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一、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游[1](2021)在《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属产生的B型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是全球污染频率最高和污染范围最广的真菌毒素之一。DON污染可导致粮食减产和使用价值降低,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消减控制措施,食源性DON暴露很难避免,易引发呕吐、腹泻、发烧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DON暴露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体重增加减缓和免疫失调等不良反应。目前,DON的降解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大类,其中物理法通常脱除不完全,化学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影响食物感官,生物法相对安全却又非常耗时。所以,迫切需要开发绿色、高效的新型DON降解技术。近年来,真菌毒素的光催化降解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作为一种绿色的高级氧化技术,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研究者多注重新光催化剂的开发,而对降解产物的毒性较少给予关注。DON光催化降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其毒性如何?是否安全?是非常重要,却又时常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合成了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包被二氧化钛(TiO2)的新型光催化剂UCNP@TiO2,用于DON的降解,重点考察了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的体外、体内安全性,为反馈该技术降解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结合DON易诱导细胞氧化应激这一毒理现象,针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GSH)两种胞内氧化应激标志物质,分别构建了ROS广谱性和GSH特异性纳米探针,并应用于DON及其降解产物介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进一步丰富了体外毒理学的活细胞原位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UCNP@TiO2光催剂并应用于DON的降解,重点研究了经不同时间光催化降解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安全性。成功构筑了可同时利用紫外光和近红外光的UCNP@TiO2新型光催化剂,将其用于水溶液中DON的光催化降解,通过ESI/MS分析和二次质谱鉴定DON的降解中间产物为3种,荷质比(m/z)分别为329.399、311.243和280.913。以HepG2细胞为模型,通过考察细胞活性、细胞形态、细胞周期、胞内ROS水平、细胞凋亡状况、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抗氧化酶系活性等指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经不同时间(30、60、90、120 min)光催化降解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安全性,发现经120 min光催化处理的DON降解产物对HepG2细胞的体外毒性显着降低,甚至无毒。2.根据DON及其降解产物易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构建了无标记的PEG-CdSe@ZnS量子点荧光探针,并用于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活细胞内ROS的荧光成像及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以PEG修饰提高了CdSe@ZnS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并在溶液体系中考察了该探针对多种ROS(O2-、ONOO-、·OH、Cl O-和H2O2)的广谱响应能力;以典型ROS分子H2O2研究了PEG-CdSe@ZnS探针的分析性能,显示当H2O2浓度范围为0.078~1.25μM时,线性关系良好(y=-40.36x+124.83;R2=0.9896),检测限为19 n M(3δ,n=11),表明探针对ROS具有广谱响应能力和高灵敏度。选用优化后的探针孵育浓度(5 ppm),进一步用于DON及其光催化降解产物诱导的活细胞内ROS荧光成像和氧化应激状态评估,发现当DON浓度大于等于10 ppm时,荧光几乎被淬灭,氧化应激程度趋于饱和,而120 min的DON光催化降解产物几乎未导致荧光淬灭,并与对照组趋于一致(P>0.05),表明该产物未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3.以GSH适配体(Aptamer,Apt)为识别分子,金纳米簇(Au nanoclusters,AuNCs)和MoS2纳米片为荧光供体和淬灭剂,构建了Apt-AuNCs-MoS2复合纳米探针并用于活细胞中GSH的荧光成像和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原位监测。在以胞内总ROS为氧化应激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GSH这一特异性指标为监测对象,用于氧化应激评估。所构建的Apt-AuNCs-MoS2复合探针对GSSG、Cys、Glu等类似成分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当GSH浓度范围为0.01~100μM时,荧光强度与GSH浓度的Log10值线性良好(y=203.93x+791.55,R2=0.9847),检测限为35 n M(3δ,n=11),表明该探针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活细胞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当DON浓度大于等于20 ppm时,荧光几乎无法恢复,氧化应激程度达到最大水平,而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组荧光恢复趋于饱和,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该产物未诱导细胞氧化应激。4.在体外毒理学和氧化应激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BLA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探究了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缓解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与菌群紊乱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测定肠道组织中T-AOC、SOD、CAT、GSH-Px等抗氧化酶系活性,以及GSH/GSSG比值和MDA的水平,考察了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肠道组织氧化应激程度;通过血清中DAO活力和肠道组织病理观察,考察了小鼠肠道组织损伤程度和机械屏障的完整性;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DON及其降解产物暴露后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处理有效缓解了DON暴露导致的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绒毛上皮组织损伤,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同时缓解了DON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运用RT-q PCR法和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发现DON降解产物处理显着改善了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3、ZO-1和occludin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恢复了肠道机械屏障的完整性;16S rRNA测序表明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显着上调了Bacteroides、Prevotella、Acinetobacter、Streptococcus、Anaerotruncus、Cupriavidus、Clostridium和Anaeroplasma的相对丰度,从而有效缓解了DON暴露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此外,还发现DON暴露可诱导传统有益菌Akkermansia的代偿性增殖,进而发挥其肠道黏膜修复功能。且DON降解产物处理显着改善了小鼠采食量和生长性能,下调了血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同时上调了ALT、AST和ALP等肝酶活性,降低了DON造成的肝脏组织损伤,还改善了小鼠能量代谢状态和自主活动量。综上所述,经光催化处理120 min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体内毒性显着降低,且在活细胞中未诱导显着的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表明基于UCNP@TiO2的DON光催化降解技术绿色、高效,其在真菌毒素控制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白鹭鹭[2](2021)在《Dip2a敲除小鼠氧化应激及代谢组研究》文中提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s,ASD)是一种以脑为基础的神经发育紊乱,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ASD病因复杂,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ASD的风险基因DIP2A(Disconnected(disco)-interactingprotein 2A)表达产物调节内源性乙酰辅酶A代谢,小鼠中敲除Dip2a降低突触后支架蛋白稳定性,导致突触功能紊乱,模拟ASD表型。由于乙酰辅酶A是体内重要的代谢中间体,为了明确DIP2A在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开展如下工作:首先,我们发现在分离的线粒体组分中存在明显的DIP2A富集,利用体外表达的DIP2A功能结构域DMAP1构建GST融合蛋白,在鼠脑提取液中pull-down结合蛋白,对于特异性蛋白条带进行LC-MS/MS质谱鉴定。鉴定到1512个蛋白,其中91个位于线粒体中。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合蛋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丰度最高的为线粒体代谢转化酶。进一步富集既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又有结合活性的蛋白为SOD1和SOD2。SOD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酶,推测DIP2A与抗氧化作用有关。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确认DIP2A结合SOD2,体外培养细胞内DIP2A与SOD2存在部分共定位。在Dip2a敲除鼠脑中观察到SOD活性下降,ROS水平升高,表明Dip2a敲除鼠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过表达DIP2A可以提高SOD活性,抑制氧化应激条件下ROS的生成。线粒体是ROS产生和主要的攻击靶标,相应的,我们观察到Dip2a敲除鼠线粒体形态异常,表现为线粒体面积减小,长径缩短。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代谢场所,其形态异常通常导致严重的代谢障碍,提示Dip2a敲除鼠存在代谢紊乱。为了探究Dip2a功能缺失对代谢的影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分别取出生后30天Dip2a+/+,Dip2a+/-和Dip2a-/-小鼠血清,利用LC-MS质谱技术鉴定内源性代谢物,对获得的数据预处理。随后,数据经过Metabo Analyst4.0软件多元统计分析,经过比较Dip2a+/+与Dip2a+/-、Dip2a+/-和Dip2a-/-以及Dip2a+/+和Dip2a-/-小鼠血清代谢物,发现脂类变化比较大,表现为脂肪酸和磷脂酰甘油明显减低,鞘脂升高;葡萄糖和部分氨基酸升高。Dip2a+/+、Dip2a+/-和Dip2a-/-三种基因型小鼠血清共同差异代谢物19种,其中脂类15种,提示Dip2a敲除损害糖代谢并增加了脂质代谢作为能量供应的代偿途径,可能是Dip2a-/-小鼠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说明DIP2A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我们选用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辅酶Q10和维生素E对断乳后Dip2a敲除小鼠进行抗氧化治疗,结果表明,辅酶Q10和维生素E联合服用有效降低Dip2a敲除小鼠脑组织ROS积累,明显改善小鼠重复刻板行为,但是,未观察到社交缺陷的显着改善作用。综上所述,Dip2a敲除导致小鼠大脑皮层SOD活性降低,ROS水平升高,线粒体形态异常。血清代谢组研究提示糖代谢障碍,脂代谢增强;推测脂类的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突触形态和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揭示了DIP2A在抗氧化保护中尚未被发现的功能,为DIP2A介导的ASD病理生理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曾海英[3](2021)在《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杂粮消费时尚、健康生活理念的兴起,杂粮特有成分和营养功能研究及分离纯化技术、风味营养杂粮新产品开发、以及微生物发酵转化提升杂粮产品品质和生理功能等,已成为国内外杂粮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因其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自古就是食药皆佳的“粮药”之一。本论文针对薏米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利用率低下、高附加值产品匮乏的产业链延伸技术“瓶颈”,采用益酵益生型红曲霉对薏米进行发酵代谢转化,实现多重活性组分富集与叠加;针对高增量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解析其形成路径与量变机理;采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对发酵产物进行食用安全及功能活性评价,以期为研发高活性功能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6份薏苡种质资源中,晴隆白壳薏苡子粒品质最优,富含蛋白质(13.42 g/100g)和薏苡素(7.46 mg/100 g)。晴隆白壳薏苡谷脱壳碾米产生的碎薏米副产物,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与精米、糙米含量相近,但淀粉(71.30 g/100 g)和粗多糖(60.30 g/100g)(p<0.05)含量高于精米和糠,且还富含薏苡酯(4.00 mg/g)、薏苡素(2.83 mg/100g)、芦丁(1.20 mg/g)等活性成分,可作为发酵基质进行目标活性物质的转化与富集。(2)将碎薏米按装料量7.22 g/100 mL、料液比50:17、初始p H值6.5、121℃蒸料6 min后,按质量百分比接种9%的红曲霉种子液(孢子浓度≥106个/mL),于28±1℃下发酵10 d,发酵产物中4种特征性活性成分均高效累积,其中薏苡素与薏苡酯含量较碎薏米原料分别提高4.06倍和4.45倍,达6.50 mg/100 g和17.80 mg/g,而洛伐他汀(167.90 mg/100 g)与红曲色素(色价1058 U/g)则实现新增富集。值得关注的是,发酵产物亲脂性组分增量极显着(p<0.01),较原料组提高了2.05倍,提取率达8.63%;其中还富含α-生育酚(17.88μg/g)、γ-三烯生育酚(72.53μg/g)、γ-谷维素(655.01μg/g)、β-谷甾醇(53.32μg/g)等活性成分,尤其增量最大的α-生育酚、1个未知组分和γ-谷维素,分别提高162.55倍、34.30倍和24.99倍;经GC-MS/MS鉴定,未知组分为(3β)-3-羟基-5-烯-17-甾酮,是一种极具生理活性的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新型膳食补充剂。(3)鉴于红曲霉发酵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富集的菌种依赖性,采用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解析其代谢路径及富集机理:生育酚及其三烯生育酚的富集涉及3条代谢路径与12个关键功能蛋白(酶)的表达,即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路径中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EC:4.2.3.4],3-脱氢奎尼酸脱氢酶I[EC:4.2.1.10],莽草酸脱氢酶[EC:1.1.1.25],莽草酸激酶[EC:2.7.1.71]和3-磷酸莽草酸1-羧基乙烯基转移酶[EC:2.5.1.19]蛋白表达上调,促进莽草酸富集。酪氨酸代谢路径中乙醛脱氢酶[EC:1.2.1.5]蛋白表达上调,促进尿黑酸富集;尿黑酸双加氧酶[EC:1.13.11.5]和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EC:3.7.1.2]蛋白表达下调,防止尿黑酸向乙酰乙酸盐转化,确保底物充足。泛醌与其它萜-醌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径中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EC:1.13.11.27]基因表达上调,促进对羟基苯丙酮酸生成尿黑酸;尿黑酸植基转移酶[EC:2.5.1.115]催化尿黑酸(HGA)和异戊烯基二磷酸(Pr DP)生成生育酚前体物质2-甲基-6-植基-苯醌(MPBQ);生育酚环化酶[EC:5.5.1.24]催化MPBQ前体物质生成γ-生育酚及其三烯生育酚;生育酚O-甲基转移酶[EC:2.1.1.95]促进发酵体系中γ-生育酚、γ-三烯生育酚等类型向α-生育酚或其三烯生育酚形式转化。γ-谷维素(阿魏酸甾醇酯)与(3β)-3-羟基-5-烯-17-甾酮的富集涉及甾类生物合成路径,与甾类化合物形成累积密切相关。红曲霉发酵碎薏米体系中甾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径受14α-甾醇去甲基酶[EC:1.14.14.154]、Cyp51A[CYP51G1]、甾醇去饱和酶[EC:1.14.19.20]、7δ-甾醇5-去饱和酶[ERG 3]、C-24甾醇还原酶[ERG 4]和7δ-甾醇5(6)-去饱和酶[STE 1]基因的表达调控,它们与脱氢胆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谷甾醇的高量累积相关,为γ-谷维素和甾酮的酯化反应提供充足底物;而甾醇24-C-甲基转移酶[EC:2.1.1.41]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EC:1.14.14.154 1.14.15.36]蛋白的高表达也促进代谢路径末端产物植物甾醇的高量累积。(4)红曲霉发酵的碎薏米经超临界CO2萃取的精油组分(FCS-O),提取率可达12.8%,且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其γ-三烯生育酚、γ-谷维素、薏苡酯和油酸浓度分别达到72.83μg/g、745.96μg/g、9.65 mg/g和316.58 mg/100 g DW。FCS-O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抑制易感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氧化,防止脂质氧化和过氧化反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氧化168 h后7-酮胆固醇和过氧化物的浓度下降12.99倍和2.72倍,仅为8.42 g/mL和16.16 mmol/kg(p<0.01)。红曲薏米精油还具有抗人喉癌细胞HEp2增殖的作用(IC50=2.13 mg/mL),而对正常猴肾细胞CV-1无细胞毒作用;且抗癌活性较发酵前显着提高,抑制HEp2细胞增殖的IC50降低42%。经食用安全性评价证实,FCS-O无急性毒性(LD50>10 g/kg bw,属实际无毒),无诱变性、细胞毒性或遗传毒性。作为一种高活性多组分精油,应用潜力巨大,可开发为食品、食品配料、营养补充剂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提升产品性能与保健功效。

徐安乐[4](2021)在《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维生素E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必须营养素,在机体中不能自主合成,必需通过外源补充。研究表明,饲料配方中维生素E缺乏或过量均会对某些鱼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水产动物维生素E的需求量在水产动物健康可持续养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从生理生化、组织学观察以及转录组学水平分析了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设计了6个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测VE值:12.10,32.15,45.17,75.72,135.78,263.37 mg/kg)开展84天的养殖试验(后简称养殖试验),得出:135.78 mg/kg左右的维生素E能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初重:20.48±0.20 g)增重率、存活率、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肌肉品质;可维持肝脏、肌肉以及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的动态平衡,供应机体生长需求,同时能降低血脂含量,维持机体健康;可以提高血清、头肾、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和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照组和135.78 mg/kg试验组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上存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消化性能上,肝脏和前肠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免疫方面,头肾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以增重率为评估指标做拟合曲线分析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130.13 mg/kg。(2)135.78 mg/kg的维生素E能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肠道组织生长和维持其完整性,促进头肾分泌免疫相关的物质来提高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脾脏的淋巴细胞数量,促进鱼类非特异性免疫。(3)开展哈维氏弧菌感染试验(后简称细菌感染试验)。设置对照组和最适维生素E添加量组饲料(VE实际含量分别为10.38和132.15 mg/kg)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80.48±3.30 g),周期70天,随后,用半致死剂量哈维氏弧菌(8.86×106CFU/ml)注射感染石斑鱼,观察7天,比较细菌感染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肝脏、头肾和脾脏上的免疫和抗氧化方面的变化,得出维生素E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组织学观察进一步得出维生素E在保护肝脏、头肾和脾脏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养殖试验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诱导肝脏、前肠和头肾分别产生了366、69和902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肝脏中主要可富集到与细胞凋亡,肝组织代谢和肝组织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在前肠组织中,则主要富集到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在头肾组织中,主要富集到了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上。(5)细菌感染试验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鱼摄食适量的维生素E能通过提高肝脏中的代谢补偿以抵抗哈维氏弧菌的侵袭,而缺乏维生素E的鱼,在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炎症和病变会进一步加剧;摄食适量维生素E的鱼在经过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头肾免疫相关通路被高度激活,在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受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头肾会出现病理性引诱某些酶类分泌和某些基因上调。(6)养殖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调节mi R-34-x来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免疫;通过调节mi R-122-x和mi R-735-x来维持肠道健康,为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通过调节mi R-1357-x和miRNA-31-x来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通过调节mi R-1246-x、mi R-1260-x、mi R-7133-x(和y)、mi R-29-x(和y)以及mi R-122-x等的差异表达来影响头肾免疫能力。(7)养殖试验的miRNA-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调控mi R-551-x、mi R-3604-x和mi R-193-y的上调以及mi R-883-y、novel-m0222-3p和mi R-34-x的下调来维持肝脏细胞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调节mi R-31-x、mi R-735-x和mi R-1357-x等(均下调)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同时也会调控一些novel miRNA如novel-m0200-5p、novel-m0183-3p和novel-m0184-5p(均下调)等影响免疫过程。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mRNA关联分析得出,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影响mi R-1260-x、mi R-7133-x(和y)和mi R-1246-x等的上调以及mi R-129-x、mi R-122-x和mi R-735-x等的下调来调控头肾抗哈维氏弧菌的感染。综上,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生素E的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能实质以及丰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物信息学资料。

耿慧君[5](2020)在《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据报道,超过25%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由金葡菌引起。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超级细菌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噬菌体是一种结构简单、广泛存在、高效安全的生物抗菌剂,具有高特异性、高裂解子代数及高环境丰度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噬菌体治疗金葡菌性乳腺炎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机制,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小鼠转录组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噬菌体作用于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安全性;将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炎性因子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噬菌体有效抑制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噬菌体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一株高致病性、多重耐药的金葡菌,以其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能良好、广谱性的噬菌体,并检测了相关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从55份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病牛奶样中分离得到34株病原菌,其中金葡菌6株(17.65%)。因金葡菌Sau-XJ-21呈现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较高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6 CFU/mL),则以其为宿主菌,筛选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vBSM-A1和vBSP-A2。利用双层平板法、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点板法(spot-test)、一步生长曲线构建、pH值及温度稳定性检测和体外抑菌实验等,检测了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宿主谱、理化性质及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均隶属于有尾目噬菌体,亥瑞勒噬菌体科;具有广谱性,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牛源、人源)不同区域(新疆、浙江和大连)的金葡菌;单一噬菌体及噬菌体cocktail(体积1:1)均能有效抑制金葡菌Sau-XJ-21生长。(2)对两株噬菌体vBSM-A1和vBSP-A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阐明二者均不含毒力基因、溶源基因及毒力转座子等,不存在基因水平转移风险,具有应用安全性。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选择GeneMarkS、CGView、tRNAscan-SE、Cluster X 和 MEGA 7.0 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程序,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注释、tRNA形态结构预测与分类学地位分析;运用 ExPASy、TCDB、PortScale、Signal 5.0、Phyre2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程序,对噬菌体裂解酶Lys-vBSM-A1进行一级结构分析、理化性质鉴定、功能区域预测(疏水性、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与结构域3-D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噬菌体vBSM-A1和噬菌体vBSP-A2均为双链线性DNA,vBSM-A1/vBSP-A2基因组全长140,654/136,528 bp,GC含量为30.33%/30.45%,预测出70/77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基因和4/3个tRNA编码基因;两株噬菌体Genebank ID分别为MK584893和MK656892;二者均含有同一个序列保守的裂解酶基因Lys-vBSM-A1,其大小为267aa,其表达蛋白含两个典型的活性域,位于N端的c4olkB结构域和位于C端的c4olsA结构域。(3)评估了噬菌体混合制剂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其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考察了噬菌体经小鼠乳腺灌注的安全性影响,分析了小鼠转录组表达变化与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金葡菌Sau-XJ-21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评估并确定3×104 CFU/25 μL为最佳攻菌浓度。探究了噬菌体cocktail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使用Beckman Coulter DxH8000血液分析仪、点板法(spot-test)、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E组织切片染色等仪器与方法,检测了各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样本参数、CFU和PFU负荷、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指标与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显示噬菌体cocktail在小鼠乳腺内能有效减轻金葡菌Sau-XJ-21造成的炎症症状;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会破坏小鼠肠道内原有的优势菌株,降低菌群丰度;而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运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小鼠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较于PBS对照组,噬菌体灌注组在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凋亡、细胞聚集及抗氧化活性等)表达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达;同时在与炎症因子相关的一些通路(如TNF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中显示出显着富集,提示了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综合小鼠形态学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炎症因子TNF-α检测,以及噬菌体负荷检测等结果,揭示了噬菌体灌注形成的炎症特征轻微,对小鼠正常生命体征无碍。综上,本论文以致病性金葡菌为目标菌株,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研究了施用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小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揭示了该噬菌体混合制剂在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相较于抗生素的优越性;从全基因组、转录组、炎症因子、小鼠表观状态及乳腺噬菌体负荷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噬菌体混合制剂的应用安全性。因此,该噬菌体混合制剂是一种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效抑制金葡菌生长的生物安全制剂,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张卓[6](2020)在《红树莓提取物复配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红树莓(Rubus idaeus L.)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浆果,含有较多植物多糖。目前,虽然有关红树莓活性成分与机体健康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关于树莓多糖对肠道健康裨益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红树莓海尔特兹品种和2株益生菌为材料,优化了红树莓提取物(以粗多糖得率作为指标)的制备工艺,对比了使用红树莓提取物与合成培养基体外培养益生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给昆明小鼠灌胃不同水平的红树莓提取物以及红树莓提取物与益生菌的组合,通过观察小鼠生理指标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评价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旨在为树莓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检测表明,红树莓品种海尔特兹鲜果中钙、铁、钾、磷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单糖含量4.74 g/100g,碳源较为充足,具备支持益生菌生长的潜力;粗多糖含量为0.21%,为后续优化红树莓多糖提取工艺提供了数据支持。(2)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实验、正交试验确定了红树莓水提物(以粗多糖得率作为指标)最适提取参数为料液比1:4.04、水浴温度75.05°C、超声时间24.82min,复合酶适宜反应p H为4.5、温度45°C、时间1h,在此条件下红树莓粗多糖的得率为10.30%。(3)经37?C厌氧培养发现,与MRS培养基相比,植物乳杆菌12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21)在红树莓提取物培养基的生长稳定期推迟2 h,活菌数为6.60×109 CFU/m L,在MRS培养基中的活菌数为5.84×109 CFU/m L,两者接近。与BBL培养基相比,长双歧杆菌1.2186(Bifidobacterium longum 1.2186)在红树莓提取物中的活菌数为5.94×109 CFU/m L,在BBL培养基中的活菌数为5.34×109 CFU/m L。这表明红树莓提取物具有支持2株益生菌生长的潜力。(4)转录组测序表明,与对照相比,植物乳杆菌121在红树莓提取物培养基中厌氧培养16 h后,共有547个存在显着性表达性差异基因(DEGs),其中255个有上调的DEGs,292个下调的DEGs。与功能分类相关的显着上调GO富集主要与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酶和糖代谢的酶有关。与生物过程相关的显着上调GO富集主要与金属离子(包括钾离子)运输、多元醇代谢、蛋白分解代谢等代谢过程有关。与细胞组成相关的显着上调GO富集主要与蛋白酶复合体、肽链内切酶复合体、苏氨酸型肽酶活性、细胞壁有关。植物乳杆菌121显着上调的KEGG富集主要关于淀粉和蔗糖的代谢、甘油酯新陈代谢。这表明,红树莓提取物通过影响氨基酸和糖代谢的酶来促进菌株的生长。(5)摄入低平树莓提取物配合益生菌能提高小鼠粪便中β-葡萄糖苷酶酶活。饲喂小鼠28天后,高通量测序研究小鼠粪便的微生物多样性表明,在门水平上,尽管各实验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都有所增加,但摄入低水平树莓提取物复配植物乳杆菌121组合增幅最大为0.025。总体上,摄入红树莓提取物复配植物乳杆菌121能更好促进肠道微生物多样性。(6)灌胃28天实验表明,摄入红树莓提取物或与益生菌复配,有助于控制小鼠总胆固醇在较低范围。摄入高(低)水平红树莓提取物或复配益生菌可以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同时摄入高水平红树莓提取物可以使小鼠血液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回归正常范围。这些数据表明,摄入高(低)水平红树莓提取物或红树莓提取物复配益生菌对小鼠肝功能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组织切片观察表明,摄入红树莓提取物(或复配益生菌)对小鼠的小肠组织无伤害,也不会引发肝脏毒性。综上,本研究以粗多糖为指标,在分析红树莓营养成分以及优化其提取物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红树莓提取物单独或复配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证实红树莓提取物不仅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而且其复配益生菌有助于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这一工作为开发高值化的红树莓产品提供了新思路,为红树莓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陈锦玲[7](2020)在《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与累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大豆蛋白和油脂相关的功能性成分在抗癌、抑制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免疫调节、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药理作用。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的生理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众多基因和酶的参与。目前,关于油脂合成的生化途径研究已较为透彻,但其调控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此外影响大豆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及途径也尚未清晰。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包括提高种子油脂/蛋白质含量、改善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可以满足人类对大豆油和蛋白质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可以使大豆油和蛋白质更具有营养价值与特殊的工业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桂春大豆103”品种开花后发育20d、30d、40d、50d的籽粒为材料,分别构建了4个mRNA文库和4个miRNA文库,进行了RNA-Seq和miRNA测序。对蛋白质和油脂积累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参与油脂和蛋白质合成调控的miRNAs进行了分析和挖掘,为今后大豆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以及生产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大豆的油脂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酸水解法和自动凯氏定氮法测定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大豆籽粒油脂和蛋白质含量,20d(DD20)、30d(DD30)、40d(DD40)和50d(DD50)籽粒的油脂含量分别是7.03%、15.79%、17.64%和20.36%;蛋白质含量分别是28.03%、30.45%、32.88%和35.49%。(2)20d、30d、40d和50d籽粒转录组测序获得的Total Clean Reads分别是107548 920、111 670 776、109 339 672和108 884 270,Q20分别是98.19%,98%,98.12%和97.98%。(3)在3个(DD20-vs-DD30、DD30-vs-DD40、DD40-vs-DD50)比较组中共发现24 767个差异表达基因。DD20-vs-DD30的差异表达基因为4 759个,其中1 801个上调,2 958个下调;DD30-vs-DD40的差异表达基因为6 245个,其中2 941个上调,3 304个下调;DD40-vs-DD50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3 763个,5 695个上调,8 068个下调。(4)筛选到18个与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其中FATB(ID100781381、ID100797796)、LACS(ID100803126、ID100802266)、DGAT(ID100817270)基因表达量为持续上调表达;FATB(ID100170693)、KASI(ID547575)和GPAT(ID100817927)基因的表达量呈大体上调趋势;ACC(ID100777962)基因表达量前期持续上升,50d时下降的基因;ACC(ID547859)、GPAT(ID100791297)、DGAT(ID732606)的表达量前期平稳,50d时上调;LPAAT(ID100814107)的表达量呈平稳态势;推测这13个基因可能在油脂合成中进行正向调控;SAD(ID100037478)基因的表达量从30d开始持续下调。ω-6脂肪酸脱氢酶(FAD2:ID100805040)基因呈现持续下调表达,FAD(ID100805040)基因表达量为持续下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通过负调控促进大豆籽粒硬脂肪酸和油酸含量增加。(5)筛选到23个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基因,其中PEPC(ID100793542、ID100814240、ID547756)和CAT(ID100810218、ID100776978)基因表达量前期相近,50d时均有少量上调;PEPC(ID100820574)、HSP20(ID100803161、547852、100812707)、BGS(ID100507221)因表达量呈先下调后上调趋势;GS(ID100817922)、BGS(ID547485、ID547908)、HSP70(ID100790356)和BC(ID547465、ID100775426、ID100806840)基因表达量持续上调;这些基因对蛋白质合成进行正向调控,可能促进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增加。(6)AP2-EREBP家族转录因子和ABI3VP1家族转录因子在油脂和蛋白质合成调节上都起到一定作用。此外,C2C2-Dof转录因子参与油脂合成调节,bZIP家族转录因子参与蛋白质合成调节。(7)大豆脂肪酰ACP硫酯酶B(FATB)序列全长为2061bp,CDS序列长度为1269bp,共编码422个氨基酸,属于PLN02370超家族,与野大豆和木豆的FAT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度分别为100%和83%。将克隆的FATB基因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采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PCR检测和DNA测序结果表明FATB基因已成功转入拟南芥中。(8)20d、30d、40d和50d籽粒的miRNA测序获得的Clean Reads分别是27 011109、27 860 083、27 420 413和21 718 921,它们的Q20含量均为99.3%。(9)在DD20-vs-DD30、DD30-vs-DD40和DD40-vs-DD50 3个比较组中共发现515个差异表达miRNA。DD20-vs-DD30差异表达的miRNA为162个,其中91上调,71个下调;DD30-vs-DD40共171个,其中67个上调,104个下调;DD40-vs-DD50为182个,70个上调,112个下调。(10)筛选到一些可能参与大豆籽粒油脂相关合成的miRNAs,其中靶向基因为LACS的gma-miR396b-5p、gma-miR396c和gma-miR396k-5通过负调控方式促进靶基因表达,增加大豆籽粒油脂合成,而靶向基因为GPAT的gma-miR408d通过正向调控GPAT表达量及其酶的活性,进而促进大豆籽粒油脂含量的增加;gma-miR159e-5p,通过负调控促进KASI表达量持续上调,促进大豆籽粒中油酸的合成。(11)筛选到一些可能参与蛋白质相关合成基因的miRNAs,其中靶向基因为PheRS的gma-miR156d、gma-miR156c、gma-miR156i、gma-miR156j、gma-miR156l、gma-miR156m表达模式为持续上调表达,与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相符;而gma-miR396b-5p、gma-miR396c、gma-miR396k-5p可能通过负调控靶热激蛋白70基因(HSP70)的表达,从而对大豆籽粒的蛋白质的合成起到促进的作用。(12)RT-PCR验证结果表明:4个差异表达基因和4个差异表达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数据基本一致。

梁苏东[8](2020)在《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为临床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存在于临床中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很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被认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异槲皮素(isoquercetin,IQ)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既往研究已经发现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作用减轻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但IQ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 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并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30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10周龄,体重22-24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小鼠右侧肾脏切除术后阻断左肾蒂血管使左侧肾脏缺血30分钟,后开放左肾蒂血管夹,再灌注24小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小鼠术前连续3天,每天按20 mg/kg IQ的量以腹腔注射方式给药,后行缺血再灌注。(1)检测IQ预处理对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的变化;(2)通过对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L-6、TNF-α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探讨可能的炎症反应机制。(3)通过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的作用。(4)通过检测肾脏组织 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的活性以及 Bcl-2、Bax蛋白的表达量,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凋亡方面的作用。结果:(1)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脏组织学组织损伤评分,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功能。(2)炎症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肾脏组织MPO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以及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3)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升高抗氧化物质SOD、GSH、CAT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水平。(4)凋亡途径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显着降低肾脏组织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升高Bcl-2的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上调Bcl-2/Bax。结论:(1)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2)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通路来介导的。(3)IQ能通过抗氧化的作用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4)IQ能通过抗凋亡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家族和caspase家族成员来实现的。

沈珺珺[9](2020)在《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是维生素E的重要组成成分,然而在关于维生素E的研究中大部分是研究生育酚,尤其是α-生育酚,然而最近研究表明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在抗炎和抗部分种类的癌症效果比生育酚更显着,并且δ-生育三烯酚比γ-生育三烯酚在多种肿瘤的抗癌效果方面甚至优于γ-生育三烯酚和维生素E的其他组份,然而对δ-生育三烯酚(δ-tocotrienol)抗炎以及抗鼻咽癌的分子机理并未有深入地研究。鼻咽癌是一种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非洲北部、中东和北极地区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所以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能到找到有肿瘤化学预防的物质对于鼻咽癌高发区的人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超声法提取米糠油以及CO2超临界提取δ-生育三烯酚,并对δ-生育三烯酚用HPLC进行了检测,然后以RAW264.7和CNE1细胞为模型,评估δ-生育三烯酚对炎症的巨噬细胞RAW264.7体外模型和鼻咽癌的细胞模型的抗炎和抗癌的功效,在此基础上,探讨δ-生育三烯酚抗炎以及抗癌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δ-生育三烯酚和开发δ-生育三烯酚的各种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δ-生育三烯酚的提取与检测将米糠干燥并粉碎,装入高压容器中。接下来在CO2超临界萃取装置上萃取米糠油并用分析天平定时称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米糠油进行分离和检测,得到的实验结果为δ-生育三烯酚在米糠油中的含量是132.7μg/kg.与标准品相对照,则分离的δ-生育三烯酚的纯度为96.2%。2.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为了从细胞层面的体外模型观察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利用RAW264.7细胞,观察δ-生育三烯酚对经过脂多糖(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活性的抑制效果。首先,光学显微镜观察和MTS分析发现0-80μM浓度下δ-生育三烯酚对RAW264.7细胞的存活无显着毒性。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结果表明20、40、80μMδ-生育三烯酚能显着抑制RAW264.7的促炎因子的表达。LPS诱导组对比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i NOS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对比LPS组,δ-生育三烯酚组能够降低这些m RNA和蛋白质表达,且结果呈现出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研究发现,ERK1/2、JNK、p38蛋白磷酸化水平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说明δ-生育三烯酚在炎症反应中能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转录因子AP-1、NF-κB活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δ-生育三烯酚通过JNK和ERK1/2的磷酸化调节PPARα的磷酸化,通过调节由JNK和ERK1/2和p38来调节PPARγ,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3.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促使凋亡和抑制增殖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立足于评估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促使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发现在δ-生育三烯酚处理鼻咽癌CNE1细胞后,在光学显微镜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的细胞形态学方面在0-72 h间有明显的有促使凋亡的作用,并且连同MTS检测的结果表明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增殖抑制率在0-80μM明显地呈剂量依赖特征。用细胞流式仪分别对δ-生育三烯酚处理的CNE1细胞的凋亡过程和增殖周期进行检测。在诱导凋亡方面通过Western blotδ-生育三烯酚明显地下调Bcl-2,而Bax,Caspase-3,Caspase-9等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则上调并呈剂量依赖的特点,Caspase-8无明显变化。而在抑制增殖方面则明显地下调Cyclin D1,CDK2,CDK4,提示δ-生育三烯酚能下调细胞周期素的表达和抑制CDK的活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发现,不同浓度的δ-生育三烯酚处理后,CDKI中p16、p18、p21、p27和p53表达明显上调,且呈剂量依赖性,但p15、p18和p19表达则无明显改变。说明δ-生育三烯酚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素的表达、抑制CDK的活性和上调一些CDKI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结果显示,δ-生育三烯酚通过p16/CDK4/cyclin D1引起CNE1细胞周期的阻滞。本研究运用了基因芯片来分析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有169个基因上调,167个基因下调。研究发现δ-生育三烯除了干预MAPK信号通路外,还能通过干预多条信号通路和多靶点抑制鼻咽癌的增殖。因此,δ-生育三烯酚通过Caspase-3信号通路触发CNE1细胞凋亡。这两个信号通路都受NF-κB调控。总的来说,我们认为δ-生育三烯醇在CNE1细胞中发挥抗癌作用的通路是NF-κB信号通路。

李晨曦[10](2020)在《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提出芝麻籽粒富含多种营养和功能性成分,具有很高的经济、食用、营养以及药用价值。目前,关于芝麻籽粒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熟的芝麻籽粒,而对于成熟过程中芝麻籽粒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题以豫芝11号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所取的7次样品为原料,研究各样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对各样品中所含多糖进行提取、纯化,对比分析各样品多糖的组成、结构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出一个相对较好的多糖样品,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实验来研究芝麻籽粒多糖在体内延缓衰老和保肝护肝的效果。(1)研究七种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芝麻籽粒的干基千粒重逐渐增大,最终稳定在3.16 g/1000粒。粗脂肪含量先上升后缓慢下降,授粉后第30天时其含量达到最高水平55.91 g/100g。蛋白质含量稳定在20 g/100g左右。总糖和粗纤维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相反。各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不大。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物质积累关系,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和精氨酸。灰分和有益成分(木酚素、生育酚、总酚)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总糖、粗纤维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成分呈显着负相关;千粒重与总糖、粗纤维、灰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维生素E和总酚均呈显着负相关;总糖和粗纤维含量与灰分、芝麻林素和总酚均呈显着正相关;灰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维生素E和总酚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2)研究七种多糖样品(SSPs)的组成、结构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成分分析显示SSPs均为存在糖-蛋白复合结构的酸性多糖。单糖组成分析表明,SSPs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其含量不尽相同。体外抗氧化指标(DPPH·、·OH、FRAP)结果显示,盛花期后第25天芝麻籽粒分离的多糖(SSPC)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进行后续研究。(3)研究SSPC延缓2BS细胞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之内,SSPC处理的2BS细胞活力优于空白组。SSPC各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性升高(P<0.05),而丙二醛(MDA)和单胺氧化酶(MAO)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性降低(P<0.05)。细胞周期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G1和增加S期分布,促进2BS细胞从G1期进入S和G2/M期。衰老相关蛋白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p21和p53活性水平(P<0.05)。此外,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表明,SSPC-60和SSPC-80组阳性染色细胞占比与空白组相比均呈显着或者极显着性降低(P<0.05)。这些结果均表明SSPC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2BS细胞衰老。(4)利用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来探索SSPC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P<0.05),并显着增加了肝脏的氧化应激参数(P<0.05),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酶(CAT)。此外,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SSPC减轻了CCl4诱导的肝损伤。这些发现表明SSPC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二、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1.1.1 DON及其污染现状
        1.1.2 掩蔽型 DON及修饰型 DON
        1.1.3 DON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1.4 DON的国内外限量标准
    1.2 DON的主要毒性与毒理机制
        1.2.1 细胞氧化应激
        1.2.2 细胞毒性
        1.2.3 胃肠道毒性
        1.2.4 免疫毒性
        1.2.5 生殖毒性
        1.2.6 遗传毒性
        1.2.7 DON的主要毒性作用机制
    1.3 DON的消减控制技术
        1.3.1 DON的常规控制技术
        1.3.2 DON的光催化降解技术
    1.4 DON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1.5 立题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UCNP@TiO_2的DON光催化降解及其降解产物体外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UCNP@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2 DON的光催化降解、产物鉴定及样品制备
        2.3.3 细胞活力测定
        2.3.4 细胞形态学分析
        2.3.5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2.3.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2.3.7 Annexin V-FITC和 PI双染法监测细胞凋亡
        2.3.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9 胞内抗氧化酶系活力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UCNP@TiO_2光催化剂的表征
        2.4.2 DON的残余浓度和降解产物的鉴定
        2.4.3 不同时间DON降解产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4.4 DON降解产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4.5 DON降解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4.6 DON降解产物对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4.7 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2.4.8 DON降解产物诱导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2.4.9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抗氧化能力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量子点探针的胞内ROS成像与DON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监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CdSe@ZnS量子点的修饰与表征
        3.3.2 细胞毒性实验及PEG-CdSe@ZnS量子点浓度优化
        3.3.3 胞内基础ROS对探针荧光性能影响观察
        3.3.4 溶液体系中多种ROS的产生和ROS 的检测
        3.3.5 不同浓度DON诱导的胞内ROS成像
        3.3.6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ROS成像
        3.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原理及其验证
        3.4.2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表征
        3.4.3 PEG-CdSe@ZnS细胞毒性评估和浓度优化
        3.4.4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分析性能验证
        3.4.5 PEG-CdSe@ZnS探针的装载及胞内基础ROS的干扰验证
        3.4.6 胞内ROS淬灭PEG-CdSe@ZnS量子点荧光性能验证
        3.4.7 不同浓度DON诱导的胞内ROS荧光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3.4.8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ROS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胞内GSH成像与DON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监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细胞的复苏与传代培养
        4.3.2 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GSH适配体的亲和性
        4.3.3 金纳米簇(AuNCs)与MoS_2纳米片的合成
        4.3.4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构筑、优化与表征
        4.3.5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胞外GSH检测能力验证
        4.3.6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细胞毒性
        4.3.7 细胞成像过程中复合探针与细胞孵育时间优化
        4.3.8 GSH诱导的荧光恢复验证
        4.3.9 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GSH变化成像
        4.3.10 DON诱导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
        4.3.11 数据分析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SH适配体亲和性验证
        4.4.2 AuNCs与 MoS_2纳米片的表征
        4.4.3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构筑与表征
        4.4.4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荧光“off-turn”性能验证
        4.4.5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中MoS_2的优化
        4.4.6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胞外检测GSH性能
        4.4.7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特异性分析
        4.4.8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细胞毒性评估
        4.4.9 复合探针与细胞共孵育时间优化
        4.4.10 GSH发挥荧光恢复效能的胞内验证
        4.4.11 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GSH荧光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4.4.12 DON预处理诱导的细胞活性与凋亡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缓解BALB/c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菌群紊乱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动物及管理
    5.3 试验方法
        5.3.1 DON降解产物的制备
        5.3.2 动物实验设计
        5.3.3 体重、饮水量、采食量及脏器指数
        5.3.4 血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测定
        5.3.5 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7 肠道及肝脏病理学观察
        5.3.8 肠道组织免疫荧光分析
        5.3.9 小鼠呼吸交换率、能量代谢和自主活动量测定
        5.3.10 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
        5.3.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体增重、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5.4.2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病理的影响
        5.4.4 DON降解产物对血清DAO水平和肠肝循环的影响
        5.4.5 DON降解产物缓解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损伤
        5.4.6 DON降解产物缓解DON暴露诱导的小鼠肠道屏障损伤
        5.4.7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能量代谢和自主活动量的影响
        5.4.8 16S rRNA测序分析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2)Dip2a敲除小鼠氧化应激及代谢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氧化应激
        1.1.1 ROS异常升高与氧化应激
        1.1.2 抗氧化系统功能下降与氧化应激
        1.1.3 氧化还原失衡损害神经系统
    1.2 脂类对氧化应激有抵抗作用
        1.2.1 脑是脂类含量丰富的器官
        1.2.2 脂类在突触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
        1.2.3 脂类在神经系统中对氧化应激有抵抗作用
        1.2.4 脂类代谢异常与ASD
    1.3 AS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增加
        1.3.1 ASD核心症状及诊断标准
        1.3.2 ASD具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
        1.3.3 ASD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异常升高
        1.3.4 ASD患者抗氧化能力降低
        1.3.5 ASD患者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
    1.4 抗氧化治疗在人类ASD患者中的应用
    1.5 ASD风险基因DIP2A的研究进展
    1.6 科学假设:DIP2A与氧化应激可能的关系
    1.7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材料
        2.3.1 主要化学试剂
        2.3.2 主要检测试剂盒
        2.3.3 质粒及其来源
        2.3.4 细胞系及其来源
        2.3.5 引物合成与质粒测序
        2.3.6 抗体
    2.4 结合蛋白鉴定
        2.4.1 His-dip2a-dmap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4.2 His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2.4.3 His融合蛋白的纯化
        2.4.4 鼠脑蛋白的提取
        2.4.5 His-pull down
        2.4.6 SDS-PAGE电泳
        2.4.7 结合蛋白质谱检测
    2.5 结合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Gene Ontology(GO)分析
        2.5.2 GO功能富集分析
        2.5.3 Venn分析
    2.6 Western-blot
    2.7 Dip2a~(△65kb)小鼠基因型鉴定
    2.8 鼠脑SOD、CAT、POD酶活性测定
    2.9 ROS检测
        2.9.1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产生
        2.9.2 流式细胞术
        2.9.3 鼠脑皮层ROS检测
    2.10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结构
    2.11 血清非靶标代谢物检测
        2.11.1 小鼠血清样本制备
        2.11.2 小鼠血清代谢产物提取
        2.11.3 血清代谢物检测
    2.12 代谢组数据分析
        2.12.1 数据预处理
        2.12.2 多元统计分析
        2.1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13 Dip2a敲除小鼠抗氧化治疗
    2.14 动物行为学检测
        2.14.1 矿场实验
        2.14.2 理毛实验
        2.14.3 社交能力实验
    2.15 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DIP2A在线粒体中高表达
    3.2 DIP2A与线粒体氧化还原酶类存在相互作用
    3.3 DIP2A与SOD2相互作用
    3.4 Dip2a敲除鼠的鉴定
    3.5 Dip2a敲除鼠大脑皮层中SOD活性降低
        3.5.1 SOD1、SOD2表达没有改变
        3.5.2 Dip2a敲除小鼠大脑皮层中SOD活性受到抑制
    3.6 Dip2a敲除小鼠大脑皮层中ROS增加
    3.7 Dip2a过表达促进SOD活性,抵抗氧化应激
    3.8 Dip2a基因敲除小鼠大脑皮层的线粒体形态异常
    3.9 Dip2a敲除小鼠血清代谢物检测
        3.9.1 小鼠血清样本采集
        3.9.2 血清代谢物LC-MS检测分析
    3.10 Dip2a敲除小鼠血清代谢组数据分析
        3.10.1 主成分分析
        3.10.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10.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11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以及准确性和相关性分析
        3.11.1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11.2 差异代谢物的多元ROC曲线分析
        3.11.3 血清差异代谢物聚类和相关性矩阵分析
    3.12 Dip2a敲除小鼠线粒体代谢功能异常
        3.12.1 Dip2a敲除小鼠血清代谢物总体变化趋势
        3.12.2 Dip2a敲除导致脂类代谢紊乱
        3.12.3 Dip2a敲除导致糖、氨基酸和部分核苷酸代谢异常
    3.13 共同差异代谢物显示能量代谢紊乱
    3.14 抗氧化剂辅酶Q10和维生素E联合服用有效降低Dip2a敲除小鼠脑组织ROS积累
    3.15 抗氧化剂联合服用部分改善小鼠的自闭症样行为
4.讨论
    4.1 DIP2A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关
    4.2 DIP2A调节SOD活性的可能机制
    4.3 Dip2a的缺失导致线粒体形态异常
    4.4 Dip2a的缺失导致小鼠糖和脂代谢紊乱
    4.5 展望
5.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附录

(3)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薏苡资源
    1.2 薏苡营养素及活性成分
        1.2.1 碳水化合物
        1.2.2 蛋白质
        1.2.3 脂类
        1.2.4 维生素与矿物质
        1.2.5 甾醇及其衍生物
        1.2.6 多酚类
        1.2.7 其它活性成分
    1.3 薏苡药理活性与生理功能
        1.3.1 药理活性
        1.3.2 抗氧化
        1.3.3 抗炎症
        1.3.4 抗肿瘤
        1.3.5 免疫调节
        1.3.6 其它生理功能
    1.4 植物性基质的微生物发酵转化与调控
    1.5 红曲霉
        1.5.1 红曲霉代谢产物及其功效
        1.5.2 组学技术在红曲霉发酵中的应用
    1.6 课题立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薏米基质原料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模型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薏苡种质资源品质
        2.3.2 贵州薏米产品品质
        2.3.3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变规律剖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曲霉活化与复检
        3.3.2 种子液制备
        3.3.3 固态发酵与产物检测
        3.3.4 亲脂性活性组分分析
        3.3.5 未知增量成分鉴定
        3.3.6 主要生理活性物质量变规律剖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发酵碎薏米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富集机理初探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质依赖性
        4.3.2 菌种依赖性
        4.3.3 转录组学解析
        4.3.4 蛋白组学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曲霉发酵薏米精油食用安全及功能活性评价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4 方法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红曲薏米精油品质
        5.3.2 红曲薏米精油食用安全性
        5.3.3 红曲薏米精油功能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图版

(4)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维生素E的性质与功能简介
        1.1.1 维生素E的本质特征
        1.1.2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1.3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1.1.4 水产领域维生素E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研究文献综述
        1.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起源、分类以及生物学特征
        1.2.2 珍珠龙胆石斑鱼育种学研究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学研究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学研究
        1.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转录水平研究
        1.2.6 其他研究
        1.2.7 存在的问题
    1.3 转录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3.2 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转录组测序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1.4.5 创新点
第2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2.1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3.1 哈维氏弧菌半致死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哈维氏弧菌和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第4章 m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4.1 养殖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5章 mi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5.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6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miRNA-mRNA分析
    6.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6.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2 诱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
        1.1.3 奶牛乳腺炎的产生机制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
        1.1.5 常见的奶牛乳腺炎治疗方法
    1.2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1 噬菌体发展历史与现况
        1.2.2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多样性
        1.2.3 有尾噬菌体目的分类
        1.2.4 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1.3 噬菌体疗法及其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控
        1.3.1 噬菌体疗法概述
        1.3.2 噬菌体对金葡菌的治疗
        1.3.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
        2.3.7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2.3.8 噬菌体的效价检测
        2.3.9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3.10 噬菌体的扩增与培养
        2.3.11 噬菌体颗粒的提纯与去杂质
        2.3.12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2.3.13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3.14 氯仿敏感性测试
        2.3.15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测定
        2.3.16 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3.1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2.3.18 噬菌体对金葡菌生长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奶样质地与病原菌菌落形态
        2.4.2 病原菌检测结果
        2.4.3 病原菌理化性质
        2.4.4 金葡菌的药敏检测结果
        2.4.5 金葡菌16s和系统发育树
        2.4.6 金葡菌Sau-XJ-21的半数致死量
        2.4.7 金葡菌Sau-XJ-21的裂解性噬菌体形态
        2.4.8 噬菌体的宿主谱范围
        2.4.9 噬菌斑形态特征
        2.4.10 噬菌体透射电镜形态
        2.4.11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4.12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
        2.4.13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2.4.1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4.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16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3 噬菌体vBSM-A1和vBSP-A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与噬菌体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纯化与浓缩
        3.3.2 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及回收
        3.3.3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3.4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3.3.5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注释
        3.3.6 噬菌体的主要功能基因比对与进化分析
        3.3.7 噬菌体裂解酶蛋白结构分析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信息
        3.4.2 噬菌体的基因分布
        3.4.3 噬菌体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
        3.4.4 噬菌体vBSM-A1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5 噬菌体vBSP-A2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6 噬菌体tRNA形态结构
        3.4.7 噬菌体的分类学地位
        3.4.8 裂解酶的跨膜区域和信号肽
        3.4.9 裂解酶疏水性及理化性质
        3.4.10 裂解酶二级结构
        3.4.11 裂解酶三级结构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菌株与噬菌体的培养纯化
        4.3.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乳腺炎的分析
        4.3.4 噬菌体安全性实验及转录组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4.4.2 噬菌体cocktail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4.4.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噬菌体安全性检测及转录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噬菌体ORF在线预测结果
附录B 裂解酶的3D模型
附录C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的血常规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红树莓提取物复配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树莓概述
        1.1.1 树莓营养成分
        1.1.2 树莓功能成分
        1.1.3 树莓多糖
    1.2 肠道菌群概述
        1.2.1 肠道菌群构成和功能
        1.2.2 肠道益生菌的作用
    1.3 浆果提取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1.3.1 浆果活性物质促进益生菌生长的可能性
        1.3.2 浆果中多糖物质促进益生菌生长的潜力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红树莓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红树莓鲜果营养成分测定
        2.2.2 非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单因素试验
        2.2.3 非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的响应面试验
        2.2.4 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单因素试验
        2.2.5 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正交试验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树莓鲜果的营养成分及含量
        2.3.2 非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的单因素分析
        2.3.3 非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的响应面分析
        2.3.4 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的单因素分析
        2.3.5 酶法制备红树莓提取物工艺条件的正交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红树莓提取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3.2.2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3.2.3 菌株培养前后红树莓提取物的成分变化
        3.2.4 乳酸菌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益生菌培养前后红树莓提取物的成分变化
        3.3.2 红树莓提取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红树莓提取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小鼠的饲养和灌胃
        4.2.2 小鼠粪便菌落总数计数
        4.2.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4.2.4 肝功能与血脂指标测定
        4.2.5 肝脏与小肠组织切片观察
        4.2.6 小鼠粪便微生物菌群的高通量测序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树莓提取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3.2 红树莓提取物对小鼠生理状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红树莓提取物与益生菌生长的关联性
    5.2 红树莓多糖单独或复配益生菌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与累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对大豆需求现状
    1.2 大豆油脂和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1.2.1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1.2.2 大豆油脂的功能特性
    1.3 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大豆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2 大豆油脂相关合成基因研究进展
        1.3.3 植物FATB基因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测序的发展和应用
        1.4.1 转录组学概述
        1.4.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上的研究
    1.5 小分子RNA研究进展
        1.5.1 MicroRNA的形成
        1.5.2 植物miRNA的作用机制
        1.5.3 miRNA测序在植物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上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植物和取材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药品和试剂
    2.4 大豆籽粒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1 大豆籽粒发育各个时期粗油脂含量测定
        2.4.2 大豆籽粒发育各个时期总蛋白含量测定
    2.5 大豆籽粒总RNA的提取
    2.6 大豆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6.1 大豆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6.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统计与分析
        2.6.3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拼接
        2.6.4 基因的表达量的统计分析
        2.6.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GO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
    2.7 大豆miR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7.1 大豆miRNA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7.2 原始数据质量的初步分析
        2.7.3 已知的和新的miRNA识别及其靶基因预测
        2.7.4 miRNA差异表达分析及基因注释和功能富集
    2.8 Real-timePCR验证测序
        2.8.1 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2.8.2 差异表达miRNA的 RT-PCR验证
    2.9 gmaFATB基因的克隆
        2.9.1 gmaFATB基因的扩增
        2.9.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9.3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2.9.4 gmaFATB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2.9.5 转基因拟南芥DNA水平的分子鉴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粗油脂、总蛋白含量分析
        3.1.1 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粗油脂含量的测定结果
        3.1.2 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总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3.2 大豆籽粒转录组测序序列分析
        3.2.1 测序数据的结果及质量统计
        3.2.2 转录本的长度分布统计
        3.2.3 基因所属转录因子家族统计分析
        3.2.4 基因定量分析
    3.3 时间序列分析
    3.4 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4.2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3.4.3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富集分析
        3.4.4 油脂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4.5 大豆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4.6 差异表达基因RT-PCR验证结果
    3.5 大豆籽粒miRNA测序序列分析
        3.5.1 小RNA测序数据的结果和质量统计
        3.5.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3.5.3 基因组比对
        3.5.4 小RNA分类注释
        3.5.5 大豆籽粒已知miRNA的鉴定
        3.5.6 大豆籽粒新miRNA预测及鉴定
        3.5.7 差异表达的miRNA的统计分析
        3.5.8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的预测
        3.5.9 参与油脂和蛋白质合成相关miRNA及靶基因分析
        3.5.10 差异表达miRNA的RT-PCR结果分析
    3.6 大豆籽粒油脂合成相关gmaFATB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6.1 gma FATB基因序列分析
        3.6.2 蛋白质保守结构域的预测分析
        3.6.3 同源进化树的建立
        3.6.4 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3.6.5 gma FATB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跨膜蛋白预测
    3.7 gmaFATB基因的遗传转化
        3.7.1 gmaFATB基因克隆
        3.7.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7.3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种植
        3.7.4 转基因拟南芥DNA水平的分子鉴定
第4章 讨论
    4.1 大豆油脂积累相关基因分析
    4.2 大豆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
    4.3 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
    4.4 参与大豆油脂积累与蛋白质合成相关miRNA
    4.5 转录组测序和小RNA测序联合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和展望
        5.2.1 创新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功能及其相应肾脏组织学的保护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9)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注解
1 引言
    1.1 米糠油成分
    1.2 米糠油的提取与纯化
        1.2.1 直接压榨法
        1.2.2 溶剂提取法
        1.2.3 水酶辅助提取法
        1.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6 CO_2超临界提取法
        1.2.7 亚临界丙烷辅助提取法
        1.2.8 其他提取方法
    1.3 米糠油的生理活性功能
        1.3.1 米糠中的γ-谷维素的生理功能
        1.3.2 米糠油中普利醇(高级烷醇)的生理功能
        1.3.3 米糠油中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1.4 δ-生育三烯酚的生理功能
        1.4.1 δ-生育三烯酚的降血脂的功能
        1.4.2 δ-生育三烯酚的抗癌作用
        1.4.3 δ-生育三烯酚的抗炎功能
        1.4.4 δ-生育三烯酚缓解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
        1.4.5 δ-生育三烯酚对骨质增生的作用
        1.4.6 δ-生育三烯酚对神经性退行疾病的影响
        1.4.7 小结
2 δ-生育三烯酚的提取与检测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米糠油中的维生素E成分
        2.3.2 米糠油的纯化和富集
    2.4 讨论
3 δ-生育三烯酚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器材及用品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的毒性
        3.3.2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3.3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4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NF-κB和 AP-1 核移位的影响
        3.3.5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AP-1/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3.3.6 δ-生育三烯酚对巨噬细胞MAPK磷酸化的影响
        3.3.7 δ-生育三烯酚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PPARs活化的影响
        3.3.8 阻断MAPK通路对巨噬细胞PPAR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4 δ-生育三烯酚抑制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器材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0 MTS筛选δ-生育三烯酚处理最敏感的癌细胞类型
        4.3.1 MTS分析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δ-生育三烯酚对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的影响
        4.3.3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CDKI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3.4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Cyclin表达和CDK活性的影响
        4.3.5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AP-1和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4.3.6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
        4.3.7 基因芯片系统检测δ-生育三烯酚调控的靶基因
        4.3.8 基因芯片数据的IPA分析
    4.4 讨论
5 δ-生育三烯酚对CNE1细胞凋亡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器材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δ-生育三烯酚诱导鼻咽癌细胞CNE1凋亡
        5.3.2 δ-生育三烯酚促使鼻咽癌细胞Caspase活化
        5.3.3 δ-生育三烯酚影响鼻咽癌细胞Bax和 Bcl-2 的表达
    5.4 讨论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概述
        1.1.1 多糖的研究简介
        1.1.2 植物多糖的提取、纯化
        1.1.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芝麻籽粒概述
        1.2.1 成熟芝麻籽粒研究
        1.2.2 成熟过程中芝麻籽粒的研究
        1.2.3 芝麻籽粒多糖的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干基千粒重的测定
        2.3.3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成分含量的测定
        2.3.4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2.3.6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木酚素含量的测定
        2.3.7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2.3.8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2.3.9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蒴果采集量及其籽粒质量统计
        2.4.2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干基千粒重动态变化分析
        2.4.3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成分(干基)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2.4.4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动态变化分析
        2.4.5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组成动态变化分析
        2.4.6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有益成分(木酚素、生育酚、总酚)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2.4.7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多糖的提取、组成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芝麻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3.3.2 芝麻多糖成分的测定
        3.3.3 芝麻多糖的表面特征测定
        3.3.4 芝麻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3.3.5 芝麻多糖的紫外光谱测定
        3.3.6 芝麻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3.3.7 芝麻多糖单糖组成的测定
        3.3.8 芝麻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3.9 芝麻多糖·OH清除率的测定
        3.3.10 芝麻多糖铁离子还原能力法(FRAP)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芝麻多糖成分分析
        3.4.2 芝麻多糖的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
        3.4.3 芝麻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4 芝麻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4.5 芝麻多糖的分子量分析
        3.4.6 芝麻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4.7 芝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4.8 芝麻多糖对·OH的清除作用
        3.4.9 芝麻多糖的FRAP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芝麻籽粒多糖(SSPC)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细胞)衰老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2BS细胞培养
        4.3.2 2BS细胞活力测定
        4.3.3 2BS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4.3.4 2BS细胞形态学观察
        4.3.5 延缓2BS细胞衰老生化指标的测定
        4.3.6 流式细胞周期检测
        4.3.7 Western blot检测2BS细胞p21与p53 蛋白表达
        4.3.8 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
        4.3.9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SSPC对2BS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不同组别2BS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4.4.3 SSPC对2BS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4.4.4 SSPC对2BS细胞上清液T-AOC、SOD、MDA和 MAO水平的影响
        4.4.5 SSPC对2BS细胞周期的影响
        4.4.6 SSPC对2BS细胞衰老相关蛋白的影响
        4.4.7 SSPC对 SA-β-gal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芝麻籽粒多糖(SSPC)对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与饮食
        5.3.2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肝毒性作用的实验设计
        5.3.3 生化检查血清AST、ALT、AKP和 LDH水平
        5.3.4 测定肝脏T-AOC、SOD、MDA、GSH和 CAT水平
        5.3.5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估
        5.3.6 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体重,食物和水摄入量的影响
        5.4.2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肝脏氧化应激参数的影响
        5.4.5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D]. 周游. 江南大学, 2021(01)
  • [2]Dip2a敲除小鼠氧化应激及代谢组研究[D]. 白鹭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D]. 曾海英. 贵州大学, 2021(11)
  • [4]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安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5]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D]. 耿慧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红树莓提取物复配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 张卓.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大豆油脂和蛋白质合成与累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研究[D]. 陈锦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梁苏东. 苏州大学, 2020(06)
  • [9]δ-生育三烯酚抗炎抗癌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 沈珺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10]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D]. 李晨曦.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维生素E对小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