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一、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超[1](2021)在《智慧商场物联网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智能化。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发展与应用正逐渐服务于社会,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物联网大经济环境下,我们国内基于互联网,通过淘宝等各种网络平台的电子商务经济对传统商场实体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冲击,对传统商场进行智慧的升级和环境改造刻不容缓。本论文深入研究了传统商场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智慧商场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商场有以下几个缺点亟需改良。第一,多数传统商场的配套设施陈旧,室内环境复杂而缺少高质量的室内环境监测设施、高效的应急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二,商场的人流量具有“潮汐变化”特点随时间变化。室内设备在无人状态下仍保持运转,一方面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在客流密集状态下缺乏有效室内环境调控。第三,缺少对商场人流量,店铺客流量的统计,不利于店铺、商场的规划与未来发展。为此,本课题是在物联网应用的大背景下,通过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云访问等前沿科学技术设计了面向用户和未来需求的智慧商场物联网系统,探索用科学手段将传统的商场经济转化为以顾客体验为中心智能化新型商场。针对上述讨论,本课题采用LoRa无线通信、Wi-Fi FTM测距定位等设计了智慧商场服务系统,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完成对商场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可提供客流统计和室内定位功能,为实现商场大数据应用提供底层数据支持。相比于传统商场,本系统能提高商场的安全性、舒适性、运营效率以及竞争力,可作为政府建设智慧城市中智慧商场部分的解决方案。针对问题一,本文通过烟雾传感器模块、甲醛传感器模块、甲烷传感器模块及继电器模块设计组网完成对室内环境的安全监测。针对问题二,本文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光照传感器模块、二氧化碳模块及继电器模块设计组网完成对商场空调系统、排风系统、增湿系统、光照系统的模拟调控,实现对室内环境的体验感提升,减少不必要的电源消耗。并设计了基于Wi-Fi FTM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可为用户提供精细定位支持功能。针对问题三,本文通过激光计数模块进行组网,完成对商场室内的客流模拟计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完成了感知层搭建。本层由各类高性能传感器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控模块、LoRa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各类感知模块,完成底层数据采集,部署十分灵活。第二,完成了传感网络层设计。智能网关和无线节点模组的设计方案采用的是STM32F103C8T6做主控模块芯片,LoRa方式组网,通过一组LoRa无线通信节点来完成底层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网络传输。第三,完成了中心数据库搭建。本层主要由云端服务器和MySQL数据库组成。针对当前商场缺乏系统的人流量统计、店铺客流量统计问题,从传感器采集数据、室内定位等多方向,针对安全需求,环境监控需求,未来规划需求生成统计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库设计,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第四,完成了应用服务层搭建。本层在阿里云端中搭建了apache服务器、设计MySQL数据库,结合JSP技术实现后端开发。在前端中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 Sript+CSS方案完成。用户可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查看相关数据信息。当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会实现自动调控并向用户发出警报信息。第五,设计了一种低成本、低复杂度、定位精度可满足商场室内定位需求的方案。本方案主要是利用Wi-Fi FTM完成用户(UE)和固定Wi-Fi AP的测距,通过最小二乘法减少测量误差,针对非视距误差采用基于迭代思想的非视距算法优化,有效提高了定位精度,实时定位效果良好。

马政[2](2021)在《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及智慧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磁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其运行监控系统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针对磁浮列车的远程监控系统都只是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而忽略了对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但随着客流量的增长,车厢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虽然车载监控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已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列车运营中心对列车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已经成为了现代轨道交通系统的新需求。本文以新型悬挂式永磁磁浮列车研究对象,结合悬挂式永磁磁浮列车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的异常监控和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主要包含如下工作:(1)通过对悬挂式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然后完成了智能监控终端的硬件设计,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2)根据列车车厢监控环境的特点,对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传统SACON算法与LBP算子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SACON与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对复杂的监控场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相对于传统SACON算法,其在光照恒定和在伴有光照变化的监控场景中的检测准确度分别提高了6.23%和36.72%。(3)设计并实现了智能监控终端软件,具体包括界面程序、网络通信程序、列车悬浮状态采集程序和视频处理程序,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和车厢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传。在视频处理部分,首先以本文提出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中的运动目标进行检测,然后将存在运动目标的视频帧进行压缩上传,对于不存在运动目标的视频帧,系统将其判定为冗余数据,直接舍弃。(4)设计并实现了系统远程监控中心服务端程序和客户端软件。服务端主要完成对智能监控终端上传数据的接收、存储和转发,客户端软件具体包含界面模块、网络通信模块、视频预览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了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车厢环境的视频监控。(5)对系统各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监控终端可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传;服务器端程序对监控终端和客户端的数据处理正常,可实现对智能监控终端上传数据的接收、存储和转发;客户端软件可实现对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同时可实现对车厢监控视频的远程预览及列车悬浮状态数据的历史查询,达到了系统的预期目标。

马三妹[3](2021)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促使人们对可再生清洁能源进行大力地开发和利用。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产业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社会资本的青睐而快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发展迅速,在整个光伏产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实时掌握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实时获知电站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对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进行智能化监测与能效分析非常有必要。本论文针对当前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计算方法复杂、实用不强的难题,在分析影响光伏电站能效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工程实践的简单快速测算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的模型;针对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数据具有实时性强、种类多、接入点分散、采集数据量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异步I/O模型的数据采集服务器;经过对监测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基于分布式光伏电站自身特点,提出了通过ZigBee技术对光伏电站进行数据采集,利用4GLTE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最后运用先进而成熟的软件框架与开发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实现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本论文设计的软件系统是集监测数据采集和能效分析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实时数据采集、电站信息管理、运行监测、能效分析、警报通知、查询统计等功能。该系统通过对光伏电站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效率测算,可以快速定位光伏电站各个环节效率异常问题,为运行维护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提高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对大量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光伏电站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今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孙万里[4](2021)在《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监控系统作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开发一种低功耗连云、系统架构可靠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来满足人们对设备运行智能化、远程化监控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云平台和NB-IoT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对其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设计,并以冷柜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本文从物联网的发展以及监控系统需求出发,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四层物联网监控系统架构,对其进行了逐层功能分析,并对主流物联网云平台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基于云平台开发在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上的优势。然后,针对物联网体系中的网络层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比了多种无线通信方式,根据需求采用了当前最适合终端嵌入式设备的NB-IoT通信方式作为物联网监控系统的联网方式,并在通信方式之上应用MQTT通信协议,完成数据传输。在对云服务技术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在云服务器上的物联网应用开发架构,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方式开发了B/S物联网监控架构,实现了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用户监控界面。最后,开发了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智能冷柜监控系统,包括系统的终端硬件和程序设计、通信设计、云平台的配置、相关云服务和数据库的搭建与设计、前后端的程序设计等,并对各个单元和整体进行相关测试,从多个角度验证了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物联网监控系统的功能,体现了其在开发上的系统性与高效性、设备端通信的低功耗性以及应用端的高性能和使用的方便性。

田启松[5](2020)在《基于ZigBee的大型物流建筑火灾监测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运输行业贯穿着整个网上购物、线上交易等新型交易领域,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物流建筑正是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关键中转站,由于其空间大、结构复杂等一些特点,一旦有火灾发生,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研究与设计大型物流建筑火灾监测系统对保障物流建筑的消防安全至关重要。针对大型物流建筑的环境特点,本文采用ZigBee建立的无线传感网络对被监测环境实现全局覆盖并实时监测,以CC2530为核心的采集节点与协调节点对被监测环境信息实时采集并处理传输,以STM32芯片为主控中心模块对网络数据传输格式进行转换,同时对采集节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一步处理显示于中控台,通过4G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远程转发至控制终端达到对监测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输功能。本文通过在上位机中搭建BP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分析并处理由采集节点传输的环境数据来预测火灾发生的趋势,并将信息结果通过界面显示出来,实现人机交互和火灾预测功能。本次设计完成了系统硬件模块和算法模型的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组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协调器、上位机和采集节点的软件设计。通过实验,本系统可以有效实现对被监测环境信息的监测和火灾发生的预判功能。本文针对大型物流建筑设计的无线火灾监测系统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体积小、安装便捷、可靠性高的优势,不仅适用于物流建筑环境,还广泛适用于一切有火灾监测报警需求的大型建筑场所。

丁齐[6](2020)在《车联网环境下网络切换技术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目前,随着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Io V)技术的日益发展,车联网中网络的异构程度也与日俱增,如何在异构车联网中进行有效的网络选择与切换逐渐成为车联网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为保证汽车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可以更加顺畅地使用无线网络,享受车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安全保障以及车载服务,本文就车联网环境中异构网络的选择与切换技术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网络选择期间,传统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决策过程中大多按照专家经验与用户偏好来进行的算法,该算法对于当前环境内网络属性之间的关联与优劣程度判断较为主观,可靠性与精确性不足。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马尔科夫链改进AHP的网络选择(Vehicle trajectory prediction of Markov chain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VMAP)算法,该算法在进行网络选择前先通过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预测模型对车辆轨迹进行预测,通过预测不仅可以降低“乒乓效应”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网络选择的时间。在层次分析法中通过在计算权值中引入环境内候选网络的属性参数,使决策结果在满足主观选择的同时更加客观。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联网环境中,VMAP算法相比于其他网络选择算法在网络吞吐量、端到端时延以及切换频率上的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由于车辆终端在车联网中接收到信号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在接入网络后依旧面临着网络切换的情况。异构车联网环境中的网络切换方式为垂直切换,而在多种垂直切换算法中多属性决策算法(Multiple Attributive Decision Making,MADM)运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传统的MADM算法在参数的选择上对网络变化与波动情况考虑不足,即随着参数值的快速变化会导致网络频繁切换引起“乒乓效应”。针对传统MADM算法的上述弊端,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模糊理论改进的MADM算法(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FMDM)通过在选取网络参数时引用模糊理论,利用模糊理论增加算法的容错能力,在保持传统算法高效切换的同时提高了该算法在垂直切换中的鲁棒性与健壮性。经仿真实验验证,FMDM算法较传统MADM算法在网络切换中可以做出较优的决策,并具有较低的端到端时延与丢包率。最后本文提出一种5G车联网中网络选择与智能切换解决方案。当车辆处于5G车联网环境中,车与车,车与基站可通过D2D技术进行信息通信并利用5G基站进行精准定位,为提高车内用户的网络体验,车载多模终端联合5G基站使用本文所提出的网络选择与网络切换算法,并在决策层设备中进行网络选择与切换方案,以此来提高网络连接的质量与稳定性。

李晓光[7](2020)在《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生物质是一种传统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发电以农业、林业、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为原料,将其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清洁可再生的发电方式。然而生物质发电作为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其发电质量、并网运行可靠性需要长期验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生物质发电的并网运行监控系统,通过对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的电气参数、环境参数和设备参数的实时监控,保证整个发电和并网系统的安全运行。论文研究生物质发电并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讨论生物质发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备构成;分析了生物质发电的特点,以及其并网运行后对配电网产生的影响,研究生物质发电并网输出的基本技术要求;研究河南鄢陵区生物质发电系统的具体情况,包括装机概况、发电功率、电网电压等级以及并网等级。完成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将系统分为现场采集终端单元、通信单元和上层监控主站单元,选用基于以太网通信和基于4G无线通信两种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重点完成并网运行监控系统各个功能单元的具体实现。设计过零比较电路实现对电网频率和相位的检测;选用电能质量模块实现对输配电各个节点的电能质量测试;选用七要素气象仪实现对风、雨等气象信息的检测;采用雷电传感器模块实现对雷电能量的测量;选用霍尔传感器和高速采集板实现对变压器中性点电流的采集;采用ZigBee无线传感器实现对振动、温度以及其他各种气体成分的检测;选用基于嵌入式触摸屏的显示方式;采用板级继电器驱动方案实现继电保护输出控制。最后完成并网运行监控终端的详细设计以及各单元功能测试。选定基于cortex-M4内核的STM32F407处理器。详细分析器件的选型和电路原理图绘制。根据功能接口和各个功能单元的不同将整个软件设计成不同的子程序,重点介绍了RS-485通信程序设计。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基本功能测试、通信接口测试以及系统的整体测试。通过测试表明系统功能实现,性能良好。

刘海青[8](2020)在《基于无线分布式网络的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活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不断提高,高精度定位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建筑物、边坡形变监测等领域。传统的形变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精密的测量仪器,往往受到地理、人为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如今大规模的形变监测要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作为当下最先进的定位方式之一,其精密测量技术可以应用于形变监测领域。但是,在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或者在迂回盘曲的大峡谷等环境中,GNSS定位能力会随着卫星信号被遮挡而大幅度下降,而伪卫星(Pseudolite,PL)技术的诞生可以有效弥补由此造成的不足。由伪卫星构成的定位系统,可以组合GNSS系统或单独组网实现形变监测。以4G/5G代表的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为形变监测系统的组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革新的可能,4G/5G技术构建的分布式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可以实时地将接收机采集的观测数据传回数据监测中心集中处理。本文针对伪卫星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基于4G/5G技术的分布式无线数据传输网络,采用伪卫星技术,设计一个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并针对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的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伪卫星技术以及形变监测应用与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形变监测分布式应用的特点,采用伪卫星定位技术和4G/5G无线传输技术,设计了一个可实现远程自动化监测的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2)针对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时钟同步问题,实现了一种基于载波相位的伪卫星站间高精度钟差算法。在传统伪卫星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主从式伪卫星网络结构,引入双天线钟差监测站接收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时钟同步精度达到了纳秒量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3)针对基于载波相位技术的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中存在的周跳及修复问题,在对现有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了一种基于离群值检验的周跳探测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单频周跳问题。(4)针对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不同的应用环境需求,分别采用载波相位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来实现形变监测,完成相应的定位及形变监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定位方式在水平方向定位精度相似,形变监测效果相当;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定位能够提供更好的定位精度,形变监测效果更好。

吴慧[9](2020)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系统》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信息化农业的转变已成为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现代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质量的改善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时监测农田环境要素以及准确获取农作物生长状况,实现AIOT在农业应用上的技术落地,是现代智慧农业的迫切需求。针对传统农业监测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监测精度低等问题,并结合当前智慧农业实际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系统。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具有很强的扩展性,采用基于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划分及调度,稳定性强;上位机软件平台功能丰富,集数据通信、图像识别、采集控制于一体;采用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识别玉米生长期,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快速的识别速度,并且计算量和内存大小比标准卷积神经网络大大下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农作物信息监测装置主要负责图像和环境定位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系统在野外利用太阳能供电,并通过充放电硬件电路及电压转换电路供应系统的不同电压。软件平台依托Free RTOS操作系统进行编写,基于模块化编程思想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确保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上位机软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采集到的玉米生长图像进行生长阶段识别分析,显示接收到的环境定位数据并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于后期查看以及数据分析。上位机软件平台是集数据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存储、界面显示以及采集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采集到的玉米图像进行生长期的识别。分别训练标准卷积神经网络VGG16和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将相同的测试集输入两个网络模型,对比网络性能,最终采用同时具有较高识别率和较小计算量的Mobilenet卷积神经网络;野外测试表明,本系统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装置和上位机软件协同运行流畅高效,农作物生长图像和环境定位数据采集速度快,数据处理和农作物生长期识别稳定性和准确率高,完全符合实际应用要求。因此,将物联网模式和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杨杰[10](2020)在《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针对澳洲坚果开口加工设备缺少信息化管理和缺少远程监控的智能化问题,本文基于物联网设计了一套澳洲坚果开口加工设备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本文根据物联网的四层架构模型建立了系统整体架构,并提出了一种融合C/S和B/S架构的系统架构方案,使系统在数据传输、数据显示和远程操控这几个方面做到独立工作,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感知识别层,设备PLC和4G无线通信模块构成数据采集模块,从而感知设备运行数据;在网络构建层,利用无线网络实时监控坚果加工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以TCP/IP协议和socket通信方式建立远程操控的控制机制;在管理服务层,基于Qt设计开发了一个集数据存储和解析的后台管理程序;在综合应用层,基于PHP设计开发了一款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平台,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信息查询、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实时报警等功能的有效管理,并通过基于F检验的算法求切割弧度和切割深度等最佳参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验证分析。功能测试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查询、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和实时报警等主要功能,其中数据分析求出的最佳参数能够在澳洲坚果加工过程中提高坚果开口的合格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性能测试表明本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所有数据的丢包率为0%,所有数据上传时间与存入数据库时间差基本小于15毫秒,证实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二、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商场物联网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关键技术分析
        2.2.1 物联网概述
        2.2.2 无线通信技术
        2.2.3 数据库技术
        2.2.4 web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各模块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硬件模块
        3.2.1 主控模块
        3.2.2 LoRa无线通信模块
        3.2.3 激光计数模块
        3.2.4 甲醛传感器模块
        3.2.5 甲烷传感器模块
        3.2.6 二氧化碳模块
        3.2.7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3.2.8 光照传感器模块
        3.2.9 继电器传感器模块
        3.2.10 视频采集模块
        3.2.11 Wi-Fi模块
        3.2.12 烟雾传感器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4.1 嵌入式开发
        4.1.1 主控模块软件设计
        4.1.2 LoRa模块软件设计
        4.1.3 传感器模块软件设计
    4.2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4.2.1 数据库软件设计
        4.2.2 云端服务器设计
    4.3 web端软件设计
    4.4 系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定位方案
    5.1 室内定位技术及研究现状
        5.1.1 定位技术简介
        5.1.2 室内定位研究现状
    5.2 信号测量类型
        5.2.1 信号到达时间
        5.2.2 信号到达时间差
        5.2.3 接收信号强度
        5.2.4 信号到达角度
    5.3 智慧商场系统室内定位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无线通信技术在列车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1 系统监测对象与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总体框架
    2.2 系统硬件设计
        2.2.1 Hi3519V101 芯片
        2.2.2 摄像头模块
        2.2.3 激光测距传感器
        2.2.4 4G模块
    2.3 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2.3.1 物联网技术
        2.3.2 4G技术
        2.3.3 视频编码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ACON与 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1 常用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1.1 混合高斯模型算法(GMM)
        3.1.2 视觉背景提取算法(ViBe)
        3.1.3 SACON算法
    3.2 LBP算子介绍
    3.3 基于SACON与 LBP算子的运动目标检测
    3.4 算法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光照不变时的运动目标检测
        3.4.2 光照突变时的运动目标检测
        3.4.3 算法性能评价与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1.1 交叉编译链的安装
        4.1.2 NFS服务器的搭建
        4.1.3 Open CV库的移植
    4.2 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
        4.2.2 网络通信程序
        4.2.3 智能视频采集程序的设计
        4.2.4 列车悬浮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远程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远程监控中心软件总体设计
    5.2 服务端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3 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
        5.3.2 视频预览模块的设计
        5.3.3 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平台
    6.2 视频采集模块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数据传输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贡献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分析
    2.1 数据采集网络技术分析
        2.1.1 数据采集网络方案
        2.1.2 ZigBee技术分析
        2.1.3 4GLTE技术分析
    2.2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2.2.1 B/S架构模式
        2.2.2 SSH架构
        2.2.3 java开发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光伏电站现状
    3.2 光伏发电系统分析
        3.2.1 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3.2.2 光伏电站能效概述
        3.2.3 光伏电站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电站信息管理
        3.3.2 运行监测
        3.3.3 能效分析
        3.3.4 警报通知
        3.3.5 查询统计
        3.3.6 系统管理
    3.4 接入设备分析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1 可靠性分析
        3.5.2 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目标
    4.2 设计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3.1 软件架构
        4.3.2 物理架构
        4.3.3 功能架构
    4.4 数据采集设计
        4.4.1 数据采集拓扑结构设计
        4.4.2 数据采集服务器设计
    4.5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5.1 电站信息管理
        4.5.2 运行监测
        4.5.3 能效分析
        4.5.4 警报通知
        4.5.5 查询统计
        4.5.6 系统管理
    4.6 数据库设计
        4.6.1 实体关系图设计
        4.6.2 数据库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软件实现环境
    5.2 主要功能实现
        5.2.1 电站信息管理
        5.2.2 运行监测
        5.2.3 能效展示
        5.2.4 警报通知
        5.2.5 查询统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采集服务器测试
        6.2.1 功能测试
        6.2.2 性能测试
    6.3 并网光伏电站能效测试
    6.4 其他项目测试
        6.4.1 测试指标情况
        6.4.2 缺陷情况
        6.4.3 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系统架构
    2.1 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分析
        2.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2.1.2 物联网云平台的层次模型和主要功能
        2.1.3 主流物联网云平台的功能分析
    2.2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整体架构设计
    2.3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监控系统架构优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B-IoT及云服务技术分析与设计
    3.1 物联网监控系统通信方式研究
        3.1.1 无线通信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3.1.2 MQTT通信协议设计
    3.2 NB-IoT关键技术分析
        3.2.1 NB-IoT 的网络架构和主要流程
        3.2.2 NB-IoT的部署模式和低功耗模式
    3.3 云服务技术分析与设计
        3.3.1 云服务框架设计
        3.3.2 云服务间通信设计
        3.3.3 云服务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智能冷柜监控系统的开发
    4.1 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电源模块
        4.1.2 控制模块
        4.1.3 通信模块
        4.1.4 执行模块
        4.1.5 传感模块
    4.2 硬件端程序设计
    4.3 云端环境配置
        4.3.1 物联网云平台配置
        4.3.2 云服务器搭建
        4.3.3 数据库设计与搭建
    4.4 应用配置
        4.4.1 后端的程序实现
        4.4.2 前端的程序实现
    4.5 系统控制逻辑
    4.6 系统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基于ZigBee的大型物流建筑火灾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火灾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2 远距离通信技术的分类与选取
    2.3 系统总体架构
    2.4 系统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关键技术
    3.1 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结构
    3.2 无线传感网络的路由协议
    3.3 无线传感网络的选择
    3.4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3.5 ZigBee协议栈
        3.5.1 应用层(APL)
        3.5.2 网络层(NWK)
        3.5.3 数据链路层(DDL)
        3.5.4 媒体访问层(MAC)
        3.5.5 物理层(PSY)
    3.6 网络节点部署方式与需求
        3.6.1 网络节点的部署
        3.6.2 设计需求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4.1 系统硬件模块整体结构设计
    4.2 ZigBee芯片模块
        4.2.1 CC2530芯片及外围电路
        4.2.2 ZigBee协调器设计
    4.3 传感器模块
        4.3.1 温湿度传感器
        4.3.2 烟雾传感器
        4.3.3 气体(CO)传感器
        4.3.4 火焰传感器
    4.4 主控芯片的选择
        4.4.1 下载电路设计
        4.4.2 复位电路设计
    4.5 电源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BP神经网络模型
    5.1 BP网络结构及特点
    5.2 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及检验指标
        5.2.1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5.2.2 效果检验标准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搭建
    5.4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5 预测模型的仿真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软件设计
    6.1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6.1.1 温湿度探测器模块的软件设计
        6.1.2 烟雾浓度传感器模块的软件设计
        6.1.3 CO传感器模块的软件设计
    6.2 ZigBee协调器软件设计
    6.3 4G与 ZigBee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6.4 主控平台软件设计
        6.4.1 管理员用户登录界面
        6.4.2 环境信息实时监测界面
        6.4.3 环境信息历史数据查询界面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车联网环境下网络切换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联网网络选择与切换技术分析
    2.1 车联网结构分析
        2.1.1 车联网层次分析
        2.1.2 车联网硬件组成分析
    2.2 车联网中关键技术分析
        2.2.1 无线网络技术
        2.2.2 计算平台技术
    2.3 网络选择的常用算法分析
    2.4 垂直切换的常用算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车辆轨迹预测改进的AHP网络选择算法
    3.1 问题描述及相关研究
    3.2 结合车辆轨迹预测改进AHP的网络选择算法
        3.2.1 算法流程
        3.2.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轨迹预测
        3.2.3 车辆在不同网络中驻留时间的计算
        3.2.4 使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最终接入网
    3.3 仿真实验
        3.3.1 仿真环境搭建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模糊理论改进的MADM网络切换算法
    4.1 问题描述与相关研究
    4.2 结合模糊理论改进的MADM网络切换算法
        4.2.1 传统MADM算法
        4.2.2 结合模糊理论改进的MADM算法
    4.3 仿真实验
        4.3.1 仿真环境搭建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G车联网中网络选择与智能切换解决方案
    5.1 5G车联网体系架构
    5.2 5G车联网技术研究
        5.2.1 D2D通信技术
        5.2.2 5G基站技术
    5.3 网络选择与智能切换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生物质发电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生物质发电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2.2 国外生物质发电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3 当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2.1 生物质发电基本结构
    2.2 生物质发电的特性分析
        2.2.1 生物质发电的特点分析
        2.2.2 生物质发电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的影响
    2.3 生物质发电并网输出基本技术要求
    2.4 嵌入式开发技术
        2.4.1 嵌入式处理器对比分析
        2.4.2 传感器技术
        2.4.3 通信方式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河南鄢陵区域的生物质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3.1.1 生物质发电公司位置及装机概况
        3.1.2 生物质发电联网电压等级
    3.2 电网并网运行监控参数分析及总体结构设计
        3.2.1 电气参数
        3.2.2 环境参数
        3.2.3 设备参数
    3.3 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3.4 通信方式选择
        3.4.1 监控系统对通信的基本要求
        3.4.2 本设计中通信方式的选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各单元功能实现
    4.1 电气参数监控单元设计
        4.1.1 频率与相位检测电路
        4.1.2 对电能质量监控参数检测具体实现
    4.2 环境参数监控单元设计
        4.2.1 雨雪风等气象参数检测
        4.2.2 雷电信息监测单元设计
    4.3 设备参数监控单元设计
        4.3.1 变压器中性点电流信号采集
        4.3.2 变压器运行表现监测具体实现
    4.4 无线通信方式实现
        4.4.1 4G通信方式实现
        4.4.2 ZigBee通信方式实现
    4.5 人机接口实现
    4.6 输出告警和继电保护控制
        4.6.1 控制告警方式的解决方案
        4.6.2 继电保护输出
    4.7 并网运行监控终端总体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并网运行监控终端详细设计及功能测试
    5.1 控制器部分设计
        5.1.1 控制器需求分析
        5.1.2 本设计中处理器选定
    5.2 STM32F407处理器电路设计
        5.2.1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5.2.2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5.2.3 其他部分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5.4 系统测试
        5.4.1 控制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5.4.2 通信接口功能测试
        5.4.3 系统整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无线分布式网络的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形变监测应用与发展现状
        §1.2.2 伪卫星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
    §2.1 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结构的设计
        §2.1.1 系统结构及网络设计
        §2.1.2 伪卫星系统布局方案
    §2.2 伪卫星信号结构与参数
        §2.2.1 信号体制
        §2.2.2 CA码及分配
        §2.2.3 载波频率及划分
        §2.2.4 导航电文格式
    §2.3 关键技术分析
        §2.3.1 时间同步技术
        §2.3.2 抗多径效应技术
        §2.3.3 抗远近效应技术
        §2.3.4 伪卫星定位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伪卫星站间钟差的时间同步算法
    §3.1 引言
    §3.2 时间同步方案设计
    §3.3 基于载波相位的伪卫星站间高精度钟差算法
        §3.3.1 基本思想
        §3.3.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解算
        §3.3.3 仿真方案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离群值检验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经典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分析
        §4.2.1 高阶差分法
        §4.2.2 Kalman滤波法
        §4.2.3 多普勒法
    §4.3 基于离群值检验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研究
        §4.3.1 离群值检验法概述
        §4.3.2 基于离群值检验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的改进
        §4.3.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精度定位及形变监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高精度定位及形变监测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5.3 载波相位绝对定位及形变监测算法的实现
        §5.3.1 定位模型
        §5.3.2 基于TDOA的Chan算法
        §5.3.3 算法仿真验证与分析
    §5.4 载波相位相对定位及形变监测算法的实现
        §5.4.1 定位模型
        §5.4.2 PL-RTK算法
        §5.4.3 算法仿真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和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伪卫星钟差算法测试与分析
        §6.2.1 测试方案
        §6.2.2 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分析
    §6.3 周跳探测与修复测试
        §6.3.1 测试方案
        §6.3.2 周跳探测结果分析
    §6.4 定位精度测试与分析
        §6.4.1 测试方案
        §6.4.2 定位结果及精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作物信息监测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
    2.2 系统硬件设计
        2.2.1 主控制器
        2.2.2 传感器选型
        2.2.3 硬件电路设计
    2.3 系统的软件架构
        2.3.1 基于Free RTOS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
        2.3.2 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作物信息监测上位机设计
    3.1 上位机系统总体设计
    3.2 数据传输接收协议及处理
    3.3 上位机系统平台功能实现
        3.3.1 登录界面设计
        3.3.2 主界面设计
        3.3.3 网络设置功能设计
        3.3.4 主采集器及子节点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3.3.5 农作物图像显示界面设计
        3.3.6 数据库显示设计
        3.3.7 串口调试设计
        3.3.8 实时地图显示
        3.3.9 实时波形图数据显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生长期识别方法
    4.1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研究
        4.1.1 卷积层
        4.1.2 池化层
        4.1.3 激活层
    4.2 玉米生长期数据集样本的采集
    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生长期识别方法
        4.3.1 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4.3.2 标准卷积和轻量化卷积
        4.3.3 标准卷积VGG网络框架训练
        4.3.4 轻量化卷积Mobilenet网络框架训练
        4.3.5 比较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识别结果
第五章 系统联调及监测结果分析
    5.1 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系统功能实现
    5.2 系统监测效果评估
        5.2.1 气象数据采集效果评估
        5.2.2 定位信息采集效果评估
        5.2.3 玉米生长阶段识别效果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澳洲坚果及其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
        1.1.2 物联网技术
        1.1.3 智能化监控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系统架构
    2.3 系统功能
    2.4 智能化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1 工业PLC控制技术
        2.4.2 4G通信技术
        2.4.3 动态网站建设技术
        2.4.4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感知识别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2.1 坚果加工设备运行原理
        3.2.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3.2.3 下位机数据处理及格式
        3.2.4 4G数据传输模块
        3.2.5 视频传输模块
    3.3 网络构建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4 管理服务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4.1 Socket通信模块
        3.4.2 数据存储
        3.4.3 数据解析
    3.5 综合应用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5.1 网页平台设计
        3.5.2 管理模块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应用分析
    4.1 引言
    4.2 功能测试
        4.2.1 现场测试
        4.2.2 数据分析功能测试
        4.2.3 数据查询功能测试
        4.2.4 实时报警功能测试
        4.2.5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4.3 性能测试
        4.3.1 准确性测试
        4.3.2 实时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商场物联网系统的设计[D]. 郑毅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永磁磁浮列车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马政.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马三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云平台和NB-IoT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D]. 孙万里. 浙江大学, 2021(08)
  • [5]基于ZigBee的大型物流建筑火灾监测系统[D]. 田启松.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车联网环境下网络切换技术及其应用[D]. 丁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电网并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D]. 李晓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无线分布式网络的伪卫星形变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海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9]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生长识别监测系统[D]. 吴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10]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