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牵引致桡骨近端骨折1例报告

肱二头肌牵引致桡骨近端骨折1例报告

一、肱二头肌牵拉致老年桡骨近端骨折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吕杨训,陈芒芒,杨雷[1](2021)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65~85岁,中位数72岁。均为闭合性长斜形骨折;左侧28例,右侧14例;中上段骨折30例,中下段骨折12例。根据AO骨折分型标准,A型9例、B型26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中位数3.5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肩、肘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7.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中位数3.5个月。术后1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150.0°±7.5°、外展活动度135.0°±5.3°、外展外旋活动度50.5°±2.2°、外展内旋活动度59.5°±4.2°,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05.0°±3.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172.5°±5.5°、外展活动度169.0°±4.2°、外展外旋活动度62.5°±3.7°、外展内旋活动度70.5°±2.1°,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36.5°±7.2°。末次随访时,患侧握力(223±15)N、健侧握力(231±11)N,肘关节内外翻畸形3.2°±0.7°、前后成角3.4°±0.5°;UCLA肩关节评分(32.1±1.5)分,优35例、良7例;Mayo肘关节评分(93.5±1.7)分,均为优。2例术中复位失败,行骨折端有限切开辅助复位。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骨不连、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MIPPO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侯越[2](2021)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运动疗法康复训练老年对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疼痛、肌肉力量、身体活动能力、预防老年患者再次跌倒发生再次骨折有无积极作用。从而使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更好地恢复前臂功能和手臂功能,降低再受伤风险,以完善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寻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为临床康复提供建议和参考。期望研究结果能为完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受试者自愿为原则,选取天津医院复位室接受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5例,且进行闭合复位手法的主治医师均为同一位医师。每位患者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签字,将患者分为三组:康复宣教组(空白组)、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和运动疗法组(实验组),每组15人,康复训练的时间为12周。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出院后患者进行居家练习。康复宣教组(空白组):进行康复宣教。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天津医院复位室传统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组(实验组):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康复训练时间在复位后3天开始。在12周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三次数据采集和指标测量:复位后3天采集第一次、复位后6周采集第二次、复位后12周采集第三次。收集整理每一次检查评分,内容包括DASH评分、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腕关节活动度、握力、肘关节屈肌肌力、肘关节伸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Berg平衡量表、VAS评分。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受试者基本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对三组受试者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若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再对实验数据进行两两比较;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组内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两两比较用Wilcoxon检验,显着水平P<0.05。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5人,其中2名受试者未能完成实验,对照组1人,实验组1人,实际参与实验人数为43人。经统计学检验,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2.握力:12周后运动疗法组患者握力有显着提高(P<0.05),且肌力显着强于传统功能训练组和康复宣教组(P<0.05)。3.肘关节伸肌肌力(测试肱三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4.肘关节屈肌肌力(测试肱二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5.肩关节外展肌肌力: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6.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伸展、屈曲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伸展(P=0.000)、前屈活动度(P=0.016)有明显差异。7.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桡偏(P=0.187)无明显差异、尺偏活动度(P=0.003)有明显差异。8.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三组组间前臂旋前(P=0.004)、旋后活动度(P=0.047)有明显差异。9.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有明显差异(P=0.026)。10.DASH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上肢DASH评分功能障碍程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显着强于空白组,但两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128)。11.Berg平衡量表: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空白组无显着性变化(P=0.560)。三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381)。12.掌倾角:12周后三组患者掌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55)。13.尺偏角:12周后三组患者尺偏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806)。14.桡骨长度:12周后三组患者桡骨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41)。15.腕部疼痛(VAS)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三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326)。研究结论: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比进行传统功能训练更加可以增加患者复位后握力、肘关节伸展肌肌力、肘关节屈曲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增加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腕关节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和传统功能训练比康复宣教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上,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上有积极辅助作用,说明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复位后患者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加大对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的关注,建议将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纳入到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案中。

梁龙[3](2020)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罹病久者可甚至可发生肌肉萎缩。多个统计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已经处于危害人们健康的非致死性疾病的前列。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年化,该病在我国更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适宜性强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保守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功能锻炼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颈椎是由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动力系统主要指的是颈部肌肉,静力系统主要是颈椎骨。颈椎病的发病有着“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论述,颈椎部的“筋”异常导致“骨错位”的发生,最终“筋骨同病”,引发本病。目前研究也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有关。颈肌肌张力增高,即“筋急”的发生,“筋急”产生异常应力,对颈椎骨造成牵拉,导致“骨错缝”的发生,长期的骨不正会导致应力性骨赘、椎间盘退变,刺激到颈神经根就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总结成“筋骨同病,以筋为先”,再根据《灵枢·卫气失常》中论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对颈部“筋”进行干预,调节颈肌的状态,“经筋治骨”,最后达到“筋柔骨正”、“筋柔骨自安”的生理状态。颈椎康复操是由朱立国教授结合颈椎的解剖、生理状态和颈椎疾病发病特点创制的一套颈椎锻炼方法。本颈椎康复操已经收录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编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指南,并作为其中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颈椎康复操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也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颈椎康复操是对颈部“筋”进行直接的干预,符合以上“经筋治骨”的治疗原则。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颈椎康复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单一的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颈椎康复操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颈椎骨等应力,调节颈椎受力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1文献研究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1目的检索当前国内外关于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明确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1.2方法计算机检索了 Medline数据库(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关于功能锻炼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然后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使用漏斗图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如异质性较高,则使用敏感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使用亚组分析来明确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并使用GRADE分级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强度推荐。1.3结果经过严格筛选,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87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功能锻炼能显着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SMD=-0.89;95%CI:(-1.34,-0.44),P<0.0001]和 NDI 指数[MD=-3.60;95%CI:(-6.27,-0.94);Z=2.65,P=0.008<0.05],由于没有文献报告 SF-12、SF-36 这两个指标,所以无法进行分析。漏斗图显示VAS评分和NDI指数两者对称性稍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敏感性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指标稳健性尚可。亚组分析表明高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干预时间、发表语言、发表年份有关。GRADE分级结果是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是低等级。1.4结论单独进行功能锻炼干预或功能锻炼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部功能,但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2临床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2.1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证据,为颈椎康复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2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将所有纳入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健康指导,治疗组予以颈椎康复操+颈椎健康指导。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2月、3月患者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17.0、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的绘制。2.3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情况、干预前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M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NDI指数: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NDI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2)VA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干预后3月与干预后2月差异不明显(P>0.05),余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但疼痛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效果可延续到干预后2月。(3)SF-12 PC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SF-12P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增高显着(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椎康复操干预后3月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4)SF-12MCS评分:治疗组患者SF-12MCS评分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显着。(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锻炼后颈肩部酸胀不适的症状,嘱其热敷,减少锻炼次数,症状消失。还有1例患者做雏鸟起飞出现患侧手臂的酸麻感,嘱其减小手臂后伸角度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异常。2.4结论颈椎康复操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颈椎康复操的安全性也较好。虽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是配合颈椎康复操的仍保持一定优势。疼痛的改善的结果可能与疾病处于非急性期或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点等有关。3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3.1目的基于“筋束骨”理论,通过对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面域肌张力、颈椎活动度的作用的研究,明确颈椎康复操对颈部“筋”的作用,以及“筋”对“骨”的影响,从而探讨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3.2方法3.2.1肌张力测量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Mtone JZL-III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部肌张力面域测量,测出200g压力时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所对应的刻度位移记为该点的肌张力。分别记录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的多点肌张力数据,使用MATLAB R2015a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肌张力云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3.2.2颈椎活动度测量使用OptiTrack-V120:Duo&Trio仪器在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再使用Optitrack Motive软件和Visual3D V5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图形绘制。3.3结果3.3.1肌张力随着颈椎康复操锻炼的持续,自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肌张力有着逐渐下降趋势。3.3.1.1干预前从总体看,干预前患者的颈部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称性稍差,右侧整体肌张力较左侧高。肌张力低区域主要集中在C3-C6颈椎两侧的肌肉,自C6-T1区域的肌张力较颈项部要高。3.3.1.2干预后1周云图分布对称性较干预前好,肌张力增高区域有所缩小,尤其C6-7区域肌张力降低比较明显。3.3.1.3干预后2周颈项部以“团块区域”的肌张力分布逐渐扩散成跟解剖形态相近的“条带状”区域,云图两侧的对称性较之前更显着。3.3.1.4干预后3周颈部云图整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无论颈椎区域还是肩胛区域对称性均较好。颈项部及肩胛区的肌张力基本按照解剖形态分布。3.3.1.5干预后4周云图肌张力整体下降明显,颈项部肌张力仍有明显下降趋势,低肌张力区域逐渐增大明显,左右两侧肌张力云图对称性较好。3.3.2颈椎活动度3.3.2.1颈椎前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前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除了干预前和干预第一周颈椎活动度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2颈椎后伸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伸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干预前与干预后一周、干预后三周和干预后四周颈椎后伸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3颈椎左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侧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干预后第三周和干预后第二周相比,颈椎左侧屈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4颈椎右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侧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5颈椎左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6颈椎右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颈椎康复操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调节颈部受力平衡,由“筋急”向“筋柔”方向转变。通过颈椎活动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筋柔”后又干预“骨错缝”使其向“骨正”方向改善。说明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来改善骨的受力,调整了颈椎的应力平衡来实现的。4基础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4.1目的通过对将颈椎康复的动作进行量化后,加载到构建好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开发提供支撑。再通过筋骨关系来分析颈椎康复操干预后导致颈肌肌张力降低后对颈椎的影响,探讨其深层的治疗机制。4.2方法4.2.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将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进行可量化地拆分,选取20名志愿者完成颈椎康复操动作,使用Optitrack动捕系统和测力手套对每个动作进行轨迹捕捉和后期数据处理,得出每个动作的量化参数。4.2.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使用CT扫描一名正常人颈椎,通过多个软件进行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过程,构建出包含椎体(C0-T1)、椎间盘(C2-C7)、韧带、关节软骨、肌肉等结构完整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待验证其有效性后,再将量化好的颈椎康复操参数加载到该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对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应力及肌肉的应变情况。4.2.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来构建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特征的疾病模型,再用刚度参数来模拟颈肌肌张力,构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正常、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根据颈椎日常活动的动作,对三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四个工况的加载,从而分析颈椎康复操使得肌张力降低后的颈椎的筋骨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4.3结果4.3.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对颈椎康复操进行动作拆分和参数测量。前屈后伸动作拆分成颈椎前屈后伸两个动作,测量结果是前屈63.31°,后伸62.15°;旋颈望踵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前屈,测量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左侧前屈15.66°,右侧前屈19.06°;回头望月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后伸45°,测得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雏鸟起飞动作可以拆分成颈椎后伸,上肢后伸及上肢的下拉力三部分,结果测得颈椎后伸62.15°,上肢后伸与躯干的角度38.18°,上肢下拉力为77.36N。摇转双肩动作可以拆分为肩关节的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四个动作,测量位移参数结果是向上 83.82mm、向前 96.83mm、向下 48.03mm、向后 50.46mm。4.3.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构建了颈椎所有椎体和椎间盘、10个韧带结构、14组肌肉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结构表明该模型的仿真性较好。对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在模型上进行加载。4.3.2.1前屈后伸颈椎前屈时,颈椎整体的受力区是枕骨下及所有椎体、椎间盘区域,其中寰椎的前后弓受力最大。椎体中应力自C2至C4应力逐渐增加,又从C4至C7椎间减小。椎间盘的应力最大集中在C4-5椎间盘,最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是应变最大的两个肌肉。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应力都随着颈部前屈活动应力不断增加,且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为黄韧带。对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后伸动作加载,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寰椎应力最大区域在前后弓。椎体中所受应力是C2椎体。椎间盘较大应力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两侧,其中C3-4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胸锁乳突肌是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前纵韧带是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4.3.2.2旋颈望踵加载旋颈望踵动作后,C4和C5椎体所受应力最大,寰椎最大应力区域在前后弓,C2椎体至C6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椎体部分的较大应力区域自上而下,由椎体左侧转移到椎体右上部外侧,直到C7椎体最大应力区域转移至右侧椎体部分。所受应力最大椎间盘位于C3-4、C4-5节段。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是颈夹肌。旋转运动时各韧带应力均有所增加,最大应力位于黄韧带,在进行前屈运动时,前纵韧带应力逐渐下降,余韧带应力明显增加。4.3.2.3回头望月将回头望月在颈椎有限元上加载,承受最大应力的椎体是C3,C3到C6椎体的最大应力位置分布于钩椎关节部位、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区域,至C7椎体后应力明显区域转至钩椎关节部位。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C3-4节段。头最长肌为应变最大的肌肉。右旋动作时,各韧带的应力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黄韧带为受力最大的韧带,后伸运动后,除了前纵韧带应力增加明显外,余韧带应力都在下降。4.3.2.4雏鸟起飞将雏鸟起飞进行动作加载,颈椎受力明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和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部位。C2椎体承受着椎体中的最大应力。寰椎的最大应力仍位于前后弓部位,余各椎体应力明显区域出现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C3-4椎间盘所受应力最大。胸锁乳突肌是该运动形变最大的肌肉。而前纵韧带是应力最大的韧带。4.3.2.5摇转双肩对模型中肱骨头参考点进行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位移工况加载,颈椎的应力分布大致相同。寰椎前后弓有明显应力改变,余椎体应力改变不明显。椎间盘的应力改变也不明显。承受最大应力出现在C4椎体,椎体应力明显位置处于椎体与椎体连接的钩椎关节区域。椎间盘受力自上而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力明显区域也从椎间盘的两侧逐渐向后移至椎间盘的后外侧。在肌肉方面,向上、向前运动都是颈夹肌和颈最长肌形变最大,向下和向后运动是产生最大形变的是肩胛提肌。韧带受力方面,向上运动除了前纵韧带,其余韧带应力均逐渐增加,其中黄韧带最为明显;向前运动各个韧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向下运动时,前纵韧带反而应力不断增加,而其余三个韧带应力逐渐减小;向后运动时,原本上升的前纵韧带也是先小幅度上后下降,呈抛物线状。4.3.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4.3.3.1前屈工况在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前屈工况加载,发现椎体的应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椎板及棘突部位分散的应力较少。其中寰椎所受的应力最大,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三个模型寰椎的所受的最大应力分别是42.17Mpa、38.81Mpa、35.22Mpa。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主要是椎间盘前部及前外侧。肌张力增高模型中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增高,随着肌张力的降低,椎体应力有逐渐减小趋势。各个颈椎间盘的应力趋势基本与椎体情况相似,但是在C2-3和C5-6椎间盘,随着肌张力降低,应力有着轻微增大趋势。4.3.3.2后伸工况对三个疾病模型进行后伸工况加载,三个模型的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似,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钩椎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寰椎在前后弓部位。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2椎体。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由前外侧转向后外侧,其中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为C3-4椎间盘。4.3.3.3旋转工况在旋转工况的加载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肌张力正常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应力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寰椎应力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后弓部位,余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是在钩椎关节、右侧关节突部位。椎间盘的应力区域主要是在两侧。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5椎体,且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大小相差不大,承受应力较大的椎间盘C3-4节段。4.3.3.4侧屈工况侧屈工况加载后,椎体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左侧椎弓根部位及左侧椎体部位,寰椎最大应力仍然在前后弓,受力最大的椎体为C4椎体,自C4上下椎体应力逐渐减小。椎间盘最大应力部位在两侧,其中是以右侧为主,C3-4节段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三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4.4结论不同的颈椎康复操动作对颈椎有着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可以根据各自的作用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颈肌肌张力,进一步发挥降低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对于有应力集中部位,通过增加椎间盘的缓冲能力和分散应力来调节颈椎的应力平衡。

刘赣赣[4](2020)在《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与传统前方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经肩关节前方入路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与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结合肱骨近端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0例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结合PHLOS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MIPO组,32例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结合PHLOS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ORIF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部位、骨折类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疗效。结果:MIPO组30例,ORIF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MIPO组患者与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ORIF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部位、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MIPO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显着优于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OR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的评估,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MIPO组优17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90%,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ORIF组优16例、良11例、中5例,优率84.3%。两组患者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ORIF组出现1例肩关节僵硬患者,MIPO组出现1例患者术后浅表切口感染。两组均没有出现术后深部感染、骨折延迟愈合、螺钉脱出,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MIPO技术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吕毅[5](2020)在《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正骨手法结合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在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正骨手法在儿童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漳州市中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分成手法联合组(正骨手法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复位固定)与单纯组(单纯髓内钉复位固定)。根据住院病例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观察比较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在治疗后复位情况,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结果:共有56例O’BrienⅡ型的患儿纳入此次研究,平均年龄10.0岁,其中男34例,女22例,左侧25例,右侧31例。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所有病例均临床愈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相关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在骨折愈合时间(42.63±1.75d vs 42.97±1.72d)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评定按照Metaizeau后期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提示手法联合组优良率为96.7%,其中优24例,良5例,中1例,差0例,单纯组优良率92.3%,其中优15例,良好9例,中2例,差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相比在手术时间(30.03±4.16min vs 38.08±2.67min)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对比(8.53±3.72次vs 11.96±3.54次)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情况按Metaizeau复位标准,手法联合组良好19例,较好10例,中1例,差0例,单纯组良好9例,较好14例,中3例,差0例,手法联合组优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能提高单纯使用弹性髓内钉在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复位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的射线暴露,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相关并发症以及影响骨折愈合的不良因素,符合中西结合微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洪家坤[6](2020)在《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中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手足骨科的65岁以上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患者33例,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所有患者取得术后12月及以上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切皮至缝皮完成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1天、1周、1月及末次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3、6、12月及末次Constant-Mo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肩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锁定钢板固定组;两组术后引流量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中术后1日两组无显着差异,术后1周、1月及末次VAS评分锁定钢板组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Constant-Morley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3、6、12月及末次Constant-Morley评分比较锁定钢板组好于半肩关节置换组。两组患者在外展活动度上无明显差异,锁定钢板组在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上好于半肩关节置换组;在术后并发症上锁定钢板组(24.2%)明显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15%)。结论:1.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骨质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有效术式。2.半肩关节置换术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更低且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疼痛,锁定钢板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3.对于6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程度轻的老年患者建议优先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于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的患者建议行半肩关节置换术。4.对于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时必须注重其内侧柱支撑的处理,这在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疗效方面至关重要。

揭强[7](2020)在《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间就诊于泉州市正骨医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的患儿60名,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于514岁之间,平均年龄7.9±2.5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入选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出院后并由同组医生复查,术后第28天(4周)复查X线片证实临床愈合予拔除克氏针,术后第31天针眼闭合后开始熏洗。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温水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试验组为术后同样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熏洗2号方熏洗,同样也是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记录术后第31、38、45天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31、38及45天的肘关节的活动度;术后第31、38、45天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别)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45天分别比较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以及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指标:两组患儿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烫伤及皮肤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结论:1、熏洗2号方能有效缓解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时的疼痛。2、熏洗2号方经过药力与热效的共同作用,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提升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的作用。3、熏洗2号方不会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戴海峰[8](2020)在《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和骨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8例,其中男28例,女70例;年龄23~91岁,平均62.6±16.3岁;右侧67例,左侧31例;术前行肩关节MRI患者82例,未能成功行MRI检查患者16例,依据MRI怀疑肩袖损伤患者24例;Neer 2部分骨折8例,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2例;术中探查证实肩袖损伤患者23例,无肩袖损伤患者75例。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年龄)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年龄段、性别、骨折类型等)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学处理最终计算并比较不同年龄段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根据Neer骨折分型计算并比较不同骨折类型肩袖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8例骨折患者,术中发现肩袖损伤病例23例(23.5%),其中全层撕裂患者15例(15.3%)。肩袖损伤与无肩袖损伤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合并肩袖损伤发生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年龄段中肩袖损伤≥80岁患者合并肩袖损伤发生率最高(6/10,60%),且各年龄段中肩袖损伤女性均多于男性。肩袖损伤患者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7),但在Neer 3部分骨折患者中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最高(13/44,29.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比例逐渐升高;肱骨近端骨折Neer 3部分骨折常合并肩袖损伤,应予以重视;肱骨近端骨折时常合并肩袖损伤,在手术中应及时修复肩袖功能,以免引起相关并发症。图15幅;表4个;参88篇。

王佳孜[9](2019)在《临近关节周围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临近关节周围的撕脱性骨折在所有骨折的发生率中占据着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因此评价其治疗手段的效果也相当必要。本文分别从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骨折、距骨脱位伴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以及桡骨茎突的撕脱性骨折,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临近关节的撕脱性骨折的疗效以及预后影响。研究方法:(1)分析28例分别使用了空心螺钉、微型螺钉治疗的距骨周围性脱位伴撕脱性骨折患者,通过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水平。(2)分析42例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外踝解剖锁定钢板及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通过Harris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3)分析28例分别行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和微型钢板固定的桡骨茎突骨折患者资料,通过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种方法对桡骨茎突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在距骨周围性脱位伴撕脱性骨折中,微型螺钉固定组的末次随访评分93.3±2.33,空心螺钉固定组治疗末次随访评分94.2±2.30。微型螺钉固定组和空心螺钉固定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锁定钢板患者的达优率95%,优良率100%;拉力螺钉的达优率为81.8%,优良率为95.4%。(3)在桡骨茎突的撕脱性骨折患者中,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达优率为88.8%,优良率为96%。微型钢板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达优率为81.8%,优良率为100%。结论:(1)距骨周围性脱位伴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行微型螺钉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都能有效的恢复足踝功能,两种内固定方式间没有显着性差异。(2)在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锁定钢板的患者达优率及优良率均高于使用拉力螺钉的患者。(3)桡骨茎突的撕脱性骨折患者中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组的达优率高于微型钢板组,但是优良率低于微型钢板组。

贺达[10](2019)在《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取得无疼痛的功能活动及没有并发症的愈后。因为腕关节的特殊结构组成,桡骨在远端骨端结构膨大变化使其存有一个平均23度(23.6±2.5)的尺偏角和一个平均11度(11.2±4.6)的掌倾角,骨折后容易出现角度偏离以及桡骨短缩。恢复这些解剖指标正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取得追求的治疗目的的关键。角度及高度的良好恢复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文献报道桡骨关节面从10°掌倾到45°背伸的过程中,尺骨负荷将从21%升至67%。将会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及腕关节不适,造成桡腕关节旋转异常。一旦桡骨远端角度得不到有效的纠正,这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时造成附加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将有一定的难度。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粉碎严重,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解剖角度恢复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功能锻炼时造成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50%,是骨伤科急诊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C型桡骨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0%,其治疗消费在医疗系统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近代西医手术技术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使用比例被逐渐压缩。但是目前手术治疗有过度使用的趋势,而且骨折愈合后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天然的恐惧感与恐慌感,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正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新方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孟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简便、廉价、高效,是中医骨伤的闪光点。但由于时代与中医传承的经验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其治疗方法仍停留在口手相传的经验传承状态,其特色和优势缺乏科学系统的诠释和阐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其治疗方法中部分理念需要更新与换代,基于以上现状,广大中医骨伤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大多数结论认为内固定恢复掌倾角对比外固定有优势,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进行桡骨骨折固定时仅具有轴向牵引力,无法对侧方实现稳定固定,因此对于骨折部位的成角移位无法进行有效矫正,尤其对于C型骨折的复杂移位因为其闭合复位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解剖指标数据。本院在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常见骨折方面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及厚重的积淀,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遵循“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和“金针拨骨”古训前辈正骨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筋束骨”和现代外固定技术原理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本院得以生根发芽。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对传统骨折外固定手段进行继承和创新,开发出新型半环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半环式固定较单臂与杆式外固定相比为穿透对侧皮质的固定,增加了整体平面的稳定性,同时因半环式结构的存在可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结合骨折端的穿针。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亦可代用)插入脱位的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使脱位端或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符合中医骨伤“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的穿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满意,与该骨折仅行桡骨远端内固定手术相比,在保证患者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对桡骨远端掌倾角的恢复效果更优。鉴于此,拟采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分析与内固定对比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是否能在治疗中取得更好的解剖角度恢复情况及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与不同穿针方法之间的关系总结,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结合的方法以期给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新思路,为制器以正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对临床发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群体设计临床非随机配对对照研究,对比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固定与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解剖数据恢复情况,验证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对该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2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配对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经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治疗后的纳入试验组,经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纳入对照组。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类型进行1:1匹配,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一致,根据样本量测算公式结果,共完成匹配及随访观察32对(64例),其中C1型骨折12对,C2型骨折12对,C3型骨折8对。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其围术期指标同时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对比两组影像学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3 结果两组患者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55分钟,均未在皮肤切口,出血量均小于10ml,未放置引流条,X线曝光次数平均20次。试验组均未出现固定针滑动及感染,除1例出现了下尺桡融合,1例于桡骨茎突行弯钳撬拨复位时刺激神经出现桡神经背侧支激惹,1例复位固定不佳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患者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87.5%,腕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统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患肢手握力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经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分试验组优良率78.2%,对照组优良率81.2%。两组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通过影像学测量均显示有效(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未发生复位丢失(P>0.05)。两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掌倾角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 结论半环式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掌倾角度的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但由于其穿针方法仍停留在经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二、肱二头肌牵拉致老年桡骨近端骨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肱二头肌牵拉致老年桡骨近端骨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2.3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3 结 果
4 讨 论

(2)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和康复研究现状
        1.2.1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概述及治疗
        1.2.2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研究现状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分组方法
    2.2 实验方案
    2.3 训练内容
        2.3.1 康复宣教
        2.3.2 术后康复
    2.4 观察与测量指标
        2.4.1 握力测量
        2.4.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2.4.3 患侧腕关节屈曲角度测量
        2.4.4 肘关节屈肌肌力、伸肌肌力测量
        2.4.5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测量
        2.4.6 运动强度控制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受试者一般情况
        3.1.2 依从性
        3.1.3 握力结果
        3.1.4 肘关节伸肌肌力结果
        3.1.5 肘关节屈肌肌力结果
        3.1.6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结果
        3.1.7 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结果
        3.1.8 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结果
        3.1.9 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
        3.1.10 PRWE评分结果
        3.1.11 DASH评分结果
        3.1.12 Berg评分结果
        3.1.13 掌倾角结果
        3.1.14 尺偏角结果
        3.1.15 桡骨长度结果
        3.1.16 VAS评分结果
        3.1.17 不良事件统计
    3.2 讨论与分析
        3.2.1 握力、肘关节肌肉肌力、肩关节肌肉肌力分析
        3.2.2 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活动度分析
        3.2.3 PRWE评分分析
        3.2.4 DASH评分分析
        3.2.5 Berg评分分析
        3.2.6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分析
        3.2.7 VAS评分分析
        3.2.8 不良事件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附件
    1.英文缩略词表
    2.Dash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概况及其非手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机械压迫
        1.2 炎症浸润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
        3 非手术治疗
        3.1 西药
        3.2 牵引
        3.3 颈托
        3.4 锻炼
        3.5 中药
        3.6 针灸
        3.7 推拿手法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1 颈椎有限元建模的发展历史
        2 颈椎各部位的建模
        2.1 颈椎体
        2.2 椎间盘
        2.3 韧带
        2.4 颈肌
        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1 颈椎病发生机制探讨
        3.2 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探讨
        3.2.1 手法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3 其他治疗措施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2.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2.3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2.4 GRADE分级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筛选及纳入研究特征
        3.2 纳入文献风险质量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VAS评分
        3.3.2 NDI指数
        3.3.3 SF-36或SF-12分数
        3.3.4 发表偏倚
        3.3.5 敏感性分析
        3.3.6 亚组分析
        3.3.7 GRADE分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终止标准
        2.8 干预措施
        2.9 观察指标
        2.9.1 VAS评分
        2.9.2 NDI指数
        2.9.3 SF-12评分
        2.9.4 不良反应
        2.10 观察时间点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样本量情况
    3 结果
        3.1 研究总体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患肢情况
        3.2.5 干预前评价指标的情况
        3.3 观察结果
        3.3.1 NDI指数
        3.3.2 VAS评分
        3.3.3 SF-12 PCS评分
        3.3.4 SF-12 MCS评分
        3.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研究设计方面
        4.1.1 研究类型
        4.1.2 样本量
        4.2 研究内容
        4.2.1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神经根型颈椎病“筋”、“骨”关系辨析
        4.2.2 功能锻炼对颈椎的作用及颈椎康复操的合理性
        4.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4 研究结果分析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影响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
        2.2 测量部位
        2.3 测量方法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干预前颈椎肌张力云图
        4.2 干预后1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3 干预后2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4 干预后3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5 干预后4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实验二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干预作用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颈椎前屈角度
        4.2 颈椎后伸角度
        4.3 颈椎左侧屈角度
        4.4 颈椎右侧屈角度
        4.5 颈椎左旋角度
        4.6 颈椎右旋角度
        5 讨论
        5.1 目前肌张力测量的现状、局限性及使用肌张力云图的必要性
        5.2 肌张力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5.2.1 肌张力与颈椎功能的关系
        5.2.2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5.2.3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原因探讨
        5.3 颈椎活动度指标的选择理由
        5.4 选用动态捕捉技术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必要性
        5.5 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5.5.1 颈椎前屈角度
        5.5.2 颈椎后伸角度
        5.5.3 颈椎左侧屈角度
        5.5.4 颈椎右侧屈角度
        5.5.5 颈椎左旋角度
        5.5.6 颈椎右旋角度
        5.6 “筋柔”对“骨正”的潜在影响
        5.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5.7.1 肌张力实验部分
        5.7.2 动态捕捉部分实验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础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动态捕捉系统对颈椎康复操的量化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2.2.1 动作拆分
        2.2.2 测量方法
        2.2.3 测量结果
    实验二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颈椎康复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硬件设备
        1.2 软件设备
        1.3 实验对象
        2 图像采集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1 骨性结构的构建
        3.2 颈椎间盘的构建
        3.3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3.4 韧带和肌肉的构建
        3.5 网格划分
        3.6 材料参数设置
        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情况
        6 结果
        6.1 前屈后伸
        6.1.1 前屈动作
        6.1.2 后伸动作
        6.2 旋颈望踵
        6.3 回头望月
        6.4 雏鸟起飞
        6.5 摇转双肩
    实验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治疗机制的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图像采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 加载条件和工况
        5 结果
        5.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5.2 不同肌张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应力分析结果
        5.2.1 前屈工况
        5.2.2 后伸工况
        5.2.3 旋转工况
        5.2.4 侧屈工况
        6 讨论
        6.1 颈椎康复操量化研究
        6.2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6.3 肌肉肌张力与材料参数刚度的关系
        6.4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6.5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分析
        6.6 研究的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4)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与传统前方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MIPO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2.5.1 传统肩关节前方入路ORIF组
        2.5.2 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MIPO组
        2.5.3 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7 统计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结果对比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3.4 手术典型病例
        3.4.1 病例一
        3.4.2 病例二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5)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骨折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骨折愈合时间
        3.2 骨折复位情况
        3.3 手术时长、透视次数
        3.4 患肢肘关节功能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统计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间性别、年龄、患侧比较
        1.2 两组骨折原始成角大小、受伤时间比较
    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比较
        2.3 两组复位情况比较
        2.4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5 两组患肢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桡骨颈骨折的诊断
    2 骨折分型
    3 治疗的争议
    4 治疗的选择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内固定的必要性和材料选择
    6 疗效评估
    7 骨折预后相关因素
    8 祖国医学对儿童桡骨颈骨折的认识
    9 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10 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略缩词
前言
理论基础
病例资料
诊断标准
纳入与排除标准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入院后及围手术期处理
手术操作
术后处理
抗骨质疏松治疗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结果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病例诊断依据
    3 病例分型标准
    4 研究病例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主要器械及药品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4.1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
        4.2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
        4.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4.4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儿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1.2 两组患儿的年龄差异性分析
        1.3 两组患儿的侧别差异性分析
    2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分析
    3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分析
    4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Mayo评定标准)
    5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治疗进展
        1.1 儿童肱骨髁上的解剖特点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2 肘关节功能障碍概述
        2.1 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2.2 肘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及分类
        2.3 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3.1 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
        3.2 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治疗及固定方法
        3.3 早期功能锻炼因素
    4 中医学对肘关节功能障碍认识
        4.1 中医学对功能障碍的理论认识
        4.2 中药熏洗在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4.3 熏洗2号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熏洗2号方对术后功能锻炼时疼痛强度的影响
        5.2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影响
        5.3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5.4 安全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2 评价指标
        1.1.3 手术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基本情况
        1.2.2 肩袖损伤情况
        1.2.3 肩袖损伤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1.2.4 肩袖损伤与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
    1.3 讨论
        1.3.1 辅助检查在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中的价值
        1.3.2 肩袖损伤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1.3.3 肩袖损伤与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
        1.3.4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
        1.3.5 肩袖的生物力学及缝合的临床意义
        1.3.6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骨折的分型
    2.2 骨折的治疗方法
        2.2.1 保守治疗
        2.2.2 手术治疗
        2.2.2.1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
        2.2.2.2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2.2.3 肩关节置换术
        2.2.2.4 关节镜手术治疗
        2.2.2.5 “FraMo”系统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临近关节周围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距骨周围性脱位伴撕脱性骨折的治疗评价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评价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骨折的治疗评价与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桡骨茎突撕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与疗效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过程
        2.3 手术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主要词汇中英文缩写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1 解剖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2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2.1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认识
        2.2 桡骨远端骨折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病例选择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治疗方法
3 观察周期
4 疗效评定指标
    4.1 术中观察指标
    4.2 功能评定指标
    4.3 解剖评估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影像学评定
    6.3 功能评定结果
7 讨论
    7.1 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优势
    7.2 新型外固定架构型重视“筋骨并重”
    7.3 骨针的改良及骨针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
    7.4 制器以正之阶段治疗方法总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肱二头肌牵拉致老年桡骨近端骨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干长斜形骨折[J]. 吕杨训,陈芒芒,杨雷. 中医正骨, 2021(08)
  • [2]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D]. 侯越.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2)
  • [3]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微创肩关节前方入路与传统前方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D]. 刘赣赣. 南昌大学, 2020(08)
  • [5]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D]. 吕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D]. 洪家坤.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揭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戴海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临近关节周围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分析[D]. 王佳孜. 苏州大学, 2019(02)
  • [10]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贺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肱二头肌牵引致桡骨近端骨折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