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

一、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兵,袁内镇,孔令伟,陈成[1](2021)在《吹填珊瑚砂场地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工程实践与沉降估算》文中指出针对马尔代夫胡鲁马累岛礁灰岩吹填珊瑚砂场地7000套16栋25层高层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基于珊瑚砂(钙质砂)及礁灰岩的工程特性,首次提出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探究并改进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成桩工艺,其工程实践成效为单桩静荷载试验与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以及建筑物沉降监测结果所验证。根据建筑物沉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中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后者计算结果较符合该工程实际,且规避前者在吹填珊瑚砂地基压缩模量较难准确取值的问题;此外,在类似重大工程项目中,可采用基于载荷试验反演计算参数的有限元法对规范法沉降计算结果进行校验,以优化工程设计。

赵刚[2](2021)在《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桩基础具备较强的承载性能、稳定性及协调不均匀沉降等优点,因而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所有深基础形式中的首选形式。在超深桩基础工程中,粘性土作为最常见的土层,长时间以来一直对粘性土中桩侧摩阻力所进行的试验分析比较匮乏,且对桩侧摩阻力的取值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能深入研究粘性土中桩-土间相互作用力,把握桩侧摩阻力的取值规律,更好的发挥超深粘性土中桩侧摩阻力的承载性能,开展了本项研究,以超深粘性土中单桩与群桩为研究对象,以承台-桩-土间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通过北京顺丰全自动分拣中心桩基实验基地的单桩静荷载试验,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单桩模型和群桩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运算,分析桩侧摩阻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发挥机理和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分析了前人对桩侧摩阻力在理论方面、实验方面和数值模拟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对桩的功能特点和桩侧摩阻力的作用原理、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对超深粘性土中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机理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得到了在各级荷载下,沉降量、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变化曲线,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模型,将实测数值和模拟数值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分析表明,桩侧摩阻力沿桩身自上而下逐步发挥,且在桩身上部的发挥明显优于桩身下部,桩身长度越长,桩侧摩阻力达到极值的时间也越长;随着长径比的减小,桩侧摩阻力发挥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桩侧摩阻力所占的荷载分担比一开始增长较快,后缓慢增加,直至达到极限状态。在对相同荷载和地质情况下的群桩和单桩数值模拟中发现,单桩桩顶的沉降量大幅小于群桩基桩中桩顶的沉降量,且在群桩中同一承台下中桩的沉降量最大,所发挥的桩侧摩阻力最大,桩侧摩阻力所占的荷载分担比也最大,随后是边桩,最后是角桩,且桩身中上部桩侧摩阻力的作用效果优于下部桩侧摩阻力的作用效果,随着上部荷载的进一步加大,桩侧摩阻力所占的荷载分担比也越来越大。

郭鹏飞[3](2021)在《静荷载作用下加筋土柔性桥台位移影响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筋土柔性桥台因为其显着的优点正在被公众所认知、接受。加筋土柔性桥台是传统桥台和土工合成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其优点主要体现在造价低、施工简单、减小桥台水平和竖向位移、具有一定的抗震性等。虽然加筋土桥台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关于加筋土桥台的设计原理,桥台位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加筋间距的选择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约束着加筋土桥台的发展。本文以山西省陵川县加筋土桥台为原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用FLAC3D模拟软件通过划分网格,建立桥台模型,研究对比了桥台在加筋前后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的变化;首先对比已经建好的加筋土桥台,研究了桥板对加筋土桥台位移的影响;然后在已经建好的加筋土桥台上施加静荷载,研究静荷载对加筋土桥台位移的影响;最后桥台在静荷载作用下改变加筋间距,设置了10cm、15cm、20cm、25cm、30cm、35cm和40cm不同的加筋间距,研究加筋间距在不大于40cm,不同的加筋间距对桥台位移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相对于未加筋情况下的桥台,加筋土桥台在限制侧向变形,改善桥台水平位移方面表现优越,无论是左桥台还是右桥台,加筋后的桥台水平位移都得到明显的改善;(2)桥台在加筋后,竖向位移的减少量虽然没有水平位移大,但是加筋土桥台在减小竖向位移方面也有很好表现;(3)桥板和桥台一起达到力学平衡状态,此时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以及格栅应力都小于桥台先达到力学平衡状态;(4)加筋土桥台在极限静荷载作用下桥台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是没有静荷载时的两倍;有静荷载作用下格栅所受的最大拉力是没有静荷载作用下格栅所受拉力的3.6倍,但加筋土桥台仍处在正常工作状态。(5)当格栅间距不大于40cm时,改变土工格栅间距,随着加筋间距的增大,桥台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有很小的增加,不影响桥台的整体稳定性,但格栅的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加筋层数的减少能节省大量的加筋材料,降低工程成本。

董志敏[4](2020)在《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及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基础是高层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深基础形式,是建筑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工程结构质量和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提高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和满足沉降要求,往往要求桩端穿过硬夹层到达坚硬持力层,而桩端穿过硬夹层则需要施加更大的压力。为避免压桩过程中较大压力造成断桩等破坏,企业研发了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顶压+内压杆的方式沉桩,即通过复合送桩器使内压杆与桩身共同承担沉桩压力。复合静压沉桩工艺实现了大压力沉桩使桩端到达坚硬持力层,提高了压桩时的终压力,进而提高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了研究该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工艺及承载力,本文在熟悉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中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压桩过程的受力分析、桩的抗压及桩靴板受力性能的试验室研究、现场沉桩及静载荷试验研究,并且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单桩承载性能及桩靴板受力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给出了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桩靴板的设计构造要求及单桩承载力。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内压杆与桩身复合承担沉桩压力的双静压管桩,可以减小沉桩过程中桩身的压力,保证桩身质量,使桩端可以到达坚硬持力层;(2)桩身混凝土采用C80、直径400mm、壁厚95mm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可以穿越深厚粗砂层,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1800~2000k N,满足一般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承载力需要;(3)本文所研究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桩靴板建议采用与桩同直径的Q235级、25mm厚钢板或Q355级、16mm厚钢板,可以保证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压桩工艺。并建议桩靴在管桩加工制作时一并在工厂完成,避免现场焊接影响施工质量;(4)本文所研究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采用以终压力控制为主,标高控制为辅。其工艺为:在沉桩压力达到3000k N前采用常规抱压沉桩方法;之后将内压杆插入管桩空心内,采用复合送桩器双静压送桩至沉桩结束,沉桩压力最终可达到4500k N。双静压沉桩过程中能量通过内压杆和管桩共同传递给桩靴,传至桩端土,使其沉桩压力提高了150%。

李中一[5](2020)在《CFG桩在地铁停车场无砟轨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砟轨道作为地铁停车场库内直接影响承载车辆的结构,其轨道系统结构几何调整能力有限,由此要对路基沉降严格控制。本文依托成都回龙停车场无砟轨道道床地基处理工程,通过分析CFG桩复合地基的作用及动力响应,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的现场检测试验,同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CFG桩复合地基三维分析数值模型,模拟分析CFG复合地基的沉降及内在应力分布,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当地基所受荷载较小时,CFG桩承受的载荷比例小于土体所受载荷比例,而随着荷载的增大,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逐渐增加,而桩间士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则逐渐减小。2、从不同桩长及不同桩间距的复合地基静载沉降量试验可以得出,在最大荷载均为302k Pa时,累计沉降在14.52毫米与10.86毫米之间,沉降差值在5毫米范围内,回弹量在2.33毫米与2.13毫米之间,回弹率在15.3%与19.6%之间。说明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状态是桩和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作用,共同承担荷载。3、四种CFG桩复合地基(桩长为5.4m及6.2m,桩间距为1.2m及1.6m)的-曲线变化趋势相同,同时曲线的斜率接近于平行,说明桩的材料大致相同。通过两组桩间距一致情况下,桩长不同的对比试验,可以发现,桩间距越小,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变化的控制更为显着,桩长越长沉降变化量越小。桩间距越大,沉降量越大。4、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桩长及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趋势与实测结果一致。并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较小,说明建立的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通过建立的模型来模拟列车产生的动荷载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及沉降量进行分析,得出静荷载试验下符合设计要求的CFG桩复合地基,能承受列车产生的动荷载。论文结果对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应用有参考价值。

欧强[6](2020)在《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土工加筋路堤是由基层与土工合成材料所形成的一种软土地基处治形式,因其能够增加路堤的承载力和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对软土路堤具有良好的处治效果,以及在施工成本与时效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领域的地基处理。然而,目前其理论研究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特别是“路面结构层-路堤填土-加筋垫层”共同作用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对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土工加筋体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土工加筋体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加筋体-垫层-填土”三者组成的复合体相互作用的变形机理以及荷载传递机制,提炼了常用土工加筋体的受力变形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土工加筋路堤在移动荷载下的研究提供思路。其次,基于弹性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和Timoshenko梁计算模型,讨论了静荷载下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其摩阻力分布形式分别考虑为常数、线性分布、与侧向位移成正比以及考虑纵横位移耦合的幂级数解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移动荷载作用下土工加筋路堤,将路面结构层视为黏弹性地基梁。在Kelvin地基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路面结构层与路基填土的界面摩阻效应影响,进而分析交通荷载下黏弹性地基有限长梁的瞬态问题,通过三角级数展开法和Laplace-Fourier积分变换以及逆变换得到黏弹性地基梁在半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解析解。将路堤上部的路面结构层,路堤填土层,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垫层视作一个复合系统,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垫层视作一个路堤填土层以下的梁高较浅的复合地基梁。考虑路面结构层的抗弯刚度,提出了一个扩展的双层EulerBernoulli梁模型在对称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分析方法。此方法综合考虑了梁-土界面摩阻力和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耦合的影响,并且系统考虑了上部路面结构和路堤填土的性质对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路堤系统的影响。再次,针对交通荷载的特点,基于前文的双层Euler-Bernoulli梁模型,考虑加筋垫层的抗弯刚度以及路堤填土的重度,改进Euler-Bernoulli双层地基梁模型去预测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土工加筋路堤系统的性能。首先获得了路面结构层的弯曲刚度和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碎石垫层的修正的弯曲刚度,然后建立了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的双层地基梁分析模型。与此同时,还考虑了上、下两层梁的耦合效应对上、下梁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利用一阶摄动理论推导了双层梁系统的控制微分方程并获得了相应的解答。最后,分析了交通荷载的特性,选取移动面荷载进行模拟,并且自行编制了Fortran子程序用于控制移动荷载的幅值、作用范围以及移动速度等等。在边界处采用无限元处理以减小由于模型尺寸带来的边界效应。针对路堤填土的黏弹性,利用ABAQUS的用户材料子程序,编制了等效线性黏弹性模型模拟路堤填土。土工格栅加筋体采用二维桁架单元模拟,土工格室采用三维膜结构模拟,由此建立了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的有限元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并对数值模型的空间分布特性、平面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了不同加筋类型、车辆超载、移动荷载速度、路堤填土高度以及路面结构层刚度、双层梁抗弯刚度比、上下土层刚度比等因素对土工加筋路堤受力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设计施工建议。

姜鸿,卫兵[7](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及造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寒冷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寒冷地区的适用性。通过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静荷载试验,研究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验证该地区经优化后的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并采用造价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经济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桩土应力随荷载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当荷载达到一定水平后,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和单桩趋于一致,荷载的理论计算值和荷载试验结果一致,平均沉降量为24. 89 mm复合规范要求,并通过比对成本得出该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造价经济合理。

刘运明[8](2020)在《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刚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地基处理的手段,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通过单桩承载力、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天然地基承载力加权计算得到。国内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现行的复合地基规范对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值取值不同且范围很大,出现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时取值困难的情况。刚性桩复合地基达到极限状态时,桩间土出现对数螺旋线形滑动面。根据滑动面形态推导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时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公式。首先,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利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建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极限状态时桩间土滑动面的形态,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刚性桩复合地基的p-s曲线,即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在理论分析方面,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状态的数值模拟结果,再结合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考虑刚性桩与桩间土在极限状态时存在相互作用的侧阻力,推导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并得出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利用正交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分析一些影响因素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和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规律,针对的影响因素有:地基土内摩擦角、地基土粘聚力、地基土重度、刚性基础宽度、桩土置换率等。研究表明:当内摩擦角较大时,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随基础宽度的增大而增大,内摩擦角较小时则相反;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随内摩擦角和桩间距增大而增大,随着粘聚力、基础宽度和桩土置换率增大而减小;当内摩擦角大于0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深度修正系数大于1.0。

刘阳[9](2019)在《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还落后于实践,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还不够充分。复合地基的设计与应用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区经验系数特别重要。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中,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与地区经验就十分密切,虽然规范规定了有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验系数差异很大,因此合理选取地区经验系数十分重要。结合在建工程,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基于CFG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桩与桩间土承担应力的变化特性,建议了该地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该地区CFG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论文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4个项目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提出了济源市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中高层建筑基础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突出;从岩土资料、设计计算和施工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单桩承载力人为估算过高,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不充分是导致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2)基于典型工程现场承载力试验分析,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的认识;根据济源市典型工程现场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议了济源市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的地区推荐值。(3)基于对济源市典型工程检测数据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济源市城区不同区域CFG桩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改进措施。

刘杰[10](2019)在《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由于其广泛的工程适用性、简便的施工装置、良好的处理效果等特点,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评判其地基加固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参数,承载力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建(构)筑物的安全和能否正常使用。在工程施工当中,所采用的施工工法、施工参数、检测试验方法等都会对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首先对高压喷射流的力学特性、高压旋喷桩的成桩机理、加固机理以及施工工法进行了详尽阐述,然后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及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以某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结果为依据,结合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低应变检测和钻孔取芯检测发现,现场施工完成的高压旋喷桩桩身完整性和桩体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但钻孔取芯检测时所取芯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自桩顶至桩底呈下降趋势,靠近桩顶部分的芯样其硬度、完整性以及固结度均要比靠近桩底部分的芯样好。(2)现场静载荷试验所得荷载-沉降曲线均呈缓慢变形,比例界限和极限荷载不明显;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压密、局部剪切破坏和完全破坏特征也不明显,这说明在试验过程中复合地基承载力未达到极限状态。(3)现场静载荷试验所得高压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理论计算值为248.7kPa。理论计算值大于现场试验值,而且理论计算值是参数β与αp均取最小值时的结果,如果β与αp在取值范围内取较大的值,计算值将比实测值更大。(4)数值模拟计算所得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略小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但其差值较小。故当不具备现场试验条件时,数值模拟计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作为设计施工的参考。(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顶以下15~20cm范围内存在负摩阻力,在距桩顶约45cm处桩身轴力达到最大值;加载过程中,约80%的荷载由桩体承担,其余荷载由桩间土体和桩底土体承担。

二、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吹填珊瑚砂场地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工程实践与沉降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场地特性与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
    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2 地基基础选型
        (1) 钻孔灌注桩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3)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1.3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
    1.4 素混凝土桩施工
2 复合地基处理成效与建筑物沉降监测
3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探讨
4 结 论

(2)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桩侧摩阻力的理论研究
        1.2.1 国外理论研究
        1.2.2 国内理论研究
    1.3 桩侧摩阻力的试验研究
        1.3.1 静载荷实验
        1.3.2 模型试验
    1.4 桩侧摩阻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1.4.1 有限元方法
        1.4.2 有限差分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理论分析
    2.1 桩的工程特性
        2.1.1 桩的特点
        2.1.2 桩的作用
        2.1.3 桩的分类
    2.2 粘性土工程特性
    2.3 桩侧摩阻力工程特性
        2.3.1 桩侧摩阻力的作用机理
        2.3.2 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2.3.3 桩侧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试验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地质条件
        3.1.2 地下水作用
    3.2 试验设计及检测
        3.2.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3.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3.3 试验资料处理
        3.3.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3.3.2 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分析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3.4.2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
        3.4.3 桩侧摩阻力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软件概述
    4.2 FLAC3D计算方法
        4.2.1 有限差分法
        4.2.2 计算特点
        4.2.3 FLAC3D计算流程
    4.3 模型的分析应用
        4.3.1 模型类别分析
        4.3.2 模型的优势
        4.3.3 模拟过程
    4.4 模型的建立
    4.5 单桩的数值模拟
        4.5.1 不同长径比
        4.5.2 不同持力层深度
    4.6 群桩的数值模拟
        4.6.1 不同桩长
        4.6.2 不同桩距
        4.6.3 不同承台宽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静荷载作用下加筋土柔性桥台位移影响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土工合成材料发展及其分类概述
    1.3 加筋土结构的发展概述
    1.4 加筋土桥台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加筋土桥台的加固机理及FLAC3D软件简介
    2.1 加筋土桥台加固原理
    2.2 FLAC3D软件简介
        2.2.1 本构模型
        2.2.2 结构单元
    2.3 小结
3 加筋土桥台的建立及影响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桥台模型的建立
        3.2.1 网格的划分
        3.2.2 桥台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参数
        3.2.4 边界条件的假定
    3.3 模拟过程及分析结果
        3.3.1 桥台地基竖向位移分析
        3.3.2 未加筋桥台位移分析
        3.3.3 加筋桥台位移分析
    3.4 小结
4 加筋土桥台位移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桥板对桥台位移影响
        4.2.1 桥板对桥台水平位移的影响
        4.2.2 桥板对桥台竖向位移的影响
    4.3 静荷载对桥台位移影响
        4.3.1 静荷载的确定
        4.3.2 静荷载作用下桥台水平位移分析
        4.3.3 静荷载作用下桥台的竖向位移
    4.4 格栅间距对桥台位移影响
        4.4.1 格栅间距变化对桥台水平位移的影响
        4.4.2 格栅间距变化对桥台竖向位移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及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课题来源
    1.5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件制作
    1.6 复合压桩器设计
    1.7 本文主要工作
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
    2.1 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2.1.1 弹性理论法
        2.1.2 荷载传递法
        2.1.3 剪切变形传递法
        2.1.4 有限元法
    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
        2.2.1 静载试验法
        2.2.2 静力触探法
        2.2.3 经验参数法
        2.2.4 动力试桩法
    2.3 双静压管桩承载机理分析
        2.3.1 单桩竖向承载力简介
        2.3.2 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
3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竖向抗压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用桩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现象
    3.5 本章小结
4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
    4.1 桩顶压力确定
    4.2 内杆压力确定
    4.3 沉桩工艺
    4.4 本章小结
5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限元分析
    5.1 工程地质概况
        5.1.1 区域地质背景
        5.1.2 勘测点布置
        5.1.3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5.1.4 地层以及地基土的分层
        5.1.5 土层承载力特征值
    5.2 有限元分析概况
    5.3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5.4 本构关系
        5.4.1 混凝土属性和本构关系
        5.4.2 钢筋属性和本构关系
        5.4.3 岩土本构关系
    5.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1 部件的创建
        5.5.2 定义材料属性
        5.5.3 设置分析步
        5.5.4 定义约束及相互作用
        5.5.5 预应力施加及地应力平衡
        5.5.6 荷载工况
        5.5.7 网格划分
    5.6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模拟分析
    5.7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荷载试验模拟分析
    5.8 桩靴板优化模拟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压桩过程
    6.3 试验方案
        6.3.1 试验加载装置及仪器
        6.3.2 试验加载方案
        6.3.3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6.4 现场试验
        6.4.1 ZH1静载试验
        6.4.2 ZH2静载试验
        6.4.3 ZH3静载试验
        6.4.4 ZH4静载试验
        6.4.5 ZH5静载试验
    6.5 数据分析
    6.6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CFG桩在地铁停车场无砟轨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铁轨道下的CFG桩复合地基受力分析
    2.1 CFG桩复合地基
    2.2 复合地基的一般沉降规律
        2.2.1 沉降影响因素及沉降控制技术
        2.2.2 CFG桩复合地基的一般沉降规律
    2.3 地铁列车轨道下的CFG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分析
        2.3.1 列车振动荷载的模拟
        2.3.2 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体变形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现场检测试验研究
    3.1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检测试验方案
        3.1.1 检测目的
        3.1.2 检测方案
        3.1.3 检测过程
    3.2 CFG桩复合地基检测试验结果
        3.2.1 CFG桩完整性试验结果
        3.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试验结果
        3.2.3 CFG桩复合地基检测试验结果
    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量检测试验在不同环境下对比分析
        3.3.1 CFG桩在桩间距为1.6m下不同桩长试验结果对比
        3.3.2 CFG桩在桩间距为1.2m下不同桩长试验结果对比
        3.3.3 CFG桩复合地基在不同桩长和桩间距情况下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
        4.1.1 ABAQUS主要分析功能
        4.1.2 ABAQUS 本构模型的屈服准则
    4.2 CFG桩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4.2.1 CFG桩三维模型
        4.2.2 模型分析的基本设定
    4.3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
        4.3.1 模型分析运行过程监控
        4.3.2 模型分析结果
    4.4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轨道下的CFG桩复合地基工程
    5.1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5.1.2 CFG桩复合地基要求
    5.2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设计
        5.2.1 地基处理技术
        5.2.2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5.3 CFG桩复合地基实际工程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土工加筋路堤概述
        1.2.1 土工加筋路堤概念及特性
        1.2.2 土工加筋材料分类及特性
    1.3 土工加筋路堤研究现状
        1.3.1 土工加筋路堤试验研究
        1.3.2 土工加筋路堤数值研究
        1.3.3 土工加筋路堤理论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工加筋体作用机理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土工加筋体作用机理
        2.2.1 侧向约束作用
        2.2.2 调整不均匀沉降
        2.2.3 网兜效应和柔性筏基效应
        2.2.4 应力扩散作用
        2.2.5 土工加筋路堤破坏模式
    2.3 加筋体-垫层-土共同作用
        2.3.1 协调变形、共同承载
        2.3.2 提高稳定性
        2.3.3 构成良好的排水体系
    2.4 土工加筋体受力变形分析
        2.4.1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分析方法
        2.4.2 基于弹性地基板理论的分析方法
        2.4.3 基于弹性薄膜理论的分析方法
        2.4.4 土工加筋体数值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地基梁模型简介
        3.2.1 Winkler地基—Euler-Bernoulli梁模型
        3.2.2 Winkler地基-Timoshenko梁模型
        3.2.3 弹性半空间—Timoshenko梁模型
    3.3 静荷载下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3.3.1 考虑摩阻力为常数
        3.3.2 考虑摩阻力沿地基梁呈线性分布
        3.3.3 考虑摩阻力与地基梁侧向位移成正比
        3.3.4 考虑纵横位移耦合的水平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的解
    3.4 移动荷载下考虑梁土水平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3.4.1 计算模型
        3.4.2 控制方程建立
        3.4.3 方程求解
    3.5 算例分析
    3.6 参数分析
        3.6.1 水平摩擦系数
        3.6.2 移动速度
        3.6.3 黏性阻尼
        3.6.4 单元弹簧刚度
        3.6.5 路面抗弯刚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双层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土工加筋路堤受力变形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双层地基梁模型受力变形分析
        4.2.1 基本模型与假定
        4.2.2 控制方程的建立
        4.2.3 控制方程求解
    4.3 算例验证
    4.4 参数分析
        4.4.1 界面抗力
        4.4.2 路堤填土弹性模量(E_e)
        4.4.3 路面结构抗弯刚度(E_1I_1)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双层弹性地基梁解析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交通荷载的特性
        5.2.1 静态均布荷载
        5.2.2 移动恒定荷载
        5.2.3 移动简谐荷载
        5.2.4 半正弦波荷载
        5.2.5 冲击荷载
        5.2.6 经验模型
        5.2.7 随机荷载
    5.3 基于双层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土工加筋模型受力变形分析
        5.3.1 计算模型与假定
        5.3.2 控制方程的建立
        5.3.3 方程组求解
    5.4 算例验证
        5.4.1 算例1
        5.4.2 算例2
    5.5 参数分析
        5.5.1 上下土层刚度比(α_k)
        5.5.2 上下梁的弯曲刚度比(α_D)
        5.5.3 上层填土的高度(h_e)
        5.5.4 移动荷载的速度(v)
        5.5.5 黏滞阻尼(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数值模型
    6.1 概述
    6.2 数值模型相关概念
        6.2.1 材料本构
        6.2.2 相互作用(Interaction)
    6.3 模型建立
        6.3.1 基本假设
        6.3.2 分析方法
        6.3.3 模型尺寸与参数取值
        6.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6.3.5 单元类型与网格
    6.4 模型验证
        6.4.1 算例1
        6.4.2 算例2
        6.4.3 算例3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7.1 概述
    7.2 移动荷载作用下土工加筋路堤路面结构层的空间特性
        7.2.1 动应力空间特性
        7.2.2 动应变空间特性
    7.3 路基动态响应平面特性
        7.3.1 横断面动应力
        7.3.2 纵断面动应力
        7.3.3 横断面动变形
        7.3.4 竖向动应力
        7.3.5 竖向动应变
    7.4 影响因素分析
        7.4.1 不同加筋类型
        7.4.2 车辆超载
        7.4.3 移动荷载速度
        7.4.4 路堤填土高度(h_e)
        7.4.5 双梁的抗弯刚度比(α_D)
        7.4.6 上下土层刚度比(α_k)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7)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及造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5-6]
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
    3.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值
        3.1.1 单桩承载力标准值[7-8]
        3.1.2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8]
    3.2 荷载试验
4 造价方案比选
    4.1 水泥土搅拌桩造价分析
    4.2 预应力管桩造价分析
    4.3 造价比选
5 结论

(8)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
        1.3.1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概述
        1.3.2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1.3.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
        1.3.4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主要工作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三维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定
        2.2.2 材料本构与参数选取
        2.2.3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
        2.2.4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2.3 有限元模型分析
        2.3.1 天然地基土数值模拟分析
        2.3.2 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研究
    3.1 引言
    3.2 不考虑桩土作用时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3.2.1 刚性桩极限承载力
        3.2.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
        3.2.3 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3.3 考虑桩土作用时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3.3.1 刚性桩极限承载力
        3.3.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
        3.3.3 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3.3.4 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1 引言
    4.2 正交设计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2.2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2.3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验证
    5.1 引言
    5.2 工程实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2.3 现场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5.2.4 现场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结果
        5.2.5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的发展
        1.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1.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及检测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济源市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现场试验
    2.1 依托项目概况
    2.2 依托项目的场地条件
    2.3 典型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
        2.3.1 合生合景工程项目
        2.3.2 天坛花园工程项目
        2.3.3 东方国际工程项目
        2.3.4 中弘名都工程项目
    2.4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问题原因分析
        2.4.1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统计分析
        2.4.2 勘查文件的局限性因素
        2.4.3 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因素
        2.4.4 施工方面的因素
        2.4.5 试验检测方法方面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现场试验的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间土承载力特性
    3.2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桩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2 桩间和桩端土性质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3 应力变化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4 置换率、桩长和褥垫层厚度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5 施工过程“充盈系数”和其他因素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3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建议及实例验证
        3.3.1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
        3.3.2 东方国际工程实例验证
        3.3.3 其他工程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试验分析的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建议
    4.1 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建议
        4.1.1 济源市CFG桩地基处理建议
        4.1.2 承载能力计算
        4.1.3 对保护桩长的设计建议
    4.2 检测工作建议
    4.3 施工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合生合景项目2#、5#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2:天坛花园2#、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3:东方国际2#楼、酒店项目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4:中弘名都1#楼、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10)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高压旋喷桩的成桩及加固机理
    2.1 高压喷射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2.1.1 高压喷射流的特性
        2.1.2 高压喷射流的类型及其构造
        2.1.3 高压喷射流的压力衰减
        2.1.4 高压喷射流对土体的破坏作用
    2.2 高压旋喷桩的成桩机理
        2.2.1 水泥土的固化原理
        2.2.2 高压旋喷桩的形成
        2.2.3 桩体的基本性状
    2.3 高压旋喷桩加固机理
        2.3.1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应
        2.3.2 高压旋喷桩的施工工法
        2.3.3 高压旋喷桩的工程应用
3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
    3.1 复合地基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3.1.1 复合地基的分类
        3.1.2 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
    3.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2.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及极限值计算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极限值计算
    3.3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
        3.3.1 桩土荷载传递特性
        3.3.2 桩土应力比
        3.3.3 桩侧摩阻力
        3.3.4 破坏特性
4 工程实例
    4.1 工程背景
    4.2 现场检测试验
        4.2.1 钻孔取芯检测
        4.2.2 低应变动测试验
        4.2.3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4.3 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
    4.4 复合地基承载力数值模拟计算
        4.4.1 建立计算模型
        4.4.2 初始地应力平衡
        4.4.3 桩土接触设置
        4.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吹填珊瑚砂场地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工程实践与沉降估算[J]. 文兵,袁内镇,孔令伟,陈成. 土木工程学报, 2021(12)
  • [2]超深粘性土桩侧摩阻力特性研究[D]. 赵刚.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静荷载作用下加筋土柔性桥台位移影响数值分析[D]. 郭鹏飞. 中北大学, 2021(09)
  • [4]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及受力性能研究[D]. 董志敏.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5]CFG桩在地铁停车场无砟轨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中一.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6]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 欧强. 湖南大学, 2020(01)
  • [7]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及造价分析[J]. 姜鸿,卫兵.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8]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刘运明. 广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D]. 刘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D]. 刘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