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新工艺开发成功

MMA新工艺开发成功

一、MMA新工艺开发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秦桂生[1](2021)在《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动态模拟及控制方案优化》文中提出

王卓研[2](2021)在《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组份水性聚氨酯涂料(2K-WPU)在漆膜光泽、耐化学品性和外观上有优异的表现,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涂饰。但是,2K-WPU由于水和异氰酸酯的副反应,存在施工窗口窄、施工固含低、施工效率差等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种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2K-WPU的施工效率,提高涂料的施工宽容度。本实验以溶液聚合法制得的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在后段进行丙烯酸酯单体的原位聚合制备了固含量为58%、黏度为2150 m Pa·s的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研究讨论了溶剂种类、溶液聚合中引发剂用量和亲水单体比例、原位聚合中单体添加量和引发剂等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在溶液聚合阶段,当以BCS为溶剂,引发剂用量为0.8%时分散体的外观最佳、黏度最小、稳定性最好;2)在原位聚合过程中,当使用AIBN作为引发剂且用量为1.5%,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占单体总量的20%时,制得的分散体综合性能最佳。将制备的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配制成2K-WPU涂料,进一步讨论了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制备过程中溶剂和单体添加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使用醇醚类溶剂和100#溶剂油的复配溶剂,漆膜流平性更好、表干时间更短;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占单体总量的20%时,漆膜耐水性最佳。此外,还讨论了涂料配方的施工固含和防闪锈剂的使用。结果表明:施工固含大于55%时,漆膜的流平性较差,不利于施工影响漆膜外观;使用0.4-0.6%的FA179作为本实验的防闪锈剂能显着改善漆膜的闪锈现象。

王海之,刘晓曦,余强,刘仲能[3](2021)在《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乙烯-丙酸甲酯法和醋酸甲酯与甲醛缩合法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两种工艺的优势、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介绍了目前用于催化醋酸甲酯/丙酸甲酯与甲醛气相缩合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和固体碱催化剂,以及这两类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失活的原因和改善的方法。分析了原料中水对缩合反应中所用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介绍了无水甲醛生产工艺,包括蒸馏脱水、膜分离、半缩醛脱水分解和甲醇无氧脱氢技术。

徐国伟[4](2021)在《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保政策的严格要求,环保型涂料备受关注和使用,水性涂料是其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水性涂料存在施工窗口窄,施工宽容度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均相体系的高固体分树脂有着漆膜光泽高,丰满度和耐化学品优良的特点。但是,目前高固低黏树脂的开发仍然存在困难,为了降低树脂的黏度而降低树脂的分子量,导致了漆膜的干燥速度减慢。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本文通过使用多臂结构的聚酯多元醇作为活性稀释剂来代替部分溶剂的方法,同时也探究了聚合工艺、溶剂和降黏单体对树脂分子量和黏度以及漆膜的干燥速度的影响,成功地制备了固含为82%,黏度在2280mpa·s的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理论羟基官能度为4,羟值为320mg KOH/g,黏度为825mpa·s,分子量为1040的聚酯多元醇(DSPP-2),添加量为12.5%;聚合温度为150℃,使用两层法工艺,添加2%二叔戊基过氧化物(DTAP)为引发剂和0.25%十二烷基硫醇(C12SH)为链转移剂;添加15%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和7.5%甲基丙烯酸异冰片脂(IBOMA);添加量为70%二甲苯(XY)和30%醋酸丁酯(BAC)组成的复配溶剂,可以成功制备出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HLAR,制备树脂黏度最小,漆膜的干燥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佳。本文通过探究固化剂种类和用量,流平剂和消泡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稀释剂配比等相关因素对HLAR制备的漆膜性能的影响,成功制备出表观装饰性优良,机械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良好的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制备的漆膜的干燥速度快,满足了在汽车修补领域快干的需求。具体结果如下所示:本文通过对漆膜的干燥速度和漆膜性能的考察,成功的筛出了固化剂为Desmodur N3300(GA),-NCO:-OH=1.1:1;通过对涂料的黏度和漆膜的干燥速度的考察,确定了对涂料溶解能力最强,降黏效果最好,漆膜的干燥时间最短的稀释剂配比;通过对漆膜外观和涂料的状态的考察,筛选出了最佳的消泡剂和流平剂,发现当添加0.05%BYK-028和0.15%BYK-392的消泡剂,0.2%BYK-306的流平剂时,制备出来的漆膜综合性能最优。

马红琴[5](2021)在《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生产有机玻璃的单体,其合成方法主要有丙酮氰醇、异丁烯氧化和醋酸甲酯法。其中,基于煤基路线的醋酸甲酯法涉及甲醛两步羟醛缩合和丙烯酸甲酯加氢反应,该法因其采用的原料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考虑到煤化工产品甲醇可以直接脱氢为该法提供甲醛与氢气,因而若能发展醋酸甲酯与甲醇为原料直接生产MMA的工艺路线将大大缩短生产流程,提高反应原子经济性。为此,本文聚焦以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制备MMA的新路径,首先对此进行热力学分析其反应可行性,并结合动力学实验对反应中间产物的催化行为进行调控,以期开发出高性能的甲醇脱氢与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最终为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生成MMA路线开发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甲醇与醋酸甲酯为反应物,丙烯酸甲酯与丙酸甲酯为中间产物直接合成MMA的反应热力学网络。发现此路线热力学可行,其主要受限于平衡常数较小的甲醇脱氢中间反应。进一步发现反应温度、甲醇/醋酸甲酯配比等对产物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温度在300-400℃与进料比大于2时,MMA为主要产物。(2)探究了Ce2(MoO4)3催化甲醇直接脱氢制备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阐明了酸碱性位点对催化性能的调变规律,揭示了较强的酸性位点能促进甲醇活化而较强的碱性位点则会促进副反应的发生。基于此,TiO2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因同时具有较强酸性和较弱碱性中心,而表现出最优的甲醇脱氢反应性能。(3)考察了Al2O3形貌和晶型对其负载Cs催化甲醛与醋酸甲酯羟醛缩合丙烯酸甲酯的性能影响。发现Al2O3表面过量酸性位点会促进甲醛与丙烯酸甲酯的缩合,降低产物选择性;而过量碱性位点会在甲醛活化物种不足的情况下抑制醋酸甲酯缩合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反应物转化率。因而酸碱活性位点间存在协同作用,可进一步优化其相对含量获得较高的丙烯酸甲酯产率。

刘皓天[6](2021)在《超重力法制备聚合物纳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纳米乳液是重要的聚合物基纳米材料之一,在光学、电子材料、传感器原件、生物医学、环境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乳液聚合法是一种将单体分散在液相介质中后,再进行聚合反应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方法,已得到文献的广泛报道并应用于许多生产工艺中。然而,这类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由基聚合反应,不完全适用于预制聚合物或其他材料的封装。通过细乳液聚合技术虽能得到质量较高的聚合物纳米颗粒,但这种合成方法难以保持连续稳定生产,且常需添加大量表面活性剂,这在增加制造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产品的高性能化。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与细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乳液液滴演化过程的实时成像和定量分析研究,提出了超重力细乳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纳米乳液、超重力细乳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以及超重力细乳液逐步聚合法制备聚氨酯纳米乳液的系列方法,结合所制备聚合物材料的物性特点,开展相关聚合纳米乳液在荧光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聚集荧光成像的微观尺度液滴聚合反应过程的原位观测和定量表征方法,设计制备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用原位观测芯片,实现了微观尺度“苯乙烯乳化+聚合反应”过程物质转化行为的原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细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中乳液液滴在反应过程中充当独立的微反应单元,且在反应过程中液滴内发生“相分离”现象,发现随着液滴微元尺寸缩小,苯乙烯聚合反应时间可缩短1/3。基于此,提出通过强化细乳液聚合反应的液-液混合过程,有利于强化分子传质与混合,为聚合物纳米乳液制备过程强化提供指导。2、创新提出超重力细乳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纳米乳液,通过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强化苯乙烯乳化与细乳液自由基聚合反应,相比于作为对照的传统搅拌釜内的细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在相同物料比条件下,超重力细乳液聚合法的反应时间缩短40%,所得聚合物平均分子量由83 kDa提高至461 kDa,颗粒平均尺寸为由1.1 μm减小为71 nm。研究表明超重力技术在强化细乳液聚合的乳化过程中降低液滴反应单元的尺寸,有利于提升反应体系的均匀性,为高性能聚苯乙烯纳米乳液的低成本、连续化、可控制备提供了科学支撑。3、采用超重力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研究了超重力细乳液聚合法对于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体系的适用性,采用氧化-还原自由基引发剂将反应温度由80℃降低至40℃,提高了反应体系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细乳液聚合法,超重力技术可将共聚物粒径由260 nm减小至75nm,产物平均分子量分散度由4.5左右降低至3.0左右,并能够显着提升共聚合反应的聚合度。通过负载荧光染料制备了共聚物荧光纳米颗粒,具有热响应荧光变色特性,响应温度为90℃,可用于闪存芯片表面温度传感。4、采用超重力法制备了水性聚氨酯纳米乳液,通过超重力强化水油两相混合,相同物料比条件下,所制备的聚氨酯纳米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和粒径分布均匀性显着优于传统搅拌反应器制备的产物性能。在超重力水平为200的条件下,制得了平均分子量2.1 kDa、平均粒径137 nm、单分散且稳定的聚氨酯纳米颗粒水相分散体,将其作为荧光染料的载体,获得了具有荧光特性的聚氨酯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可用于离体细胞荧光成像。

何智宇[7](2021)在《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相关涉核活动中,如何有效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膜体去污方法在去污操作、废物回收及处理处置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应用较广。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表面放射性去污剂存在种类较多、针对不同去污对象的去污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技术开发成本较高、二次废物量较大以及去污机理与过程研究尚不深入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开展了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通过合成制备表面放射性去污剂,研究去污剂作用机理,以及放射性核素场景下去污剂的去污率,对去污剂分子结构对去污对象作用机理以及去污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放射性去污剂制备及去污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表面去污剂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单体选择入手,选择合适的单体分别作为表面放射性去污剂的软硬单体,通过预乳化溶液聚合工艺,制备去污剂基材。在制备过程中,通过调控合成制备参数实现对去污剂固化形貌的控制。通过核磁、红外、分子量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去污剂基材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制备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表面去污剂基材。在对所选择单体通过理论分析能够进行聚合的基础上,通过单体的选择和控制,能够合成具有不同固化形貌的表面去污剂基材。(2)通过DSC、万能拉伸机、粒度分析仪器、三维超景深扫描仪等研究聚合物合成过程中单体结构与聚合物性能关系。讨论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分子结构对去污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够通过对合成过程中的参数调控得到形貌可控的表面去污剂,当聚合中作为主单体的BA/MMA组分比例为1:0.9时,表面去污剂具有较好的性能。BA/MMA、BA/MMA/AA、BA/MMA/MAA的拉伸强度分别为6.38Mpa、8.41Mpa、9.16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40%、505%、671%,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52℃、368℃、409℃,固化成膜后的表面高度峰值分别为11.71μm、5.64μm、10.12μm。自脆型去污剂能够脆化为较为均匀的脆块。在对聚合物结构对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软硬单体的配比合成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表面去污剂基材时,要注意对硬单体量的控制,单一的提升硬单体的含量对聚合物基材整体性能的提升是非线性的。需要在合成过程中加以控制。(3)通过制造不同粗糙表面的样板以及不同的基材表面对可剥离及自脆型去污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测试,采用Ce作为示踪元素开展了自脆型和可剥离型去污剂对三种表面(有机高分子材料、木板、铁板)的冷态模拟去污实验,同时考察了放射性核素环境下两种表面去污剂的去污率。结果表明,在不同粗糙度的物体表面及不同基材物体表面,可剥离去污剂均能完整固化成膜并能一次完整剥离,自脆型去污剂均能够形成大小较为均一的脆块并从物体表面进行自剥离。冷态模拟去污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去污剂在三种表面的去污率均在90%以上。热态去污考察中,自脆型去污剂在手套箱内对放射性核素的去污率达到98.48%,同时可以完全自脆裂剥离,可剥离型去污剂完成了对放射性废物坑壁面和底面的去污,经去污后,放射性水平下降明显。整体去污率为92.35%。对去污剂放射性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核素环境下,可剥离去污剂及自脆型去污剂均能顺利完成成膜及脆化过程,同时,在放射性环境下针对核素的去污整体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能够满足放射性环境下对去污的需求。(4)基于对去污剂表面张力、粒径、固化微形貌等性能分析,详细讨论了去污过程中润湿和渗透对去污效果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去污剂固化后对污染物的包覆状态及与污染物的结合状态进行了表征,验证了所提出的去污过程中将经历的润湿和渗透过程,为去污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

尹智涛[8](2021)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细干粉灭火剂以其灭火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绝缘性好、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成为最理想的哈龙替代灭火剂之一。但是,超细干粉灭火剂在扑灭B类可燃液体火后存在易复燃的风险。普通干粉灭火剂一般通过硅油进行疏水性处理,在干粉粒子表面形成一层斥水(亲油)性薄膜,扑灭油类火灾时,喷射到油面上的干粉粒子会很快沉入油底。由于干粉灭火剂的冷却作用甚微,油池仍保持较高温度,油面会持续挥发可燃蒸气,局部残余的火焰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油面,引起复燃。B类火的复燃一直是干粉灭火剂应用中的难题所在,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是干粉灭火剂的重要研究方向。抗复燃性能指灭火剂在扑灭火灾后具备长效持续抑制可燃物重新燃烧的能力。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憎水憎油的性质,是制备疏水疏油(双疏)材料常用的改性剂。前人研究了氟碳表面活性剂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吸附在干粉粒子表面,可以改善干粉的疏油性,使其能够漂浮在油面上形成一层隔绝氧气、抑制燃料挥发的封闭层,达到抗复燃的目的。然而,由于氢键的结合力较弱,仅使用氟碳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抗复燃干粉存在疏水性较差的问题,需要额外增加硅油的疏水改性工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合成一种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作为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向氟碳表面活性剂中引入硅烷偶联剂结构单元,对二氧化硅包覆的超细聚磷酸铵进行双疏改性,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通过接枝吸附在聚磷酸铵颗粒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具有较好疏水、疏油性能的双疏超细聚磷酸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配方优化。确定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FEA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TEVS分别作为含氟单体和功能单体,研究了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十八酯SA对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双疏改性效果的影响。对比了由不同共聚单体合成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效果,从中筛选出改性效果最好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单体组合,用于后续实验。研究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单体配比和添加量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最佳单体摩尔比例和最佳添加量,优化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2)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过程大致分为两步:一是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超细粉碎和表面修饰(SiO2包覆),二是氟碳表面活性剂对SiO2包覆超细聚磷酸铵MAPP进行表面处理,最终得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表征了 FMAPP的SEM、XPS、NMR、TGA和粒径等性能,分析了 FMAPP的表面形貌、表面组成、热降解、粒径变化和改性过程。(3)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与抗复燃性能测试。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由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基料(80wt%)和改进其物理性能的添加剂(20wt%)组成。分别使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和普通聚磷酸铵干粉进行了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对比实验,发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具有更好的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研究了油温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抗复燃性能的影响。发现高油温会导致疏油性迅速下降,短时间内失去抗复燃性能,低油温对疏油性影响较小,仍保持抗复燃性能。分析了高温导致疏油性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航空煤油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另一方面是高温加剧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热运动,使氟碳链定向排列结构改变,导致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的表面张力增大。

李芮地[9](2021)在《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PVC用热稳定剂的环保化正在不断推进。开发环保型热稳定剂以代替非环保热稳定剂成为行业趋势。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氢氧化镁为基体,利用铝酸酯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采用丙烯酸酯类在其表面接枝聚合形成无机有机杂化接枝聚合物Mg(OH)2-BA-MMA记作CN-100,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Mg(OH)2杂化接枝机理,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TGA)对改性前后的Mg(OH)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具有偶联剂以及接枝物特征,甲基丙烯酸甲酯配合丙烯酸丁酯对氢氧化镁接枝改性成功;改性对氢氧化镁晶格未发生明显影响。(2)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研究:以ABS/CPE合金和PC/CPE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CN-100、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三种不同热稳定剂对两种合金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CN-100添加量为1.6质量份,ABS/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ABS/CPE合金具有更好的动态、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好的拉伸、弯曲以及抗冲性能,熔体流动速率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CN-100添加量为1.8份时,PC/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PC/CPE合金具有更好的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佳的拉伸、弯曲性能,维卡软化温度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刚性和耐热性。(3)应用研究:使用哈克流变仪对CN-100在硬质PVC板材、型材、管材中加工流动性进行研究,并与钙锌稳定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了相同用量CN-100和钙锌稳定剂对PVC管材、型材、板材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100用量增多,PVC管材、型材、板材三者塑化时间均随之缩短,加工扭矩小幅上升,与钙锌稳定剂相比,极大缩短了塑化时间,提高了塑化效率;在热稳定实验中,添加CN-100的样品热稳定时间比添加钙锌稳定剂样品长约10min,具有更佳的静态热稳定性。

黄丽[10](2021)在《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是一种良好的缓控释药用辅料,应用广泛。但目前使用的合成方法均存在单体残留量的问题。单体残留量是衡量聚甲丙烯酸铵酯Ⅰ药用辅料质量的关键指标,《药典》严格限制药用辅料中残留单体的含量。迄今为止,常用于脱除高分子中残留单体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类方法虽然能有效脱除残留单体,却无法提高原料利用率。爆聚法虽然能在反应过程通过提高单体转化率达到降低单体残留量的目的,却因反应剧烈存在冲料的风险。本文在爆聚法研究的基础上,在溶液聚合中通过升温引发爆聚反应解决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残留单体的问题,同时完成爆聚动力学研究、爆聚工艺的研究以及爆聚树脂的结构、溶出性能研究。一、基于影响爆聚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升温速率、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滴加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转化率-时间曲线的斜率,研究升温爆聚过程中聚合速率的变化。将转化率-时间的关系曲线转换为-ln(1-x)~1-exp(-kdt/2)的关系曲线,通过曲线斜率研究升温爆聚过程中速率常数K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提高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滴加量较低,均能有效降低单体残留量。升温引发爆聚的过程中,聚合速率提高、K提高、转化率提高。但转化率提高,溶液粘度增加,影响单体扩散,单体残留量增加。故应控制爆聚点升温速率、聚点单体及引发剂浓度。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单体总残留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以升温爆聚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升温速率、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的滴加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升温速率1℃/min;引发剂浓度101.25 mg;c(MMA):c(EA)=2.34:1,单体残留量低至0.39%。与目前的生产工艺对比,无须后处理工艺,同时反应时间缩短了3h。单体残留量从6.5%降至0.39%。三、以质量相当的RL100作为对照品。通过核磁、红外、热重、分子量检测及溶出分析,对树脂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升温爆聚法制备的树脂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均与RL100一致,由于溶剂的使用反应过程中发生链转移反应,分子量偏大分布较宽。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进行树脂包衣溶出研究,结果表明爆聚树脂与RL100的溶出特性差异较小。通过对溶出曲线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RL100及爆聚树脂包衣的片剂的溶出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二、MMA新工艺开发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MA新工艺开发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2)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丙烯酸分散体
        1.2.1 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1.2.2 丙烯酸分散体型2K-WPU的施工特性
        1.2.3 丙烯酸分散体型2K-WPU的缺点
    1.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研究
        1.3.1 常规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1.3.2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难点
        1.3.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主要原料和主要仪器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2.3.1 制备工艺
        2.3.2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原理
    2.4 表征与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引发剂A的用量的影响
        2.5.2 溶剂种类的影响
        2.5.3 溶液聚合亲水单体含量的影响
        2.5.4 中和度的影响
        2.5.5 引发剂B种类的选择
        2.5.6 引发剂B用量的影响
        2.5.7 原位聚合单体的选择
        2.5.8 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的影响
        2.5.9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HSAD-2020 制备高固含双组份聚氨酯涂料
        3.2.4 漆膜性能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种类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2 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对漆膜耐水性的影响
        3.3.3 涂料配方施工固含的确定
        3.3.4 防闪锈剂种类及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5 HSPC涂装漆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丙酸甲酯法制MMA工艺
2 醋酸甲酯与甲醛缩合法制MMA工艺
3 缩合催化剂及无水甲醛制备工艺
    3.1 固体酸催化剂
    3.2 固体碱催化剂
    3.3 无水甲醛制备工艺
4 结语与展望

(4)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固体分涂料
        1.2.1 高固体分丙烯酸涂料
        1.2.2 高固体分聚酯涂料
        1.2.3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
        1.2.4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
    1.3 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
        1.3.1 双组分聚氨酯涂料(2K-PU)
        1.3.1.1 固化剂组分
        1.3.3.2 多元醇组分
        1.3.2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1.3.2.1 单体选择
        1.3.2.2 聚合温度的选择
        1.3.2.3 引发剂的选择
        1.3.2.4 溶剂的选择
    1.4 活性稀释剂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检测
        2.3.1 树脂外观
        2.3.2 固含
        2.3.3 黏度
        2.3.4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3.5 单体转化率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
        2.3.7 羟值
        2.3.8 漆膜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活性稀释剂DSPP的影响
        2.4.1.1 DSPP支化度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影响
        2.4.1.2 DSPP-2 用量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2.4.2 聚合工艺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2.4.2.1 聚合温度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2.4.2.2 投料方式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2.4.2.3 引发剂对HLAR的相对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2.4.2.4 链转移剂对HLAR树脂的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2.4.3 特殊单体对合成树脂的黏度的影响
        2.4.3.1 E10p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2.4.3.2 IBOMA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2.4.4 溶剂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2.4.5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基础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的制备
    3.3 涂层性能测试
        3.3.1 光泽度测试
        3.3.2 铅笔硬度测试
        3.3.3 柔韧性测试
        3.3.4 耐冲击测试
        3.3.5 附着力测试
        3.3.6 干燥时间
        3.3.7 可打磨时间
        3.3.8 耐水性
        3.3.9 耐酸碱性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固化剂的选择
        3.4.1.1 固化剂的种类选择
        3.4.1.2 -NCO与-OH的摩尔比
        3.4.2 稀释剂的优选
        3.4.3 消泡剂的选择
        3.4.4 流平剂的选择
        3.4.5 涂料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基丙烯酸甲酯
        2.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性质
        2.1.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市场前景
        2.1.3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路线
    2.2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的研究现状
    2.3 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
        2.3.1 羟醛缩合反应机理
        2.3.2 羟醛缩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耗材与仪器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第4章 甲醇与醋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拟软件与计算方法
        4.2.1 模拟软件
        4.2.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
        4.3.2 反应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
    5.1 引言
    5.2 热力学分析
    5.3 实验部分
        5.3.1 催化剂制备
        5.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剂与载体晶相结构分析
        5.4.2 催化剂与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5.4.3 催化剂形貌分析
        5.4.4 催化剂酸碱特性分析
        5.4.5 催化剂性能评价
        5.4.6 反应后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5.4.7 热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s/Al_2O_3催化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反应的载体效应
    6.1 引言
    6.2 热力学分析
    6.3 实验部分
        6.3.1 催化剂制备
        6.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6.4 结果和讨论
        6.4.1 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6.4.2 载体形貌分析
        6.4.3 催化剂与载体晶型结构分析
        6.4.4 催化剂HAADF-STEM分析
        6.4.5 催化剂电子结构分析
        6.4.6 催化剂酸碱性质分析
        6.4.7 催化剂性能考评
        6.4.8 失活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超重力法制备聚合物纳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乳液聚合与细乳液聚合
        1.2.1 乳液、微乳液与纳米乳液
        1.2.2 乳液聚合与细乳液聚合
    1.3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纳米颗粒
        1.3.1 乳化过程
        1.3.2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纳微颗粒
        1.3.3 细乳液聚合法封装可溶性材料
    1.4 原位可视化表征
        1.4.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镜
        1.4.2 原子力显微镜
        1.4.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1.5 超重力技术简介
        1.5.1 液-液体系超重力过程强化
        1.5.2 超重力乳化技术
    1.6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论文研究意义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观尺度液滴聚合反应过程的原位观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苯乙烯乳液的制备
        2.2.4 原位液体样品池的制备
        2.2.5 样品装载和荧光可视化
        2.2.6 表征方法
        2.2.7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引发剂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
        2.3.2 LSCM下的原位反应过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重力细乳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纳米乳液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制备
        3.2.4 POSS-NH_2@PS与POSS-NH_2:HPS@PS纳米颗粒的制备
        3.2.5 材料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条件对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影响
        3.3.2 相分离高效聚合物颗粒表面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细乳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MMA-co-MA颗粒的制备
        4.2.4 热响应不可逆荧光颗粒分散体的制备
        4.2.5 材料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反应条件对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4.3.2 可控热响应不可逆荧光变色颗粒的合成与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重力细乳液逐步聚合法制备聚氨酯纳米乳液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预聚-超重力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U纳米分散体
        5.2.4 AIEgens@PU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5.2.5 AIEgens@PU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5.2.6 AIEgens@PU纳米颗粒用于细胞体外荧光成像
        5.2.7 AIEgens@PU荧光防伪墨水的制备
        5.2.8 材料分析与表征
        5.2.9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FT理论计算与预聚反应过程研究
        5.3.2 不同反应条件对细乳液逐步聚合的影响
        5.3.3 AIEgens@PU纳米分散体的多功能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射性去污背景
    1.2 放射性去污技术
    1.3 膜体去污技术
        1.3.1 可剥离去污研究现状
        1.3.2 自脆型去污研究现状
        1.3.3 膜体去污剂制备方法
        1.3.4 膜体去污研究发展方向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去污剂基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表面去污剂制备流程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竞聚率分析
        2.3.2 聚合物红外分析
        2.3.3 不同单体组合及配比产物粒径测试
        2.3.4 聚合物核磁分析
        2.3.5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去污剂基材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高分子产物力学性能分析
        3.3.2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去污剂固化性能的影响
        3.3.3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表面平整性的影响
        3.3.4 单体配比与结构对包覆性能的影响
        3.3.5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去污剂去污性能研究
    4.1 去污剂去污性能概述
        4.1.1 去污剂不同界面适应性
        4.1.2 去污剂性能测试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去污剂不同物体界面适应性
        4.3.2 表面去污剂的去污性能
        4.3.3 放射性核素及放射性环境表面去污剂的去污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射性去污剂表面去污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药品与仪器
        5.2.1 实验仪器
        5.2.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去污剂去污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5.3.2 乳液粒径对去污的影响
        5.3.3 可剥离去污作用过程分析
        5.3.4 自脆性去污剂表面作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干粉灭火剂的研究现状
        1.2.1 干粉灭火剂的超细化
        1.2.2 干粉灭火剂的复合改性
        1.2.3 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改性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疏水性和疏油性
        2.3.2 微观形貌
        2.3.3 XPS能谱分析
        2.3.4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粒径
第3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
    3.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筛选与配方优化
        3.1.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1.3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优化
    3.2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3.3 双疏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表征
        3.3.1 微观形貌
        3.3.2 XPS能谱分析
        3.3.3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粒径大小及分布
        3.3.6 双疏改性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抗复燃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灭火性能对比测试
        4.1.2 抗复燃性能对比测试
        4.1.3 不同油温条件的抗复燃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灭火性能对比
        4.2.2 抗复燃性能对比
        4.2.3 油温对抗复燃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概述
        1.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简介
        1.1.2 聚氯乙烯的降解过程
        1.1.3 聚氯乙烯降解机理
    1.2 热稳定剂概述
    1.3 热稳定剂分类及作用原理
        1.3.1 铅盐类稳定剂
        1.3.2 金属皂类稳定剂
        1.3.3 有机锡类稳定剂
        1.3.4 稀土类稳定剂
        1.3.5 有机锑类稳定剂
        1.3.6 水滑石类稳定剂
        1.3.7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1.4 热稳定剂发展趋势及研究进展
        1.4.1 铅盐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2 金属皂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3 有机锡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4 稀土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5 水滑石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6 其他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1.5 氢氧化镁及其改性
        1.5.1 氢氧化镁概述
        1.5.2 表面改性方法
        1.5.3 氢氧化镁改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二 氢氧化镁表面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氢氧化镁改性原理及过程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表征
        2.3.2 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
        2.3.3 热失重分析表征
    2.4 本章小结
三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ABS/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3.3.2 动态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3.3.3 静态热稳定性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3.5 熔融指数分析
        3.3.6 热变形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PC/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4.3.2 力学性能结果分析
        4.3.3 熔融指数结果分析
        4.3.4 维卡软化温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对硬质PVC流变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过程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加工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3.2 静态热稳定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概述
    1.2 聚甲丙烯酸铵酯Ⅰ合成工艺
    1.3 残留单体的危害
    1.4 脱除残留单体的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生物法
        1.4.3 化学法
    1.5 爆聚法的研究
        1.5.1 爆聚的特点
        1.5.2 爆聚法的应用研究
        1.5.3 爆聚法的动力学研究
        1.5.4 影响稳态动力学的因素
        1.5.5 影响非稳态动力学的因素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步骤
        2.3.2 单体残留量检测
        2.3.3 分子量检测
    2.4 评价标准
        2.4.1 单体转化率
        2.4.2 分子量及其分布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温度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2.5.2 爆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5.3 爆聚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内容
    3.4 评价标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体浓度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3.5.2 单体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3 单体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内容
    4.4 评价标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引发剂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4.5.2 引发剂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4.5.3 引发剂对分子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爆聚工艺优化
    5.1 前言
    5.2 响应面实验设计
    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爆聚树脂结构与溶出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6.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6.3 实验内容
        6.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6.3.2 核磁氢谱检测
        6.3.3 元素分析检测
        6.3.4 热重分析检测
        6.3.5 凝胶渗透色谱检测
        6.3.6 药典检测项
        6.3.7 溶出性能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6.4.2 核磁氢谱分析
        6.4.3 元素分析
        6.4.4 热重分析
        6.4.5 副反应产物分析
        6.4.6 分子量分析
        6.4.7 药典检测项分析
        6.4.8 溶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爆聚动力学研究
        7.1.2 爆聚工艺优化
        7.1.3 爆聚树脂结构与溶出性能研究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MMA新工艺开发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动态模拟及控制方案优化[D]. 秦桂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卓研.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J]. 王海之,刘晓曦,余强,刘仲能. 工业催化, 2021(06)
  • [4]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徐国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5]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D]. 马红琴.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超重力法制备聚合物纳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D]. 刘皓天.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7]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D]. 何智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D]. 尹智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9]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李芮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10]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D]. 黄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MMA新工艺开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