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锚固工程锚索预应力变化研究

边坡锚固工程锚索预应力变化研究

一、边坡锚固工程中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钊[1](2021)在《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岩石工程运用锚杆支护本质上是让锚杆(索)同各类裂隙发生作用。主要体现在:(1)锚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围岩微裂隙的萌生和发展。(2)在边坡治理工程中进行锚固,可以防止已有裂隙失稳扩展和抑制弯曲变形中微裂隙萌生发展。(3)拉拔力作用下锚杆锚固界面微裂隙萌生发展。然而目前针对岩石工程中锚杆与裂隙发生作用的解析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故通过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与实证展开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导出考虑地下工程围岩开挖卸载发生损伤时的端头锚固和全长锚固锚杆锚固圆形洞室解析解。参数分析表明,当锚杆锚固端进入塑性区后,再增加锚杆长度对于支护效果没有明显提升。当锚杆长度足够时,减小锚杆间距比增长锚杆角度更有效。(2)结合损伤力学可以反映围岩剪切刚度在塑性区随围岩径向深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突破了前人研究时在塑性区将围岩剪切刚度假定为一常数的障碍,改进了地下工程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模型。通过算例分析得出:考虑围岩损伤在相同情况下会使全长锚杆的轴力大于前人假定岩体为理想弹塑性的情况。(3)结合围岩损伤并根据锚固力大小简单地将锚杆等效成各类约束,将喷层等效为梁进行分析。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得出:锚固力的大小是保持巷道稳定的关键。但塑性区围岩损伤较大时,锚喷支护即使能发挥较强支护效果,加固后的围岩强度还是小于围岩损伤程度较低时的情况。(4)通过权函数理论提出一种边缘裂隙在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运用在关键张裂缝和危岩主控结构面的锚固止裂分析中。结合工程案例,对锚固止裂效应和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阐明了锚固止裂效应的机制是通过锚固力让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减小,变相增加岩石的断裂韧度。引入损伤力学分析了锚索对于板裂结构边坡弯曲失稳的抑损止裂作用。(5)在研究界面剪切刚度劣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锚筋-锚固剂界面(下文称为第一界面)的随机微裂隙强度服从Weibull类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eibull族类统计损伤力学剪切滑移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各类第一界面,对于锚固剂-地层界面(下文称为第二界面)也适用。

刘远洋[2](2020)在《既有锚索边坡的预应力损失规律及对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常用于岩土工程加固,但在工程服役期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预应力损失现象。目前工程界多采用经验公式确定预应力损失量,对预应力长期松弛规律以及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还不够。因此,展开对该两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首先,归纳总结了锚索锚固理论及预应力损失的常见影响因素,并按照预应力损失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在预应力短期损失与长期损失过程中,导致预应力亏损的主要影响因素。着重探讨在边坡工程的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锚索灌浆体徐变损伤以及岩体蠕变效应引起的预应力长期损失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预应力锚索锚固的岩质边坡数值模型,分别对考虑锚索灌浆体粘结强度、灌浆体粘结强度和切向刚度的耦合时效损伤情况进行数值仿真试验,探讨灌浆体的力学参数随时效损伤演化而发生改变时,不同工况下的预应力长期松弛规律;分析了上述两种条件下,锚索灌浆体时效损伤效应对边坡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的影响,并比较边坡安全系数和剪应变增量云图及塑性区可总结出对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规律。最后,对考虑蠕变效应的预应力锚索边坡进行了数值仿真试验,从不同蠕变工况下的轴力分布规律讨论了预应力损失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了岩体蠕变效应对边坡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的影响,比较边坡安全系数和剪应变增量云图及塑性区可发现对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力边坡工程中锚索灌注浆体的时效损伤效应导致预应力值下降,浆体损伤稳定后该值趋于不变,且边坡长期稳定性也随时间的发展而降低;在岩体长期蠕变影响下,预应力随蠕变发展到稳定阶段而减少至基本不变,该因素同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边坡稳定性的降低。

金志豪[3](2020)在《预应力锚索加固结构面剪切变形特性与锚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体被裂隙或弱面切割形成的不连续性是岩石力学与工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与大型结构面的扩展、贯通密切相关。在实际边坡治理中,常采用锚索(杆)对这些重要结构面进行加固,锚索(杆)在节理岩体中构成了一个加锚非连续岩体—结构体系。虽然锚索(杆)加固在岩质边坡加固处理中作为最有效、最经济的支护方式而被广泛采用,但大型加锚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尚不完全清楚,加锚工程设计和施工仍然只是依靠一些岩体加锚的经验,在设计中仅仅考虑抗拉作用,并未全面考虑锚索在剪切变形条件下的抗滑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加锚结构面的加固机制对更有效地使用锚索(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应用室内剪切试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分析,推导了加锚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公式,并考虑了锚索在剪切过程中发生弯曲后的角度变化,计算结果更为合理,能够更加合理反映锚索加固效果,可应用于工程设计计算;分析了结构面剪切过程中锚索及加固体的力学及变形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了岩体与锚索的耦合作用机制,进一步构建了预应力锚索阻滑抗剪分析模型;揭示了结构面剪切过程中锚索轴力、剪力演化规律,提出了据此判定锚索破坏模式的新方法;最后分析了锚索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揭示了主要影响因素对锚索破坏模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文章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建立加锚结构面设计与评价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今后岩石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加固结构面的施工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亢嘉延[4](2020)在《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边坡是处在不断演化过程中的地质体,边坡-锚固体系的锚固机理和演化特征是进行基于演化过程的锚固设计、评价、优化的理论基础。本文以黄登水电站右岸缆机边坡为工程背景,针对反倾岩质边坡应力演化特征、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锚固机理和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特征三个问题,通过地质调查、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演化过程的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稳定性评价方法。论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反倾岩质边坡中,无扰动条件下单点的应力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应力松弛、应力积累和破坏三个阶段。应力松弛阶段中,单点应力以缓慢的速率下降,指示岩体性质的不断劣化。应力积累阶段中,单点应力逐渐上升,产生弹性变形。当应力超过该点的强度极限时,便会发生破坏,进入破坏阶段。在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中,锚杆的加固作用主要是通过轴向加固和径向加固实现的。轴向加固包括预应力的主动加固作用和锚杆轴向受拉后的被动加固作用;径向加固包括对应力传递的阻碍作用和对边坡-锚固体系沿径向变形的约束作用。锚杆对边坡-锚固体系应力和应变分布特征造成了影响,在锚杆上侧形成了应力升高区、高压缩应变区,下侧形成了应力降低区、低压缩应变或拉应变区,这是径向加固作用的内在原因。此外,锚杆也对边坡-锚固体系的破坏方式造成了影响,使得变形的整体性增强,破坏时的裂隙减少,体现了锚杆对边坡完整性的增强作用。在反倾岩质边坡-锚杆体系中的应力演化特征与原反倾岩质边坡相似,但由于受到了锚杆的锚固作用,其应力演化进程更加缓慢。沿锚杆应力的演化特征与边坡-锚固体系演化特征同步性强,当沿锚杆应力上升时,其周围的岩土体也呈现上升状态,而沿锚杆应力下降时,其周围岩土体也已经破坏,显示了两者的协同演化作用。锚固力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中则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特征,基于此提出了以锚固力为指标的边坡-锚固体系演化过程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作为评价边坡-锚固体系演化过程中稳定性变化程度的方法。经现场监测和模型试验结果测算对比,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龙哲[5](2020)在《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界面剪切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边坡数量巨大,加之地震频发,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问题十分突出,锚固因其具有突出优势在边坡支护中获得广泛应用。但迄今为止,地震作用下边坡锚固机理的研究刚刚起步,这严重阻碍了锚固边坡稳定性研究和锚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并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本文以全长黏结锚杆锚固含软弱层顺倾岩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创新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地震作用下边坡两锚固界面上的剪切作用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以揭示地震作用下边坡锚固机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所做的创新研究和取得成果主要如下:(1)研制出了符合相似关系,且具有较好流动性、黏结性和合适固结时间的岩体相似材料,采用浇筑方法构建了大型锚固岩体边坡模型及其地震响应测试系统,并完成了振动台模型试验。(2)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测得了边坡模型的加速度和位移,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响应规律和失稳破坏机制。并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测得了边坡两锚固界面上的应变,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锚固应变沿杆长的分布及其演化。且对边坡模型施加不同波型和不同激振方向的地震波,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锚固界面的剪切作用,揭示了锚固界面剪切作用规律及其与边坡坡面地震响应的关系。(3)基于FLAC3D开发了“接触面单元—实体单元”和“改进锚索单元—实体单元”两种数值建模方法,验证了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一致性,指出了二者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与振动台模型试验实现了相互印证。(4)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作用下两锚固界面上的剪应力分布及其演化,揭示了地震作用下边坡两锚固界面从变形到脱黏破坏的演化过程,发现地震作用下杆体—砂浆界面上的剪应力演化过程可分为正负循环、快速增长、振荡、脱黏破坏四个阶段;砂浆—岩体界面上的剪应力演化过程可分为正负循环、快速增长、脱黏破坏三个阶段。(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地震动参数、锚固参数和边坡软弱夹层参数对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和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两锚固界面上的剪应力峰值、脱黏长度及边坡位移的变化规律。

俞强山[6](2019)在《运营期边坡锚固工程性状评价及补强加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结构复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而预应力锚固结构由于施工快、对岩土体扰动小、加固效果明显,已成为边坡工程主要的支护措施。虽然边坡锚固技术已相当成熟,大量的边坡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边坡锚固结构的工作性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些运营期锚固结构的工作性状和锚固边坡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补强加固,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研究运营期边坡锚固工程的病害模式、影响因素及破坏机理,特别对锚固结构预应力损失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锚固结构安全性的评价理论模型。然后,在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锚固结构的评价结果,完善了运营期边坡锚固工程的模糊层次评价方法。最后,针对病害工程提出了补强加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不同张拉方式对锚固工程长期性能的影响。综合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现有的锚固理论和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场调查检测资料,归纳提出了运营期边坡锚固结构的8种病害模式。(2)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运营期边坡锚固结构安全性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得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3)在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锚固结构评价结果和运营期锚固边坡的特点,引入模糊层次评价理论,完善了运营边坡性状评价体系和模糊层次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评价,为后期的补强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了锚固边坡病害工程的补强加固原则和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加固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基于锚固工程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的总结,指出了边坡锚固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期间的关键技术措施。(5)通过对一高速公路边坡锚索预应力连续2年多的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拟合了其长期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拟合结果进行反分析,推导出了强风化花岗岩的蠕变参数,并得出锚索长期预应力变化的预测模型,对该种岩层边坡工作性状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6)通过对预应力锚索不同张拉锁定工艺对比试验的研究,发现多循环张拉方式可提前消除部分由于岩土体蠕变导致的预应力损失,能够显着降低锚索结构运营期的长期预应力损失,是提高长期锚固性能的一种有效措施。

陈拓,陈国庆,黄润秋,刘明[7](2018)在《考虑高边坡强卸荷的锚索锚固力耦合变化模型》文中提出在岩质高边坡锚固工程建设中,锚索的锚固力能否长期维持决定着边坡锚固工程的成败。因此,研究锚索锚固力的时效变化规律至关重要。以不同地区的高边坡锚固工程为例,讨论了高边坡强卸荷作用与工程初期锚固力快速损失的对应关系,并分析了在强卸荷作用影响下的高边坡锚索前期锚固力损失差异机制。通过案例总结出锚索锚固力变化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高边坡强卸荷作用对锚固力损失的影响,基于锚固力损失与高边坡岩体时效变形的耦合效应,将引入转化时间K的西原流变模型与模拟锚索体并联,建立了锚索锚固力的耦合变化模型,推导出锚索锚固力长期变化的理论方程。结合锦屏水电站左岸高边坡LE1915排水洞与L2J连接洞K0+126 m下游附近的锚固力实测数据与已有理论模型对比,证明了新模型应用于开挖强卸荷的高边坡工程中的准确性,比以往的耦合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为高边坡锚固工程锚索锚固力的控制与补偿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而且对锚索锚固力的变化异常预警和高边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

陈沅江,洪涛[8](2017)在《基于模糊事故树的边坡预应力锚索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已有软岩边坡锚索监测资料,结合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以及损失机理,构建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事故树。引入了模糊集理论,采用3σ法则和改进模糊语言将基本事件的不确定概率转化为梯形模糊数,应用模糊算子计算出事故树中顶事件发生的模糊概率,进行了模糊重要度分析,明确了系统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降低该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合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模糊事故树法能将主观判断做出客观描述,并科学有效的评价边坡锚索锚固可靠性问题,为边坡锚固工程失效事故的安全预警提供了新思路。

宋军[9](2018)在《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和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地质灾害快速处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其中,高强预应力锚索的快速施工与监测预警是关键性技术问题。以地质灾害快速处置过程中的预应力锚固为工程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监测预警开展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对高强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然后,开发研究适于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钻进成孔的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并采用ANSYS Workbench 12.0软件对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最后,研究开发具有多路预应力实时监测、数据储存、远传、处理和超限报警功能的预应力锚索智能遥测系统,实现锚索预应力监测预警自动化。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工程,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优化和完善。以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构成了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高强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试验研究。收集国内外主要的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相关资料,研究主要生产厂家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的结构形式、应用领域、使用情况等,并对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针对2000MPa级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开展相关的锚固体系承载力试验,钢绞线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耐腐蚀性能试验,以及锚索锚固段钢绞线应力分布试验。研究锚固体系的结构性能、耐腐蚀性及应力变化等;开展现场试验工作,获取高强预应力锚索的性能参数,对高强预应力锚索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应用的适宜性、优越性进行分析研究。(2)开展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及配套技术研究。结合地质灾害快速治理对高强预应力锚索锚固的快速成孔需求,分析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工作原理,对钻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钻具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工艺、配套机具、钻进设备及器具的选型配套、钻进工艺等开展较系统的研究。研制了新型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通过对钻具应力分析,结合计算和模拟现场施工情况,采取了加厚、增大圆弧等方法对偏心跟管钻具改进结构设计,有效地消除了局部应力过大现象,达到了优化跟管钻具结构的目的。同时对钻具原材料的优选和设计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使钻具的寿命得到提高。通过研究跟管钻进辅助机具,对原有的套管靴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套管靴的使用寿命。此外,根据研制的新型潜孔锤跟管钻具的特点,优化了钻机、空压机、钻杆、潜孔锤等设备器具的选型配套,提高了钻具综合能力。(3)开展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计算机仿真分析。采用ANSYS Workbench12.0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分别从复合偏心钻头和导正器模型分析--导正器、复合偏心钻头和套管模型分析--导正器、复合偏心钻头和套管模型与岩土模型相互作用分析三个步骤对偏心跟管钻具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从复合偏心钻具接触配合结果来看,钻压和冲击载荷对导正器和复合偏心钻头应力影响较小,而侧向岩土顶推力对导正器和复合偏心钻头应力影响大;中间小台阶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该位置是复合偏心钻头和导正器的应力危险位置;结构总变形小于0.005mm,塑性变形较小,不会影响接触配合和设备的功能完整性;步骤二中偏心跟管钻具和导正器最大应力和应变出现位置与步骤一计算结果一致。三个部件的变形均控制在0.005mm以内,塑性变形较小,不会影响接触配合和设备的功能完整性;步骤三最大应力出现位置与步骤一和步骤二计算结果一致,证明步骤一、二对钻具载荷约束情况较为安全、合理。(4)开展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对高强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预警的迫切现实需求,从新型应变式锚索预应力传感器、多通道智能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输方式、专用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调试与计量检定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制开发出一套具有数据传输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适合野外恶劣环境使用的新型长效锚索预应力实时自动遥测系统,具有多路预应力实时监测、数据储存、远传、处理和超限报警等功能。(5)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将所研究的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及其配套技术分别在大岗山水电站与梨园水电站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偏心跟管钻具工作稳定、可靠、寿命长,配套的跟管钻进方法与当前钻进方法相比综合钻进效率提高20-50%。研制的锚索预应力实时自动遥测系统实现了锚索预应力监测预警自动化。仪器技术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经过1个水文年的现场试验,预应力锚索实时自动遥测系统运转正常,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张晖[10](2013)在《边坡加固工程锚索预应力的长期损失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技术是能够利用土体自重形成自锁结构,充分发挥土体的固有承载力的一种主动防护措施,近年来在矿山、隧道、桥梁、边坡及深基坑工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对预应力锚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特别是对于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情况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网络必然始终处于扩大阶段,预应力锚索在土质边坡加固防护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因此开展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规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收集和分析了诸多资料之后,对预应力锚索的发展历史和遭遇的难题做出了介绍,并对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规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总结了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可行的避免措施。其次,引入广州至增城高速公路预应力锚索挡土墙的监测情况,通过对锚索预应力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论证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普遍性,并使用岩土工程界广泛应用的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建立预应力锚索的有限差分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最后,对工程中的预应力锚索进行了数值模拟。锚索预应力通过锚固段对土体施加的应力场是锚固工程的关键指标,故对比了锚索预应力损失前后的最大压应力值及最大位移值,结果表明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较大。建立广州至增城高速公路预应力锚索挡土墙数值分析模型,对预应力损失后的边坡情况进行模拟,证明目前边坡扔处于稳定状态,当前规范通过设定安全系数来保证预应力锚索锚固工程耐久性的做法是有效可行的。对预应力长期损失因素的模拟表明,在预应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浆体强度不足、浆体用量不足和锚索孔弯斜对边坡加固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边坡锚固工程中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坡锚固工程中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长锚固锚杆加固工程解析解研究
        1.3.2 全长锚固锚杆的理论解析力学模型
        1.3.3 全长锚固锚杆的数值模拟研究
        1.3.4 端锚加固工程解析解研究
        1.3.5 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及锚固界面损伤的剪切滑移模型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地下工程中全长锚固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
    2.1 概述
    2.2 全长锚杆锚固地下工程抑损止裂解析解
        2.2.1 锚杆加固后的围岩等效物理力学参数
        2.2.2 锚固前后损伤变量的定义及演化方程
        2.2.3 锚杆调动围岩自承载能力系数
        2.2.4 锚杆调动围岩自承载能力系数的计算
    2.3 算例分析
        2.3.1 对比分析
        2.3.2 围岩参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围岩损伤对全长锚固锚杆受力的影响
    3.1 概述
    3.2 围岩损伤影响下的巷道全长锚杆受力分析
        3.2.1 损伤变量的定义及演化方程
        3.2.2 考虑围岩损伤的圆形巷道解析解
        3.2.3 全长锚固锚杆受力分析
    3.3 算例分析
        3.3.1 脆性损伤下算例分析
        3.3.2 连续损伤下的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工程中端头锚固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
    4.1 概述
    4.2 端锚加固地下工程的等效方法
    4.3 端锚加固地下工程的损伤演化方程
    4.4 端锚锚固地下工程解析解
        4.4.1 端锚锚固端处在弹性区
        4.4.2 端锚锚固端处在塑性区
    4.5 工程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锚喷支护在围岩损伤影响下的加固效应
    5.1 概述
    5.2 四种锚喷模型
        5.2.1 高锚固力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2 低锚固力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3 锚固力不稳定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4 高锚固力情况下一根锚杆脱出的锚喷力学模型
    5.3 工程案例分析
        5.3.1 四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5.3.2 工程案例一
        5.3.3 工程案例二
    5.4 本章小结
6 锚索(杆)在边坡治理工程的止裂效应分析
    6.1 概述
    6.2 裂纹的应力场分析
        6.2.1 张开(Ⅰ)型裂纹的锚固前后应力场分析
        6.2.2 滑移(Ⅱ)型裂纹的锚固前后应力场分析
        6.2.3 锚索锚固力随时间损失的模型
        6.2.4 Ⅰ型裂纹的锚固应力分析
        6.2.5 Ⅱ型裂纹的锚固应力分析
    6.3 顺层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的锚固止裂分析
        6.3.1 锚固力作用下的临界深度分析
        6.3.2 工程实例分析
    6.4 其余不利情况下的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锚固止裂分析
        6.4.1 周边修筑建筑工程的影响
        6.4.2 周边地下工程爆破的影响
        6.4.3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随时间损失的影响
    6.5 经典案例-湖北秭归链子崖T11 张裂缝锚固止裂分析
    6.6 岩质边坡危岩锚固的止裂分析
        6.6.1 锚索锚固下的危岩稳定性断裂力学分析方法
        6.6.2 工程案例分析
    6.7 细长岩层层状边坡的锚固止裂分析
        6.7.1 细长层状边坡的力学模型研究概述
        6.7.2 锚固软岩细长直立层状边坡的止裂模型
        6.7.3 直立层状边坡锚固止裂算例
        6.7.4 锚固细长顺层岩质边坡的止裂模型
        6.7.5 顺层边坡溃屈弯曲工程案例
    6.8 本章小结
7 考虑锚固界面损伤的剪切滑移模型
    7.1 概述
    7.2 FRP锚杆第一界面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2.1 FRP锚杆第一界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2.2 FRP筋锚杆拉拔过程中剪切刚度变化规律
        7.2.3 FRP筋锚杆的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2.4 模型应用-基于荷载传递法的锚杆传力分析
        7.2.5 试验与算例分析
    7.3 锚杆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三参数WEIBULL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3.1 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3.2 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3.3 案例验证与分析
        7.3.4 参数分析
    7.4 高温影响下的第一界面修正WEIBULL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4.1 高温影响下的第一界面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4.2 改进的修正Weibull热损伤锚固第一界面剪切滑移模型
        7.4.3 模型验证与算例分析
    7.5 锚杆锚固第二界面统计损伤力学模型
        7.5.1 概述
        7.5.2 工程案例验证分析
    7.6 模型应用-锚筋低应力脆断裂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既有锚索边坡的预应力损失规律及对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预应力锚索松弛效应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索松弛效应理论模型研究
        1.2.2 预应力锚索松弛效应的数值仿真模拟研究
        1.2.3 预应力锚索现场试验和长期监测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锚索预应力损失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预应力锚索锚固理论
        2.1.1 拉力型锚索结构
        2.1.2 锚固段附加应力场分析
        2.1.3 预应力锚索的群锚效应
    2.2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2.2.1 概述
        2.2.2 锚索预应力短期损失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2.2.3 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灌浆体时效损伤效应影响下的预应力损失规律与边坡稳定性
    3.1 预应力锚索边坡的数值建模
        3.1.1 FLAC~(3D)数学原理
        3.1.2 灌浆体损伤效应在锚单元中的数值实现
    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3.3 灌浆体损伤影响下的预应力松弛规律
        3.3.1 注浆体粘结力时效损伤
        3.3.2 粘结强度和切向刚度的耦合时效损伤
    3.4 灌浆体损伤对边坡位移应力应变场影响
    3.5 灌浆体损伤对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
4 岩体长期蠕变影响下的预应力松弛规律及边坡稳定性
    4.1 预应力锚索边坡蠕变的数值模拟
        4.1.1 岩体蠕变模型的数值实现
        4.1.2 计算参数的选取与模拟结果分析
    4.2 岩体蠕变效应影响下的预应力松弛规律
    4.3 岩体蠕变效应对边坡位移应力应变场影响
    4.4 岩体蠕变效应对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预应力锚索加固结构面剪切变形特性与锚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加固结构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锚索加固结构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加锚结构面剪切模型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模型试验过程
        2.2.1 模型试验原理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系统
        2.2.4 测量系统
        2.2.5 试验程序
        2.2.6 试验实施
    2.3 加锚结构面剪切试验结果
        2.3.1 结构面剪切荷载阶段划分
        2.3.2 锚索轴力演化过程
    2.4 小结
第三章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反演的基础理论和实现过程
    3.1 概述
    3.2 高斯过程模型
        3.2.1 高斯过程简介
        3.2.2 高斯过程定义
        3.2.3 高斯过程回归
    3.3 协方差函数及超参数求解
        3.3.1 协方差函数
        3.3.2 超参数求解
    3.4 物理力学参数反演过程
        3.4.1 有限元计算参数的抽样与训练样本生成
        3.4.2 建立高斯响应面及参数反演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加锚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数值计算
    4.1 概述
    4.2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4.2.1 动力显式算法简介
        4.2.2 接触面设置原理
        4.2.3 锚索材料破坏准则
    4.3 数值计算模型
    4.4 数值计算结果
        4.4.1 结构面剪切荷载演化过程
        4.4.2 岩体及注浆体的变形特征
        4.4.3 锚索与孔壁分离量与剪切位移关系
        4.4.4 塑性区扩展范围
        4.4.5 锚索应力演化过程
        4.4.6 锚索表面法向力分布特征及随剪切过程的变化规律
        4.4.7 锚索轴力及剪力分布特征及随剪切过程的变化规律
        4.4.8 锚索轴力与剪力组合关系
        4.4.9 锚索在剪切过程中的伸长特性
        4.4.10 锚索破坏模式
        4.4.11 加锚结构面剪切强度计算
        4.4.12 锚索断裂破坏临界指标的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物理力学参数对锚固效应影响讨论
    5.1 结构面固有抗剪强度与抗剪特性的关系
    5.2 围岩强度对加锚结构面抗剪特性的影响
    5.3 预应力的加固效果
        5.3.1 预应力对剪力—位移曲线的关系
        5.3.2 预应力对锚索轴力与剪力组合关系的影响
    5.4 锚索材料特性与锚固效应分析
        5.4.1 锚索材料特性与剪切—位移曲线的关系
        5.4.2 锚索材料特性对内力组合的影响
    5.5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环境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右岸缆机边坡工程
    2.4 本章小结
3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
    3.1 相似模型试验原理
    3.2 模型简化与参数设计
    3.3 试验装置
    3.4 本章小结
4 反倾岩质边坡演化模型试验
    4.1 试验简介
    4.2 演化过程分析
    4.3 反倾岩质边坡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模型试验
    5.1 试验简介
    5.2 演化过程分析
    5.3 锚固体特征与锚固机理
    5.4 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安全系数评价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界面剪切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岩土锚固界面作用机理研究
        1.2.2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
        1.2.3 地震作用下锚固边坡及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固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及准备
    2.1 引言
    2.2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2.2.1 相似理论
        2.2.2 量纲分析
        2.2.3 相似关系确定
    2.3 振动台模型试验准备
        2.3.1 振动台试验系统
        2.3.2 试验模型设计
        2.3.3 模型箱设计及制作
        2.3.4 模型箱边界处理
    2.4 边坡模型相似材料试验研究
        2.4.1 边坡模型相似原材料
        2.4.2 基岩、危岩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2.4.3 软弱夹层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2.4.4 砂浆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2.4.5 锚杆杆体相似材料测试
    2.5 应变片粘贴和锚固体模型制作
        2.5.1 应变片布设位置安排
        2.5.2 应变片粘贴及防水防潮处理
        2.5.3 锚固体模型制作
    2.6 边坡模型构建
        2.6.1 基岩面控制板安装
        2.6.2 锚固体模型安装
        2.6.3 边坡模型制作
    2.7 边坡模型地震响应测试系统构建
        2.7.1 测试元件布设设计
        2.7.2 坡面加速度传感器的选择及安装
        2.7.3 坡体内加速度传感器选择、防水防潮及安装
        2.7.4 拉线式位移计的选择及安装
    2.8 试验加载及测试
        2.8.1 试验加载方案设计
        2.8.2 试验加载工况安排
        2.8.3 振动台试验流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动参数对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应变测试原理
    3.3 地震波幅值对界面剪切作用的影响研究
    3.4 地震波激振方向对界面剪切作用的影响研究
    3.5 地震波类型对界面剪切作用的影响研究
    3.6 边坡加速度地震响应及其与锚固界面剪切作用的关系研究
        3.6.1 边坡加速度地震响应分析
        3.6.2 锚固界面剪切作用与边坡加速度地震响应的关系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锚固界面剪切破坏机理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锚固岩体边坡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4.2.1 破坏工况边坡加速度地震响应分析
        4.2.2 破坏工况边坡位移地震响应分析
    4.3 地震作用下杆体—砂浆界面剪切作用规律研究
        4.3.1 杆体—砂浆界面剪应力地震响应基本特征分析
        4.3.2 杆体—砂浆界面剪应力随加载时间的演化分析
        4.3.3 杆体—砂浆界面剪应力分布随高程的变化分析
    4.4 地震作用下砂浆—岩体界面剪切作用规律研究
        4.4.1 砂浆—岩体界面剪应力地震响应基本特征分析
        4.4.2 砂浆—岩体界面剪应力随加载时间的演化分析
        4.4.3 砂浆—岩体界面剪应力分布随高程的变化分析
    4.5 地震作用下两锚固界面剪切作用综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固界面剪切作用数值建模研究与印证
    5.1 引言
    5.2 接触面单元—实体单元法介绍
        5.2.1 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研究
        5.2.2 测点布设和监测数据提取
    5.3 改进锚索单元—实体单元法介绍
        5.3.1 改进锚索单元剪应力提取方法
        5.3.2 改进锚索单元砂浆力学模型
        5.3.3 测点布设
    5.4 不同数值建模方法对比研究
        5.4.1 建立边坡数值模型
        5.4.2 边界处理、动力加载及阻尼设定
        5.4.3 界面剪应力沿杆长的分布分析
        5.4.4 界面剪应力分布随加载时间的变化分析
        5.4.5 两种数值建模方法的对比分析
    5.5 数值计算与振动台试验的相互印证
        5.5.1 建立边坡数值模型
        5.5.2 边界处理、动力加载及阻尼设定
        5.5.3 数值计算与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6.1 引言
    6.2 地震动典型工况分析
        6.2.1 建立边坡数值模型
        6.2.2 动力加载
        6.2.3 锚固界面剪切作用与边坡位移地震响应的关系分析
        6.2.4 杆体—砂浆界面剪应力沿杆长的分布及演化分析
        6.2.5 砂浆—岩体界面剪应力沿杆长的分布及演化分析
        6.2.6 两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对比分析
    6.3 地震动参数对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影响的数值分析
        6.3.1 地震波幅值的影响分析
        6.3.2 地震波频谱的影响分析
        6.3.3 地震波持时的影响分析
    6.4 边坡锚固参数对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影响的数值分析
        6.4.1 锚杆锚固角的影响分析
        6.4.2 锚杆竖向间距的影响分析
        6.4.3 杆体横截面积的影响分析
        6.4.4 锚孔横截面积的影响分析
        6.4.5 锚固段长度的影响分析
    6.5 边坡软弱夹层参数对锚固界面剪切作用影响的数值分析
        6.5.1 软弱夹层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6.5.2 软弱夹层黏聚力的影响分析
        6.5.3 软弱夹层内摩擦角的影响分析
        6.5.4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运营期边坡锚固工程性状评价及补强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固理论研究现状
        1.2.2 边坡预应力锚固结构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1.2.3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4 预应力锚固结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1.2.5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发展概述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预应力锚固结构分类及病害模式研究
    2.1 预应力锚固技术发展概况
        2.1.1 预应力锚索发展概述
        2.1.2 预应力锚固技术最新进展
    2.2 预应力锚索分类
        2.2.1 预应力锚索的各种分类方式
        2.2.2 典型的锚索结构分类
    2.3 预应力锚固结构的病害模式分类
    2.4 腐蚀对预应力锚固结构的影响
        2.4.1 腐蚀的基本概念
        2.4.2 引起腐蚀的因素
        2.4.3 腐蚀的基本防治措施
    2.5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
        2.5.1 短期预应力损失研究
        2.5.2 长期预应力损失规律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锚固结构安全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3.1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概述
        3.1.1 模糊理论概述
        3.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原理
    3.3 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建立
        3.3.1 建立评价集
        3.3.2 建立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集
        3.3.3 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隶属度
        3.3.4 建立模糊矩阵
        3.3.5 确定权向量,构成权重矩阵
        3.3.6 综合评价
    3.4 工程实例
        3.4.1 工程概况
        3.4.2 检测内容
        3.4.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4.4 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运营边坡锚固工程性状评价研究
    4.1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4.1.1 定性分析方法
        4.1.2 定量分析方法
        4.1.3 不确定分析法
    4.2 运营边坡锚固工程稳定性影响因素选取
    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边坡锚固工程稳定性评价
        4.3.1 确定评价集和影响因素集
        4.3.2 确定隶属度
        4.3.3 建立模糊矩阵
        4.3.4 确定权向量,构成权重矩阵
        4.3.5 综合评判体系
    4.4 工程实例
        4.4.1 工程概况
        4.4.2 边坡变形情况检查结果
        4.4.3 边坡综合性状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病害工程补强加固研究
    5.1 补强加固原则
    5.2 补强加固措施
        5.2.1 预应力结构补强加固
        5.2.2 边坡加固措施
    5.3 K98 边坡加固效果分析
        5.3.1 加固措施
        5.3.2 加固效果分析
    5.4 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5.4.1 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5.4.2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5.4.3 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5.5 不同张拉方式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研究
        5.5.1 试验工点概况
        5.5.2 试验方案
        5.5.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考虑高边坡强卸荷的锚索锚固力耦合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强卸荷作用对锚固力前期损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
3 锚固力损失和岩体时效变形耦合变化模型
    3.1 锚固力耦合变化原理
    3.2 选择西原流变模型模拟岩土体
    3.3 引入模型转化时间K
    3.4 建立锚固力耦合变化模型
4 耦合作用下锚索锚固力长期变化的理论公式推导
5 工程实例验证
    5.1 工程概况
    5.2 结合实测数据和将新模型和已有理论公式进行对比验证
6 结论

(8)基于模糊事故树的边坡预应力锚索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坡锚固工程概况
2 K123边坡锚索预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3 K123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的模糊事故树分析
    3.1 事故树建立
    3.2 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事故树定性分析
    3.3 锚索预应力损失事故树定量分析
        3.3.1 有统计概率的基本事件概率模糊化
        3.3.2 无统计概率的基本事件概率模糊化
    3.4 模糊重要度分析
4 结论

(9)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固机理
        1.2.2 锚索预应力变化
        1.2.3 锚固性能的数值模拟
        1.2.4 预应力锚索钻进成孔方法
        1.2.5 预应力锚索监测预警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高强预应力锚索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承载力试验
        2.2.1 承载力室内试验
        2.2.2 承载力现场试验
        2.2.3 承载力试验结论
    2.3 耐腐蚀性能试验
        2.3.1 试验概况
        2.3.2 试验实施过程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锚索锚固段钢绞线应力分布试验
        2.4.1 室内试验
        2.4.2 现场试验
第3章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及配套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原则与思路
    3.3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工作原理
        3.3.1 潜孔锤跟管钻进原理
        3.3.2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扩孔装置的工作原理
    3.4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结构设计
        3.4.1 扩孔直径与偏心距
        3.4.2 排渣槽
        3.4.3 切削具
    3.5 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工艺
        3.5.1 材料的选择
        3.5.2 材料热处理工艺
    3.6 配套机具设计
    3.7 钻进设备、器具的选型配套
    3.8 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
第4章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计算机仿真
    4.1 概述
    4.2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 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4.3.1 步骤一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4.3.2 步骤二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4.3.3 步骤三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4.4 接触定义
    4.5 材料数据
    4.6 网格划分
    4.7 强度校核标准
    4.8 计算结果
        4.8.1 步骤一计算结果
        4.8.2 步骤二计算结果
        4.8.3 步骤三计算结果
    4.9 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
第5章 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研究
    5.1 概述
    5.2 新型应变式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研制
        5.2.1 弹性体材料选择与热处理
        5.2.2 弹性体结构型式选择及其设计
        5.2.3 应变计选择、组桥与补偿
        5.2.4 结构设计与密封
    5.3 多通道智能数据采集装置的研制
        5.3.1 BMS-3 锚索预应力测量仪的研制
        5.3.2 MS32 巡检仪的研制
    5.4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5.4.1 基于GSM的锚索无线测控系统的构成
        5.4.2 数据传输方式的实现
        5.4.3 数据采集和线传输终端的硬件设计
        5.4.4 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终端工作流程
    5.5 专用数据管理软件研究
        5.5.1 功能描述
        5.5.2 系统分析与设计
        5.5.3 软件技术实现
        5.5.4 软件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5.5.5 软件的使用
    5.6 系统调试与计量检定
        5.6.1 室内调试与计量检定
        5.6.2 主要技术指标
第6章 现场试验
    6.1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现场试验
        6.1.1 国电大岗山水电站现场试验
        6.1.2 丽江梨园水电站现场试验
    6.2 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现场试验
        6.2.1 现场概况
        6.2.2 试验过程
        6.2.3 试验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边坡加固工程锚索预应力的长期损失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预应力锚索发展历史
        1.1.2 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特点
        1.1.3 预应力锚索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边坡工程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规律的意义
    1.2 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规律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实验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应力锚索工作机理及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
    2.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及锚固设计
        2.1.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
        2.1.2 锚固段的作用机理
        2.1.3 预应力锚索极限承载力
        2.1.4 预应力锚索锚固设计
    2.2 锚索预应力的长期损失
        2.2.1 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因素
        2.2.2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2.2.3 预应力锚索的破坏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3.1 工程概况
    3.2 边坡工况及监测结果
        3.2.1 第五标段 K28+270~K28+540 右侧边坡
        3.2.2 第六标段 K38+975~K39+040 路堑左侧边坡
        3.2.3 锚索预应力监测结果
        3.2.4 锚索预应力损失情况分析
    3.3 数值分析模型
        3.3.1 FLAC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3.3.2 FLAC3D 的计算方式
        3.3.3 预应力锚索的 FLAC 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
    4.1 预应力锚索模型
        4.1.1 预应力锚索模拟参数
        4.1.2 预应力锚索初始情况
        4.1.3 锚索预应力损失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4.2 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影响
        4.2.1 边坡 K28+440 试验段数值模型建立
        4.2.2 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4.2.3 剩余预应力条件下边坡稳定情况模拟
    4.3 预应力损失因素分析
        4.3.1 浆体强度不足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
        4.3.2 浆体破坏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
        4.3.3 锚索孔弯斜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边坡锚固工程中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D]. 杨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既有锚索边坡的预应力损失规律及对长期稳定性的影响[D]. 刘远洋.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预应力锚索加固结构面剪切变形特性与锚固效应研究[D]. 金志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反倾岩质边坡-锚固体系演化试验研究[D]. 亢嘉延.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体边坡锚固界面剪切作用研究[D]. 龙哲. 兰州大学, 2020(01)
  • [6]运营期边坡锚固工程性状评价及补强加固方法研究[D]. 俞强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7]考虑高边坡强卸荷的锚索锚固力耦合变化模型[J]. 陈拓,陈国庆,黄润秋,刘明. 岩土力学, 2018(11)
  • [8]基于模糊事故树的边坡预应力锚索可靠性分析[J]. 陈沅江,洪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03)
  • [9]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D]. 宋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边坡加固工程锚索预应力的长期损失规律研究[D]. 张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边坡锚固工程锚索预应力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