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一、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海,潘庭双,江河,凌俊,张超,段国庆,胡玉婷,周华兴,汪焕,杨敏[1](2021)在《不同催产激素及其组合对黄颡鱼♀×长吻鮠■繁殖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对雌性黄颡鱼、雄性长吻鮠杂交组合繁殖的影响,试验选用3种激素,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共9种激素组合。结果表明:试验组Ⅴ催产效果最好,该组雄性长吻鮠催产药物为LHRH-A31.5μg/kg+HCG 300 IU/kg+DOM 1.5 mg/kg,雌性黄颡鱼催产药物为LHRH-A3 30μg/kg+HCG 1 200 IU/kg+DOM 13 mg/kg,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分别为95.0%、81.2%和78.3%。

胡伟华[2](2020)在《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文中认为黄颡鱼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雄性比雌性生长快1.5-2倍。我国学者开拓出了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并培育出全雄黄颡鱼,显着提高了黄颡鱼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亲本超雄鱼繁育系经过多代自交之后发生了退化,自交系在生长和抗病等性能方面呈现减弱的趋势,此时需要对全雄黄颡鱼进行品种改良或开发出其它黄颡鱼新品种。本团队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择梁子湖水域采捕并经连续3代选育的黄颡鱼为母本、长江河段中采捕并经连续2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为父本(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再经人工杂交获得F1代即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本研究对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型、生长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黄颡鱼母本繁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首先,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着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着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繁殖能力测试,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探究“黄优1号”杂交不育遗传机制,对“黄优1号”和黄颡鱼早期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组织学H&E染色发现,雌性黄颡鱼在各发育时期(20日龄、2月龄和8月龄)均发育正常,而“黄优1号”卵巢则完全退化,20日龄无卵原细胞,2月龄和8月龄无卵母细胞;与雄性黄颡鱼正常发育相比,40日龄“黄优1号”精巢可观察到精原细胞,但2月龄和8月龄呈性腺呈退化状态。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8月龄“黄优1号”性腺中生殖细胞分化相关基因(vasa、piwi1、dnd和dazl)和性腺体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卵巢:wnt4、esr2和foxl2;精巢:dmrt1、star和cyp17a1)均降低。Vas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其在“黄优1号”卵巢和精巢切片中的信号明显弱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中,减数分裂标记物Sycp3和有丝分裂标记物PH3的信号也都明显降低。有趣的是,4-细胞期,“黄优1号”中母源生殖质特异性基因vasa、dnd、piwi1和dazl的表达明显低于黄颡鱼,而且“黄优1号”胚胎卵裂沟中vasa mRNA的表达极大减少。“黄优1号”性腺发育呈异常状态且杂交不育,母源mRNA表达减少,生殖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严重受损。在黄颡鱼苗种繁育过程中,使用人工合成的传统激素进行催产,而引起雌性黄颡鱼出现较高比例的产卵失败或产卵不完全现象导致的死亡。可重复多次繁殖的母本对种群长期稳定和水产养殖育种计划制定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多潘立酮(DOM)和鲤鱼垂体提取物(CPE)的不同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的效果影响,发现了外源激素的最佳策略,即第一针注射LHRH/CPE和第二针注射LHRH/CPE/DOM的混合物,可以大大提高产卵成功率、产卵重量和产卵后存活率。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中卵黄蛋白原和雌二醇水平显着降低。有趣的是,对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使用hCG/LHRH/DOM组合催产时,无法排卵并有高死亡率,而使用hCG,LHRH,DOM和CPE的协同组合可有效诱导产卵并降低产后死亡率。本研究发现了有效的外源激素组合,可改善雌性黄颡鱼的产卵性能和产后存活率。目前,多数黄颡鱼繁育场的母本存在内脏脂肪沉积过度的问题,为了研究母本内脏脂肪沉积过度与繁育性能的关系,我们选取野生黄颡鱼群体(group 1),肠系膜脂肪较少的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2),肠系膜脂肪较多的2个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3和4)。结果显示肠系膜脂肪体重比与性腺指数呈负相关,进行人工繁殖试验,group 1和group 2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单尾母鱼出苗量无显着性差异,均显着高于group 3和group 4。苗种畸形率上group 1和2的显着低于group3和4。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黄蛋白原(VTG)的水平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降低;相反,肝脏和卵子中的油脂和糖原含量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升高。总而言之,黄颡鱼母本肠系膜脂肪过度沉积对其生理和繁殖性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新品种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黄颡鱼,具有杂交不育的特性,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及性腺发育缺陷造成的。发现了改善母本繁殖性能的催产方法,有效提高母本产卵率和产后存活率;减少肠系膜脂肪沉积能够显着改善繁殖性能,为培育优质亲本和提高苗种质量提供了思路。

潘庭双,凌俊,江河,段国庆,胡玉婷,周华兴,汪焕[3](2019)在《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及其组合物对杂交黄颡鱼繁殖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用3种鱼用催产激素,每种激素3水平,共9个组合,对繁殖亲本进行注射催产处理。3种鱼用催产激素不同剂量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较大,其中实验组9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实验组8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2.5%、83.2%、85.1%;注射同种不同剂量的催产激素对黄颡鱼亲鱼效应时间有一定影响,其中实验组9效应时间最短(23 h),而第2组效应时间最长(30 h)。实验组9中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合效果最好,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

蔡燕红[4](2017)在《黄体酮与间苯三酚分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黄体酮与间苯三酚分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100例先兆流产患者,因用药方式不同分为间苯三酚组和黄体酮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剂。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妊娠结局。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孕酮(P)、雌二醇(E2)、HCG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且间苯三酚组的P、E2、HCG均比黄体酮组高(P<0.05);间苯三酚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血肿吸收时间均比黄体酮组短(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流产率少于黄体酮组,足月分娩率高于黄体酮组(P<0.05)。结论先兆流产患者中应用间苯三酚联合HCG治疗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史东杰,孙砚胜,李文通,孟素宣,梁拥军,张升利,张欣,朱莉飞[5](2015)在《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几种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锦鲤亲鱼注射HCG+LHRH-A2(A组)、PG+HCG+LHRH-A2(B组)、DOM+LHRH-A2(C组)、复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组)和"双生"牌注射用高效鱼用催产剂(E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激素对锦鲤亲鱼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催产剂均能在水温2022℃下诱导亲鱼排卵、排精。其中,注射两种复合催产剂的D组、E组催产效果最佳,雌鱼效应时间为1118 h,催产率均为100%,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3.93±2.31)粒/g、(22.62±2.81)粒/g,受精率分别为(86.44±2.9)%、(85.28±3.2)%,孵化率为(79.44±2.70)%、(78.65±3.10)%;雄鱼24 h内的采精量分别为1461、1456 m L,精子的寿命分别为(125.34±8.70)s、(125.26±9.40)s,精子的活动强度分别为(48.31±8.90)s、(47.89±8.40)s,且采精率分别为(69.57±5.25)%、(68.74±4.32)%,产后亲鱼的死亡率均为0。各组精子的寿命、采精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A、B、C组精子的活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

伍国荣,伍建国[6](2014)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母牛受胎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在母牛发情期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母牛受胎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牛人工授精工作中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够显着提高母牛受胎率。

王小东[7](2014)在《鱼类催产剂的种类及使用》文中研究表明1种类脑垂体(PG)一般为自制,多用鲤鱼脑垂体。其作用机理是利用性成熟鱼类脑垂体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主要为促黄体素(LH)和促滤泡激素(FSH)。将悬浊液注入鱼体后,其中的滤泡激素可促使精卵进一步发育成熟,促黄体素进一步促使鱼发情产卵。用脑垂体催产有显着的催熟作用。在水温较低的催早期,或亲鱼1年催产2次时,催产效果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好,但若使用不当常易出现难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般为市售成品,商

罗冬英[8](2013)在《自备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简易生产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水产业常用的催产素。本文介绍一种自制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简易方法,此法取材方便,制作成本低,有利于水产养殖业降低生产成本。

丁德明[9](2013)在《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2)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下)》文中研究指明(续第7期第37页)二、神经-内分泌系统与鱼类繁殖的关系鱼类生殖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受制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鱼类下丘脑-脑垂体-性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繁殖。1.脑垂体的功能脑垂体间叶中的分泌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GTH),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

王秀铭[10](2012)在《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过敏反应一例》文中提出患者女,25岁,于2012年6月19日16:00左右,因患无排卵性不孕症行促排卵治疗来我科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遵医嘱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0U后患者即出现头晕、全身出冷汗,诉上下口唇麻木。注射护士立即协助患者平卧,给予氧气吸入。测脉搏92次/min,血

二、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催产激素及其组合对黄颡鱼♀×长吻鮠■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来源
    1.2 催产激素及其组合
    1.3 人工催产
    1.4 人工授精
    1.5 人工孵化
    1.6 孵化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催产激素对黄颡鱼♀×长吻鮠♂繁殖的影响
    2.2 催产激素注射后黄颡鱼的效应时间
3 结论与讨论
    3.1 杂交催产激素及其剂量
    3.2 效应时间
    3.3 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及出苗率的方法

(2)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1 杂交育种概述
        1.2 远缘杂交的概述
        1.3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2 杂交不育研究进展
        2.1 杂交不育概述
        2.2 杂交不育的机制
        2.3 杂交不亲和的研究
    3 鱼类性腺形成以及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3.1 性腺的形成与生殖细胞的关系
        3.2 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4 母本繁育性能研究进展
        4.1 母本培育相关因素的研究
        4.2 蛋白水平对母本培育的影响
        4.3 高不饱和脂肪酸对母本培育作用机理的研究
        4.4 HPG轴在母本培育中机理的研究
    5 黄颡鱼产业现状及育种发展方向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基因组DNA提取
        2.5 PCR扩增
        2.6 RNA提取
        2.7 外形特征测量方法
        2.8 染色体组制备
        2.9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指标测量分析
        2.10 鱼体解剖及形态学观察
        2.11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
        2.12 “黄优1号”繁殖能力测试
        2.13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2.14 半定量RT-PCR
        2.15 DNA纯化回收
        2.16 黄颡鱼胚胎整体原位杂交(WISH)
        2.17 统计学分析
        2.18 实验所用引物
    3 结果
        3.1 遗传鉴定的改进
        3.2 “黄优1号”外观特征
        3.3 “黄优1号”可数性状和可比性状
        3.4 “黄优1号”染色体核型分析
        3.5 “黄优1号”生长指标测量分析
        3.6 “黄优1号”性腺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3.7 利用CASA比较分析杂交黄颡鱼“黄优 1 号”精子质量
        3.8 “黄优1号”繁殖能力测试
        3.9 “黄优1号”性腺细胞发育异常
        3.10 “黄优1号”精巢组织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停滞
        3.11 “黄优1号”的生殖系特异性基因母源mRNA的异常和表达降低
    4 讨论
        4.1 “黄优1号”生物学特性
        4.2 “黄优1号”杂交不育机制
第三章 外源激素协同作用提高黄颡鱼母本产卵率和产后存活率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人工授精和孵化
        2.5 组织学观察
        2.6 激素和卵黄蛋白的检测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外源激素对催产效果分析
        3.2 生殖管道缺陷黄颡鱼的种群特征
        3.3 CPE与其他合成激素的结合可能导致有生殖管缺陷雌鱼产卵
    4 讨论
第四章 黄颡鱼母本的肠系膜脂肪沉积对繁育性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及分组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形体指标测量及解剖观察
        2.5 组织学分析
        2.6 过碘酸-希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
        2.7 血清激素和蛋白水平检测
        2.8 人工繁殖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黄颡鱼母本肠系膜脂肪指数和性腺指数分析
        3.2 卵巢和肝脏组织学分析
        3.3 人工繁殖结果差异分析
        3.4 苗种畸形分类、畸形率及出苗量统计分析
        3.5 母本激素水平分析
    4 讨论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3)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来源
    1.2 催产激素及其组合
    1.3 人工催产
    1.4 人工授精
    1.5 人工孵化
    1.6 孵化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催产激素注射对黄颡鱼繁殖的影响
    2.2 催产激素注射后黄颡鱼的催产效应时间变化
    2.3 催产激素注射对杂交黄颡鱼孵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杂交催产激素及其剂量
    3.2 催产激素使用后的效应时间
    3.3 提高杂交黄颡鱼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的措施

(4)黄体酮与间苯三酚分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比较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3 2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4 2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3 讨论

(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母牛受胎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牛母牛受胎情况
    2.2 水牛母牛受胎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7)鱼类催产剂的种类及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
2 注射液配制
3 注射

(8)自备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简易生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工艺路线
3工艺要求
4参考使用剂量和方法
    1.参考使用剂量
    2.使用方法:
    3.注意事项:

(9)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2)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下)(论文提纲范文)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与鱼类繁殖的关系
    1. 脑垂体的功能
    2.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活动
三、环境因素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1. 营养
    2. 温度
    3. 光照
    4. 水流
四、常见催产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 脑垂体
    2.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3.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四、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催产激素及其组合对黄颡鱼♀×长吻鮠■繁殖的影响[J]. 张青海,潘庭双,江河,凌俊,张超,段国庆,胡玉婷,周华兴,汪焕,杨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4)
  • [2]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D]. 胡伟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J]. 潘庭双,凌俊,江河,段国庆,胡玉婷,周华兴,汪焕.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7)
  • [4]黄体酮与间苯三酚分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 蔡燕红. 河北医药, 2017(09)
  • [5]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J]. 史东杰,孙砚胜,李文通,孟素宣,梁拥军,张升利,张欣,朱莉飞.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3)
  • [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母牛受胎率的影响研究[J]. 伍国荣,伍建国. 湖北畜牧兽医, 2014(10)
  • [7]鱼类催产剂的种类及使用[J]. 王小东. 养殖技术顾问, 2014(06)
  • [8]自备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简易生产方法[J]. 罗冬英.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9]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2)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下)[J]. 丁德明. 湖南农业, 2013(08)
  • [10]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过敏反应一例[J]. 王秀铭.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2(12)

标签:;  ;  ;  ;  ;  

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