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

一、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1](2020)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陈丽霞[2](2020)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相关病例,探索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的异同点。研究意义通过对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为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以《证素辨证学》制定证素症状为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中对于各症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常见症状,对两种疾病提炼症状要点,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00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6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肺、脾、心神、筋骨、胃;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痰、湿、阴虚、动风、血瘀、血虚、热;共十四种高频证素。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肾、肺、心神、脾;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阴虚、痰、湿、动风、血虚、血瘀、气虚、阳虚;共十四种高频证素。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这两个证素大于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其余证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将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性证素分为虚、实两类,其中合并高血压组实性证素共出现160次(72.73%),虚性证素60次(27.27%);合并糖尿病组实性证素共出现86次(60.14%),虚性证素67次(39.86%)。两组患者实性证素比例均大于虚性证素。结论(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两组患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且以实为主。病位证素分布中均以肝为首位,病性证素痰、湿、动风、血瘀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平肝息风、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治法的应用。(2)通过提取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证素,发现两组证素分布总体略有差异。其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两个证素多于合并高血压组,提示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在袪邪的基础上加强培本固元,滋养肾阴。

陈雨琪[3](2020)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影像学特点,探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CMBs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及影像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自2018.11.01至2019.11.01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有CMBs因素并行头颅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经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确诊CMBs患者96例,共有1254个CMBs病灶,所有患者均为藏族。患者影像资料经作者本人、1名副主任医师及1名主任医师协商一致。分析CMBs在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上的信号特征,根据发病位置将CMBs分为:皮层-皮层下区(A区)、丘脑-基底节区(B区)及幕下区(C区),对CMBs的好发部位、个数及病灶大小进行记录,探讨CMBs严重程度与常见并发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有序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采用Goodman-Kruskal Gamma方法(简称Gamma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审查编号是ME-TBHP-19-17。结果:(1)CMBs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小于1cm的均匀信号或同心圆状混杂信号。(2)目前搜集病例共246例,其中CMBs患者96例,所收集的CMBs患者常伴发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部分患者合并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246例中有高血压患者71例,其中36例有CMBs;246例中有腔隙性脑梗死66例,其中28例有CMBs;246例中有CMS 37例,其中19例有CMBs;96例CMBs患者共有CMBs病灶1254个。(3)对常规MRI和SWI序列检出CMBs阳性率进行了比较,发现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各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分别为T1WI(T1 weighted imaging,T1加权成像):13.2%、T2WI(T2weighted imaging,T2加权成像):16.7%、T2 Flair(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液体衰减反转恢复):19.5%、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扩散加权成像):33.3%、SWI:100%。(4)对CMBs的好发部位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CMBs的分布情况:丘脑-基底节区共73例599个病灶,皮层-皮层下区共64例502个病灶,幕下区共37例153个病灶。(5)对CMBs不同信号病灶大小进行了统计,共有1020个均匀信号病灶、234个混杂信号病灶,混杂信号较常出现于病灶较大者。(6)对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患者CMBs病灶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36例高血压患者共有626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228个,大脑深部311个,幕下区87个;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有276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110个,大脑深部129个,幕下区37个;19例CMS患者共有165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97个,大脑深部54个,幕下区14个。(7)对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各级间CMBs检出率进行比较,高血压组χ2值:11.506,P值:0.010;腔隙性脑梗死组χ2值:8.340,P值:0.042;CMS组χ2值:8.574,P值:0.032。(8)对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进行分析,高血压组Gamma系数:0.355,P值:0.002<0.01;腔隙性脑梗死组Gamma系数:0.144,P值:0.228;CMS Gamma系数:0.276,P值:0.064。结论:(1)进一步证实了SWI序列对CMBs诊断的优势。(2)CMBs好发于丘脑-基底节区及皮层-皮层下区,较少发生于幕下区。(3)CMBs病灶均匀信号数量明显大于混杂信号,混杂信号较常出现于病灶较大者。(4)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病灶都好发于大脑深部区,较少出现在幕下区,CMS患者CMBs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区。(5)对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高血压分级与CMBs分级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与CMBs分级间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欢[4](2020)在《腔隙性脑梗在口腔颌面部临床症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口腔颌面部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的患者来口腔科就诊,患者在尚未确诊之前,仅仅因为其在口腔颌面部有部分临床表现,而首选口腔科就诊。其中腔隙性脑梗患者来口腔科就诊占很大一部分。口腔科医生往往在排除口腔常见疾病之后,将该病与其他尚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疾病相混淆,而无法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讨论腔隙性脑梗患者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感觉障碍,探讨口腔颌面部感觉障碍与腔隙性脑梗的相关性,研究在排除可明确诊断的口腔常见疾病后,未做出明确诊断的疾病中,腔隙性脑梗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每周一专家门诊就诊,摄头颅CT的患者106例。106例患者均经同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接诊,通过问诊、临床检查、鉴别诊断,排除口腔科专科疾病,不能明确诊断后摄头颅CT,统计CT辅助诊断结果为腔隙性脑梗患者与非腔隙性脑梗患者,同时调查此人群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研究口腔颌面部感觉障碍与腔隙性脑梗的相关性。结果:(1)106例纳入标准的患者中,确诊为腔梗者4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病率为40.57%,高于全国基本水平。(2)腔梗患者多见于老年人,腔梗组平均年龄(68.84±7.89)大于非腔梗组平均年龄(53.32±7.28),且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加,腔梗患病率也随之增加。(3)腔梗组男性患者占比(23.3%)大于非腔梗组男性患者占比(17.5%),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腔梗患病率(53.1%)大于对照组腔梗患病率(21.4%),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高血压。(6)CT发现腔隙性脑梗多见于放射冠区和基底节区。结论:本次106例研究对象中,腔隙性脑梗的患病率为40.57%,明显高于全国基本水平;腔隙性脑梗患者与非腔隙性脑梗患者年龄差异极为显着(P<0.01),提示腔隙性脑梗患者年龄高于非腔隙性患者;腔隙性脑梗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大于非腔隙性脑梗患者,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无法证明腔隙性脑梗患者多见于男性;感觉障碍的患者腔梗患病率明显大于非感觉障碍的患者腔梗患病率,二者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腔颌面部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患腔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造成腔隙性脑梗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说明年龄和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有密切联系;腔隙性脑梗的病灶部位多见于放射冠区和基底节区,这些部位更易造成脑组织缺血,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发生。

李威[5](2020)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孤立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及Org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rials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病因诊断的差异。探讨CISS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及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探讨LAA型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旨在为SSI患者病因分型方式及针对病因的二级预防模式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8月2019年1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50例。收集入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收集实验室检查数据,完善常规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对入组的SSI患者根据TOAST分型和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方法对SSI病因诊断的差异;同时对比CISS分型标准中两种主要亚型LAA型与PAD型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差异。分析LAA型患者EN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CISS与TOAST分型比较:入组的SSI患者,按TOAST分型标准,小动脉闭塞型占比最高(Small-Artery Occlusion,SAO)67例(44.7%),后依次为:LAA型60例(40.0%),不明原因型(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19例(12.7%)、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3例(2.0%),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SODC)1例(0.7%)。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LAA型占比最高84例(56.0%),后依次为:PAD型57例(38.0%),其他病因型(Other Etiologies,OE)4例(2.7%),病因未明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3例(2.0%),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型2例(1.3%)。Kappa检验提示TOAST分型与CISS分型各亚型之间的一致性存在差异。与TOAST分型相比,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增加了LAA型的病人数目(相对增加40.0%,P=0.006);此外,CISS分型减少了PAD型、UE型中病人例数(分别是相对减少了14.9%,P=0.241;相对减少84.2%,P<0.001)。(2)LAA型与PAD型危险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对SSI患者使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对比分型中比例最多的LAA型和PAD型两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发现,单因素分析中,LAA型患者年龄(P=0.013)、吸烟患者比例(P=0.041)、高血压患者比例(P=0.020)均高于PAD型患者。两种亚型的临床预后对比分析发现,与PAD型相比,LAA型患者更易出现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P=0.029),两种亚型患者的3月临床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LAA型患者EN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将LAA型SSI患者分为临床进展组(END组)和非进展组(非END组),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差异,单因素分析发现,END组患者既往脑卒中患者比例(P=0.019)、糖化血红蛋白(P=0.025)及脂蛋白(a)(P=0.035)水平均高于非END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化血红蛋白(P=0.042)和脂蛋白(a)(P=0.038)是LAA型SSI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OAST与CISS分型相比,各亚型一致性存在差异。SSI患者基于HRMRI的CISS分型与TOAST分型相比,增加了分型为LAA型患者例数,减少了分型为UE型患者例数。明确了患者的病因分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卒中治疗方案及二级预防策略。(2)CISS病因分型中SSI患者LAA及PAD型的患者比例最高,两种亚型危险因素分析提示LAA型患者年龄(P=0.013)、吸烟者比例(P=0.041)、高血压患病率(P=0.020)、均高于PAD型SSI患者。(3)与PAD型患者相比,LAA型患者更易出现END。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可能是LAA型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郭金[6](2018)在《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促进该疾病诊疗水平提升。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综合分析疾病特点、起病因素、治疗和转归。结果 60例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年龄6189岁,全部为首次精神行为异常,其中93.3%患者合并高血压,3.3%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13.3%患者合并高血脂症,通过改善脑供血药物+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疾病症状显着改善,精神障碍症状得到控制。结论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发生率逐渐增加,临床中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王玉琴[7](2011)在《3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raction, L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回顾性总结分析,来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发病特点和因素、症状学特征、定位诊断、超声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预后,进一步增强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全面认知,从而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脑病脑病一科住院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检查确诊,从年龄、性别等发病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危险因素,症状学,超声、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30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98±10.17岁,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为高危因素,MRI结果显示多发病灶居多,病灶多分布在底节区、小脑、脑干、丘脑等部位,临床类型以无症状型居多,有症状者主诉以头晕最多,颈部血管超声显示92%存在斑块,供血不足则以右侧椎动脉明显。结论:3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60岁以上男性居多,吸烟对其可能有影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对其发生影响很大,MRI上以多发病灶为主,主要集中在基底节等部位,颈部多有斑块存在,故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上,除注意生活和饮食习惯外,监测和管理好血压血糖尤为重要,并做好门诊及住院患者的随访登记,适时予以干预。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王溥[9](2017)在《探析CT与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CT与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检查,而后对不同部位的病灶数目进行比较。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到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的检查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灶数目的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的效率更高,准确率也比较高,因此,临床上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最佳的检查方式。

王双艳[10](2016)在《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70岁以上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和/或腔隙灶(lacunar infarction,LI和/或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与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MAU)的相关性。2、研究70岁以上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共237例(男性184例,女性53例),年龄7094岁(83.92±5.32岁)。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以及血色素、空腹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彩超、头颅MRI等结果。(1)根据头颅MRI改变,分为无腔隙灶组即无腔梗组、有腔隙灶组即有腔梗组。(2)根据头颅MRI改变并参照Fazekas量表评分分为WMH低分组和WMH高分组。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切入点的研究结果(1)与无腔梗灶患者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动脉收缩压较高,同时MUA阳性率升高、MUA中位数也明显升高。(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动脉收缩压升高、MUA阳性、以及MUA升高均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以WMH病变严重程度为切入点的研究结果(1)重度WMH组患者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轻度WMH组,且MUA阳性率和MUA中位数均高于轻度WMH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动脉收缩压升高、MUA阳性、以及MUA升高均为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尿微量白蛋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尿微量白蛋白是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3、年龄、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硬化程度是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二、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四、脑梗死分型
    五、治疗方法
    六、评估标准
结果
讨论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特点
    三、诊断与治疗

(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2.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3.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4.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学家对中风病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2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4 中医证素辨证学说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调查表制定
        6 病例的收集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3 临床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检验指标分析
        3 检查结果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扫描前准备
    2.3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4 图像后处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图像分析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常规MRI和 SWI序列检出CMBs阳性率比较
    3.3 CMBs的好发部位及分布情况
    3.4 CMBs不同信号病灶大小比较
    3.5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患者CMBs病灶分布情况
    3.6 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CMBs的影像特征
    4.2 SWI对 CMBs的检出优势
    4.3 CMBs好发部位
    4.4 CMBs分级与常见并发病分级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腔隙性脑梗在口腔颌面部临床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资料
    3.检测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病因分型
    4.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SSI患者基线资料
    2.SSI患者基于HRMRI的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比较
    3.基于HRMRI的 LAA型与PAD型 SSI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
    4.LAA型 SS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立皮质下梗死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2 治疗和转归
    2.1 治疗:
    2.2 转归:
3 讨论
    3.1 好发部位:
    3.2 烟酒史:
    3.3 高血压:
    3.4 糖尿病:
    3.5 高血脂症:
    3.6 精神障碍:

(7)3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9)探析CT与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第三部分 脑小血管病的分类标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4)
  • [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D]. 陈丽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D]. 陈雨琪. 西藏大学, 2020(02)
  • [4]腔隙性脑梗在口腔颌面部临床症状的研究[D]. 王欢.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D]. 李威.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 郭金.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9)
  • [7]3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王玉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探析CT与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J]. 王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20)
  • [10]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关系的研究[D]. 王双艳. 广州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腔隙性脑梗死6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