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学报》总目录

《中国粮油学报》总目录

一、《中国粮油学报》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16)在《玉米发糕生产工艺及储藏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发糕是我国东北地区一种传统的玉米食品,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蜂窝状结构、口感松软,具有民族特色的玉米食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玉米发糕的生产仍为手工作坊式,产品存在保质期短、成品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而近年来,玉米食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为了推广这种传统的玉米食品,本文研究了制作玉米发糕的玉米的理化性质,玉米发糕原料配比,以及玉米发糕在储藏过程中感官评价和质构特性的变化。并对玉米发糕TPA测定条件进行了筛选。主要结论如下:研究了玉米发糕TPA测定条件,确定玉米发糕最佳TPA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玉米发糕TPA测定过程中,样品高度、测试速度、测后速度、压缩比例和两次压缩间隔时间的改变均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玉米发糕最佳TPA测定条件为:玉米发糕的样品高度25mm,测定速度1.5mm/s,测后速度1mm/s,压缩比例50%,两次压缩间隔时间3s。研究了5种玉米的理化性质和相应加工成玉米发糕的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并探讨了玉米的理化性质与玉米发糕的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及玉米发糕质构特性之间的相关性,选择出制作玉米发糕的最佳玉米品种。结果表明:硬度和弹性的变化对玉米发糕品质影响极其显着,可作为评价玉米发糕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玉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对玉米发糕品质影响显着,直链淀粉含量与感官评分和弹性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硬度和咀嚼性呈极显着正相关,且与玉米粉析水率呈显着正相关。可以作为玉米发糕的原料玉米选择的重要参考。经综合考虑,最适合制作玉米发糕的玉米品种为哲单37。研究了玉米发糕的原料配比,确定玉米发糕的最佳原料配比。结果表明:玉米发糕最佳原料配比:以玉米粉和小麦粉总添加量为100,玉米粉添加量为50%,酵母添加量为1%,蔗糖添加量为20%,水添加量为90%。研究了玉米发糕在储藏过程的质构特性和感官评分的变化,以及不同包装方式和储藏温度对玉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确定玉米发糕最佳储藏条件。结果表明:玉米发糕在储藏过程中感官评分和水分含量均降低,而菌落总数升高。玉米发糕的硬度和咀嚼性呈增大趋势,而玉米发糕的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均呈减小趋势。玉米发糕最佳储藏条件为密封包装后于-18。C条件下储藏。

王龙龙[2](2016)在《粮食干燥系统换热设备节能降耗理论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节能环保势在必行。我国粮食干燥行业目前存在着很大的资源能源浪费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实现粮食干燥机械的节能化,是粮食干燥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市面粮食干燥机设备的研究,针对我国粮食干燥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节能减排、高效环保的角度开展研究,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工程CAD/CAE技术、ProE建模、ANSYS模拟仿真分析、STAR-CCM+流场模拟、HTRI换热器设计等技术手段,从而设计开发出针对市粮食干燥系统节能降耗系统问题的两套设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如下:(1)结合目前我国粮食干燥行业节能减排的相关情况,做出广泛调研,认真总结我国粮食干燥行业能耗高、效率低的根本原因。针对市面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粮食干燥换热系统进行试验测试,总结数据信息,对设备原型进行ProE建模及其他相关的模型建立;(2)将模型进行ANSYS流场分析,分析及总结现有设备存在的各种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所提方案进行论证,并开始着手理论计算及装置结构功能的设计;(3)对设计的装置结构进行建模及仿真,依据仿真结果对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直至设计出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的结构模型;(4)对装置进行工艺设计并进行生产加工,对加工好的设备进行工况实验;(5)收集真实有效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看装置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徐文修[3](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浦颂文,臧其梅[4](1997)在《1992~1996年《无锡轻工大学学报》评析》文中指出1992~1996年《无锡轻工大学学报》评析浦颂文臧其梅(无锡轻工大学图书馆,无锡214036)0前言《无锡轻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原名《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因学校更名而改为现名,创刊于1982年,现已成为国内食品学科和轻工业类...

彭炜[5](2016)在《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文中提出从十九世纪硒元素被发现以来,已被许多学者已证明硒在自然界机体作为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微量元素。由于无机硒对人体毒性较大且难以吸收,以平菇作为富硒的中间载体,通过生物转化法栽种富硒平菇是一种天然有机硒食品。经研究报道,硒在生理机体中,通常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渗入形成蛋白质,通过硒酶的的形式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因此如何在食品产业中充分利用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这一植物蛋白资源值得深入探究。目前对蛋白提取工艺大都采用碱法,具有提取效率高、工艺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碱液对所提蛋白能造成一定的营养价值流失,破坏蛋白架构,其蛋白的商用价值并不是很高。酶法提取蛋白条反应件较为温和,提升了多提蛋白的营养价值,但同时由于其工艺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并未在生产工业中大规模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率,对硒蛋白的开发利用与拓宽富硒食品产业链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富硒平菇为原料,主要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与双酶法提取硒蛋白,优化筛选出两种方法的最适工艺条件,并建立对所提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提硒蛋白的功能性质、理化性质、营养价值与热变性温度。最后,利用硒蛋白作为硒补充剂与牛肉干相结合,制作出一种新型特膳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本试验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超声时间50 min、超声功率160 W为最适超声条件。然后以不同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碱液浓度、料液比为单因素并做正交试验,结果中方差分析显示:对于其工艺影响显着(P<0.05)的因素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碱液浓度,最终确定超声波辅助碱法最适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5 h,碱液浓度0.090 mol/L,料液比1:25,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41.13%。采用双酶法提取硒蛋白。首先筛选出最适糖酶与最适蛋白酶分别为纤维酶和碱性蛋白酶,然后以不同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加酶量及料液比为单因素进行试验,确定单一糖酶法提取硒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加酶量2%,料液比1:25,pH 5,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55℃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提取率达到了13.72±064%;通过单一蛋白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进行提取试验,并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其工艺影响极显着(P<0.01)的因素为pH、料液比、提取温度,最终确定单一蛋白酶法最适提取工艺条件为:pH 9.0,加酶量1.5%,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15,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45.36%。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得到两种单一酶法的最适工艺条件,采用双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进行提取,蛋白得率达到了51.65%,较之超声波辅助碱法提高了10.5%。并通过3,3-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对所提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有机硒含量为100.94 ug/g。对比分析超声波辅助碱法与双酶法所提硒蛋白的热变性温度、营养价值与功能性质。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的硒蛋白热变性温度为63.26℃,酶法提取的硒蛋白热变性温度为64.73℃;酶提蛋白的营养价值要较高于碱提蛋白,两者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分别为52.1与55.1;酶提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及持水性要优于碱提蛋白,而乳化稳定性却低于碱提蛋白。将硒蛋白作为硒补充剂与牛肉干结合制作新型特膳食品。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富硒牛肉干的最佳配方为:以100 g原料牛肉计,硒蛋白添加量28 g、腌制时间24 h、烘烤温度75℃、烘烤时间4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富硒牛肉干风味品质优良,不仅具有普通市售牛肉干营养成分,且硒含量较高,更符合人体营养所需。

王景立[6](2012)在《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精密播种作业质量是由仿形、开沟、排种、覆土及镇压五个主要工作部件综合作用决定的,任何一个部件结构性能存在问题都会影响精密播种作业的整体质量。然而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对上述五个主要工作部件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早期精密播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排种器能否提供均匀的种子流方面,致使排种器在精密播种机五个主要工作部件中质量与性能远远优于其它部件,技术理论也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直到上世纪90代以来,人们才开始逐步重视到其它主要工作部件的试验研究,使精密播种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精密播种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在覆土、镇压部件与作业环节方面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没有充分考虑覆土与镇压部件的类型特点、结构与运动参数的优化,也不重视覆土与镇压部件的加工质量,结果使精密播种机只实现了精密排种却未达到精密播种要求。鉴于目前在精密播种机的研究中,关于覆土与镇压部件理论上和试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对种子触土后土壤的运动状态、土壤压实程度影响较大的覆土器和镇压器为研究对象,对种子触土后位置和覆土厚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有机玻璃板制作了挤压式、双圆盘式、八字形覆土器,以及自行研制的装有压力传感器的可变力苗带镇压器,通过均匀设计设计方法及高速摄像系统等,分析了三种覆土器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对覆土过程中种子水平位移量与覆土厚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镇压器的不同镇压力对实际播深、位移变化等影响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优化出了最佳覆土器种类和最佳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及最佳镇压力。利用LS—DYNA软件中SPH方法进行了覆土和镇压过程中土流与种子运动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精密播种机单体覆土器与镇压器进行了虚拟制造和运动仿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精密播种机设计质量和丰富精密播种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183024)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40504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33)的部分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了八字形、双圆盘式和挤压式三种不同工作原理的新型覆土器,覆土部件的角度、高度、宽度、前后位置均可调节,便于参数优化,可实现不同条件下种子触土后位置变化的试验研究。基于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种覆土器与镇压器的仿真模型,利用透明有机玻璃板制成了三种覆土器,方便试验过程中对土流与种子运动状态观测。2、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在土槽实验台上完成了三种覆土器覆土过程测试试验,利用均匀设计设计方法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种子位移量和覆土厚度的回归模型,覆土器回归模型如下:八字型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八字形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张角与机器速度的交互项、机器速度、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最后是张角与倾角。八字形覆土器覆土厚度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八字形覆土器覆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张角与机器速度的交互项,最后是覆土器张角。双圆盘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双圆盘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和张角的交互项、张角、机器速度、倾角,最后是作业速和张角的交互项。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作业速度与张角的交互相、速度和倾角的交互项、张角、倾角,最后是作业速度。挤压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挤压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速度与倾角的交互项、作业速度。挤压式覆土器覆土厚度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挤压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作业速度,最后是作业速度与倾角交互项。经过对上述回归模型优化后,得出了三种覆土器的最优试验因素水平,并确定了最优覆土器为挤压式覆土器,最优试验因素水平为作业速度X1=4km/h,覆土圆盘倾角X2=300,此时种子最小位移量为△Y1=0.0075m,覆土厚度为△Y2=0.0389m。同时进行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表明,覆土前种子位移量都很小,决定覆过程中种子位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被覆盖后随土流一起运动而引起的。八字形与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过程引起的土流运动剧烈,种子位移变化量大,同时覆土厚度也大;挤压式覆土器覆土过程对种床土壤扰动量很小,因此,种子的位移量小,覆土厚度适宜。3、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完成了覆土器覆土过程中土壤运动状态、种子位移量、覆土厚度和实际播深等动力学仿真,完成了土壤物理参数及力学参数的测定。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八字形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2m,吻合程度为75.5%,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12m,吻合程度为80%;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68m,吻合程度为71.8%,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19m,吻合程度为90.2%;挤压式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3m,吻合程度为76.6%,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03m吻合程度为89.9%,表明了利用SPH方法进行精密播种机触土部件仿真的可行性。4、研制了一种可变力苗带镇压器,可实现镇压力由定量调节变为无级调节。利用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三维实体模型,制作了试验样机,利用S形传感器、数字显示器、计算机以及拖拉机液压元件构成镇压力测试系统,实现镇压力由定量调节变为无级调节。5、进行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镇压力、作业速度对实际播深、种子位移量、种床土壤坚实度、出苗率、含水率及苗期植株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播深随镇压力加大而减少,其它试验指标均随镇压力的加大而提高,其中,种床土壤坚实度指标与种子位移变化量指标随着镇压力加大而增加更快,植株高度随镇压力继续加大而减小,其余试验指标则随镇压力继续加大而增加缓慢;探索了镇压力变化对种子位移量的影响,即镇压力大小对种子的粒距变化影响不大,但对覆土厚度有较大影响。镇压力对所有试验指标的影响均大于作业速度的影响。6、利用SPH软件建立了土壤模型,基于SPH/FEM耦合算法的镇压系统LS-DYNA仿真实现。基于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三维实体模型,选取1600N~1800N镇压力和6km/h作业速度进行了镇压过程运动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过程测试指标值接近,镇压器镇压过程种子实际位移与仿真位移误差为△Y1=0.003m,吻合度为81.3%,实际覆土厚度与仿真过程获得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017m,吻合度为96%。表明利用SPH方法对镇压器镇压过程进行仿真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针对精密播种机覆土器与镇压器两种触土部件的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SPH方法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为提高精密播种机设计质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法,对丰富精密精密播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戴芳[7](2010)在《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清晰界定林权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工业化进程视角,对建国后林权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出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并对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提出建议。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研究结论:第一,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林权以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林权是指以森林资源为客体所建立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一组权利束;林权制度是以林权为依托,在清晰界定林权权利束中各具体权利边界的基础上,将林权所包括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林权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并对各林权主体责、权、利的边界进行清晰界定,以制度形式对形成的林权配置结构予以认可和保护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第二,在对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河北省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特征、林权配置结构及政策效果,总结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形成的结论如下: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霍夫曼指数、恩格尔系数和人口城市化率六项指标,运用阶段性阈值法对河北省及福建、浙江、江苏等对比省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特定时期的林权制度安排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森林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以及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林权制度发生变迁,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意识形态以及民主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林权制度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路径依赖;通过对林业投资、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木材产量、林业产值等指标的量化比较,以及对农户与集体组织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评判各阶段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工业化进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逐渐由保障对森林资源单一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转变为保障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第三,以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林权类型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结论如下: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除了受林权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理性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林权制度变迁方式、林权制度安排的完善性、林权制度安排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林权制度安排受保护的程度和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私有林权制度安排通常适用于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同时需满足林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等条件,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界定给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和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皆可,通常情况下,国有林权适宜界定给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或是大面积成片的、其他林权主体难以经营的森林资源。林权类型与工业化阶段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第四,以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依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和交叉列联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博弈论方法对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进行实证分析。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以经营林地的规模和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标准,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法将样本农户进行大户和小户的分类,分别对其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各因素对大户与小户产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运用交叉列联分析法对农户进行林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政府与农户选择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博弈过程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增强农户对获得收益的预期、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降低采伐限额标准以及增加对速生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助于激励农户选择经营速生林,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张鹏[8](2010)在《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反映了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杭州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日趋显着。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加剧(如局部暴雨、大风、高温等) ,对市区空气污染的分布,以及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降低热岛效应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16个绿化树种:雪松(Cedrus deodara )、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银杏(Ginkgo bilob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紫薇(Lagerstroe miaindica)、红枫(Acer palma tum)、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分别进行降温效果的监测。通过不同种类树木之间的配置模式,构建了26个树种搭配模式,并且进行相关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树木进行测定的高度不同,调节温度效果也有一定差异,测定高度在0.5 m和3.0 m时,树木降温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对16个树种之间的降温效果比较,不同树种之间的降温效果差异显着,总体来说常绿阔叶乔木降温效果最好,其次是大灌木和灌木,比较差的是针叶树种。26个不同搭配模式的调节温度效果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降温效果大致规律是:阔叶树种组合>常绿针阔叶组合>常绿乔木和灌木组合>大灌木之间组合>针叶组合。通过测定降温情况,确定了降温效果比较好的几个绿化树种和搭配模式。为杭州市的园林绿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不过要对绿化树种降低热导效应的全面研究,还需要其他的相关实验和测定,比如绿化树种对环境湿度的影响,以及对各种光谱的影响等等,在今后的试验和研究中可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研究分析。

王高婕[9](2009)在《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漆斑菌胞外漆酶为对象,主要对漆斑菌之一——黑孢漆斑菌(Myrothecium melanosporum)产漆酶(Laccase, Lac)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比较研究了热变性法和冰浴法终止酶活反应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其结果显示:采用热变性法作为终止方法是可行的,相对于冰浴法,具有可靠,可重复,简便快捷的特点。对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与培养基进行研究,以发酵液中黑孢漆斑菌胞外漆酶活性为衡量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单因素分析,得出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5.5,接种量7.5%,菌龄9天,摇床转速160r/min,装液量100ml,自然光照,28℃培养9天。优化培养条件下黑孢漆斑菌胞外漆酶活性是未优化条件下黑孢漆斑菌胞外漆酶活性的2.49倍。最佳培养基组成为2%葡萄糖,0.1%棉花,0.2%酒石酸铵,0.5%蛋白胨(浓度为质量百分比浓度)。优化培养基液体发酵液中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是液体基础培养基的3.58倍,是优化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的1.07倍。Cu2+、Zn2+、Mn2+、Fe2+四种金属离子均不同程度地对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有一定影响。在浓度较低时,四种金属离子对黑孢漆斑菌产漆酶都有缓慢的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浓度,促进就会转变为抑制作用。四种离子中,铜离子的浓度变化对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活性影响最大,其次是锰离子。锌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检测四种不同诱导剂在黑孢漆斑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作用。香兰素、愈创木酚、阿魏酸和邻甲苯胺等四种诱导剂的具有诱导作用,但作用不明显。将培养所得的漆酶进行电泳实验,对培养所得漆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的系统研究。由PAGE电泳酶谱推断,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漆酶为单一酶。

马梅芳[10](2009)在《葶苈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下)》文中指出课题在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的指导下,充分依托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分析实验手段,在对葶苈子本草考证、现代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生药学研究、薄层色谱鉴别、检查项目测定、浸出物测定、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研究、主要药效学研究几个方面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多个葶苈子样品进行多指标、多组分、多角度、多层次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从外部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气味几个方面进行性状分析;从黏液层、横切面及粉末特征几个方面进行显微鉴定;通过实验建立以芥子碱硫氰酸盐为对照品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在膨胀度检查的基础上,增加水分和灰分检查;分别采用冷浸法、热浸法测定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并对样品是否需要粉碎进行比较研究;采用重量法测定脂肪油的含量,并通过皂化值、碘值、酸值和过氧化值的测定,对葶苈子脂肪油的性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采用酸性染料分光光度法,建立葶苈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三氯化铝显色分光光度法,建立葶苈子中的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葶苈子多糖,并用硫酸蒽酮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葶苈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建立葶苈子的蛋白质、同工酶电泳指纹图谱;采用不同极性的多溶剂系统(包括石油醚、氯仿、无水乙醇、水)的提取液,建立葶苈子的紫外谱线指纹图谱;从镇咳、祛痰、利尿、抗炎、免疫、抗肿瘤、急性毒性实验几个方面对葶苈子的主要药效学进行研究。课题采用化学成分指标与药理活性指标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相结合,单一成分定量分析与有效部位总量控制相结合,生物技术、色谱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药理有效性指标与毒理安全性指标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强调葶苈子的整体性、综合性特征,体现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探索建立了符合中药特点的、质一效相关性强的、科学规范的葶苈子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

二、《中国粮油学报》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粮油学报》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发糕生产工艺及储藏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玉米概述、种类及营养价值
        1.1.1 玉米概述
        1.1.2 玉米的种类
        1.1.3 玉米的营养价值
    1.2 玉米的生产与加工利用
        1.2.1 玉米的生产
        1.2.2 玉米的加工利用
    1.3 玉米食品概述
        1.3.1 玉米食品加工方法
        1.3.2 玉米食品研究现状
    1.4 食品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
        1.4.1 食品品质评价的方法
        1.4.2 国内外食品品质研究进展
2 玉米发糕质构测定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样品高度对玉米发糕TPA测定的影响
        2.4.2 测试速度对玉米发糕TPA测定的影响
        2.4.3 测后速度对玉米发糕TPA测定的影响
        2.4.4 压缩比例对玉米发糕TPA测定的影响
        2.4.5 两次压缩间隔时间对玉米发糕TPA测定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发糕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品种玉米的理化指标分析
        3.4.2 玉米发糕感官评价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
        3.4.3 玉米理化指标与玉米发糕感官评分及质构特性的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4 玉米发糕原料配比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设计
        4.3.1 玉米发糕原料配比单因素实验设计
        4.3.2 玉米发糕原料配比正交实验设计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5.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玉米发糕的储藏品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储藏过程中玉米发糕的感官评分的变化
        5.4.2 储藏过程中玉米发糕的菌落总数的变化
        5.4.3 储藏过程中玉米发糕的水分含量的变化
        5.4.4 储藏过程中玉米发糕的质构特征参数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粮食干燥系统换热设备节能降耗理论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
    1.3 粮食干燥机节能降耗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问题所在
        1.3.4 解决方法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节能降耗系统方案设计
    2.1 列管式换热器基本分析与模型建立
    2.2 热交换介质在换热器中的仿真分析
        2.2.1 主要边界条件设定
        2.2.2 空气侧流场及温度场分析
        2.2.3 烟气侧流场及温度场分析
    2.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3.1 问题解析
        2.3.2 解决方案
    2.4 本章小结
3.热管式余热回收器的基本理论计算及校验
    3.1 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概述
        3.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3.1.2 热管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3.1.3 热管换热器的性能特点及技术优势
        3.1.4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2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基本设定
        3.2.1 热管工作温度的确定
        3.2.2 热管工作介质的选择
        3.2.3 热管壳体材料的选择
        3.2.4 介质回流方式的确定
    3.3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计算
        3.3.1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3.3.2 换热准则方程及冷热侧对流换热系数
        3.3.3 流体流动中的压力损失
        3.3.4 余热回收装置的相关计算
    3.4 运用HTRI软件对计算结果的校验
        3.4.1HTRI XchangerSuite的简介
        3.4.2HTRI XchangerSuite的特点
        3.4.3HTRI Xchanger Suite的主要功能简介
    3.5 计算结果校验如下所示
4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研究
    4.1 热管结构设计
    4.2 热管固定与密封设计
    4.3 遮雨帽结构图
    4.4 弯头结构设计
    4.5 余热回收装置的实验测试
        4.5.1 实验基本条件
        4.5.2 实验方法简介
        4.5.3 实验仪表仪器
        4.5.4 实验测点分布
        4.5.5 实验数据及分析
        4.5.6 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前景及问题
    4.6 本章小结
5.粮食干燥新型板式换热器的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
    5.1 板式换热器的概述
    5.2 板式换热器的技术及特点
    5.3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设计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5.4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的理论计算
    5.5 基于STAR-CCM+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仿真分析
        5.5.1 STAR-CCM+软件的简介
        5.5.2 新型板式换热器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网格建立
        5.5.4 顺逆流方式模拟
        5.5.5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粮食干燥新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研究
    6.1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6.1.1 流道设计
        6.1.2 几何尺寸计算
    6.2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及加工
        6.2.1 板式换热器的流道结构
        6.2.2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组合方式
        6.2.3 烟气侧流道
        6.2.4 空气侧流道构成
        6.2.5 板式换热器的密封与固定方式
        6.2.6 新型板翅式换热器部分加强筋结构
    6.3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流阻校验
    6.4 粮食干燥系统板式换热器实验检测
        6.4.1 实验基本条件
        6.4.2 实验方法简介
        6.4.3 实验仪表仪器
        6.4.4 测点分布
        6.4.5 实验数据
        6.4.6 数据分析
        6.4.7 结论及意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5)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硒元素与健康
        1.1.1 自然界中的硒元素
        1.1.2 人体硒的需求量
        1.1.3 硒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1.1.4 硒的补充剂与富硒食品的研究现状
    1.2 富硒平菇的发展状况
        1.2.1 富硒平菇的简介及开发
        1.2.2 富硒平菇的栽种
    1.3 硒蛋白的提取及硒的检测技术
        1.3.1 硒蛋白的种类
        1.3.2 硒蛋白提取方法的概述
        1.3.3 硒含量测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硒蛋白的营养价值与功能特性评价
        (1)硒蛋白营养价值的评价
        (2)硒蛋白功能特性的评价
    1.5 特膳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
        1.5.1 特膳食品的简介
        1.5.2 富硒特膳食品开发的意义
    1.6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7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碱法及双酶法提取富硒平菇中硒蛋白及硒含量检测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富硒平菇基础成分测定方法
        2.2.2 硒蛋白中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2.3 硒蛋白提取得率的计算公式
        2.2.4 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工艺
        2.2.4.1 富硒平菇粉的制备
        2.2.4.2 碱法
        2.2.4.3 双酶法
        2.2.5 硒蛋白的粗沉淀
        2.2.6 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
        2.2.6.1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的测定原理
        2.2.6.2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的测定条件筛选
        2.2.6.3 硒标准曲线的绘制
        2.2.6.4 样品硒含量的检测
        2.2.6.5 稳定性实验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富硒平菇基础成分的分析
        2.4.2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2.4.3 超声波辅助碱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2.4.3.1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的单因素分析
        2.4.3.2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
        2.4.4 双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2.4.4.1 单一糖酶法对硒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2.4.4.2 单一蛋白酶法对硒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2.4.4.3 单一蛋白酶法提取硒蛋白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
        2.4.4.4 双酶法
        2.4.5 硒蛋白等电点最适PH确定
        2.4.6 硒蛋白中硒含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2.4.6.1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条件筛选的分析
        2.4.6.2 硒标准曲线的绘制
        2.4.6.3 样品的测定
        2.4.6.4 稳定性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理化特性与功能性质的测定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硒蛋白基本成分的测定
        3.2.2 硒蛋白热变性的测定
        3.2.3 硒蛋白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的评价
        3.2.4 硒蛋白功能特性的评价
        3.2.4.1 硒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3.2.4.2 硒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3.2.4.3 硒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3.2.4.4 硒蛋白持水性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硒蛋白基本成分的分析
        3.4.2 热变性的分析
        3.4.3 硒蛋白氨基酸的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的分析
        3.4.4 功能特性的分析
        3.4.4.1 溶解度的分析
        3.4.4.2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分析
        3.4.4.3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分析
        3.3.4.4 持水性的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特膳食品富硒牛肉干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富硒牛肉干的加工工艺
        4.2.2 富硒牛肉干的感官评定方法
        4.2.4 硒补充剂种类的筛选
        4.2.5 富硒牛肉干的配方设计
        4.2.6 富硒牛肉干营养成分测定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补充剂种类的分析
        4.3.2 富硒牛肉干单因素试验结果
        4.3.2.1 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2 腌制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3 烘烤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4 烘烤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3 富硒牛肉干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4.3.4 基于味觉分析系统对产品风味的检测
        4.3.4.1 不同工艺条件下产品的味觉雷达图
        4.3.4.2 不同工艺条件下产品回味和苦味的二维散点图
        4.3.5 产品质量指标
        4.3.5.1 感官指标
        4.3.5.2 营养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6)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精密播种技术研究概况
        1.2.1 精密播种机田间植株分布研究概述
        1.2.2 覆土器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镇压器的研究发展概况
        1.2.4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农业工程方面的应用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SPH 方法的覆土过程土流运动状态仿真分析
    2.1 土壤动力学
        2.1.1 机械土壤动力学研究概况
        2.1.2 *MAT147 号材料模型
    2.2 土壤物理参数的测定
        2.2.1 土壤容重与含水率的测定
        2.2.2 土壤内聚力与内摩擦角的测定
        2.2.3 其他物理参数的确定
    2.3 LS-DYNA 软件与 SPH 方法简介
    2.4 覆土器的 SOLIDWORKS 参数化设计
        2.4.1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
        2.4.2 Solidworks 软件介绍
        2.4.3 覆土器的 Solidworks 参数化建模与设计
    2.5 基于 SPH/FEM 耦合算法的覆土系统 LS-DYNA 仿真实现
        2.5.1 覆土器的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前处理
        2.5.2 覆土器 LS-DYNA 仿真过程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覆土器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对种子触土后位置影响的研究
    3.1 试验设备
        3.1.1 土槽试验台及高速摄像系统
        3.1.2 三种覆土器试验部件
        3.1.3 滑刀式开沟器
        3.1.4 播种单体
    3.2 高速摄像技术应用简介
        3.2.1 高速摄像技术发展概述
        3.2.2 高速摄像分析软件 Blaster’s Mas
    3.3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试验研究
        3.3.1 种子自由运动高速摄像分析
        3.3.2 八字形覆土器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分析
        3.3.3 双圆盘式覆土器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分析
        3.3.4 挤压式覆土器的高速摄像结果分析
    3.4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覆土器试验研究
        3.4.1 八字形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4.2 双圆盘式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4.3 挤压式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5 覆土器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研制
    4.1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结构原理
        4.1.1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结构
        4.1.2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工作原理
    4.2 基于 LS-DYNA 软件的镇压过程土流运动状态仿真分析
        4.2.1 镇压器的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前处理
        4.2.2 镇压器的 LS-PrePost 有限元后处理
        4.2.3 基于 SPH/FEM 耦合算法的镇压系统 LS-DYNA 仿真实现
    4.3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可变力苗带镇压器试验研究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比较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主要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2.1 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
        2.1.1 产权
        2.1.2 产权制度
        2.1.3 产权制度变迁
    2.2 林权和林权制度变迁
        2.2.1 林权
        2.2.2 林权制度
        2.2.3 林权制度变迁
3 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3.1 工业化概述
    3.2 工业化进程的判定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3.3 河北省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
    3.4 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化进程比较
        3.4.1 对比省(市)的选取
        3.4.2 各省(市)工业化进程的比较
4 前工业化阶段建国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4.1 建国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1.1 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
        4.1.2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低级化
        4.1.3 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4.2 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4.3 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户私有的动因分析
        4.3.1 农民对森林资源的诉求
        4.3.2 政府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4.3.3 私有林权的路径依赖
        4.3.4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4.4 建国初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4.4.1 林权制度安排依附于土地制度安排
        4.4.2 对农户私有林权最大限度的保护
        4.4.3 规模大小决定林权类型
        4.4.4 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4.4.5 林地产权与林木产权相统一
        4.4.6 林权各具体权利分割性较弱
    4.5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4.5.1 单一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5.2 多个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6 农户私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4.6.1 林业投资不断增加
        4.6.2 毁林行为日益突出
        4.6.3 造林面积不断增加
        4.6.4 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4.6.5 林业产值有所提高
    4.7 本章小结
5 工业化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5.1 工业化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5.1.2 经济快速增长与间歇性后退相伴而生
        5.1.3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强破坏性
        5.1.4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5.2 工业化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5.3 私有林权向集体林权的转变
        5.3.1 导致林权集体化的动因分析
        5.3.2 林权集体化程度逐渐增强的变迁过程
        5.3.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3.4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3.5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4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
        5.4.1 林权国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4.2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4.3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5 林权集体化程度弱化阶段
        5.5.1 林权集体化程度减弱的动因分析
        5.5.2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5.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5.4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6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阶段
        5.6.1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6.2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6.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6.4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工业化中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6.1 工业化中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6.1.1 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和高级化
        6.1.2 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6.1.3 人们对改善生态状况的需求不断增加
        6.1.4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6.2 工业化中期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的需求
    6.3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6.3.1 林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强
        6.3.2 要素和林产品相对价格变化
        6.3.3 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增强
        6.3.4 农户对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的需求不断增加
    6.4 林权私有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6.5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6.5.1 对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
        6.5.2 更加注重林种与林权之间的关系
        6.5.3 林权客体和权利的分离与整合
        6.5.4 更加注重配套措施的完善
        6.5.5 林权下放形式多样化
    6.6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6.6.1 造林面积呈波动式变化
        6.6.2 木材产量呈波动式变化
        6.6.3 森林资源存量大幅增加
        6.6.4 林业产值波动式变化
        6.6.5 林业投资快速增长且投资主体多元化
    6.7 本章小结
7 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政策效果比较
    7.1 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7.2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1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7.2.2 私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4 国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3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林权配套措施的影响
    8.1 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特征
    8.2 对河北省农户合作意愿的分析
        8.2.1 农户进行合作需满足的条件
        8.2.2 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8.2.3 logistic回归分析
        8.2.4 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8.3 对不同林种进行补偿的分析
        8.3.1 农户经营林种的现状及影响
        8.3.2 农户选择林种的影响因素分析
        8.3.3 政府与农户之间就林种选择问题的博弈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发表论文

(8)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热岛效应概述
        1.2.1 热岛效应的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
        1.2.3.1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巨大变化
        1.2.3.2 城市中污染物增加
        1.2.3.3 人为热量释放的迅速增加
        1.2.3.4 城市建筑规模不断膨胀
        1.2.4 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特征
        1.2.5 城市热岛的危害
        1.2.5.1 高温中暑
        1.2.5.2 促使光化学烟雾形成
        1.2.5.3 热岛加重了污染
        1.2.5.4 能耗增加
        1.2.6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
        1.2.7 目前城市热岛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绿化树木在缓解城市热导的作用
        1.3.1 绿化树木可以削减太阳辐射效应
        1.3.2 绿化树木的降温增湿效应
        1.3.3 改善城市小气候
    1.4 研究区概况
        1.4.1 杭州市自然环境概述
        1.4.1.1 地理地貌
        1.4.1.2 自然资源
        1.4.2 杭州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5 研究内容
        1.5.1 树种热场特征研究
        1.5.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降温规律
        1.5.3 树种不同配置模式降温功能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点及试验材料
        2.1.1 研究地点概况
        2.1.2 参试树种及群落配置模式
        2.1.2.1 参试绿化树种
        2.1.2.2 参试树种生长习性
        2.1.2.3 群落结构配置模式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容器苗培育和模拟不同的群落配置模式
        2.2.2 热场监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木调节温度的日动态比较
        3.1.1 灌木0.5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1.2 灌木3.0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1.3 灌木5.0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1.4 各灌木总体降温比较
    3.2 乔木调节温度的日动态比较
        3.2.1 乔木0.5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2.2 乔木3.0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2.3 乔木5.0m 处调节温度日动态比较
    3.3 不同配置模式的调温效果比较
        3.3.1 乔木--乔木配置模式之间的降温比较
        3.3.1.1 乔木--乔木配置组合0.5m 处的降温比较
        3.3.1.2 乔木--乔木配置组合3.0m 处的降温比较
        3.3.1.3 乔木--乔木配置组合5.0m 处的降温比较
        3.3.2 乔木--灌木配置模式之间的降温比较
        3.3.2.1 乔木--灌木配置组合0.5m 处的降温比较
        3.3.2.2 乔木--灌木配置组合3.0m 处的降温比
        3.3.2.3 乔木--灌木配置组合5.0m 处的降温比较
        3.3.3 灌木--灌木配置模式之间的降温比较
        3.3.3.1 灌木--灌木配置模式 0.5m 处的降温比较
        3.3.3.2 灌木--灌木配置模式3.0m 处的降温比较
        3.3.3.3 灌木--灌木配置模式5.0m 处的降温比较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树种之间的降温效果差异
        4.1.2 不同配置模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图

(9)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质素降解的研究现状
    1.2 木质素降解酶的应用
        1.2.1 生物制浆
        1.2.2 生物漂白
        1.2.3 染料工业
        1.2.4 褐煤的生物降解
        1.2.5 环境保护
    1.3 漆酶简介
        1.3.1 漆酶的分布
        1.3.2 漆酶的理化性质
        1.3.3 漆酶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漆酶结构的关系
        1.3.4 漆酶的催化机理
        1.3.5 漆酶的研究进展
        1.3.6 漆酶活性的测定
    1.4 漆斑菌的研究进展
        1.4.1 漆斑菌的种类
        1.4.2 漆斑菌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主要内容及意义
2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力测定终止反应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主要生化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方法
        2.1.5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测定终止方法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终止方法对ABTS溶液A420nm值的影响
        2.2.2 不同终止方法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溶液A420nm值的影响
        2.2.3 不同终止方法对黑孢漆斑菌漆酶酶活A420nm值的影响
    2.3 讨论
3 黑孢漆斑菌产漆酶最佳培养条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生化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方法
        3.1.5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生长曲线的绘制
        3.1.6 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生长曲线的绘制
        3.2.2 黑孢漆斑菌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讨论
4 黑孢漆斑菌产漆酶最佳培养基研究
    4.1 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培养基的配方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培养基的浓度研究
        4.2.1 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不同金属离子以及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主要生化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培养方法
        5.1.5 金属离子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5.1.6 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金属离子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
        5.2.2 不同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6 黑孢漆斑菌胞外漆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主要生化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1.4 培养
        6.1.5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6.2.2 活性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6.3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10)葶苈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十部分 葶苈子主要药效学研究
    1 镇咳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 祛痰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利尿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抗炎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4.2.2 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4.3 讨论
    5 免疫实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 讨论
    6 抗肿瘤实验研究
        6.1 葶苈子对昆明种小鼠移植S_(180)肉瘤抑瘤作用的研究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6.1.3 讨论
        6.2 葶苈子对昆明种小鼠移植H_(22)肝癌移植瘤抑瘤作用的研究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6.2.3 讨论
    7 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7.2.1 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7.2.2 最大耐受量测定
        7.3 讨论
    8 小结
课题总结
创新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四、《中国粮油学报》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发糕生产工艺及储藏品质研究[D]. 王志鹏.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2)
  • [2]粮食干燥系统换热设备节能降耗理论研究及设计[D]. 王龙龙.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3]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4]1992~1996年《无锡轻工大学学报》评析[J]. 浦颂文,臧其梅.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7(04)
  • [5]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D]. 彭炜. 贵州大学, 2016(03)
  • [6]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D]. 王景立. 吉林大学, 2012(03)
  • [7]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戴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8]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D]. 张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研究[D]. 王高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10]葶苈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下)[D]. 马梅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中国粮油学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