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甘菊高产栽培技术

洋甘菊高产栽培技术

一、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祈猛,华蓉,张俊波,李建英,尚陆娥,罗孝坤,刘绍雄[1](2021)在《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薪菇是我国大宗栽培重要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产量居全国食用菌品种第八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概述我国茶薪菇的学名及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总结茶薪菇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可供茶薪菇遗传育种工作者参考。

王龙,周庆平,石国华,王红丽,刘建明[2](2021)在《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我国一种着名的食药用真菌品种,国内外称之为"中华神菇"。该研究对茶树菇的地域分布、研究简史及其近缘物种种质资源学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茶树菇产业良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茶树菇遗传学研究和商业菌株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陈润秀,陈茂江,刘郁林,刘祈猛,殷华,胡殿明[3](2020)在《茶树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系统分类、栽培料与病虫害防治、生物活性物质与营养、安全等多角度综述了茶树菇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茶树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对我国茶树菇之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茶树菇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茶树菇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分析,认为今后茶树菇研究的重点是培育高品质茶树菇品种,研发高产高品质栽培料新配方。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推进茶树菇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刘祈猛[4](2020)在《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树菇复合群是指与茶树菇形态相似、系统发育关系相近的一类食药用菌,包括茶薪菇、柱状环伞、杨树菇和杨柳环伞。其中,茶薪菇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年产90万t,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但是由于它们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接近,各物种分类地位不明确,导致命名混乱,生产菌株杂乱,从而阻碍了茶树菇遗传与育种工作。因此,本文研究调查并收集了茶树菇复合群菌株166株,首次基于蛋白编码序列RPB2、核糖体ITS和LSU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茶树菇复合群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结合形态特征,厘定了茶薪菇的物种概念,并进一步研究茶薪菇的ITS多样性,具体结果如下:(1)在全国14省份收集茶树菇菌株166株,通过ITS、LSU和RPB2序列的BLAST比对,166株供试菌株鉴定为: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2株、平田头菇A.pediades 2株、硬田头菇A.dura 6株和网脊田头菇A.retigera 51株;茶薪菇A.chaxingu 103株和柱状环伞A.cylindracea 2株。基于ITS、LSU和RPB2序列构建的茶树菇复合群系统发育树表明,与ITS和LSU系统发育树相比,RPB2系统发育树更有利于展示该复合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且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自展值,更能体现茶树菇复合群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本研究成功地将茶薪菇和柱状环伞区分开,对茶薪菇和柱状环伞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指定了茶薪菇的附加模式。1)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茶薪菇和柱状环伞的代表菌株聚在2个相邻的分支上,且最大似然法自展值(maximum likelihood bootstrap,MLBS)达97%,说明茶薪菇和柱状环伞是两个遗传关系相近的不同物种。2)形态上,茶薪菇菌盖颜色浅褐色至深褐色,油茶味浓,菌环较薄易脱落,褶缘囊状体柱状、烧瓶状或锥形;而柱状环伞菌盖颜色浅黄色至土黄色,淀粉味,菌环较厚不易脱落,褶缘囊状体棒状、泡囊状或无。(3)茶薪菇菌株ITS克隆序列和单孢分离菌株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茶薪菇菌株共有13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3和Hap4为共享单倍型,Hap8是由共享单倍型Hap3和Hap4发生基因重组产生,茶薪菇菌株之间存在遗传交换。此外,野生菌株拥有独特的单倍型,这与菌株是否野生、不同宿主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正是因为这些使得茶薪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林铃,张琪辉,金珊珊,张凌姗,李佳欢,孙淑静,胡开辉,郑明锋[5](2019)在《物理杀虫矿粉防治茶树菇螨虫研究》文中认为茶树菇病虫为害严重,首次探索物理杀虫矿粉(Celite610)防治茶树菇螨虫效果。结果显示,使用1.0%以上浓度的物理杀虫矿粉悬液防治螨虫,96 h后对螨虫有显着的毒性表现,粉末的重金属含量均明显低于限值,不会造成重金属残留;物理杀虫矿粉在8%浓度以下对茶树菇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子实体生长、初潮产量没有显着影响;喷洒2%的物理杀虫矿粉悬液可有效防治螨虫,并有助于刺激茶树菇的出菇。

王晓丹[6](2019)在《利用冬闲葡萄园套种茶薪菇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简介福安市利用冬闲葡萄园套种茶薪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改良土壤,促进葡萄生长,提升效益,已取得一定成效。从葡萄园选择、菇棚搭建、茶薪菇种植季节安排、菌袋制作、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套种技术。

王海营[7](2019)在《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油茶饼粕是油茶榨油后的副产物,其产量高但利用率低,大量被直接丢弃或用做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拓展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研究廉价高产的栽培配方已成为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将油茶饼粕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可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食用菌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了使油茶饼粕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食用菌菌株对茶皂素耐受性的筛选,得到三株长势较好的食用菌菌株,并探究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油茶饼粕进行成分分析,油茶饼粕中含有茶皂素12.81%,水分9.80%,脂肪5.01%,总糖36.28%,蛋白质13.98%,粗纤维13.05%,其他9.07%;以脱皂率,蛋白质损失率及总糖损失率为参考指标,对比6种脱皂方法,得出超声辅助法为最佳脱皂方法,脱皂率可达97.74%,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油茶饼粕中的营养物质。2.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茶皂素耐受率为指标,对实验室的7种食用菌菌株做耐受茶皂素的筛选实验,研究发现平菇能在含8%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金针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茶薪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3.先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出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的最佳基础栽培配方;在最佳基础栽培配方的基础上,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在基础配方中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及最佳限定配比,其中平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60%、10.14%;茶薪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70%、11.85%;金针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0%、4.10%;同样在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和限定配比的基础上,以生物学效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油茶饼粕代料栽培平菇、茶薪菇、金针菇,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平菇最佳栽培配方是:16.1%油茶粕,34.5%棉籽壳,37.4%木屑,10%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茶薪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20%油茶粕,42.4%棉籽壳,30%木屑,10%麦麸,0.6%白砂糖,1.5%石膏粉,0.4%磷酸二氢钾;金针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15%油茶粕,63.2%棉籽壳,19.8%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4.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探究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筛选,结果为平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13?0.05)g/100mL;茶薪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72?0.05)g/100 mL;然而金针菇在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中生长效果较差,菌丝体干重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对生长最好的茶薪菇做单因素试验并运用Design-Expert8.0软件程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以菌丝体干重为响应值,对茶薪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pH为5.4、转速117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6 d。

高敦理[8](2014)在《菌草林下生态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文中认为茶薪菇是具有营养和保健功效的珍稀食(药)用菌,进行菌草林下生态高产栽培,有利于解决菌林矛盾,推动菌草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菇农林下经济收入,促进生态和谐。根椐生产实践,本文简要介绍茶薪菇生物学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韩蓓蓓[9](2013)在《丰县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了丰县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环境条件、栽前准备、菌袋制作、发菌管理、催蕾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及保鲜等内容,以期指导菇农在茶薪菇栽培中解决污染率高、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罗海凌,苏德伟,林辉,林占熺,吴振忠[10](2013)在《利用野草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对食(药)用菌的不断需求,其相关的栽培技术也得到大规模推广。现阶段用于食(药)用菌栽培的常规原料木屑和棉籽壳日趋短缺,福建省野草资源丰富,可以缓解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原料紧缺问题。主要介绍了利用野草栽培茶薪菇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茶薪菇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二、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名及分类地位
2 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地理分布
    2.2 形态特征
    2.3 生活条件
3 栽培研究
    3.1 栽培基质
    3.2 栽培方式
4 茶薪菇的遗传学研究
    4.1 性遗传模式
    4.2 多样性分析
5 育种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2)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域分布及研究简史
2 茶树菇及其近缘物种多样性研究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3)茶树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树菇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2 茶树菇栽培研究
    2.1 新型代料栽培茶树菇研究
    2.2 病虫害防治研究
3 茶树菇的生物活性物质与营养研究
    3.1 茶树菇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3.2 茶树菇营养研究
4 茶树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研究
    4.1 茶树菇农药残留研究
    4.2 茶树菇重金属含量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4)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茶树菇复合群概述
    1.2 茶树菇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1.3 茶树菇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1 线粒体基因
        1.3.2 核糖体DNA基因(rDNA)
        1.3.3 RPB2 (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
        1.3.4 多基因序列研究
    1.4 茶树菇复合群的其他分类方法研究
    1.5 中国茶树菇复合群真菌资源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全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2.2.2 ITS扩增产物检测
        2.2.3 LSU扩增产物检测
        2.2.4 RPB2扩增产物检测
        2.2.5 ITS、LSU和RPB2序列特征分析
        2.2.6 基于ITS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7 基于LSU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8 基于RPB2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9 基于ITS+LSU+RPB2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10 茶薪菇和柱状田头菇形态分类
    2.3 讨论
        2.3.1 基于ITS+LSU+RPB2多基因序列对茶树菇复合群系统发育分析
        2.3.2 茶薪菇物种概念厘定
第三章 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克隆检测
        3.2.2 茶薪菇ITS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物理杀虫矿粉防治茶树菇螨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配方
    1.3 Celite 610重金属检测
    1.4 Celite 610对螨虫的毒力测定
    1.5 不同浓度Celite 610拌料对茶树菇菌丝的毒力及防治螨虫效果测定
    1.6 不同浓度Celite 610拌料对茶树菇出菇的影响及防治螨虫效果试验
    1.7 Celite 610悬液喷洒对茶树菇出菇的影响及防治螨虫效果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Celite 610重金属含量
    2.2 Celite 610对螨虫的毒力
    2.3 不同浓度Celite 610拌料对茶树菇菌丝的毒力及防治螨虫效果
    2.4 不同浓度Celite 610拌料对茶树菇出菇的影响及防治螨虫效果
    2.5 Celite 610悬液喷洒对茶树菇出菇的影响及防治螨虫效果
3 小结

(6)利用冬闲葡萄园套种茶薪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葡萄园选择
2 菇棚搭建
3 茶薪菇种植季节安排
4 菌袋制作
5 出菇管理
6 采收

(7)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茶饼粕概述
    1.2 平菇、金针菇、茶薪菇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栽培方式
    1.3 液体发酵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油茶饼粕组成成分的测定
    2.4 油茶饼粕最佳脱皂方法的筛选
    2.5 脱皂后油茶饼粕的若干营养成分及茶皂素残留量的测定
    2.6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的筛选
    2.7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2.8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饼粕成分分析
    3.2 不同脱皂方法对油茶饼粕的脱皂效果及若干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实验的筛选结果
    3.4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3.5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菌草林下生态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茶薪菇生物学特性
    (一) 营养。
    (二) 温度。
    (三) 湿度。
    (四) 空气。
    (五) 光照。
    (六) 酸碱度。
2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
    1. 培养料配方。
    2. 常压灭菌。
    3. 接种培养。
3出菇管理
4病虫害防治

(9)丰县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环境条件
2 栽前准备
3 菌袋制作
4 发菌管理
5 催蕾管理
6 出菇管理
7 采收及保鲜

(10)利用野草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季节的选择
2 栽培场所的选择
3 培养料的制备与配方
    3.1 发酵
    3.2 培养料配比
        3.2.1 配方一
        3.2.2 配方二
4 菌袋制作
5 发菌管理
    5.1 控温与通风
    5.2 查菌与翻堆
6 出菇管理
    6.1 上架开袋与墙式堆叠
        6.1.1 层架式栽培
        6.1.2 墙式堆叠栽培
    6.2 催蕾
        6.2.1 温度刺激
        6.2.2 控湿
    6.3 开袋
7 病虫害防治
    7.1 病害
    7.2 虫害
8 采收加工

四、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J]. 刘祈猛,华蓉,张俊波,李建英,尚陆娥,罗孝坤,刘绍雄. 食药用菌, 2021(06)
  • [2]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及近缘种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 王龙,周庆平,石国华,王红丽,刘建明. 北方园艺, 2021
  • [3]茶树菇研究进展[J]. 陈润秀,陈茂江,刘郁林,刘祈猛,殷华,胡殿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20(03)
  • [4]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祈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5]物理杀虫矿粉防治茶树菇螨虫研究[J]. 林铃,张琪辉,金珊珊,张凌姗,李佳欢,孙淑静,胡开辉,郑明锋. 食药用菌, 2019(06)
  • [6]利用冬闲葡萄园套种茶薪菇技术[J]. 王晓丹. 食药用菌, 2019(05)
  • [7]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D]. 王海营. 贵州大学, 2019(09)
  • [8]菌草林下生态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J]. 高敦理. 福建农业, 2014(08)
  • [9]丰县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J]. 韩蓓蓓.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9)
  • [10]利用野草栽培茶薪菇高产技术研究[J]. 罗海凌,苏德伟,林辉,林占熺,吴振忠. 中国食用菌, 2013(01)

标签:;  ;  ;  ;  

洋甘菊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