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

芍药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

一、芍萸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范晶[1](2021)在《质量-药效-代谢关联模式下当归补血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其药效物质基础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综合作用的特点,药效物质成分复杂,寻找能够全面反映复方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是关键。复方发挥药效并不是单一成分作用或者含量高的成分决定的,而是多指标成分同时作用的结果。因此以多成分分析为切入点,将复方质量、药效和代谢相结合,为进一步探讨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医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指导下,以中药复方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复方药效物质辨识、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评价复方质量、多个入血成分定量对比三方面入手,采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和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技术,借助多种化学统计分析方法,阐明当归补血汤的的药效物质与多成分在病理与正常体内变化差异,为当归补血汤的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结果1.采用UPLC-Q-TOF/MS技术建立中药复方当归补血汤的特征图谱,建立当归补血汤复方特征图谱。实现了对当归补血汤的化合物在26 min内进行快速分离,通过UNIFI平台、对照品比对、色谱保留时间、分子量、分子碎片峰和相关文献对主要色谱峰来源进行推断与归属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为黄酮类、皂苷类成分,还包括有机酸类、糖类等成分。为后续研究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1 1批次的当归补血汤复方进行测定,利用中药色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分析,11批次的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将相对峰面积进行量化后将共有峰信息结合化学识别模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化学识别模式与相似度评价软件对中药复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3.采用环磷酰胺结合乙酰苯肼制备复合型血虚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方式,给血虚证大鼠使用高、中、低三种剂量的复方水提液,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并测定外周血象等指标,结果高剂量给药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更接近于正常组大鼠,血红蛋白1 13 ±13.62g/L,白细胞计数4.1±0.1810^9/L,红细胞计数6.982±0.6210^12/L,红细胞压积33.48±2.07%等各项数值有显着提升,外周血象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相较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以口服当归补血汤后正常大鼠与血虚证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确立定量检测方法,测定4种入血成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刺芒柄花苷分别在体内0~720 min内间断11个采样时间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动态监测。其中阿魏酸在模型大鼠体内的吸收更快,芒柄花黄素在正常动物体内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30 min,血虚证大鼠体内达峰时间为15 min。刺芒柄花苷、芒柄花黄素分别在两组动物体内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相同,但是Cmax、AUC0~T有所差异,均为模型动物Cmax、AUC0~T高于正常动物。结论以整方研究方法为指导,通过UPLC-Q-TOF/MS技术建立复方当归补血汤的特征图谱,对当归补血汤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统计方法,初步评价复方的质量。在中医临床应用指导下,比较当归补血汤补血养血疗效,对于环磷酰胺结合乙酰苯肼所致血虚证的外周血象各个指标有明显改善,并通过建立定量检测方法,测定复方中入血成分在不同模型体内的代谢差异,由此可进一步研究复方成分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后续多种成分的定量研究及阐述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李祥[2](2020)在《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上市多年,临床效果良好。其作为一个由26味中药构成的大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为寻找芪蛭通络胶囊中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该胶囊的真正活性成分。本研究根据芪蛭通络胶囊中各药味的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将该胶囊进行拆方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拆方后芪蛭通络胶囊中的8味补益气血药,对这8味补益气血药进行药效学评价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探究补益气血药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饥饿、高脂联合醋酸泼尼松龙口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以相关行为学表征、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中ET-1、C-反应蛋白、NO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2.采用力竭游泳的方法制备气虚证模型,以各组力竭游泳时长、血清尿素含量、肝糖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胸腺、脾脏脏器指数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的方法制备血虚小鼠模型,以各组小鼠外周血WBC、PLT、RBC、HGB、MCH、HCT的数值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4.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确立补益气血药组相关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考察并确定不同批次下补益气血药组特征图谱的共有峰;随后通过对补益气血药各单味药、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及对照品在同条件下的超高效液相图谱的鉴别和指认,确定共有峰的归属,明确各味药对指纹图谱的贡献。5.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空白大鼠、模型大鼠、空白给药大鼠、模型给药大鼠血清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通过各色谱图的比较,分析补益气血组潜在的入血成分,初步探究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味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气虚血瘀”的表现,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P<0.05),C-反应蛋白、ET-1水平增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上述指标证实,复制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较为成功。各给药组的全血粘度在各切变率下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给药组C-反应蛋白、ET-1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各给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芪蛭通络胶囊中缺补益气血药味组在全血粘度(低切I)中低于空白组(P<0.05),但在降低C-反应蛋白、ET-1含量,同时升高NO含量中,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更好,表明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在力竭游泳时间长短上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各组可有效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减少小鼠体内肝糖原的消耗(P<0.05),降低小鼠体内尿素氮的含量(P<0.05),同时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腺、脾脏指数降低(P<0.05),说明造模成功,模型组免疫力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的胸腺、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缺补益气血组的脏器指数增高程度不及其他两组(P<0.05),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可缓解运动性疲劳,提高免疫功能。3.模型组的WBC、PLT、RBC、HGB、MCH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P<0.05或P<0.01),HCT有上升趋势(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对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均能提高WBC、PLT、RBC、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同缺补益气血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可显着升高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中确有补血作用,进一步说明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一定作用。4.首先对供试品制备条件进行摸索,同时考察并优化了设定的色谱条件,最终确立了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最终确定该图谱建立的色谱条件为:选用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选择的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最终确定其梯度洗脱条件为(011min,5%17%A;1117min,17%17%A;1725min,17%30%A;2536min,30%42%A;3646min,42%7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210nm,柱温为25℃,流速为0.3mL·min-1,信号采集时间为46min。随后考察了8批样品的相似度,均高于98%,证实该方法稳定可靠,同时在图谱中共指认出23个共有峰。随后对补益气血药的单味药和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的超高效液相图谱进行对比,并归属其中的共有峰,数据表明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在共有峰图谱上均有所体现。随后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进行比对,指认鉴定出7个成分,分别为3号峰为没食子酸、8号峰为芍药苷、11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5号峰为黄芪甲苷、16号峰为大黄素、17号峰为阿魏酸、20号峰为人参皂苷Rb1。5.通过模型大鼠与空白大鼠、空白给药大鼠与模型给药大鼠入血成分两两对照后,结合补益气血药UPLC特征图谱,共检测出10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成分。结论从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拆分出来的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有很大作用,研究补益气血药味组的药效物质基础对阐释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帮助。最终通过构建的8味补益气血药体外指纹图谱,以及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考察空白与模型大鼠,空白给药与模型给药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探究补益气血药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有助于揭示全方中补益气血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物质基础的揭示提供条件,为芪蛭通络胶囊的配伍科学性提供实验支持,同时为以后大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欧喜燕[3](2019)在《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抑郁动物模型,观察舒郁方能否通过改善RAS-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途径对脑内神经可塑性进行调控,进而改善其抑郁状态,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舒郁方在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并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法:实验一:本实验采用孤养方法联合慢性不可预见刺激复制抑郁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上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组织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包括NGF、BDNF、CREB)的活性,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内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内RAS、MAPK、ERK的表达,以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RASmRNA、MAPKmRNA、ERKmRNA的表达,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内RAS-MAPK-ERK传导通路的调控,探索其对神经可塑性调节的分子机制。实验二:本实验采用慢性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复制抑郁小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上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质组织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包括NGF、BDNF、CREB)的活性,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脑内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内RAS、MAPK、ERK的表达,以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内RASmRNA、MAPKmRNA、ERKmRNA的表达,观察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内RAS-MAPK-ERK传导通路的调控,探索其对神经可塑性调节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一:1.旷场实验: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在旷场内行进总距离、中心区活动距离、中心区停留时间、中心区穿越次数、在旷场内的行进平均速度以及站立次数都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在旷场实验中各项指标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2.糖水偏好实验: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糖水偏好系数明显增加(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糖水偏好系数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3.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皮质组织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活性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脑皮质组织中NGF、BDNF、CREB活性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脑皮质组织中NGF、BDNF、CREB活性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4.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蛋白表达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表达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5.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传导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海马组织中RASmRNA、MAPKmRNA、ERK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海马组织中MAPKmRNA表达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实验二:1.旷场实验: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在旷场内行进总距离、中心区活动距离、中心区停留时间、中心区穿越次数、在旷场内的行进平均速度以及站立次数都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在旷场实验中各项指标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2.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入臂总次数、入开臂时间百分比都明显增加(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各项指标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3.强迫游泳实验: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减少趋势。4.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脑皮质组织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活性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脑皮质组织中NGF、BDNF、CREB活性明显增加(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脑皮质组织中NGF、BDNF、CREB活性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5.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蛋白表达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表达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6.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RAS-MAPK-ERK传导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舒郁方高、中剂量组动物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其海马组织中RASmRNA、MAPKmRNA、ERK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舒郁方低剂量组动物的海马组织中MAPKmRNA表达与抑郁模型组动物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增加趋势。结论:舒郁方可以增加抑郁动物在陌生环境中的自主活动、其对新环境的探究行为以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可以增加抑郁大鼠对糖水的偏好程度,调节抑郁症造成的快感缺乏状态;可以增加抑郁小鼠对新奇环境的探索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恐惧心理;可以增加抑郁小鼠提高其求生欲望,缩短动物绝望行为时间;可以增加抑郁动物脑皮质组织中NGF、BDNF、CREB活性,调节抑郁症导致的脑皮质组织中神经营养物质缺乏,加速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减缓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系统受损状态;可以增加抑郁动物RAS、MAPK、ERK的表达,调节RAS-MAPK-ERK通路传导,进而调节抑郁症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系统受损状态。综上所述,舒郁方可改善抑郁动物的多种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RAS-MAPK-ERK通路传导,影响脑内营养物质含量从而促进神经重塑而发挥作用。

陈剑梅[4](2018)在《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干燥综合征模型鼠唾液腺M3-Ca2+-AQP5途径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津血源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及物质基础;在蛋白和基因水平探讨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M3-Ca2+-AQP5途径的作用特点,以了解其对颌下腺细胞的不同部位AQP5的表达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作用位点;研究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颌下腺细胞膜钙、钾离子通道的影响,探讨其对增加外钙内流及促进内钙释放的机制。方法理论研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为干燥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和对“津血同源”理论的分析、津血源组成药物的分析及方义、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察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急性口干症模型鼠颌下腺细胞腺泡细胞膜及分泌小管AQP5分布的影响。首先制作急性口干症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大鼠组、阿托品造模组、4-DAMP造模组、阿托品/4-DAMP+cevimeline组、阿托品/4-DAMP+津血源组、阿托品/4-DAMP+丹酚酸A组、阿托品/4-DAMP+芍药苷组、阿托品/4-DAMP+麦冬皂苷D组,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各组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膜表面及分泌小管AQP5分布,以了解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作用的受体类型(M3受体)与细胞膜表面及分泌小管AQP5动态变化的关系。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津血源及标志性单体对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的顶质膜(APM)、基侧膜(BLM)和细胞内膜(ICM)AQP5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动物模型制作和分组与第一部分相同。Western blot法分析研究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腺泡细胞膜的不同膜成分上M3-AQP5的变化影响。第三部分研究津血源及标志性单体对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不同膜成分AQP5mRNA表达量的影响。分组为生理盐水组、4-DAMP组、Staurosporine 组、TMB-8 组、阿托品组、H-7 组、4-DAMP+津血源组、H-7/4-DAMP/TMB-8/Staurosporine+cevimeline/麦冬皂苷 D/芍药苷组/丹酚酸 A 组、H-7/TMB-8/Staurosporine+津血源/cevimeline组,PCR法测不同组大鼠颌下腺细胞顶质膜(APM)、基侧膜(BLM)和细胞内膜(ICM)AQP5mRNA表达量的差异,从而确定M3-Ca2+-AQP5途径对AQP5mRNA转位过程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考察津血源标志性单体对颌下腺细胞钙、钾通道及电流的影响。通过急性分离大鼠颌下腺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麦冬皂苷D/芍药苷和丹酚酸A对钙、钾离子通道的作用特点,分析三类单体对M3-Ca2+-AQP5途径中离子通道的影响。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中医古籍无干燥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导师临证经验和临床疗效研究基础,可以用“津血同源”理论指导干燥综合征的临证辨治。结合既往研究基础,提出以“津血同源”理论立方的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的疗效可能与其影响唾液腺津液代谢的M3-Ca2+-AQP5途径有关。2.实验研究结果2.1从形态学方面揭示了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可明显增加对M受体阻断(阿托品造模)以及选择性M3受体阻断(4-DAMP造模)的腺泡细胞膜及分泌小管的AQP5表达,芍药苷的作用最强,麦冬皂苷D次之,两者均强于M3受体激动剂cevimeline的作用,津血源的作用比cevimeline略弱。2.2津血源、芍药苷、麦冬皂苷D及cevimeline可以明显增加M受体阻断以及选择性M3受体阻断的颌下腺细胞顶质膜上AQP5蛋白的表达量。芍药苷组AQP5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分别是麦冬皂苷D组、cevimeline组、津血源组。2.3正常情况下,腺体细胞APM上AQP5mRNA的表达量是最高的,基侧膜(BLM)次之,细胞内膜(ICM)最少。津血源、芍药苷、麦冬皂苷D及cevimeline可以明显上调M3受体阻断、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蛋白激酶C抑制、胞内钙离子释放抑制组颌下腺细胞APM上AQP5mRNA的表达,基侧膜(BLM)次之,细胞内膜(ICM)增加不明显。2.4 100μmol/L麦冬皂苷D与100μmol/L芍药苷可以增加细胞峰电流,促进颌下腺细胞钙通道的开放。芍药苷还能减弱钙依赖的钾电流。结论:在理论方面,津血互为转化及输布异常、两者互为病理因素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预后相关,以“津血同源”理论,可指导以口眼干燥等外分泌腺受累为主的干燥综合征的辨治。实验研究方面,正常情况下或阻断M受体、抑制胞内钙离子等病理状态下,腺体细胞APM上AQP5的表达量是最高的,BLM次之,ICM最少。津血源、芍药苷、麦冬皂苷D、及cevimeline可以明显上调APM上AQP5mRNA的表达,可以推测这一转位过程涉及激动M3受体,促进颌下腺细胞钙离子通道开放,增加胞内Ca2+浓度,从而使AQP5在APM表达增加,导致涎腺分泌唾液增加。

赵妍[5](2016)在《利用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敲除技术解析芍药苷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芍药苷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相关性,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有效成分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同类复方的体内代谢、作用靶点寻找等研究提供新的技术与方法。1.制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建立芍药苷免疫分析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工具。2.应用在小鼠血中建立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研究体内不同剂量甘草酸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3.制备芍药苷免疫亲和色谱柱,优化敲除、洗脱条件,建立从芍药甘草汤中特异性敲除芍药苷的技术方法,并制备芍药甘草汤敲除样品。4.探索不同芍药苷含量的芍药甘草汤对全方镇痛作用及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解析芍药苷对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贡献度。方法1.高碘酸钠法合成芍药苷人工抗原,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薄层色谱法对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鉴定。皮下多点多次免疫BALB/c雌性小鼠,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确定免疫成功后,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阳性筛选,单克隆化培养后,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芍药苷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通过腹水诱导法进行抗体的大量制备,应用辛酸法纯化抗体,SDS-PAGE鉴定纯化后抗体纯度,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及特异性。应用该抗体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及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对此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应用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不同经方中芍药苷含量。2.在小鼠血清中建立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用于体内不同剂量甘草酸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3.将芍药苷单克隆抗体作为配体偶联在固相载体溴化氢活化的琼脂糖凝胶4B上,检测偶联率,制备芍药苷免疫亲和色谱柱,优化敲除、洗脱条件,建立芍药苷敲除法,制备芍药甘草汤中敲除芍药苷的样品。4.制备冰醋酸致痛小鼠模型,比较高中低剂量芍药甘草汤(Shaoyao Gancao decoction,SGD)及具有不同含量芍药苷的芍药甘草汤(SGD-50%PF. SGD-100%PF、SGD-150%PF、 SGD-200%PF)的镇痛作用和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经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薄层色谱法鉴定,成功合成了芍药苷人工抗原,免疫小鼠的抗血清效价在1:8000-1:32000之间,经细胞融合,克隆化培养最终筛选出了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芍药苷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经腹水诱导法扩大培养后,制备的抗体以辛酸纯化后,应用SDS-PAGE鉴定的结果表明纯化过程除去了大量杂质蛋白,纯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纯化前后腹水效价均在1:60000左右,表明纯化过程未对腹水活性造成影响。应用纯化后的抗体建立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法,灵敏度(IC50值)为42.72ng/mL,最低检测限为4.75ng/mL。与其同分异构体的芍药内酯苷的交叉反应<0.27%,与其他常配伍应用的中药化合物均无明显交叉反应(<0.01%)。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的检测结果相关性好,相关系数为R2=0.9929。应用该方法测定的不同经方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表明,配伍不同的药味,对于芍药苷的溶出具有不同的影响,部分复方配伍后促进了芍药苷的溶出,如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与单味白芍相比芍药苷含量更多,而附子汤中芍药苷含量减少。其余方剂如麻子仁丸、桂枝汤、黄芩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与白芍中的芍药苷煎煮后含量相当。应用该抗体所建立的芍药苷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得到了大幅的提高,ICso值为2.20ng/mL,最低检测限为0.004ng/mL。并且板内、板间差均在6.67%以内,具有良好的精密度。2.应用在小鼠血清中建立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不同甘草酸剂量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芍药甘草汤及四逆散配方中,随甘草酸剂量的增加,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逐渐降低,但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有所延长。3.成功制备了芍药苷免疫亲和色谱柱,并对敲除、洗脱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选择应用去离子水作为敲除缓冲液,0.1M甘氨酸-盐酸缓冲液作为洗脱缓冲液,且流速均控制在2mL/min。该免疫亲和色谱柱的抗体偶联率为99%,偶联比为2.3mg/mL,柱容量为1.47μg/mL。成功制备了芍药苷的敲除方法,获得了敲除芍药苷的芍药甘草汤样品。4.成功制备了小鼠冰醋酸致痛模型,应用高中低剂量组芍药甘草汤进行干预,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的芍药甘草汤均有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随芍药甘草汤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强。芍药苷单体同样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当中剂量组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含量在50%-150%这个范围时,随着芍药苷含量的增加,模型小鼠扭体抑制率逐渐降低,即镇痛作用逐渐下降,但当芍药苷含量达到200%时,扭体抑制率出现明显增强。经过取血检测,模型组小鼠血清中PGE2、cAMP、NO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相同模型下阳性药(阿司匹林)组、芍药苷(PF)组、SGD-50%PF、SGD-100%PF、SGD-150%PF、SGD-200%PF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GD-50%PF、 SGD-100%PF、SGD-150%PF三组中,随芍药苷含量的增加,小鼠血清中PGE2、cAMP、NO含量亦随之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芍药苷含量进一步增多时,即SGD-200%PF组中,实验小鼠血清中PGE2、cAMP含量低于SGD-150%PF组(P<0.05),其中PGE2含量与SGD-100%PF组相当,而cAMP含量高于SGD-100%PF组(P<0.05),SGD-200%PF组中NO含量与SGD-100%PF组、SGD-150%PF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于SGD-50%PF组(P<0.05)。PF组与SGD-100%PF含有等量的芍药苷,但PF组中实验动物血清中PGE2、cAMP含量低于SGD-100%PF组(P<0.05),NO含量与SGD-100%PF组相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不同处理组中活力各有不同,与SGD-100%PF含有等量的芍药苷单体对SOD的活力并无促进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整体复方,即SGD-100%PF对SOD确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随着复方中芍药苷含量的升高,即SGD-50%PF、SGD-100%PF、SGD-150%PF、 SGD-200%PF组中SOD活力也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与SGD-50%PF组比较,SGD-150%PF、 SGD-200%PF组中SOD活力均有显着升高。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芍药苷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亲和力高,与以往报道的芍药苷单克隆抗体性质不同,属不同抗体。基于该抗体所建立的酶联免疫分析法与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高,较之传统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更加简便快捷,可用于芍药苷在生物样品中的微量检测。应用芍药苷免疫分析方法研究的不同剂量甘草酸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复方配伍环境中,高剂量甘草酸抑制了芍药苷的吸收。基于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芍药苷免疫亲和色谱柱,成功的敲除了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苷,比较芍药苷不同含量的芍药甘草汤及芍药苷单体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芍药苷是芍药甘草汤中影响镇痛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贡献度很大,但并非是唯一影响因素,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镇痛机制可能与调节PGE2、cAMP、NO分子相关。但对SOD酶活力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

范博文,邓磊,刘俊,夏冬梅,陈培源,朱海燕,陈义杰,吴正荣[6](2015)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在兽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特点,对其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其在兽医领域上的发展趋势及应用作出展望。

黄开福[7](2014)在《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复方四物汤是中医补血活血的经典良方,由于其具有补血养肝和活血调经的显着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四物汤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四味药材组成,分别为四物汤的“君臣佐使”药。研究表明四物汤中果糖(熟地黄)、阿魏酸(当归和川芎)、芍药苷(白芍)和川芎嗪(川芎)4个成分在受60Co辐射致贫血的小鼠体内具有生血的作用;同时,当4个成分同时配伍给药后,芍药苷和阿魏酸两个单体引起的体重减轻作用消失,而这种作用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反应。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研究,探讨其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相关性,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信息。根据文献数据挖掘和前期的研究,从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中分别选出1~3个有效成分,通过测定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以及考察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体内活性成分吸收入血的情况,从而确定了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的有效成分中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组分。最终,通过代表性组分的组合配伍,研究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第一部分HPLC法测定四物汤配伍药材提取液中9个有效成分的含量经前期的研究和文献数据的挖掘,从四味药材中分别选择以下9个有效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即:5-羟甲基糠醛、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熟地黄);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当归);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白芍);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川芎嗪(川芎)。建立9个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分别对四味药材的提取液中对应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熟地黄和川芎嗪采用50%甲醇水进行超声提取,当归和白芍分别采用70%甲醇水和50%乙醇水进行超声提取。以乙腈:水(0.5%H3PO4)为流动相,色谱柱Agilent HC-C18(4.6×250mm;5μm)进行分离,对提取液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5-羟甲基糠醛和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中的含量约为0.14%和0.07%;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在当归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1%、2.05%和0.04%,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白芍中的含量约分别为2.27%和0.41%;5-羟甲基糠醛、川芎嗪和阿魏酸在川芎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2%、0.02%和0.06%。综上所述,9个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藁本内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较高,可作为重点关注的有效成分。第二部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有效成分及其药动学性质建立该9个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的分离检测方法,研究口服给药后,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的有效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性质。分别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临床用水煎液进行冻干,并用LC-MS/MS测定了各有效成分的含量。Wistar大鼠随机成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大鼠血浆样品用乙腈进行蛋白沉淀处理,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各有效成分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参数的计算,统计学分析由SAS9.2软件进行处理。经LC-MS/MS方法测定,在两个方剂冻干后的水复溶液中都检测到了梓醇、藁本内酯、丁苯酞、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其在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中的浓度分别为2.94、244.67、4.24、1411.65、261.83mg L-1和3.64、255.50、4.68、1456.65、297.00mg L-1。毛蕊花糖苷、阿魏酸和川芎嗪两个方剂中的含量都低于其检测限。灌胃给药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在大鼠血浆中可以检测到少量梓醇,但无法准确定量;含量偏高且能够准确定量的成分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四物汤组与四物合剂组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二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等)在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之间的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梓醇、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均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材配伍比例的变化对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性质无显着影响。第三部分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含量的LC-MS/MS方法建立和确证依上述结果,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的代表性组分。本部分的目的是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为研究临床血虚患者口服中药复方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人血清的含量,以及研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等5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前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提供检测分析手段。梓醇以甲醇和水(含5mM甲酸铵)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1×150mm;5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桃叶珊瑚苷。藁本内酯和川芎嗪以甲醇:0.1%甲酸(78:28)作为流动相恒梯度洗脱,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地西泮。芍药苷和阿魏酸以乙腈和水(0.1%甲酸)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负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葛根素。血浆样品前处理采用乙腈沉淀蛋白,对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进行全确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稀释效应、基质效应、回收率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梓醇等有效成分的测定;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梓醇和藁本内酯的标准血浆样品稀释5倍(5000→1000;500→100)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表明无明显稀释效应;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基质效应均在85.73%~107.19%的范围内,回收率则在90.93%~108.63%的范围内,表明方法无明显的基质效应,回收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大鼠血浆中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分别进行室温放置4h、样品处理后4℃进样器放置24h、反复冻(-20℃)融(室温)3次和长期冻存后,所测得的RSD%和RE%值均在±15%以内,表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上述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实验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和阿魏酸以及大鼠血浆中梓醇的3个LC-MS/MS方法,该3个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适用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体内研究。第四部分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血清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分析利用所建立的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测定该5个有效成分在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所采集的血清中的含量,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35位临床血虚患者随机分为四物汤组(n=17)和四物合剂组(n=18),按照临床用药剂量早晚各服用一包四物汤或者四物合剂,连续服用22天。于服药前及连续服药的第22天清晨服药后1h和2h采集血清样品。血清样品前处理采用1.5倍体积的乙腈沉淀蛋白,随后用LC-MS/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血虚证患者服用中药复方四物汤或四物合剂后,在其血清中均检测到了芍药苷和藁本内酯,两者含量分别在2.12~18.44和2.18~7.20ng·mL-1的范围内,而梓醇、阿魏酸和川芎嗪则低于检测限。因此,芍药苷和藁本内酯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的组分。同时,藁本内酯和芍药苷在四物汤组中可检测到的病例数要明显多于四物合剂组,推测四物汤更利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这些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差异是否体现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的疗效优劣,对于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欲通过高分辨质谱的技术和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目前这部分实验正在进行中。第五部分四物汤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在大鼠体内的相互作用通过将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进行组合配伍,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梓醇组、藁本内酯组、阿魏酸组、芍药苷组、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梓醇+芍药苷)组、(梓醇+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和(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5mg·kg-1(梓醇)、100mg·kg-1(藁本内酯)、3mg·kg-1(阿魏酸)、100mg·kg-1(芍药苷)和1mg·kg-1(川芎嗪)。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样。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由SAS9.2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梓醇,与单独给药比较,配伍混合给药后梓醇的Cmax和AUC明显减小(P<0.05)。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梓醇的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中梓醇的MRT (P<0.05)。梓醇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梓醇的生物半衰期T1/2和达峰时间Tmax基本保持不变。对于藁本内酯,(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中藁本内酯的T1/2和Tmax明显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以及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给药组。而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藁本内酯的AUC明显大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混合给药后,藁本内酯的平均滞留时间MRT略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藁本内酯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藁本内酯的达峰浓度Cmax无明显变化。对于阿魏酸,混合配伍给药后,阿魏酸的Cmax与阿魏酸单独给药时相比明显减小(P<0.05)。除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之外,其它3个配伍给药组中阿魏酸的AUC明显小于阿魏酸单独给药组(P<0.05)。同时,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阿魏酸的达峰时间Tmax相比阿魏酸单独给药组略显延长(P<0.05),其它配伍给药组则无显着变化。芍药苷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配伍给药前后,对芍药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无显着影响。但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中芍药苷的MRT(P<0.05)。对于川芎嗪,与川芎嗪单独给药相比较,川芎嗪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与(梓醇+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同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与(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AUC明显增大(P<0.05)。综上所述,分别来自四物汤的四味配伍药材的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存在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罗年翠[9](2013)在《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一、文献研究对古今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较系统地综述了当归-白芍药对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二、当归-白芍药对配伍化学特征研究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及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合煎液与合并液的差异性,在缺少对照品的情况下鉴定该药对中主要成分,探讨配伍对当归-白芍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照品比对及MS分析,确认了当归-白芍药对中6个酚酸类成分、7个芍药苷类成分及2个苯酞类成分。由OPLS-DA分析结果得出,当归-白芍药对合煎液组和单煎合并液组明显分为两组,说明两者有成分有差别。经对照品及MS指认,儿茶素、咖啡酸、没食子酸、芍药苷和苯甲酰基芍药苷为当归、白芍单煎合并液与合煎液最大差异性成分,体现在各成分的相对量的变化。当归-白芍药对配伍合煎后儿茶素、咖啡酸、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溶出增加,没食子酸及芍药苷溶出减少。配伍后未检测到新的成分。三、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效应与机理研究(一)当归-白芍药对配伍补血效应研究基于当归-白芍药对偏于补血的基础,建立环磷酰胺与乙酰苯肼合用诱导血虚小鼠模型以考察不同配比条件下当归-白芍药对补血效应特点。采用基线等比递增法设计当归-白芍配伍比例(1:0、5:1、3:1、1:1、1:3、1:5、0:1),通过测定小鼠外周血象、免疫器官指数及红细胞膜能量酶活力,从器官组织及细胞分子等水平探讨当归-白芍药对补血效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比例在1:3-3:1范围内更接近正常组,补血效果较强,补血效应强于单味药。(二)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白芍药对补血效应机理研究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及基于模式识别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对血虚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等10个内源性成分可能为血虚模型标志物。同时通过IPA通路分析,发现当归-白芍药对主要通过调节血虚小鼠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达到补血作用。四、当归-白芍药对配伍体内过程研究(一)当归-白芍药对在正常大鼠体内吸收研究本实验选取阿魏酸、咖啡酸、香草酸、藁本内酯、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氧化芍药苷为检测指标,采用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以上七种成分含量,并将其应用于大鼠灌胃当归、白芍单昧药提取物及当归-白芍药对提取物后相应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阿魏酸、咖啡酸和香草酸等酚酸类成分及藁苯内酯在当归组及当归-白芍药对组中药动学特征各异,当归与白芍合用后降低了阿魏酸与咖啡酸的吸收程度;延缓了香草酸在体内的消除;促进藁苯内酯在体内的消除。同时,当归、白芍合用后提高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氧化芍药苷三种单萜苷类成分的吸收速率。(二)当归-白芍药对在正常大鼠体内分布研究本实验选取阿魏酸、香草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氧化芍药苷为检测指标,采用UPLC-Q-TOF/MS检测并用TargetLynx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当归、白芍配伍前后以上成分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差异,从而探讨配伍对各成分组织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阿魏酸和香草酸在大鼠体内主要分布于肾脏和肝脏,当归-白芍药对组与当归组比较,5 min时阿魏酸在大鼠心、肝、肺及肾脏的分布量显着增加;香草酸于5 min及60 min时在大鼠肝、肺及肾脏中分布量显着增加。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氧化芍药苷三种单萜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肝脏、肺、肾脏中,当归-白芍合用后显着减少了给药20 min后以上三种成分在大鼠肝脏和肾脏的分布。综上,当归、白芍配伍后可促进当归中有效成分的分布。(三)当归-白芍药对在正常大鼠体内代谢研究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及MetaboLynx软件和质量亏损过滤分析(MDF),共鉴定出当归-白芍药对中8个阿魏酸代谢产物:原型、硫酸酯结合产物、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牛磺酸结合产物、甲基化产物、二次甲基化产物、一次还原产物及去羰基化产物。共鉴定出4个香草酸代谢产物:原型、硫酸酯结合产物、二次甲基化产物及去甲氧基化产物。硫酸酯结合产物为阿魏酸和香草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主要在存在于尿液中。与单味药当归比较,当归-白芍药对中阿魏酸及香草酸各代谢产物相对量均显着低于单味药。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代谢大鼠体内主要以原型形式存在,经粪便排出,此外,还发生硫酸化及羟化甲基化反应,主要经粪便排出。与单味药白芍比较,当归-白芍药对中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原型及代谢产物相对量均显着低白芍组。

丁雯[10](2012)在《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及其代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文献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较系统地综述了当归、赤芍药用历史和现代研究进展。二、当归-赤芍药对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溶出特征研究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当归-赤芍药对不同浓度乙醇中和配伍前后对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外溶出特征。结果发现水及低浓度乙醇是当归-赤芍药对多数活性成分溶出率较高,是较好的浓度乙醇;两药配伍可引起其中化学成分溶出率发生变化,当归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溶出率随赤药比例加大而减小;赤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溶出率随当归比例加大而减小,当归-赤芍药对配伍比例在1:3至3:1范围内成分相对溶出率较好。三、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研究(一)当归系列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的数据挖掘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了收载于《方剂大辞典》含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熟地、当归-川芎、当归-桃仁、当归-黄芪药对的方剂,结果发现上述方剂以活血补血为主要功效(该功效方剂数大于总方剂数的50%),含当归-白芍、当归-熟地、当归-黄芪药对的方剂补血功效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多,即偏于补血功效;含当归-赤芍、当归-川芎、当归-桃仁的方剂补血功效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多,即偏于活血功效。(二)当归系列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的药效实验研究采用乙酰苯肼联用环磷酰胺诱导小鼠血虚模型的方法,分析当归系列药对的补血功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外周血象指标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当归-黄芪、当归-熟地、当归-白芍组的主成分得分更接近空白组,认为其比当归-赤芍、当归-桃仁、当归-川芎具有更好的补血效果。(三)当归-赤芍药对活血功效的配伍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和冰浴刺激联合诱导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分析不同配比当归-赤芍药对及其单味药分别灌胃血瘀大鼠后的活血功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流变学指标、凝血四项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两者配伍比例在1:3至3:1范围内给药组主成分得分更接近于正常组,认为其对血瘀大鼠活血作用优于其它比例及单味药。四、当归-赤芍药对的代谢特征研究(一)当归-赤芍药对在正常大鼠代谢物研究采用UPLC-Q-TOF/MS及基于质量亏损过滤的MetaboLynx软件,分析当归-赤芍药对灌胃大鼠后的血浆及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共鉴定出7个阿魏酸代谢产物:阿魏酸硫酸酯、异阿魏酸、阿魏酸葡萄糖醛酸等;7个没食子酸代谢产物:甲氧基羟基苯甲酸、羟基苯甲酸等;另外分别鉴定了藁本内酯、丁基苯酞的代谢物:藁本内酯二聚体、羟基化丁基苯酞。(二)当归-赤芍药对灌胃急性血瘀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研究采用UPLC-Q-TOF/MS及基于多变量统计法的MarkerLynx软件,分析当归-赤芍药对急性血瘀大鼠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犬尿烯酸、溶血磷脂酸胆碱、尿囊素等8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推测其同时作用于HPA轴、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而产生活血功效,涉及类脂及氨基酸等的代谢。

二、芍萸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芍萸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质量-药效-代谢关联模式下当归补血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当归补血汤多成分分析与代谢研究现状
    2. 当归补血汤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研究进展
    4. 液质联用技术在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于UPLC-Q-TOF/MS的当归补血汤多成分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特征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的复方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当归补血汤多成分在血虚证与正常大鼠体内变化差异研究
    1. 不同剂量组当归补血汤对血虚大鼠的外周血象影响
    2. 血浆生物样本UPLC-MS测定方法的建立
    3. 当归补血汤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与血虚证大鼠体内代谢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总论
    1 芪蛭通络胶囊的研究现状
    2 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的研究现状
    3 立题依据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共有峰的指认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发表论文
致谢

(3)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 舒郁颗粒对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舒郁颗粒对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干燥综合征模型鼠唾液腺M3-Ca2+-AQP5途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干燥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定义及分类
        1.1.2 流行病学
        1.1.3 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
        1.1.4 发病机制
        1.1.5 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关于水通道蛋白5(AQP5)和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1.1.6 干燥综合征预后、临床表现研究的新动态
        1.1.7 治疗
        1.2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2.3 中医实验研究
    2. 理论研究
        2.1 津血同源理论溯源
        2.1.1 狭义的津血同源理论
        2.1.2 广义的津血同源理论
        2.2 津血同源理论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关系
        2.3 导师钱先教授基于津血同源理论指导干燥综合征临证辨治经验
        2.4 津血源颗粒药物组成及方义
        2.4.1 生地黄
        2.4.2 乌梅
        2.4.3 枸杞子
        2.4.4 五味子
        2.4.5 南沙参
        2.4.6 水牛角
        2.4.7 天冬
        2.4.8 白芍
        2.4.9 麦冬
        2.4.10 土茯苓
        2.4.11 威灵仙
        2.4.12 蕲蛇
        2.4.13 丹参
        2.5 基于津血同源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前期研究基础
        2.5.1 临床疗效研究
        2.5.2 基础实验研究
        2.6 提出假说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口干症模型鼠颌下腺细胞腺泡细胞膜及分泌小管AQP5分布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药品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试剂
        1.1.4 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实验过程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津血源及标志性单体对大鼠颌下腺细胞的顶质膜(APM)、基侧膜(BLM)和细胞内膜(ICM) AQP5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津血源及标志性单体对大鼠颌下腺细胞顶质膜(APM)、基侧膜(BLM)和细胞内膜(ICM) AQP5mRNA表达量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津血源及其相关单体成分对颌下腺细胞膜钙电流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颌下腺细胞制备
        4.2.2 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介

(5)利用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敲除技术解析芍药苷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芍药甘草汤的缓急止痛作用概述
        1. 芍药甘草汤的药味组成
        2. 芍药甘草汤的功效
        3.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作用的现代临床应用
        4. 芍药甘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芍药甘草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 芍药甘草汤的成分研究
        2. 配伍对芍药甘草汤成分的影响
        3. 配伍比例对芍药甘草汤成分的影响
        4. 芍药甘草汤药效物质基础的初步确定
        5. 芍药甘草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芍药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章 不同剂量甘草酸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芍药苷免疫亲和色谱柱的制备及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敲除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四章 芍药甘草汤及其敲除液对冰醋酸致痛扭体反应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芍药甘草汤对小鼠冰醋酸致痛扭体反应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二 不同芍药苷含量的芍药甘草汤对小鼠冰醋酸致痛扭体反应的量效关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三 不同芍药苷含量的芍药甘草汤对冰醋酸致痛模型小鼠血清中PGE_2、cAMP、NO、SOD量效关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在兽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2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2.1 证治药动学
    2.2 血清药理学
    2.3 中药胃肠道药动学
    2.4 中药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
    2.5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PK-PD)
    2.6 群体药物动力学
    2.7 微渗析在体取样技术
3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3.1 体内血药浓度测定法
    3.2 生物效应法
4 中药药物动力学在兽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7)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物汤配伍药材提取液中 9 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及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选择
        3.2 色谱条件
        3.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4 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超声提取液的制备
        3.5 含量测定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及其药动学性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和试剂
        2.2 仪器
        2.3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色谱条件
        3.2 质谱条件
        3.3 血浆样品预处理
        3.4 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Quality Control, QC)的制备
        3.5 给药制剂的制备
        3.6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4.2 方法学确证
        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含量的LC-MS/MS 方法建立和确证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和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2 血浆样品预处理
        3.3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3.4 方法学确证
    4 实验结果
        4.1 专属性
        4.2 线性范围
        4.3 精密度、准确度和稀释效应
        4.4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
        4.5 稳定性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血清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分析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和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2 样品预处理
        3.3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3.4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部分 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和试剂
        2.2 仪器
        2.3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2 血浆样品预处理
        3.3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3.4 方法学确证
        3.5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3.6 数据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方法学确证
        4.2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5 讨论
        5.1 配伍组合的设计
        5.2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5.3 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相关性
    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着
个人简历
致谢

(9)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当归-白芍药对古代文献考证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白芍药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当归-白芍药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当归-白芍药对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五节 当归-白芍药对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归-白芍药对配伍化学特征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效应与机理研究
    第一节 当归-白芍药对补血效应研究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白芍药对补血效应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当归-白芍药对配伍体内过程研究
    第一节 当归-白芍药对吸收动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白芍药对组织分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当归-白芍药对代谢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及其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当归、赤芍古代文献考证
    第二节 当归、赤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当归的化学成分进展
        2 赤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当归、赤芍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 当归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 赤芍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当归、赤芍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1 当归中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2 赤芍中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归-赤芍药对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溶出特征研究
    第一节 当归-赤芍药对不同浓度乙醇中主要活性成分溶出特征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活性成分溶出特征研究
第三章 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研究
    第一节 当归系列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的数据挖掘研究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 研究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系列药对配伍功效取向特点的药效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当归-赤芍药对活血功效的配伍研究
第四章 当归-赤芍药对代谢特征研究
    第一节 当归-赤芍药对灌胃正常大鼠血行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赤芍药对灌胃正常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当归-赤芍药对灌胃急性血瘀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芍萸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质量-药效-代谢关联模式下当归补血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范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D]. 李祥.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舒郁方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研究[D]. 欧喜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津血源及其标志性单体对干燥综合征模型鼠唾液腺M3-Ca2+-AQP5途径的影响[D]. 陈剑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5]利用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敲除技术解析芍药苷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相关性研究[D]. 赵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在兽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J]. 范博文,邓磊,刘俊,夏冬梅,陈培源,朱海燕,陈义杰,吴正荣. 养殖与饲料, 2015(06)
  • [7]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D]. 黄开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2)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当归—白芍药对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D]. 罗年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当归—赤芍药对配伍及其代谢特征研究[D]. 丁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  ;  ;  ;  ;  

芍药复方对血虚小鼠芍药苷血药浓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