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

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

一、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喻泽鑫[1](2021)在《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再生混凝土应用可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由于再生骨料具有压碎指标高、吸水率大等缺陷,使其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因此,再生骨料制备技术是制约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颗粒整形骨料强化法生产的再生粗骨料,协同绿色低碳水泥用以制备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不仅有效缓解了天然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显着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对于建筑垃圾的多途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66)的资助下,本文以简单破碎和颗粒整形处理后的再生粗骨料为主要原材料,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为基本胶凝材料,并掺入部分矿粉和粉煤灰,制备了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了胶凝材料体系及用量、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等4种变量因素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再生骨料制备技术研究。以简单破碎、简单破碎-颗粒整形和简单破碎-二次颗粒整形分别制得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一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和二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对比研究再生粗骨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后表明二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的品质最优,颗粒整形骨料强化技术效果显着。(2)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研究。以绿色再生混凝土达到相同工作性为前提,随着再生粗骨料品质的提升和取代率的降低,其拌合物用水量逐渐减小,对于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其取代率不宜超过50%。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100%水泥>70%水泥+30%矿粉>70%水泥+30%粉煤灰>70%水泥+15%矿粉+15%粉煤灰,并且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其拌合物用水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绿色再生混凝土的1d抗压强度可达到28d抗压强度的80%左右,表现出快凝快硬、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的优异性能,并且随着再生粗骨料品质的提升和取代率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00%水泥>70%水泥+30%矿粉>70%水泥+15%矿粉+15%粉煤灰>70%水泥+30%粉煤灰。(4)绿色再生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建立。依据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分别建立了基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压碎指标和表观密度等主要性能指标的多因素Bolomey强度公式和引入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强度公式,其中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在两种强度公式中拟合度最高,其抗压强度最大计算误差分别为10.82%和9.62%。(5)绿色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收缩变化规律,相比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基再生混凝土,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收缩率分别降低了50%~95%和230%~340%,由此显着突出了绿色再生混凝土优异的抗干燥收缩性能,可用于生产低收缩混凝土及其制品。本文利用建筑垃圾和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了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探索研究了其性能演化规律,所得到的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性能表现优异,所建立的强度计算公式误差小,研究成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绿色循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小林[2](2021)在《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旧城改造和新型城市更新的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建筑垃圾也随之出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制备成新型绿色混凝土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由于再生粗骨料(RCA)自身质量品质不稳定、内部结构复杂等,用其制备而成的再生混凝土(RAC)在介质传输性能方面与普通混凝土有极大的不同。水分在材料基体内部的传输速度直接影响冻融作用下RAC的损伤速度,毛细吸水作用是工程实际中大多数在役期混凝土结构基体内水分传输的主要方式,因此,毛细吸水性能对研究RAC的抗冻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 RCA(0、20%、40%、60%)取代率和冻融循环次数对RAC性能的影响,通过宏观毛细吸水性能和微观内部结构特征来评价RAC的抗冻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RAC毛细吸水性能的因素,并确定最优配合比。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试块的表观形貌、质量、相对动弹模和抗压强度等指标的变化来分析RAC的抗冻耐久性。随冻融次数的递增,其表观形貌可分为完好、粗糙、坑蚀、剥离四个阶段;其质量损失率先降低后逐渐增大;其相对动弹模和抗压强度逐渐下降。(2)取冻融0次、25次、50次、75次的RAC进行毛细吸水试验,通过测试各组试件在吸水前后的质量,得到各组试件的累积吸水量曲线,对该曲线分阶段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得到初始吸水率、二次吸水率、后期吸水率。根据初始吸水率建立了冻融环境下RAC的初始吸水率预测模型,用以表征RAC的毛细吸水性能,为严寒地区RAC的抗冻性提供理论参考。(3)取冻融0次和50次的RAC进行电镜扫描试验,研究其内部结构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毛细吸水性能对抗冻性的影响。微观结果与吸水试验得到的吸水率曲线趋势相吻合,在相同冻融环境下,RAC内部结构的密实程度和RCA取代率有关系,而密实程度关系着RAC的吸水性能。(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RAC抗冻性的主要因素以及选取本试验的最优配合比。影响RAC抗冻性最主要的因素是初始吸水率和累积吸水量,且初始吸水率可以反映RAC整体的吸水性能,因此,建立了冻融环境下RAC的初始吸水率预测模型,为寒冷地区RAC的抗冻性提供理论依据。

彭健秋[3](2021)在《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文中指出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备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复杂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钢管混凝土良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在于钢管与管内混凝土紧密结合,由于管内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现有灌注工艺原因,管内混凝土与钢管之间难免存在脱粘甚至脱空。预填骨料混凝土是现在模板内预置粗集料,再灌注高流动性浆体而形成的混凝土,粗集料体积含量高、骨料相互嵌锁,可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且胶材用量少,体积稳定性能较常规混凝土有显着改善。将预填集料混凝土用作钢管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预填集料混凝土,增加管内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保障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与预填集料混凝土的优势,促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工程应用的预填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普遍较低,其与钢管结合不能较好发挥钢管混凝土高承载的力学性能优势,需要开发高强预填集料混凝土。本文重点探讨了粗集料组成与灌浆料特性对预填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粗集料级配组成、空隙率要求,以及高强高流态低收缩灌浆料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超高强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具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预填粗集料组成与特性要求:研究了预填粗集料的组成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粗集料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级配类型越连续、粒级范围10~25mm、空隙率越低的粗集料,制备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越高;考虑到空隙率对灌注难度和强度的影响,空隙率宜控制在34.7%~40.7%。级配设计为10~16mm:16~25mm=3:7、空隙率为34.7%时,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较高水平。此外采用母岩强度较高的粗集料,成型方式采用分层、振动灌浆,有利于提高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2)高性能灌浆料性能要求与制备方法: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体系、配合比参数、膨胀剂掺量、水泥强度等级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粒级范围10~25mm的破碎卵石、空隙率34.7%的粗集料,采用高性能砂浆作为灌浆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5.9MPa、90d干燥收缩率165×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46.4%。在同样粗集料组成条件下,采用高性能净浆作为浆体材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4.2MPa、90d干燥收缩率264×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25.7%,灌注难度小,且无需机制砂,可有效缓解砂石资源短缺问题,两者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协调性。

魏程程[4](2019)在《含有超支化聚酰胺-酯结构的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引气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抗冻性研究中。但是,目前我国市售的引气剂存在稳泡性能差、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与其它外加剂相容性差等问题,造成引气剂在我国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松香类引气剂是研究最多和应用最早的引气剂,它合成工艺简单、原料丰富和引气性能可靠,但是稳泡性能较差、对强度影响比较大、与其它外加剂相容性差。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分子量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末端带有大量的反应活性官能团,这些结构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材料改性研究中。本论文旨在将超支化聚合物与松香类引气剂结合,通过将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对松香酸(松香类引气剂的主要原料)进行化学改性制备超支化型引气剂,并对其性能进行探讨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1.超支化聚酰胺-酯(HPAE)的合成及表征先将丁二酸酐和二乙醇胺在室温下进行反应生成AB2单体,然后以丙三醇为核分子通过与不同比例的AB2单体反应生成第二代(G2)、第三代(G3)和第四代(G4)HPAE,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羟值测定和元素分析,以此判定HPAE分子结构的完整性。2.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表征将合成的不同代数的HPAE对松香进行改性,利用酯化反应得到端羟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HPAH),进行红外谱图、元素分析和羟值测试,发现成功合成预想分子结构;然后用丁二酸酐对HPAH进行改性,得到不同代数的端羧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HPAC),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酸值测定验证分子结构比较完整。3.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性能测试将合成的不同代数的HPAH和HPAC进行表面张力、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以及气泡液膜强度测试,分析其基本性能;探究引气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混凝土坍落度、减水率、泌水率、凝结时间和含气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自制引气剂具有较好的引气效果,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且HPAH-G4和HPAC-G4的性能优于G2、G3;HPAH-G4和HPAC-G4在掺量为0.10%-0.16%时,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小;HPAH-G4和HPAC-G4与减水剂相容性好,相较于市售引气剂,其掺量少、净浆流动度和减水率高、泌水率低、凝结时间长、抗冻融性能和抗压强度好。综上所述,在适量的掺量下,合成的HPAH和HPAC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抗冻性能,同时对抗压强度影响较小,与减水剂的相容性良好,可以应用在混凝土领域。

胡晶晶[5](2019)在《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环境振动分析预测与减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铁路路段设计为高架结构,重载列车向着大轴重、高车速的方向发展,使得列车在高架桥上行驶诱发的周边环境振动越来越大,导致沿线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和人体的舒适性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在西北高寒地区,还涉及到冻融环境作用下边坡的动力稳定性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重载列车对沿线构筑物振动影响评价和减振体系研究,以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的周边构筑物振动为主线,在对朔黄重载铁路几个典型路段进行实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建立列车-高架桥-场地-建筑物系统的分析模型,提出了高架周边场地的振动传播与衰减规律的预测公式,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评估了高架桥周边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和桥隧结合段冻融边坡的动力损伤,针对关键路段的敏感建筑,提出了合理的减(隔)振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建立了重载铁路高架桥系统环境振动传播链条的理论分析模型。分别求出多节车厢对桥面作用力功率谱密度函数、桥墩对地面作用力功率谱密度函数、场地振动响应函数和场地上建筑物在桥墩多点平稳激励下的振动响应,通过场地速度功率谱实测值对本文理论分析模型进行验证,揭示了不同参数下列车-高架桥-场地-建筑物系统的振动传播规律。结合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和ZH活载最不利布置,提出重载铁路简支桥动荷载的识别方法。通过建立车桥系统的振动方程,引入列车动荷载系数,结合实测桥跨中挠度时程,求出列车动荷载系数;结合规范的静力荷载,识别出列车动力荷载。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列车动荷载计算方法,弥补了现有规范列车荷载没有考虑列车对桥梁的动力作用的问题。研究重载铁路周边场地振动波的衰减规律,提出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地面振动速度的预测公式。在实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高架桥-桥墩-场地系统的三维计算模型,合理引入改进萨道夫斯基公式来拟合地面点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与距桥轴距离、列车载重、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能量指标的概念,并建立能量指标与车速、车重之间的关系式。分析重载铁路周边建筑物的振动特性,评估建筑物的振动响应。运用朔黄铁路神山高架段和路基段的实测数据,对不同轴重、车速下建筑物的振动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沿线建筑物振动以40Hz以内的低频振动为主,高架附近建筑物卓越周期更加明显,与GB/T50355-2018规定的限值对比,离轨道较近的建筑物的部分频段振动接近或超过限值,要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分析列车动力荷载对高寒地区铁路沿线东风隧洞洞脸边坡的振动影响和损伤机理。基于室内冻融循环损伤试验和力学试验,分析不同孔隙率岩样在不同冻融次数下物理以及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不同含水量的岩样在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微观损伤演化特征;建立考虑岩体RHT损伤的隧洞-边坡模型,分析岩质边坡在列车动力荷载和冻融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变形特征和损伤分布。提出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建(构)筑物振动的减振措施。研究三维隔振支座和蜂窝状波阻块对环境振动波的有效性,分析场地上不同参数建筑物的振动特性,验证蝶形弹簧组和隔振橡胶支座组合而成的新型三维隔振支座对框架结构三向振动的有效控制;分析蜂窝状波阻块的位置、深度、填充材料和填充方式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源处拟保护区范围内设置三排填充橡胶的蜂窝状波阻块能够有效减小场地上的低频振动。

汪锋[6](2015)在《冻融环境下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四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过大量系统的研究,对节点的工作原理和破坏机理的认识也逐渐成熟,但研究领域多局限于完好节点,未能考虑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冻融作为混凝土破坏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从上世纪40年代就备受各国学者关注。在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方面,自从Powers提出静水压理论和渗透压力理论之后就未能有突破性进展;各国学者也认识到混凝土作为一种工程材料,冻融导致其性能的劣化归结到底还是力学性能的劣化,所以后期关于混凝土材料在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劣化的研究则浩如烟海,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遗憾的是,关于混凝土冻融耐久和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交叉领域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而仅仅利用混凝土材料冻融损伤后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难以完全准确预测结构构件冻融损伤后力学性能的退化,因此有必要进行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基于已有的混凝土材性冻融损伤模型和混凝土冻融试验数据,结合理论推导和本文试验研究,以相对动弹模量损失率为损伤指标,得到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冻融损伤模型;(2)设计六榀RC框架梁柱节点,对冻融损伤后节点承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观察冻融损伤后贯穿节点核心区的梁纵筋粘结滑移性能的变化,研究冻融对节点破坏机理的影响,进而对节点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3)建立冻融损伤后节点核心区恢复力模型,并将其嵌入RC框架结构,应用于有限元程序。以冻害地区北京为例,设计一五层三跨RC框架结构,利用有限元开源程序Open Sees进行建模,分别建立龄期为0年和30年的易损性曲线,为建立严寒地区多龄期易损性曲线提供指导思路。

朱赵辉,田振华,吕梽槟,孙建会[7](2014)在《基于实测资料的外掺MgO微膨胀混凝土变形性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掺MgO混凝土产生的延迟性微膨胀能够补偿混凝土在温降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从而防止或减少混凝土产生裂缝.本文通过对向家坝水电站导流底孔外掺氧化镁混凝土的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外掺MgO与未掺MgO,同类混凝土中掺量不同对混凝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魏树伟[8](2011)在《引气型自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浇筑成型后的混凝土对外部养护要求苛刻而且养护龄期长。因此用高吸水树脂作为内养护材料掺入混凝土,起到内部养护作用的同时兼具引气效果,这样能够减少外部养护甚至不需要人工养护,混凝土就可达到使用要求。本文采用两种吸水能力和保水性有较大差异的内养护材料A和材料B,探究两者在混凝土中的引气作用和内养护效果。首先用方孔筛过滤法测定两种内养护材料的吸水能力和保水性。其次将其掺入水泥净浆中,测定气孔结构参数。最后将其应用于混凝土中,研究内养护材料掺入后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内部气孔结构、抗冻性、内部相对湿度和自收缩率的影响。混凝土抗冻性采用单面冻融法测定。自收缩采用直立式圆筒模具,每个试件对应一块千分表测定收缩值。试验结果表明:内养护材料A吸水率750.0g/g(1h),24h释水率达到38.2%;内养护材料B吸水率265.0g/g(1.5h),24h释水率为23.4%。将内养护材料掺入水泥净浆和混凝土中都起到显着的引气效果。内养护材料A掺入后混凝土抗冻性能明显降低,材料B对混凝土抗冻性有很大的提高。内养护材料掺入后,养护效果显着;距离干燥表面越远的测孔位置,内部相对湿度下降的越缓慢;同一测孔位置随着龄期的增长内部相对湿度首先急剧降低,10d后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内养护材料的掺入具有抑制混凝土自收缩的作用。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与自收缩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曲线拟合得出混凝土自收缩率与内部相对湿度降低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拟合后两者符合如下公式:ε=a + b(△RH) + c(△RH)2。掺入内养护材料后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基准组降低了5.0%22.4%。吸水能力适中、保水性好的材料更适合作为引气型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应用。

许富[9](2011)在《增效剂CTF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增效剂CTF(简称CTF)是一种新型的外加剂,能够在保证混凝土品质不降低的基础之上,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本文试验研究了CTF对水泥基净浆性能、砂浆性能以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CTF适宜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0.5-0.8%,超过适宜掺量较多时,水泥净浆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均会延长,且早期力学性能发展缓慢。(2)CTF的掺入对初始净浆流动度影响较小,但降低了水泥净浆的经时流动度损失,并增加了净浆粘度;CTF的掺入增大了砂浆流动度。(3)CTF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显着,具体表现为:粘聚性增强、保水性提高、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和略微提高混凝土含气量等。(4)CTF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但后期力学性能增加显着。(5)CTF的掺入增大了砂浆和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值,但随着龄期的增长,相对于基准试验组又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当水泥用量降低10%时,早期收缩值相差不大,后期收缩值要小于基准组。平板早期抗裂试验结果同收缩率试验结果相对应,直接掺加CTF的混凝土开裂比基准混凝土严重,以减少水泥用量方式掺加CTF的混凝土开裂又比基准混凝土轻微。(6)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收缩开裂性能的综合分析来看,CTF在应用于工程实际时,建议以减少一定水泥用量的方式在混凝土中使用。

陶琦[10](2010)在《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寿命预测在近些年是一个研究热点,多数学者都是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氯离子渗透进入混凝土后的分布情况,预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然而Fick第二定律的边界条件不符合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并且由于混凝土自身组成特点和化学结合能力等的影响,通过Fick第二定律预测混凝土的寿命不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变电压的加速氯离子渗透试验来预测混凝土的寿命,根据不同电压下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找到加速电压与达到氯离子临界浓度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最终预测海水中混凝土自然渗透情况下的寿命。本文中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为寿命预测的边界条件,认为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达到临界浓度时,混凝土的寿命终止。在混凝土中预埋钢筋和参比电极,进行20V、12V、6V和3V直流电压下的钢筋快速锈蚀试验,对试验结果分析后得到了C30空白混凝土、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混凝土、C60空白混凝土、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混凝土的临界氯离子浓度。对以上四个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变电压的加速氯离子渗透试验,加速电压分别为20V、12V、6V和3V,研究发现3d后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随时间呈线性增加,通过建立加速电压与达到临界氯离子浓度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寿命预测的方程,并预测混凝土在海水中自然渗透情况下的寿命。预测已使用14年的青岛某处防波堤混凝土的剩余寿命,对现场取样混凝土进行变电压的氯离子渗透试验,预测其剩余寿命为18.72年,按照该混凝土的配合比在试验室条件下还原出全新的混凝土,预测其寿命为35.01年,两个寿命之差为16.29年,与混凝土已经使用的年限相差2.29年,因此通过变电压的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可以较准确的预测混凝土的剩余寿命。对C30空白混凝土、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混凝土、C60空白混凝土、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混凝土进行了100次和150次的盐冻试验,研究发现C30空白混凝土无法抵抗100次盐冻循环,盐冻后完全破坏,对盐冻后的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混凝土、C60空白混凝土、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混凝土进行剩余寿命预测,C30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混凝土盐冻100次后寿命为29.62年,盐冻150次后为24.9年,C60空白混凝土盐冻100次和150次后寿命为35.51年和32.17年,C60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的混凝土盐冻100次和150次后寿命为50.85年和45.66年。引入盐冻损伤系数kyd,得到了kyd与盐冻次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盐冻前后混凝土的寿命预测方程。对混凝土施加20%和40%极限荷载的压应力,重复加荷200次后预测混凝土的剩余寿命。试验结果表明C30空白混凝土加载20%和40%压应力后寿命为21.61年和16.66年。C30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的混凝土加载20%和40%压应力后寿命为33.3年和32.97年。C60空白混凝土加载20%和40%压应力后寿命为38.24年和34.82年。C60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的混凝土加载20%和40%压应力后寿命为49.8年和44.84年。引入重复压应力损伤系数kyl,得到了kyl与加载程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重复压应力前后混凝土的寿命预测方程。

二、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建筑垃圾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骨料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2.2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再生粗骨料制备技术与试验原材料
    2.1 再生粗骨料制备技术
    2.2 试验原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试验方案设计
第3章 绿色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3.1 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
    3.2 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2.1 简单破碎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2.2 一次颗粒整形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2.3 二次颗粒整形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3 胶凝材料体系和用量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3.1 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3.2 胶凝材料用量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
    3.4 水泥品种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绿色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
    4.2 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对绿色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1 简单破碎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一次颗粒整形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二次颗粒整形粗骨料对绿色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胶凝材料体系和用量对绿色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1 绿色再生混凝土不同养护龄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4.3.2 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绿色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4.3.3 胶凝材料用量对绿色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水泥品种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再生混凝土强度公式建立
    5.1 绿色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胶水比线性关系分析
        5.1.1 胶凝材料体系为100%水泥
        5.1.2 胶凝材料体系为70%水泥+30%矿粉
        5.1.3 胶凝材料体系为70%水泥+15%矿粉+15%粉煤灰
        5.1.4 胶凝材料体系为70%水泥+30%粉煤灰
    5.2 考虑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的Bolomey强度公式
        5.2.1 基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和取代率的Bolomey强度公式
        5.2.2 基于再生粗骨料压碎指标和取代率的Bolomey强度公式
        5.2.3 基于再生粗骨料表观密度和取代率的Bolomey强度公式
    5.3 引入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绿色再生混凝土强度公式
        5.3.1 以吸水率表示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强度公式
        5.3.2 以压碎指标表示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强度公式
        5.3.3 以表观密度表示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强度公式
    5.4 基于粗骨料吸水率的绿色再生混凝土强度公式计算误差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再生混凝土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6.1 绿色再生混凝土收缩性能
    6.2 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对绿色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6.3 胶凝材料用量对绿色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6.4 水泥品种对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6.4.1 宏观性能数据分析
        6.4.2 SEM扫描电镜微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2)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抗冻性相关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相关研究现状
        1.2.3 再生混凝土相关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概况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指标
        2.1.2 试验配合比
        2.1.3 试件尺寸及数量
        2.1.4 试件制作
    2.2 冻融循环试验
        2.2.1 试验仪器及设备介绍
        2.2.2 试验方法
    2.3 毛细吸水试验
        2.3.1 试验仪器及设备介绍
        2.3.2 试验方法
    2.4 扫描电镜试验
        2.4.1 试验仪器及设备介绍
        2.4.2 试验方法
3 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研究
    3.1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理论
        3.1.1 冻融破坏机理
        3.1.2 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3.2 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分析
        3.2.1 表观形貌
        3.2.2 质量损失
        3.2.3 相对动弹性模量
        3.2.4 抗压强度
    3.3 本章小结
4 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研究
    4.1 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理论
        4.1.1 毛细吸水原理
        4.1.2 毛细吸水试验影响因素
    4.2 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宏观分析
        4.2.1 累积吸水量
        4.2.2 初始吸水率
        4.2.3 二次吸水率
        4.2.4 后期吸水率
    4.3 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微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预测分析
    5.1 指标权重确定
    5.2 灰色关联分析
    5.3 初始吸水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5.3.1 基本假设
        5.3.2 基本形式的确立
        5.3.3 模型的建立
        5.3.4 模型的验证
    5.4 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

(3)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1.3.1 预填集料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3.2 钢管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4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4.1 灌浆料研究现状
        1.4.2 预填粗集料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主要存在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参数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参数
    2.2 试验方法
3 预填粗集料组成研究
    3.1 粗集料级配类型研究
    3.2 粗集料粒级范围研究
    3.3 粗集料空隙率研究
        3.3.1 空隙率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2 空隙率对灌浆料流动度要求的影响
    3.4 粗集料种类研究
    3.5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成型方式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1 复合砂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4.1.1 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2 复合砂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3 复合砂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2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2 双掺微珠、硅灰体系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4.2.3 胶砂比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4 低水胶比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5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6 膨胀剂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3 C100 超高强复合砂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1 复合净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5.1.1 复合净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2 复合净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3 复合净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2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2 双掺粉煤灰、硅灰体系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5.2.3 低水胶比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4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5 膨胀剂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3 C100 超高强复合净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含有超支化聚酰胺-酯结构的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引气剂的概述
        1.2.1 国内外引气剂的研究进展
        1.2.2 引气剂的种类
        1.2.3 引气剂的作用原理
        1.2.4 引气剂存在的问题
    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概况
        1.3.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1.3.2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特点
        1.3.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4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第二代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HPAE-G2)
        2.2.4 第三代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HPAE-G3)
        2.2.5 第四代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HPAE-G4)
    2.3 超支化聚酰胺-酯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羟值测定
        2.3.3 元素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端羟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端羟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HPAH)
    3.3 端羟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羟值测定
        3.3.3 元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端羧基超支化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端羧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HPAC)
    4.3 端羧基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表征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酸值测定
        4.3.3 元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配合比
    5.3 引气剂的性能测试方法
        5.3.1 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
        5.3.2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5.3.3 气泡液膜强度的测试方法
        5.3.4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方法
        5.3.5 混凝土坍落度的测试方法
        5.3.6 混凝土泌水率的测试方法
        5.3.7 混凝土减水率的测试方法
        5.3.8 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测试方法
        5.3.9 混凝土含气量的测试方法
        5.3.10 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测试方法
        5.3.11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5.4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的基本性能测试结果
        5.4.1 表面张力的测试结果
        5.4.2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试结果
        5.4.3 气泡液膜强度的测试结果
    5.5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6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影响
        5.6.1 引气剂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
        5.6.2 引气剂对混凝土泌水率的影响
        5.6.3 引气剂对混凝土减水率的影响
        5.6.4 引气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
        5.6.5 引气剂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5.7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对硬化混凝土的影响
        5.7.1 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5.7.2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5.8 与同类工业品的性能比较
    5.9 与混凝土减水剂的相容性
        5.9.1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与萘系减水剂的相容性
        5.9.2 超支化型松香类引气剂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环境振动分析预测与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高架桥上列车荷载的模拟方法
        1.2.2 环境振动波的传播与衰减机制
        1.2.3 重载列车诱发环境振动影响
        1.2.4 环境振动减振体系研究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重载铁路高架桥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2.1 引言
    2.2 车桥系统对地面作用力
        2.2.1 单节列车对桥面作用力
        2.2.2 朔黄轨道谱特征
        2.2.3 桥墩对地面作用力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2.2.4 桥墩振动算例分析
    2.3 场地振动传播随机分析
        2.3.1 弹性波在土体中的传播
        2.3.2 桥墩作用下的地表振动
        2.3.3 场地振动算例分析
    2.4 建筑结构受列车振动影响分析
        2.4.1 一致激励下结构响应
        2.4.2 多点平稳激励下结构响应
        2.4.3 结构振动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铁路诱发场地和建筑物振动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3.1 引言
    3.2 重载铁路高架段地面振动响应
        3.2.1 工程概况和测点布置
        3.2.2 振动评价标准与指标
        3.2.3 地面振动的研究方法
        3.2.4 地面振动响应分析
    3.3 重载铁路路基段地面振动响应
        3.3.1 工程概况和测点布置
        3.3.2 地面振动响应分析
        3.3.3 地面振动突变现象原因分析
    3.4 重载列车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3.4.1 高架桥附近建筑实测结果分析
        3.4.2 路基附近建筑实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场地振动衰减规律的预测模型
    4.1 引言
    4.2 分析模型的建立
        4.2.1 工程概况及参数设置
        4.2.2 分析监测点布置
    4.3 列车动荷载的施加
        4.3.1 列车荷载动力系数
        4.3.2 模型中列车动荷载的施加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数值与实测对比
        4.4.2 高架桥桥墩振动分析
        4.4.3 地面振动分析
    4.5 场地振动预测模型的建立
        4.5.1 车重与峰值振动速度
        4.5.2 车速与峰值振动速度
        4.5.3 场地系数的确定
        4.5.4 峰值振动速度的预测公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载列车对高寒地区桥隧结合段隧洞洞脸边坡的振动影响
    5.1 引言
    5.2 岩体冻融损伤机理分析
        5.2.1 岩体冻融损伤过程
        5.2.2 岩体冻融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5.2.3 荷载作用下冻融岩体的损伤本构关系
    5.3 冻融循环试验
        5.3.1 现场采样
        5.3.2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
        5.3.3 电镜分析
        5.3.4 冻融循环后的力学试验
        5.3.5 损伤指标分析
    5.4 重载列车对冻融边坡岩体动力损伤分析
        5.4.1 工程概况
        5.4.2 模型材料参数
        5.4.3 岩质边坡损伤分析
        5.4.4 岩质边坡变形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环境振动的减振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三向隔振支座的隔振研究
        6.2.1 隔振的基本原理
        6.2.2 三维隔振支座设计
        6.2.3 多层隔振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6.2.4 不同参数建筑物的振动响应
        6.2.5 减振效果分析
    6.3 蜂窝状波阻块减振研究
        6.3.1 屏障隔振的基本原理
        6.3.2 屏障隔振方案设计
        6.3.3 高架桥场地激励的求取
        6.3.4 HWIB隔振参数选取
        6.3.5 HWIB隔振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6)冻融环境下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
        1.2.3 混凝土冻融损伤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蔡昊冻融损伤模型的修正
        2.2.1 材料参数的求解
        2.2.2 最大静水压力σmaxs的求解
    2.3 试验研究
        2.3.1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2.3.2 试验方案
        2.3.3 结冰速率测量原理
        2.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模型
    2.5 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试验方案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冻融试验方案
        3.2.3 试件加载及量测方案
    3.3 试件现象及破坏形态
        3.3.1 试件冻融损伤形态
        3.3.2 试件加载破坏过程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节点冻融损伤模型
        3.4.2 梁纵筋粘结性能退化
        3.4.3 滞回性能
        3.4.4 骨架曲线
        3.4.5 变形能力
        3.4.6 耗能能力
        3.4.7 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
        3.4.8 节点核心区水平剪力
    3.5 结论
第4章 冻融损伤RC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方法
    4.3 几种重要的恢复力模型
    4.4 完好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4.4.1 节点恢复力模型假定
        4.4.2 完好构件骨架曲线参数确定
        4.4.3 冻融损伤构件骨架曲线参数确定
        4.4.4 RC梁柱节点滞回规律
        4.4.5 模型实用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节点变形及冻融损伤的多龄期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5.1 引言
    5.2 梁柱节点模型
        5.2.1 几种常见的节点模型
        5.2.2 本文使用的简化节点模型
    5.3 框架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建模
        5.3.1 结构设计
        5.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5.5 地震易损性分析
        5.5.1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5.5.2 概率地震能力分析
        5.5.3 破坏状态划分和极限状态定义
        5.5.4 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5.5.5 不同龄期易损性曲线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8)引气型自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养护技术
        1.3.2 混凝土自养护
        1.3.3 引气剂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
        2.1.1 原材料
        2.1.2 混凝土配合比
    2.2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2.2.1 内养护材料基本性能
        2.2.2 水泥净浆及混凝土气孔结构测定
        2.2.3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抗冻性
        2.2.4 自收缩与内部相对湿度
第3章 内养护材料对水泥净浆气孔结构的影响
    3.1 内养护材料品种对气孔结构的影响
    3.2 内养护材料掺量对气孔结构的影响
    3.3 掺加方式对气孔结构的影响
    3.4 养护龄期对气孔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养护材料对自收缩及内部湿度的影响
    4.1 内养护材料对自收缩率的影响
        4.1.1 种类对自收缩率的影响
        4.1.2 掺量对自收缩率的影响
        4.1.3 掺加方式对自收缩率的影响
    4.2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
        4.2.1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分布
    4.3 自收缩与内部相对湿度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气孔结构及抗冻性的影响
    5.1 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1.1 种类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1.2 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1.3 养护条件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1.4 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气孔结构的影响
    5.3 内养护材料对抗冻性的影响
        5.3.1 种类对抗冻性的影响
        5.3.2 掺量对抗冻性的影响
        5.3.3 养护条件对抗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增效剂CTF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性能混凝土概述
        1.1.1 高性能混凝土定义和理解
        1.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
    1.2 当今混凝土行业
        1.2.1 混凝土生产方式的变革
        1.2.2 混凝土原材料的变革
        1.2.3 行业的思考
    1.3 外加剂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3.1 外加剂的发展历史
        1.3.2 我国外加剂的发展现状
    1.4 增效剂的研究现状
        1.4.1 混凝土增效剂CTF概述
        1.4.2 CTF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增效剂CTF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
        2.2.2 水泥净浆流动度
        2.2.3 水泥净浆粘度
        2.2.4 水泥净浆抗压强度
        2.2.5 化学结合水量
        2.2.6 微观分析
    2.3 CTF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2.3.1 CTF掺量对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影响
        2.3.2 CTF掺量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2.3.3 CTF对水泥净浆粘度的影响
        2.3.4 CTF对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2.3.5 CTF对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
    2.4 CTF对水泥净浆水化产物的影响
        2.4.1 CTF水化试样的XRD曲线
        2.4.2 CTF对净浆水化产物种类的影响
    2.5 CTF对浆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2.5.1 CTF对纯水泥净浆微观形貌的影响
        2.5.2 CTF对粉煤灰净浆微观形貌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增效剂CTF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原材料
        3.1.1 长沙试验点
        3.1.2 广州试验点
    3.2 试验方法
        3.2.1 砂浆流动度
        3.2.2 水泥净浆流动度
        3.2.3 砂浆强度
        3.2.4 砂浆干缩
    3.3 CTF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3.3.1 CTF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3.3.2 CTF的适应性试验
        3.3.3 CTF对砂浆性能的影响(长沙试验点)
        3.3.4 CTF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广州试验点)
        3.3.5 CTF对砂浆干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增效剂CTF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原材料
        4.1.1 长沙试验点
        4.1.2 广州试验点
    4.2 试验方法和配合比
        4.2.1 搅拌制度
        4.2.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定
        4.2.3 配合比
    4.3 CTF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4.3.1 CTF对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扩展度的影响
        4.3.2 CTF对混凝土保水性的影响
        4.3.3 CTF对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4.3.4 CTF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的总体评价
    4.4 CTF对混凝土拌合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4.4.1 CTF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
        4.4.2 CTF对混凝土表观密度和含气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增效剂CTF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原材料
    5.2 试验方法和配合比
        5.2.1 力学性能试验
        5.2.2 配合比
    5.3 CTF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CTF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CTF对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影响
        5.3.3 CTF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凝土增效剂CTF对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
    6.1 试验研究方法
        6.1.1 平板式早期开裂试验方法
        6.1.2 混凝土干缩
    6.2 试验原材料和配合比
    6.3 CTF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6.3.1 CTF对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
        6.3.2 CTF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研究现状
        1.2.2 临界氯离子浓度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
    2.1 引言
    2.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
    2.3 线性极化法基本原理
    2.4 混凝土配合比与试验方案
        2.4.1 混凝土配合比
        2.4.2 试验方案
    2.5 原材料
        2.5.1 水泥
        2.5.2 矿物掺合料
        2.5.3 超塑化剂
        2.5.4 引气剂
        2.5.5 粗集料
        2.5.6 细集料
        2.5.7 拌合水
    2.6 不同电压时钢筋的加速锈蚀试验
        2.6.1 20V电压时钢筋的加速锈蚀试验
        2.6.2 12V电压时钢筋的加速锈蚀试验
        2.6.3 6V电压时钢筋的加速锈蚀试验
        2.6.4 3V电压时钢筋的加速锈蚀试验
        2.6.5 不同电压时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
    2.7 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
        2.7.1 C30 空白混凝土
        2.7.2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 混凝土
        2.7.3 C60 空白混凝土
        2.7.4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 混凝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
    3.3 C30 空白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3.4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 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3.5 C60 空白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3.6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 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3.7 实际工程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冻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
    4.1 引言
    4.2 试验过程
    4.3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 混凝土盐冻后的寿命预测
        4.3.1 盐冻10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3.2 盐冻15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4 C60 空白混凝土盐冻后的寿命预测
        4.4.1 盐冻10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4.2 盐冻15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5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 混凝土盐冻后的寿命预测
        4.5.1 盐冻10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5.2 盐冻150 次后的寿命预测
    4.6 盐冻损伤系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复压应力作用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
    5.1 引言
    5.2 试验过程
    5.3 C30 空白混凝土重复压应力后的寿命预测
        5.3.1 2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3.2 4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4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30 混凝土重复压应力后的寿命预测
        5.4.1 2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4.2 4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5 C60 空白混凝土重复压应力后的寿命预测
        5.5.1 2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5.2 4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6 复掺掺合料和引气剂C60 混凝土重复压应力后的寿命预测
        5.6.1 2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6.2 40%f_(cy)后的寿命预测
    5.7 重复压应力损伤系数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喻泽鑫.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研究[D]. 刘小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D]. 彭健秋. 西华大学, 2021(02)
  • [4]含有超支化聚酰胺-酯结构的松香类引气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魏程程. 济南大学, 2019(01)
  • [5]重载铁路高架桥诱发环境振动分析预测与减振研究[D]. 胡晶晶.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冻融环境下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汪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7]基于实测资料的外掺MgO微膨胀混凝土变形性态研究[J]. 朱赵辉,田振华,吕梽槟,孙建会.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4(10)
  • [8]引气型自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 魏树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9]增效剂CTF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D]. 许富. 中南大学, 2011(01)
  • [10]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D]. 陶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JD-U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