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论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一、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秦建苹[1](2014)在《明蒙之间的三次和议》文中研究指明“景泰和议”、嘉靖三十年和议以及“隆庆和议”是明廷与蒙古达成的三次和议,三次和议贯穿于明延与蒙古的不同时期,对明蒙双方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明实录》及一些当时、当事人着述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分析比较了明蒙之间的三次和议。文章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一、三次和议中明蒙双方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二、和议的主要内容;三、实现和议的原因;四、和议的历史意义及影响;五、小结。其中明蒙双方对待和议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结果产生的影响、实现和议的原因、和议的历史意义及影响为本文的重点。

孙倩倩[2](2013)在《明嘉靖朝“中三边”蒙汉人口跨塞流动研究》文中提出“隆庆和议”之前,明蒙长期处于战争对峙状态。为防御蒙古南下,明朝不断修建长城,并据此形成九边重镇。宣府、大同和山西三镇处在中间,史称“中三边”。“中三边”拱卫神京,地位尤为重要。嘉靖朝俺答汗在丰州滩崛起后,直接威胁大同、宣府,使“中三边”成为明蒙之间战争最为激烈的地带。蒙古族因南下而入塞,汉族因被掳而出塞,再加上因出逃、兵变、走私贸易而出塞的汉人,蒙汉两族的跨塞活动十分频繁。战时背景下的蒙汉人口跨塞流动,渠道多不正常,蒙古族入塞者多为军士,入塞多出自军事和掠夺目的,除为明军俘虏者外,皆不久住塞内。汉族出塞者,除武装军士外,还有非武装的居民、商人和主动投靠蒙古军士等群体。从定居程度而言,出塞汉人占主导地位。蒙古入塞战争虽然加深了明朝的北部边境危机,可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嘉靖朝“中三边”蒙汉人口跨塞流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出塞汉人推动了丰州川的开发建设,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入塞蒙古人与汉人的交往也加速了蒙汉间民族融合的步伐。

包青松[3](2011)在《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史研究(1689-1727) ——以《清内阁蒙古堂档》为主线》文中提出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等重要史料,结合《朔漠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藩部要略》、《清实录》、《王公表传》、《秦边纪略》等清代官私史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1689—1727)的准噶尔汗国的历史以及准噶尔汗国与清朝、西藏、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试图客观再现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实际面貌。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基本史料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正文共三章。第一章主要回顾准噶尔汗国的兴起及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状况。着重阐述了噶尔丹1670年继承汗位到1697年去世期间,在蒙古高原称雄一世,抗衡清朝,最终被强大的清朝打败的经过。第二章阐述了策妄阿喇布坦早期活动。本章对策妄阿喇布坦生年、成长经历以及与叔父噶尔丹分裂的根本原因;在处理噶尔丹的骨灰及噶尔丹亲信人物等问题上与清朝的交涉与抗衡;为巩固汗国的根基出征哈萨克,并与青海和硕特、伏尔加河土尔扈特协调关系;策妄阿喇布坦与西藏第巴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关系以及态度;对清朝的克制态度及和平共处的政策等问题。第三章首先探讨了1715年的哈密之争,认为哈密之争打破了准噶尔与清朝近20年和睦共处关系,是清准关系的转折点;策妄阿喇布坦派兵侵扰哈密的真实意图是为出征西藏作掩护,而出征西藏的目的则在于通过挟持黄教领袖达赖喇嘛,号令全蒙古,达到建立大蒙古帝国的目的。其次,对大策零敦多布远征西藏以及在西藏的统治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考证。并介绍了策妄阿喇布坦坚决抗击沙皇俄国的扩张,采取军事打击与外交交涉等措施,保证汗国独立的尝试与努力。最后论述了策妄阿喇布坦兵败西藏后在清朝和俄罗斯两强中间谋求生存发展的举措,进而体现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汗王、政治家、外交家所具备的风采。结束语则对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准噶尔汗国的历史地位,准噶尔汗国与清朝、西藏、青海、俄罗斯的关系作了总结,归纳了本文的进展与创新以及局限与不足之处。

丁鹏[4](2010)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由八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走进阿拉善”,主要阐述阿拉善概况、阿拉善蒙古人的来源、巴彦浩特镇概况以及汉族移民的主要来源;第三章“汉族移民物质文化变迁”,主要分析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个案、阐述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生计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变迁;第四章“汉族移民精神文化变迁”,主要阐述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语言、宗教信仰以及文艺的变迁;第五章“汉族移民生态法制观念的变迁”,主要阐述汉族移民对蒙古族生态保护法律规则的认识、对蒙古族生态保护法律理念的接受以及他们对现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反思;第六章“互动与调适——汉族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主要阐述汉族文化对蒙古族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蒙古族核心价值观的改变;第七章“文化变迁的理论剖析”,主要阐述文化变迁的一般理论、阿拉善地域文化对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巴彦浩特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轨迹;第八章“巴彦浩特镇的民族关系”,主要阐述以蒙古族为核心的蒙汉和蒙回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巴彦浩特镇民族关系的总体评价及发展趋势。‘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汉族移民来到巴彦浩特这一蒙古族聚居区后,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引发了原有文化的变迁。而阿拉善地域文化则是影响巴彦浩特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关键因素。虽然在巴彦浩特汉族移民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演变的奠基者——蒙古族群体最先出现,他们凭借本土文化的优势,对早期进入这一区域的汉族移民群体的文化变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曾经使汉族移民文化处于草原文化的依附地位。但是随着汉族移民人数的持续增长以及蒙古族传统生计方式的改变,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调适互动也日益显现,影响到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与核心价值观念。从总体情况来看,巴彦浩特社区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汉族移民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正在经历着因区域文化系统内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形式介于“结合”与“融合”之间,汉族移民与蒙古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接纳,正处于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蒙古族,又不同于先前的汉族,然而蒙汉之间又互有差别的新的地方性文化形态。就当前巴彦浩特镇主要民族构成而言,蒙古族、汉族和回族占到总人口的99%。虽然蒙古族人口在巴彦浩特已经不占多数,但是他们仍然是这里的主体民族。因此,巴彦浩特镇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以蒙古族为核心的蒙汉关系和蒙回关系,而且基本呈现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格局。但是,由于民族差别、民族利益矛盾的客观存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往来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文化碰撞或利益冲突。在目前巴彦浩特各民族杂居共处交往频繁的现实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这两种极端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经济上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社会事业逐步改善、共享成果;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政策措施不断巩固蒙、汉、回等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使巴彦浩特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推动下,在相互尊重、竞争互惠中走向共同繁荣。

其其格[5](2005)在《中国北方民族研究索引2002—2003》文中提出

李美玲[6](2002)在《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文中认为阿勒坦汗是蒙古历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可汗。他在自己领地内发展农业、手工业 ,兴建城市 ,促进了经济发展 ;引进和传播喇嘛教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促成与明朝通贡互市 ,推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而对蒙古社会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伟[7](2002)在《《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总目录(1—6)》文中研究指明

二、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明蒙之间的三次和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一、三次和议中明蒙双方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一)明朝方面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1. 明朝皇帝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2. 明朝的部臣、边臣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二)蒙古方面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1. 也先等人对“景泰和议”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2. 俺答汗在嘉靖三十年和议前后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3. 俺答汗在“隆庆和议”时的态度及其对和议的影响
二、三次和议的主要内容
    (一)“景泰和议”的主要内容
    (二)嘉靖三十年和议的主要内容
    (三)“隆庆和议”的主要内容
三、三次和议得以实现的原因
    (一)三次和议实现的共同原因
        1. 农牧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
        2. 蒙汉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3. 蒙古内部矛盾
    (二)三次和议中明蒙双方各自面对的局势变化
        1. 明廷上下的努力
        2. 蒙古所面临的困境
四、三次和议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一)“景泰和议”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二)嘉靖三十年和议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三)“隆庆和议”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明嘉靖朝“中三边”蒙汉人口跨塞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前人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史料基础
第一章 嘉靖朝右翼蒙古在“中三边”与明朝的和战关系
    一、“中三边”释义及概况
    二、俺答汗的崛起与嘉靖朝“中三边”防御地位的上升
    三、俺答汗与明朝在“中三边”的和战状况
        (一)和解的脆弱性
        (二)战争的频繁性
第二章 嘉靖朝“中三边”蒙汉跨塞流动状况
    一、蒙人入塞
    二、汉人出塞
        (一)战争俘虏
        (二)叛逃
        (三)经商
    三、北人南归
第三章 蒙汉人口跨塞流动的历史影响
    一、蒙人入塞战争加深了明朝的北部边境危机
    二、蒙人入塞推动了内地蒙汉关系的新发展
    三、汉人出塞促进了丰州川的开发
        (一)丰州川的概况
        (二)汉人出塞促进了丰州川的开发
    四、汉人出塞推动了民族融合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史研究(1689-1727) ——以《清内阁蒙古堂档》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基本概况
    三、基本史料介绍
    四、研究方法
    五、问题与创新
第一章 准噶尔汗国的兴起及噶尔丹时代的准噶尔汗国
    第一节 准噶尔汗国的兴起
        一、准噶尔的起源及领土
        二、准噶尔的兴起策妄阿喇布坦的祖父与父亲——准噶尔汗国的奠基者
    第二节 噶尔丹及准噶尔汗国的建立
        一、噶尔丹继位和统一准噶尔
        二、噶尔丹征服回疆和西征
        三、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关系
        四、喀尔喀的内讧与噶尔丹的东征及喀尔喀降清
        五、噶尔丹的衰亡
第二章 策妄阿喇布坦重建准噶尔汗国的努力
    第一节 策妄阿喇布坦的早期活动
        一、策妄阿喇布坦的身世及成长背景
        (一)、策妄阿喇布坦出生年新考
        (二)、关于策妄阿喇布坦成长的历史环境
        二、策妄阿喇布坦与噶尔丹的决裂
        三、策妄阿喇布坦统治地位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策妄阿喇布坦与噶尔丹善后
        一、噶尔丹骨灰的处理
        二、策妄阿喇布坦对噶尔丹时期重要人物处理
    第三节 策妄阿喇布坦与周边政权关系
        一、对哈萨克和土尔扈特部的征服
        二、与土耳其斯坦的关系
        三、与青海和硕特的关系
        四、与第巴的关系
        五、策妄阿喇布坦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六、对清朝的态度与行动
第三章 策妄阿喇布坦的统治及准噶尔汗国的复兴
    第一节 哈密地区的纷争
        一、准噶尔控制哈密情况
        二、策妄阿喇布坦与额贝都拉达尔汗白克
        三、哈密的武装冲突
        四、从《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看清朝与准噶尔在哈密地区的较量
    第二节 策妄阿喇布坦派兵西藏的原因目的和经过
        一、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西藏背景和原因
        二、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西藏的经过
        三、准噶尔军在西藏的统治
        四、与准噶尔本部的联系
    第三节 准噶尔军与清军在西藏的较量及其结果
        一、在喀喇乌苏打败清军
        二、准噶尔军队在西藏的失败
    第四节 抗击沙俄
        一、驱除亚梅什湖畔修建城堡之俄军
        二、斋桑湖挫败俄军
        三、使臣往来
    第五节 策妄阿喇布坦的晚年及历史地位
结束语
    一、进展与突破
    二、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史料
    一、档案
        传统文献
    二、论着
        (一) 着作
        (二) 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走进阿拉善
    第一节 阿拉善概况
    第二节 阿拉善蒙古人的来源
    第三节 巴彦浩特镇概况及汉族移民的主要来源
第三章 汉族移民物质文化变迁
    第一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个案分析
    第二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生计方式变迁
    第三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饮食习惯变迁
第四章 汉族移民精神文化变迁
    第一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语言变迁
    第二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三节 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文艺变迁
    小结
第五章 汉族移民生态法制观念变迁
    第一节 汉族移民对蒙古族生态保护法律规则的认识
    第二节 汉族移民对蒙古族生态保护法律理念的接受
    第三节 汉族移民对现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互动与调适——汉族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汉族移民对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蒙古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变化
    小结
第七章 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剖析
    第一节 文化变迁理论阐释
    第二节 阿拉善地域文化是影响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巴彦浩特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轨迹
第八章 巴彦浩特镇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巴彦浩特镇的主要民族构成
    第二节 巴彦浩特蒙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第三节 巴彦浩特蒙回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第四节 巴彦浩特民族关系的总体评价及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蒙之间的三次和议[D]. 秦建苹. 内蒙古大学, 2014(11)
  • [2]明嘉靖朝“中三边”蒙汉人口跨塞流动研究[D]. 孙倩倩.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3]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史研究(1689-1727) ——以《清内阁蒙古堂档》为主线[D]. 包青松.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4]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 丁鹏. 兰州大学, 2010(07)
  • [5]中国北方民族研究索引2002—2003[J]. 其其格.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5(02)
  • [6]试述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 李美玲. 阴山学刊, 2002(06)
  • [7]《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总目录(1—6)[J]. 张伟. 阴山学刊, 2002(06)

标签:;  ;  ;  ;  ;  

论阿勒坦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