运行结果及分析
        4.3.1 距离最短路下出行径路的选择
        4.3.2 时间最短路下出行径路的选择
        4.3.3 费用最短路下出行径路的选择
        4.3.4 最优出行径路下运输方式的分布
        4.3.5 最优出行径路深度挖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邯通道交通小区旅客出行行为分析
    5.1 广义费用最短路模型的构建
    5.2 基于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的不同时间价值旅客出行选择分析
        5.2.1 时间价值0.23元/min的旅客出行选择分析
        5.2.2 时间价值0.48元/min下旅客出行选择分析
        5.2.3 时间价值0.94元/min下旅客出行选择分析
        5.2.4 不同时间价值下京邯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比较
    5.3 典型交通小区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1 交通小区D_(1)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2 交通小区D_(10)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3 交通小区D_(11)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4 交通小区D_(16)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5 交通小区D_(17)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6 交通小区D_(23)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7 交通小区D_(24)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8 交通小区D_(27)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9 交通小区D_(28)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3.10 交通小区D_(29)广义出行费用最短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7)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郊铁路运营组织模式
        1.2.2 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市郊通勤需求和供给特征分析
    2.1 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营定位
    2.2 市郊通勤客流需求分析
        2.2.1 通勤需求分布特征
        2.2.2 通勤出行时间特征
        2.2.3 通勤出行空间特征
    2.3 市郊铁路运营特性分析
        2.3.1 市郊铁路运营服务要求
        2.3.2 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方式
        2.3.3 市郊铁路停站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分区域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3.1 分区域运输问题背景
    3.2 分区域运营建模基础
        3.2.1 研究假设
        3.2.2 模型描述
        3.2.3 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3.3 分区运营停站模型构建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HGA算法设计
        3.4.1 算法分析
        3.4.2 HGA算法步骤
    3.5 案例分析
        3.5.1 基础资料准备
        3.5.2 求解结果分析
        3.5.3 灵敏度分析
        3.5.4 线路扩能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多等级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多等级运输问题背景
    4.2 多等级列车建模基础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描述
        4.2.3 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4.3 列车停站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4.3.1 双层规划介绍
        4.3.2 上层规划模型
        4.3.3 下层规划模型
    4.4 嵌套算法设计
        4.4.1 PSO-GA主算法
        4.4.2 MSA配流算法
    4.5 案例分析
        4.5.1 基础资料准备
        4.5.2 求解结果分析
        4.5.3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SO-GA算法 MATLAB 程序代码(部分)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衔接铁路客运枢纽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研究综述
        1.2.2 公交发车时刻表研究综述
        1.2.3 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综述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关系分析
    2.1 铁路客运枢纽概述
        2.1.1 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
        2.1.2 铁路客运枢纽的分类
        2.1.3 衔接铁路客运枢纽的城市公共交通特点分析
    2.2 铁路到达客流换乘公共交通的时间特征分析
        2.2.1 铁路到达客流特征分析
        2.2.2 换乘设施分析
        2.2.3 衔接铁路枢纽的公交站点到站客流分析
        2.2.4 衔接铁路枢纽的城轨车站到站客流分析
    2.3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协调性分析
        2.3.1 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能协调分析
        2.3.2 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时间协调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铁路客流到达规律的地面公交发车时刻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3.2.1 模型假设
        3.2.2 变量定义及说明
    3.3 地面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算法设计
        3.4.1 求解思路
        3.4.2 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铁路客流到达规律的城轨列车运行图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4.2.1 模型假设
        4.2.2 变量定义及说明
    4.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研究时段选择
    5.3 基础数据设定
    5.4 地面公交发车时刻优化
        5.4.1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2 发车数量影响分析
    5.5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
        5.5.1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2 列车开行次数影响分析
        5.5.3 枢纽站权重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客流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现状
        1.2.2 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现状
        1.2.3 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列车停站方案与列车运行图相关基础内容
    2.1 列车停站方案基础内容
        2.1.1 列车停站方案的定义与编制内容
        2.1.2 列车停站方案的优化目标
        2.1.3 列车停站方案的常用约束
    2.2 列车运行图基础内容
        2.2.1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
        2.2.2 列车运行图的优化目标
        2.2.3 列车运行图的常用约束
    2.3 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客流的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模型
    3.1 基于时空网的问题描述
    3.2 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模型描述
    3.3 模型假设及符号定义
    3.4 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模型构建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模型验证
        3.5.1 算例设计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协同优化模型求解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
    4.1 模型及算法适应性分析
        4.1.1 模型分析
        4.1.2 算法适应性分析
        4.1.3 粒子群算法基本思想
    4.2 组合式优化算法设计
        4.2.1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主算法设计
        4.2.2 基于容量限制-增量加载客流分配算法
    4.3 算法程序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验证
    5.1 京沪高速铁路介绍
        5.1.1 京沪高速铁路概况
        5.1.2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
        5.1.3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
    5.2 基础数据
    5.3 优化结果及分析
        5.3.1 列车停站方案与列车运行图模型优化结果
        5.3.2 协同优化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内容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GAMS程序代码
附录B 列车停站方案
附录C 列车时刻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达性研究
        1.2.2 开行方案模型及算法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高铁开行方案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分析
    2.1 可达性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分析
        2.1.1 可达性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2.1.2 可达性的度量方法
    2.2 基于服务的可达性指数
        2.2.1 指标构建思路
        2.2.2 可达性的数量指标
        2.2.3 可达性的质量指标
        2.2.4 可达性的区位指标
        2.2.5 基于服务的站点对间可达性指数
    2.3 高速铁路“站-线-区-网”可达性计算模型构建
        2.3.1 高铁站点可达性
        2.3.2 高铁线路可达性
        2.3.3 高铁区域可达性
        2.3.4 高铁网络可达性
    2.4 开行方案对高铁可达性影响机制的分析
        2.4.1 开行方案各要素对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2.4.2 影响机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高铁可达性与旅客出行需求可达性的匹配程度分析
    3.1 站点对间旅客需求可达性的计算
        3.1.1 客流分析
        3.1.2 旅客出行需求可达性
    3.2 高铁可达性与旅客出行需求可达性匹配程度的分析
        3.2.1 匹配关系分析
        3.2.2 站点对的数量匹配度
        3.2.3 站点对的质量匹配度
        3.2.4 站点对的可达性指数偏离度
    3.3 可达性匹配程度决策矩阵的构建
        3.3.1 站点层面可达性匹配关系
        3.3.2 线网层面可达性匹配关系
        3.3.3 同一度决策矩阵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达性的高铁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及算法
    4.1 高铁开行方案优化调整概述
        4.1.1 高铁开行方案优化的内容
        4.1.2 高铁开行方案优化的原则
        4.1.3 高铁开行方案优化的影响因素
    4.2 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构建
        4.2.1 优化策略
        4.2.2 假设条件
        4.2.3 参数说明
        4.2.4 目标函数
        4.2.5 约束条件
        4.2.6 模型构建
    4.3 算法求解
        4.3.1 求解原理
        4.3.2 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京沪高铁旅客需求可达性分析
        5.1.1 考虑客流需求的车站等级分析
        5.1.2 旅客需求可达性
    5.2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的求解
        5.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5.2.2 模型求解
    5.3 开行方案的对比评价
        5.3.1 可达性的对比评价
        5.3.2 可达性匹配程度的对比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路旅客OD矩阵推算模型及算法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D]. 路媛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节点脆弱性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D]. 鲜宸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D]. 姜春阳.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面向开行方案的铁路客运需求预测技术研究[D]. 韩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京邯通道沿线区域旅客出行行为研究[D]. 高鹏展.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杨雍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衔接铁路客运枢纽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优化研究[D]. 刘岩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客流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D]. 赵汗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可达性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调整研究[D]. 吕天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铁路旅客OD矩阵计算模型及算法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