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滥用饲料添加剂

不要滥用饲料添加剂

一、切勿滥用饲料添加剂(论文文献综述)

贾文博[1](2020)在《牛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JL0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文中提出大肠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养殖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出现,不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微生物全基因测序更加便利,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以及测序精度的提高为细菌耐药性研究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以Ion Torrent测序平台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用时少、结果准确等特点,已广泛的应用于遗传疾病、癌症、生殖健康、人类身份鉴定及传染病的研究,特别是微生物的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发现SNP、插入、缺失、倒置和复杂重组等各种基因变异的终极工具,适用于细菌的鉴别和发现及对特定细菌分型和功能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OptiRead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JL05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JL05对β-内酰胺、头孢菌素、氨基糖苷、抗叶酸、喹诺酮、大环内酯、四环素、苯丙醇类、硝基呋喃类等9类15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仅对磺胺异恶唑表现为中介,对呋喃妥因表现为敏感。经提取的JL05全基因组经文库构建后在Ion Torrent测序平台进行了全基因测序,测序数据经预处理、拼接、对比及组装后获得了JL05的全基因图谱。通过GO、KEGG、PATRIC、VFDB、CARD等网络数据库的注释及比对,对JL05的基因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完成基因功能分类及代谢通路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到6类20种72个毒力基因,发现了 4类67种耐药基因,不仅证实了JL05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基本一致,还为进一步研究JL05耐药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亚男[2](2020)在《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从日本处理有机废弃物中分离筛选)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对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进行酸性产物及H2O2产物排除试验、蛋白酶水解试验、酸碱稳定性试验等认为该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可能为细菌素。为进一步探索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的抑菌机理,从分子水平检测其片球菌素操纵子,本试验以提取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全基因组为模板,根据GenBank(M83924)发布的pediocin PA-1基因中PedA结构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回收纯化后将目的片段连接于pMD19-T载体上,并转化到E.coli DH5α感受态中。经验证筛选,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分析,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中,经过Amp+平皿筛选,质粒双酶切鉴定和菌落PCR两步验证,成功获得重组阳性质粒,利用IPTG诱导表达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过SDS-PAGE电泳,显示在26kDa左右出现条带,与预期的细菌素分子量大小符合。

张从钺[3](2020)在《鼠李糖乳杆菌对肉鸡益生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益生菌是一种可以替代抗生素的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能够预防疾病并促进机体生长。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它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腹泻、龋齿等病症。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证明鼠李糖乳杆菌GG(LGG)能够耐受胃肠道的理化环境在肠道中定植,抑制大肠杆菌黏附上皮细胞和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以肉鸡作为实验动物进行LGG的体内饲喂实验,结果显示LGG对鸡的生长性能、免疫球蛋白、肠道菌群和抗细菌感染有显着作用,确认LGG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鼠李糖乳杆菌体外益生性能的评估本研究中,LGG在人工胃酸和肠液中培养2 h的存活率为100%,在0.3%的胆盐中培养24 h的存活率为76.5%。本研究测定了 LGG的发酵上清液、全菌裂解液、全菌液和菌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LGG的发酵上清液、全菌裂解液、和全菌液对四种致病菌都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而LGG的菌体没有抑菌效果。其中LGG的全菌裂解液和全菌液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抑菌圈直径为20 mm。另外在黏附实验中,LGG对人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的黏附效率为19%;进一步验证LGG对大肠杆菌黏附抑制作用,LGG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将大肠杆菌的黏附效率降低65.4%、26.3%和34.6%。LGG定植于肠道可以减少大肠杆菌黏附上皮细胞的空间,形成物理屏障;LGG产生的乳酸可以形成化学屏障,抑制大肠杆菌的黏附,另外通过抑菌实验也表明LGG可以直接抑制大肠杆菌增殖。2.鼠李糖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性能评估80只1日龄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试验组(饲喂LGG)和对照组(饲喂普通日粮组),每组40只。试验组每天通过饲料添加饲喂108 CFU/只的LGG,持续3周。饲喂的第2周,试验组鸡的平均日增重为19±2.6g,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的第3周,试验组鸡的平均体重为423.7±3.6 g,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鸡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浓度分别为84.4±12.4μg/mL、726.7±80.1μg/mL和58.1±5.9μg/m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LGG3周后,试验鸡的回肠肠绒毛的长度和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高于对照组,肠隐窝的深度有下降的趋势(P>0.05)。饲喂LGG3周后,采集鸡的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RNA测序,试验组鸡的肠道菌群OTU的数量为170种,比对照组多9种,菌群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吸收。试验组鸡的盲肠中瘤胃菌科相对丰度比对照组有上升趋势(P>0.05),乳杆菌科在饲喂LGG鸡的盲肠中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瘤胃菌属可以促进饲料中纤维素的吸收,乳酸菌属可以产生抑菌物质和促消化酶。为了探究LGG对鸡先天性免疫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脾脏、肝脏和盲肠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饲喂108 CFU的LGG3周后,鸡的脾脏中的免疫相关基因MHCⅡ-α MyD88和NF-κB的表达量分别上调5.9倍、2.6倍和2.3倍(P<0.05)。下游的促炎因子IL-6和IL-8在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上调6.7倍和5.1倍(P<0.05)。饲喂3周后,进行大肠杆菌攻毒实验。试验组鸡的存活率为66.7%高于对照组(16.7%)。试验组鸡的心脏、肺和肾脏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的第1天和第3天,试验组鸡的肾脏中TLR4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 11.8倍和15.5倍,MHC Ⅱ-α、MyD88和NF-κB的表达量同时出现上调。下游的炎性因子IL-1β、IL-6、IL-8和IFN-α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LGG可以刺激机体中TLR4的表达从而诱导下游的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强炎症反应抵抗病原菌感染。综上所述,饲喂LGG可以提高鸡的生长性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部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机体抗E.coli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

刘洋[4](2020)在《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药源丰富、低毒低残,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靶性且不引起耐药性等特点,因此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研发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本项目研究11味中药水提物消除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效果,初步阐明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为开发绿色、天然新型的消除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1.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以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为试验对象,大肠杆菌经1/2 MIC中药水提物处理,用微量反应板法检测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MIC变化。结果显示7味中药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效果明显,消除耐药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山楂、黄芩、黄连、大黄、地锦草、蒲公英和舌草,其中山楂水提物对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均具有消除效果。2.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影响。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利用影印法测定其耐药消除率,结果显示:除头孢吡肟(FEP)外,其它抗生素耐药消除率均在20%以上,其中头孢西丁(FOX)耐药消除率高达41.2%。3.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和对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双纸片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筛选,测定山楂水提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及山楂水提物作用大肠杆菌前后耐药质粒变化。结果显示8株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条带均减少13条,山楂水提物不能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综上所述,从11味中药筛选出具有消除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作用的7味中药,其中山楂水提物效果最好,其能消除大肠杆菌对9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质粒消除密切相关,而不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实现的,为开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的药物奠定基础。

金鑫[5](2019)在《酿酒酵母甘露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表达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绵羊瘤胃上皮作为与环境接触的免疫界面,能够分泌具有针对各种病原体的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防御素作为机体内正常产生的AMPs,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而绵羊β-防御素-1(Sheep β-defensin-1,SBD-1)作为防御素家族的一员,在整个胃肠道内广泛表达,因此SBD-1可能在绵羊胃肠道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酿酒酵母菌及其全细胞壁均能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inal epithelial cells,ORECs)内SBD-1的表达,而甘露聚糖作为酿酒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具有刺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功能。因此,本试验首先对ORECs的培养、冻存和复苏方法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了酿酒酵母甘露聚糖对ORECs SBD-1的表达影响,最后对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所激活的信号通路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胰蛋白酶连续消化法对瘤胃组织分别进行7次不同时间(40、30、20、10、10、8和5 min)的消化,并对每次消化后的瘤胃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以确定消化程度。结果发现第4次消化后即可开始收集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同时运用差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纯化,并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细胞生长曲线和RT-PCR方法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ORECs。然后通过检测复苏后的细胞活力和24 h贴壁率发现冻存液的配制比例为VFBS:VDMEM:VDMSO=9:0:1时,冷冻保护效果较好。最后对复苏后的ORECs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复苏后的细胞同样具有原代ORECs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后续试验研究。(2)用不同浓度(0、10、50、100、200和400 μg/mL)的甘露聚糖刺激ORECs 8 h后,筛选出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浓度;然后用最适浓度的甘露聚糖刺激ORECs不同时间(0、2、4、8、12和24 h)后,筛选出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qPCR和ELISA结果均显示甘露聚糖能够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且当浓度为50 μg/mL的甘露聚糖刺激ORECs4h时SBD-1的表达量达到最大。(3)采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qPCR和ELISA方法对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所激活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膜受体树突状细胞相关 C 型凝集素 2(Dendritic-cell-associated C-type lectin 2,Dectin-2)和信号衔接蛋白脾脏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在ORECs内均表达,并且用Dectin-2和TLR-2的siRNA或特异性封闭抗体处理ORECs后均可以减弱甘露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且阻断Dectin-2对SBD-1表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然后用Syk siRNA或Syk特异性抑制剂R406处理细胞后同样发现阻断Syk能够降低甘露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最后分别用p38、JNK、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ORECs后均显着降低甘露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且p38通路抑制剂效果最明显。本研究通过消化时间的确定,成功培养出了 ORECs。冻存液的配制比例为VFBS:VDMEM:VDMSO=9:0:1时,对ORECs的冷冻保护效果较好,且复苏后的细胞同样具有原代ORECs的生物学特性。此外,甘露聚糖能够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且膜受体Dectin-2和TLR-2,信号衔接蛋白Syk以及下游的信号通路p38、JNK、ERK1/2和NF-κB均参与甘露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过程,但可能以Dectin-2-Syk-p38信号通路为主要的信号通路。

古璇[6](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许本宏[7](2018)在《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JFL15抗菌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大国,但是病原菌侵害和生产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滥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危害,寻找高效低毒、安全绿色的抗生素替代品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带鱼(Trichiutus haumela)肠道样品中筛选分离到一株能够抗多种水产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暹罗芽孢杆菌JFL15,对其所产的抗菌物质的分子结构、抗菌机理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所得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菌株JFL15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确定其为暹罗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暹罗芽孢杆菌JFL15(Bacillus siamensis JFL15)。(2)对B.siamensis JFL15发酵产抗菌物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终的培养条件为:最佳培养基为无机盐矿物培养基(MSM培养基),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00 mL、接种量1%、培养基自然pH(7.2)、培养温度30°C、培养时间72 h、转速200 rpm。同时,对菌株JFL15的发酵上清液的理化性质和抗菌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对酶、温度、酸碱度、紫外线都很稳定,并且在4°C下储存28天后还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硫酸铵沉淀、盐酸沉淀甲醇抽提和乙酸乙酯萃取3种方法提取的粗提物对15株水产病原菌和5株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3)对B.siamensis JFL15的抗菌物质进行纯化和鉴定,共鉴定出包括挥发性抗菌物质(酮类、碳氢化合物、醇类、酯类等)及脂肽类(surfactin、fengycin、iturin A、bacillomycin F)、嗜铁素类(bacillibactin)、聚酮类和环二肽类等多种抗菌物质,且各类化合物中都含有多种同系物。(4)研究了化合物iturin A和bacillomycin F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抗菌机理,结果显示,iturin A和bacillomycin F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芒果炭疽病菌、荔枝霜疫霉菌和荔枝炭疽病菌的MIC分别为62.50、31.25、62.50、31.25、62.50和125.00、62.50、125.00、62.50、125.00μg/mL。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菌丝生长正常,呈现出完整光滑的菌丝表面和饱满的管状结构。而经iturin A或bacillomycin F处理的菌丝被破坏,表现为菌丝变形和畸形,其表面粗糙、褶皱和不规则。(5)对暹罗芽孢杆菌JFL15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B.siamensis JFL15基因组大小为3,841,225 bp,共有5条Scaffolds,G+C含量为46.35%。基因组中包含3933个基因,编码序列占整个染色体序列的88.52%,3933个基因中有36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DS);另外还含有25个rRNA、82个tRNA和9个sRNA和123个串联重复区域。同时,对B.siamensis JFL15基因组进行了全面的特征功能和代谢分析,包括COG、GO和KEGG等。(6)利用antiSMASH软件对B.siamensis JFL15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进行预测,共预测出至少9种抗菌物质合成基因簇,包括脂肽类(surfactin、fengycin)、聚酮类(difficidin、bacillaene)、嗜铁素类(bacillibactin)、氨基糖苷类抗菌物质(plantazolicin、butirosin)、羊毛硫细菌素(lantipeptide)和一个新型的聚酮化合物基因簇(PKS)等,同时对这些抗菌物质的代谢途径和调控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7)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暹罗芽孢杆菌JFL15基因组中成功挖掘了C、G、T、S、A2、N、AP和B1等8个抗菌蛋白基因,同时对这8个基因进行了原核异源表达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8个蛋白均获得成功表达,重组蛋白C、G、T和AP对荔枝炭疽病菌有较微弱的抗菌活性,而重组蛋白S、A2、N和B1则无抗菌活性。(8)构建了暹罗芽孢杆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确定最佳条件为:感受态制备时添加1%DL-苏氨酸、2%甘氨酸、0.1%色氨酸和0.03%吐温80,电击缓冲液中不含盐离子,只含0.5 M山梨醇、0.5 M甘露醇和0.5 M海藻糖,电转质粒浓度最好在600ng/μL以上,最佳电击参数为电压2.1 kv、电击时间5 ms、电容25 u F和电阻200Ω。(9)成功构建了以敲除cody基因为靶向的同源敲除质粒pHT08-cody-up-down和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敲除质粒pHT08-Cas9-gRNA,并都成功转入暹罗芽孢杆菌JFL15中,同时Cas9蛋白成功获得表达,但两种方法均未成功敲除cody基因。

吴国安[8](2017)在《肉鸭健康养殖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促进肉鸭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肉鸭健康养殖,生产安全健康禽肉产品,要实现肉鸭养殖由过去传统的饲养方式向集约化、自动化、现代化、科学健康的饲养方式转变。文中针对传统肉鸭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肉鸭健康养殖中最为关键的技术要点。

王慧平[9](2017)在《食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及沉默研究》文中认为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食源性耐药细菌的产生和扩散。食源性病原菌大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其可通过环境污染、食品流通环节等进入到人体内,进而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通过广州市市售水产品、蔬果产品、肉制品和厦门市某养殖场猪粪便样品,在样品总DNA水平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的探究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ARGs)及Ⅰ类整合子的的污染状况,并探究小干扰siRNA对Ⅰ类整合酶1基因int I1的抑制作用,提出将siRNA作为抑制intI1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传播的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2种目的基因在48份水产品、43份蔬菜样品和16份水果样品均有检出。其中,水产品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跨度大小从1.86×102 copies/g(cmlA基因,鱼类样品A29)8.98×108 copies/g(tetB基因,虾类样品A22);蔬菜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跨度大小从2.07×102 copies/g(sulⅡ基因,西洋菜样品V18)2.17×107 copies/g(tetM基因,甜苦麦样品V29);水果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跨度大小从1.92×102 copies/g(ermB基因,梨类样品F12)1.07×107 copies/g(tet M基因,桔类样品F13)。对于三类不同类型样品,六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中,四环素抗性基因总含量均最高,拷贝数分别为2.11×109copies/g、6.33×107 copies/g和5.92×107 copies/g。对于三类不同的采样地点,菜市场来源的水产品及蔬菜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最为严重,水产品市场次之,超市最低。(2)12种目的基因在13份肉类产品和10份猪粪便样品中均有检出。其中,肉类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跨度大小从2.31×102 copies/g(ermB基因,猪肉样品M5)7.25×108 copies/g(tetA基因,猪肉样品M1);猪粪便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跨度大小从3.04×102 copies/g(ermB基因,猪粪便样品S5)1.59×108 copies/g(aadA基因,猪粪便样品S4)。对于肉类及猪粪便样品而言,六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中,四环素抗性基因总含量均最高,拷贝数分别为8.26×108 copies/g和5.96×108 copies/g。(3)根据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的序列,设计出与int I1基因mRNA同源的四对siRNA序列,构建出相应的siRNA表达载体,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构建成功。(4)电转化法将siRNA表达载体导入靶细菌中使其发挥RNAi效益,并利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方法测定四对siRNA序列均对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有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显示siRNA1和siRNA2均对intI1 mRNA有抑制效果,其中siRNA2沉默效果更佳。

岳晓月[10](2017)在《食品抗氧化剂TBHQ和PG电化学及荧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合成酚类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没食子酸丙酯(PG)常用于油脂类食品中,能够保护油脂类食品免受氧化损伤而变质,但是过量使用或滥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开发高效,灵敏,快速的抗氧化剂检测技术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化学和荧光分析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微型便携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成分、添加剂、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等物质的检测。本论文以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为主要分析对象,以电化学分析和荧光传感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为背景,结合电化学分析、荧光传感技术以及碳纳米材料的优点,实现了食用油中抗氧化剂TBHQ和PG的超灵敏和快速测定,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依据抗氧化剂TBHQ在电催化的作用下可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可逆的电化学氧化还原信号这一现象,本章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应用于食用油中抗氧化剂TBHQ检测的绿色且性价比高的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将混合的氧化石墨烯(GO)和氯金酸(HAuCl4)修饰在电极表面作为前驱体,其中,GO在电极表面原位电化学还原为石墨烯(ERGO)同时伴随着HAuCl4的还原即AuNPs的形成,从而使得金纳米颗粒/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AuNPs/ERGO)二元纳米材料导电网络结构生成。基于AuNPs/ERGO二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结合了AuNPs和ERGO的优点,从而在对TBHQ和BHA的同时检测上展现出卓越的性能,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7μg mL-1和0.110μg mL-1,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503μg mL-1和0.0419μg mL-1。此电化学传感器的可行性通过同时检测食用油样品中的TBHQ和BHA实现。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展现了令人满意的线性范围、低检测限、良好的精确度以及重现性。更重要的是,此处提出的简易、环境友好的表面电化学共还原策略,可能为建立基于二元纳米复合材料或多元纳米复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利于拓展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样品中电活性组分检测中的应用。2.为了提高电化学检测抗氧化剂TBHQ的特异性,我们把具有高灵敏性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和具有良好特异性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首先采用了电化学共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钯金合金/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PdAuNPs-ERGO)修饰电极。然后,以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为模板分子,采用电聚合法,在修饰电极表面原位聚合分子印迹膜,并通过电化学手段洗脱模板分子制得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MIP-Pd-AuNPs-ERGO/GCE)。该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充分结合了纳米材料、电化学技术以及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点,实现了对TBHQ的高效、快速分析检测,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60μg mL-1(ppm),检测限为0.046μg mL-1。将所制备的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应用于食用油中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精确度以及重现性,为食品中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基于碳量子点(CDs)/Fe3+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效应(PET)与TBHQ/Fe3+的络合反应两者之间的竞争作用,本章中,我们建立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开-关-开”型荧光传感检测方法对TBHQ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这种新型可转换式荧光传感器对TBHQ的检测范围在0.580μg mL-1之间,检测限为0.01μg mL-1。此方法在对复杂食物体系中的TBHQ进行检测时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良好的精确度,对含有标准样液的食用油样品进行检测,其结果显示其回收率为94.29%105.82%。因此,本方法为常规产品中TBHQ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荧光分析方法,同时,还可以对食品储存过程中TBHQ的滥用进行监测和控制。4.钼酸盐中的MoO42-和PG之间的有机钼酸酯反应生成有机钼酸酯复合物,该复合物能够特异性地猝灭g-C3N4纳米片的荧光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间接荧光猝灭的检测方法,用来灵敏、特异性地检测抗氧化剂PG。将此间接荧光猝灭型传感器用于PG的检测中,不仅分析时间较短并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线性范围是0.5200μg mL-1,检测限为0.11μg mL-1。通过将该传感器所得分析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证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准确性。该方法为抗氧化剂PG过度使用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荧光检测方法,为食品质量的安全控制提供了一个快速、灵敏和选择性良好的监控手段。

二、切勿滥用饲料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勿滥用饲料添加剂(论文提纲范文)

(1)牛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JL0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2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3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4 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2.2 全基因测序
        2.3 ISP模板的制备与富集
        2.4 上机测序
        2.5 测序数据处理
        2.6 基因组特征分析
结果
    1 药敏试验结果
    2 测序结果
        2.1 测序数据的处理
    3 基因组特征分析
        3.1 基因注释
        3.2 基因功能分类
        3.3 代谢通路分析
        3.4 毒力因子分析
    4 耐药基因分析
        4.1 染色体携带的耐药基因
        4.2 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乳酸菌
        1.1.1 乳酸菌概述
        1.1.2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进展
    1.2 细菌素
        1.2.1 细菌素的历史
        1.2.2 细菌素的概述
        1.2.3 细菌素的分类
        1.2.4 Ⅱa类细菌素生物学特性
        1.2.4.1 蛋白酶敏感性
        1.2.4.2 热稳定性
        1.2.5 Ⅱa类细菌素的抑菌机理
    1.3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1.4 乳酸片球菌素基因分子水平研究
        1.4.1 片球菌素结构模型
        1.4.2 片球菌素生物合成基因
        1.4.3 Ⅱa类乳酸菌素作用方式
    1.5 乳酸菌细菌素的应用
        1.5.1 生物防腐剂
        1.5.2 生物医疗
        1.5.3 乳酸菌素在畜禽中的应用
    1.6 乳酸片球菌素的应用前景
    1.7 潜在问题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乳酸片球菌
        2.1.2 指示菌
        2.1.3 感受态细胞
        2.1.4 克隆载体和修饰酶类
        2.1.5 试剂盒
        2.1.6 主要试剂
        2.1.7 仪器与设备
        2.1.8 培养基及缓冲液
    2.2 方法
        2.2.1 引物合成
        2.2.2 菌种活化
        2.2.2.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的活化
        2.2.2.2 指示菌的活化
        2.2.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生长曲线和培养液pH值变化的测定
        2.2.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的制备
        2.2.5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2.2.6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抑菌活性试验
        2.2.6.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抑菌作用的测定
        2.2.6.2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酸性产物排除试验
        2.2.6.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H_2O_2产物排除试验
        2.2.6.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对消化酶敏感性试验
        2.2.6.5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对酸碱的稳定性试验
        2.2.7 pedA基因的PCR扩增
        2.2.7.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基因组的提取
        2.2.7.2 PCR扩增pedA基因
        2.2.7.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7.4 PCR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2.2.8 pedA基因的克隆纯化
        2.2.8.1 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2.2.8.2 重组质粒pMD-pedA转入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2.2.8.3 重组质粒pMD-pedA的提取
        2.2.9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9.1 插入片段和载体PET-32a(+)的酶切处理
        2.2.10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10.1 PCR鉴定
        2.2.10.2 双酶切鉴定
        2.2.10.3 测序鉴定
        2.2.11 大肠杆菌中PET-pedA质粒的诱导表达
        2.2.11.1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2.2.11.2 重组菌PET-pedA的SDS-PAGE鉴定
    2.3 结果
        2.3.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生长曲线和发酵液pH值变化结果
        2.3.2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抑菌作用结果
        2.3.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酸性产物及H2O2产物排除结果
        2.3.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中抑菌物质对消化酶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中细菌素对酸碱稳定性试验结果
        2.3.6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细菌素基因的扩增、重组及原核表达
        2.3.6.1 pedA基因的PCR扩增
        2.3.6.2 重组pMD-pedA质粒PCR与双酶切鉴定结果
        2.3.6.3 重组表达载体PET-pedA质粒PCR与双酶切鉴定结果
        2.3.6.4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3.6.5 片球菌素SDS-PAGE蛋白表达结果
    2.4 讨论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鼠李糖乳杆菌对肉鸡益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益生菌的概述
        2.1 益生菌的定义
        2.3 益生菌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机理
    3 鼠李糖乳杆菌
        3.1 鼠李糖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2 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耐胆盐的能力
        3.3 鼠李糖乳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作用
        3.4 鼠李糖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3.5 鼠李糖乳杆菌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4 鸡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4.1 鸡的肠道菌群的组成
        4.2 肠道菌群的作用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鼠李糖乳杆菌体外益生性能的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鼠李糖乳杆菌耐受人工胃液的能力
        2.2 鼠李糖乳杆菌在人工肠液和胆盐中的存活率
        2.3 鼠李糖乳杆菌的抑菌能力
        2.4 鼠李糖乳杆菌的黏附能力
    3 讨论
第二章 鼠李糖乳杆菌对肉鸡肠道菌群和抗病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饲喂鼠李糖乳杆菌提高鸡的生长性能
        2.2 饲喂鼠李糖乳杆菌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
        2.3 饲喂鼠李糖乳杆菌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2.4 饲喂鼠李糖乳杆菌促进肠道菌群的健康
        2.5 鼠李糖乳杆菌促进脾脏、肝脏和盲肠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2.6 鼠李糖乳杆菌提高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
        2.7 鼠李糖乳杆菌促进鸡感染大肠杆菌后的免疫应答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2 大肠杆菌耐药引起危害
        1.2.1 动物疾病防控
        1.2.2 动物源食品安全
        1.2.3 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大肠杆菌耐药产生机制和消除方法
    1.4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4.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机制
        1.4.2 单味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药物与大肠杆菌菌液制备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2.2 中药水提物MIC测定
        2.2.3 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谱
        2.3.2 β-内酰胺类药物对大肠杆菌MIC的测定
        2.3.3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MIC测定
        2.3.4 中药水提物处理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MIC变化
    2.4 讨论
        2.4.1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与其活性成分关系
        2.4.2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
        2.4.3 中药水提物抑菌和消除耐药效果相关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测定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药物菌液制备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测定
        3.2.2 影印法测定山楂水提物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山楂水提物处理前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比较
        3.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消除率
    3.4 讨论
        3.4.1 山楂水提物的耐药消除效果
        3.4.2 耐药消除率的测定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及质粒DNA消除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药物菌液制备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
        4.2.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K-B双纸片法检测
        4.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ESBLs活性的影响
        4.3.3 多重耐药菌株质粒消除试验结果
    4.4 讨论
        4.4.1 大肠杆菌质粒和ESBLs的关系
        4.4.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ESBLs的关系
        4.4.3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质粒消除
    4.5 小结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简介

(5)酿酒酵母甘露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表达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AMPs
        1.1.1 AMPs简介
        1.1.2 AMPs分类
        1.1.3 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
        1.1.4 绵羊β-防御素(SBD)的研究进展
    1.2 益生菌
        1.2.1 益生菌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2.2 益生菌的分类
        1.2.3 酿酒酵母菌
        1.2.4 酿酒酵母菌细胞壁
        1.2.5 甘露聚糖
    1.3 识别真菌的模式识别受体
        1.3.1 CLRs
        1.3.2 TLRs
    1.4 识别甘露聚糖的受体
        1.4.1 Dectin-2
        1.4.2 TLR-2
    1.5 MAPK信号通路
        1.5.1 ERK1/2通路
        1.5.2 JNK通路
        1.5.3 p38通路
        1.5.4 其他MAPK通路
    1.6 NF-κB信号通路
        1.6.1 经典NF-κB信号通路
        1.6.2 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ORECs的体外分离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研究
        1.8.2 甘露聚糖对ORECs SBD-1表达的影响
        1.8.3 甘露聚糖诱导ORECs SBD-1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
2 试验一 ORECs的体外分离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耗材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绵羊瘤胃组织胰蛋白酶消化结果
        2.2.2 ORECs的原代培养结果
        2.2.3 ORECs的纯化及传代培养结果
        2.2.4 ORECs的鉴定结果
        2.2.5 不同体积配方冻存液对ORECs冷冻保护效果的影响
        2.2.6 复苏后ORECs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试验二 甘露聚糖对ORECs SBD-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耗材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传代细胞培养结果
        3.2.2 q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3.2.3 甘露聚糖刺激ORECs对SBD-1表达的影响
        3.2.4 甘露聚糖刺激ORECs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试验三 甘露聚糖诱导ORECs SBD-1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耗材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Dectin-2在ORECs内的表达检测结果
        4.2.2 甘露聚糖刺激ORECs后对Dectin-2和TLR-2表达的影响
        4.2.3 Dectin-2和TLR-2在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
        4.2.4 Syk在ORECs内的表达检测结果
        4.2.5 甘露聚糖可以激活Syk
        4.2.6 Syk在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
        4.2.7 甘露聚糖通过Dectin-2激活Syk
        4.2.8 甘露聚糖通过Syk激活MAPK和NF-kB信号通路
        4.2.9 甘露聚糖刺激ORECs不同时间对MAPK和NF-kB信号通路中各因子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4.2.10 MAPK和NF-kB信号通路在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6 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7)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JFL15抗菌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病原菌危害及抗生素滥用
        1.1.1 病原菌的危害
        1.1.2 抗生素滥用
        1.2 拮抗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2.1 芽孢杆菌简介
        1.2.2 芽孢杆菌基因组测序研究概况
        1.3 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
        1.3.1 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抗菌物质
        1.3.2 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抗菌物质
        1.3.3 挥发性的抗菌物质
        1.3.4 其他抗菌活性物质
        1.4 芽孢杆菌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1.4.1 抗菌物质的快速检测
        1.4.2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1.4.3 抗菌物质的结构鉴定
        1.5 芽孢杆菌抗菌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途径
        1.5.1 抗菌物质的生物合成机制
        1.5.2 抗菌物质的合成调控
        1.6 芽孢杆菌基因编辑技术概况
        1.6.1 同源重组基因敲除
        1.6.2 CRISPR-Cas9技术
        1.6.3 其他基因敲除方法
        1.7 暹罗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2.2.2 细菌的分离
        2.2.3 拮抗菌的筛选
        2.2.4 拮抗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2.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6 JFL15菌株抗菌谱的测定
        2.2.7 水产病原指示菌耐药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带鱼肠道中细菌的分离
        3.2 JFL15菌株的常规方法鉴定
        3.2.1 JFL15菌株的形态特征
        3.2.2 JFL15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3.3 JFL15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1 基因组DNA提取
        3.3.2 16SrDNA序列的扩增
        3.3.3 16SrDNA测序
        3.3.4 菌株的进化树分析
        3.4 水产病原菌耐药性的测定
        3.5 JFL15发酵上清液的抗菌谱测定
    4 讨论
        4.1 芽孢杆菌作为抗生物替代物的优势
        4.2 关于芽孢杆菌的鉴定
        4.3 关于菌株JFL15的抗菌活性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暹罗芽孢杆菌JFL15产抗菌活性物的发酵条件及其提取方法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
        2.2.2 种子液的制备及其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2.2.4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2.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 暹罗芽孢杆菌JFL15发酵液理化性质研究
        2.2.7 抗菌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研究
        2.2.8 不同方法提取的抗菌粗提物抗菌谱测定
        2.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生长曲线的测定
        3.2 暹罗芽孢杆菌JFL15发酵条件的优化
        3.2.1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3.2.2 培养基装液量的影响
        3.2.3 接种量的影响
        3.2.4 培养基起始pH值的影响
        3.2.5 培养温度的影响
        3.2.6 培养时间的影响
        3.2.7 转速的影响
        3.3 发酵上清液的理化性质研究
        3.3.1 对酶的稳定性
        3.3.2 对热的稳定性
        3.3.3 对酸碱的稳定性
        3.3.4 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3.3.5 储存时间的影响
        3.4 抗菌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研究
        3.4.1 最佳硫酸铵浓度的确定
        3.4.2 不同方法提取的抗菌粗提物抗菌谱测定及活性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发酵培养基选择
        4.2 发酵条件优化
        4.3 关于抗菌物质提取方法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JFL1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抗菌活性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菌株JFL15的全基因组测序
        2.2.3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基于全基因组比对的菌株JFL15鉴定
        2.2.5 菌株JFL15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的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测序与组装结果
        3.3 基因组测序质量控制分析
        3.3.1 GC含量与测序深度关联分析
        3.3.2 K-mer分析
        3.4 菌株JFL15全基因组基本概况
        3.5 比较基因组分析
        3.5.1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5.2 Core和Pan基因分析
        3.5.3 基于全基因组比较的菌株JFL15鉴定
        3.6 基因组特征功能分析
        3.6.1 COG功能分类
        3.6.2 GO功能分类
        3.6.3 KEGG代谢途径分析
        3.7 抗菌活性物质基因簇挖掘与分析
        3.8 抗菌物质合成通路分析
        3.8.1 抗生素的代谢途径
        3.8.2 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物质的代谢途径
        3.8.3 暹罗芽孢杆菌JFL15中的调控系统
    4 讨论
        4.1 基于全基因的菌株JLF15鉴定
        4.2 抗菌物质合成基因簇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抗菌活性物质基因检测
        2.2.2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抗菌活性物质基因检测
        3.2 挥发性抗菌物质的鉴定及活性分析
        3.2.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挥发性物质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3.2.2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挥发性抑菌代谢物鉴定
        3.3 硫酸铵沉淀抗菌活性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3.1 硫酸铵沉淀A组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3.2 硫酸铵沉淀B组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3.3 组份A1和B的抗菌谱测定
        3.4 盐酸沉淀抗菌活性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4.1 盐酸沉淀法对JFL15菌株抗菌活性物质的粗提
        3.4.2 SephadexLH-20凝胶层析分离
        3.4.3 制备型反向HPLC纯化
        3.4.4 纯化后活性物质的鉴定
        3.4.5 IturinA和BacillomycinF的MIC测定及抗菌机理研究
        3.5 乙酸乙酯萃取抗菌活性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5.1 SephadexLH-20凝胶层析分离
        3.5.2 制备型反向HPLC纯化
        3.5.3 纯化后活性物质的鉴定
        3.5.4 抗菌活性检测
    4 讨论
        4.1 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4.2 关于抗菌物质的鉴定
        4.3 关于提取方法研究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菌株JFL15中抗菌蛋白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基因组本地blast数据库的构建
        2.2.2 抗菌蛋白基因的挖掘
        2.2.3 暹罗芽孢杆菌JFL15抗菌蛋白基因的克隆
        2.2.4 抗菌蛋白基因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2.2.6 重组蛋白的表达
        2.2.7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抑菌活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基因组DNA提取
        3.2 抗菌蛋白基因的挖掘
        3.3 抗菌蛋白基因的克隆
        3.3.1 8种抗菌蛋白基因的扩增
        3.3.2 阳性克隆载体鉴定及测序
        3.4 抗菌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抗菌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3.4.2 抗菌蛋白疏水性分析
        3.4.3 抗菌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3.5 抗菌蛋白的表达
        3.5.1 原核表达载体的筛选
        3.5.2 抗菌蛋白的原核表达
    4 讨论
        4.1 关于原核表达载体选择
        4.2 关于蛋白表达量
        4.3 关于重组蛋白抗菌活性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尝试敲除cody基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5 培养基
        2.1.6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2.2.2 以cody基因为敲除靶点的同源重组敲除载体的构建
        2.2.3 暹罗芽孢杆菌JFL15的转化
        2.2.4 pHT-Cas9-gRNA敲除系统的鉴定
        2.2.5 pHT08-cody敲除系统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CRISPR-Cas9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
        3.1.1 pHT08质粒的提取
        3.1.2 cas9基因的扩增
        3.1.3 pHT08-Cas9质粒鉴定
        3.1.4 gRNA片段的扩增
        3.1.5 pHT08-Cas9-gRNA质粒鉴定
        3.1.6 电击转化结果
        3.1.7 转化子质粒提取及PCR鉴定
        3.1.8 Cas9蛋白诱导表达及纯化
        3.1.9 cody基因的敲除鉴定
        3.2 以cody基因为敲除靶点的同源重组敲除体系的构建
        3.2.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基因组DNA提取
        3.2.2 cody基因上、下游同源臂扩增
        3.2.3 pHT08-cody-up中间载体的鉴定
        3.2.4 pHT08-cody-up-down载体的鉴定
        3.2.5 电击转化结果
        3.2.6 转化子质粒提取及PCR鉴定
        3.2.7 同源重组法cody基因的敲除鉴定
        3.2.8 线性片段(up-Cm-down)转化敲除鉴定
    4 讨论
        4.1 暹罗芽孢杆菌JFL15转化
        4.2 同源重组敲除体系
        4.3 CRISPR-Cas9基因敲除体系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菌株JFL15的16SrDNA基因序列
附录B 8种(C、G、S、T、A2、AP、N、B1)抗菌蛋白的编码序列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肉鸭健康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肉鸭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肉鸭健康养殖的关键性措施
    2.1 选址和布局
        2.1.1 选址
        2.1.2 布局
    2.2 生产设施
        2.2.1 饲养设备
        2.2.2 辅助设施
    2.3 环保设施
        2.3.1 粪污处理
        2.3.2 资源化利用
        2.3.3 病死鸭无害化处理
        2.3.4 环境卫生
    2.4 管理及引种
        2.4.1 生产管理
        2.4.2 引种来源
    2.5 选种
        2.5.1 选种方法
        2.5.2 生产性能测定
    2.6 合理使用兽药
    2.7 合理选择消毒剂
    2.8 饲养管理操作方法
        2.8.1 温度
        2.8.2 密度
        2.8.3 洗浴
        2.8.4 饲料添加剂
        2.8.5 育成鸭限制饲养

(9)食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及沉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在养殖业使用概况
        1.1.1 抗生素
        1.1.2 抗生素在养殖行业的应用
    1.2 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传播元件
        1.2.1 转座子
        1.2.2 质粒
        1.2.3 整合子
    1.3 Real-time PCR在ARGs研究中的应用
        1.3.1 Real-time PCR技术概述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类
        1.3.3 食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现状
    1.4 RNAi技术-抑制ARGs的水平传播
        1.4.1 RNAi技术的发展历程
        1.4.2 RNAi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1.4.3 RNAi在原核生物中的应用潜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品中ARGs的定量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引物
        2.2.4 样品及菌株来源
    2.3 实验流程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2.4.2 样品总DNA提取
        2.4.3 样品总DNA的质量鉴定
        2.4.4 实时荧光绝对定量PCR检测
    2.5 结果
        2.5.1 样品总DNA的提取
        2.5.2 水产品及蔬果样品中ARGs的含量检测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肉类与粪便样品中ARGs的定量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2.3 反应引物
        3.2.4 样品及菌株来源
    3.3 实验流程
    3.4 实验方法
        3.4.1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3.4.2 样品总DNA提取
        3.4.3 样品总DNA质量检测
        3.4.4 实时荧光绝对定量PCR检测
    3.5 结果
        3.5.1 肉类产品ARGs定量结果
        3.5.2 粪便样品ARGs定量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si-RNA的设计及表达载体的合成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样品及菌株来源
    4.3 实验流程
    4.4 实验方法
        4.4.1 si-RNA序列的设计
        4.4.2 构建si-RNA表达载体
    4.5 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Real-time PCR检测si-RNA对intI1 mRNA表达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2 主要实验材料
        5.2.3 实验引物
        5.2.4 实验菌株来源
    5.3 实验流程
    5.4 实验方法
        5.4.1 制备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
        5.4.2 PGPU6/GFP/Neo-siRNA电转至E.coli BL21(DE3)
        5.4.3 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目的基因含量变化
    5.5 结果
    5.6 讨论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食品抗氧化剂TBHQ和PG电化学及荧光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
    1.3 新型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检测中的应用
        1.3.1 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2 荧光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
        1.3.3 比色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5 与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4 食品抗氧化剂及其检测技术研究概况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酚类抗氧化剂
        1.4.2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酚类抗氧化剂
        1.4.3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酚类抗氧化剂
        1.4.4 抗氧化剂检测新技术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氧化剂TBHQ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2.3 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2.2.4 高相液相色谱法检测抗氧化剂TBHQ的样品预处理
        2.2.5 电化学检测抗氧化剂TBHQ的实验条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抗氧化剂TBHQ的电化学检测原理
        2.3.2 AuNPs/ERG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3.3 抗氧化剂TBHQ和 BHA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3.4 抗氧化剂TBHQ检测条件优化
        2.3.5 抗氧化剂TBHQ和 BHA的电化学检测
        2.3.6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抗氧化剂TBHQ和 BHA的检测性能评价
        2.3.7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抗氧化剂TBHQ和 BHA选择性和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氧化剂TBHQ电化学分子印迹检测方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纳米材料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4 样品准备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3.2.5 电化学分子印迹法测定TBHQ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氧化剂TBHQ电化学分子印迹技术检测原理
        3.3.2 基于纳米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电极的表征
        3.3.3 电化学分子印迹技术检测抗氧化剂TBHQ的性能评价
        3.3.4 实际样品中抗氧化剂TBHQ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氧化剂TBHQ荧光分析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
        4.2.4 实际样品的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2.5 抗氧化剂TBHQ的荧光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氧化剂TBHQ的荧光分析法检测原理
        4.3.2 形态学特征和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4.3.3 抗氧化剂TBHQ荧光测定分析条件优化及机理分析
        4.3.4 荧光检测抗氧化剂TBHQ
        4.3.5 干扰性能研究
        4.3.6 抗氧化剂TBHQ检测的方法学验证及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氧化剂PG的间接荧光猝灭型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5.2.2 实验所需主要设备
        5.2.3 荧光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及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5.2.4 抗氧化剂PG的荧光测定
        5.2.5 样品预处理和HPLC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氧化剂PG荧光检测机理分析
        5.3.2 g-C_3N_4纳米片的表征
        5.3.3 抗氧化剂PG分析条件优化
        5.3.4 基于g-C_3N_4纳米片的荧光分析法检测抗氧化剂PG
        5.3.5 抗干扰性能研究
        5.3.6 荧光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切勿滥用饲料添加剂(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JL0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D]. 贾文博. 延边大学, 2020(05)
  • [2]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D]. 陈亚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鼠李糖乳杆菌对肉鸡益生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从钺. 扬州大学, 2020
  • [4]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D]. 刘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5]酿酒酵母甘露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表达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D]. 金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6]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7]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JFL15抗菌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解析[D]. 许本宏.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肉鸭健康养殖技术要点[J]. 吴国安. 福建畜牧兽医, 2017(06)
  • [9]食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及沉默研究[D]. 王慧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食品抗氧化剂TBHQ和PG电化学及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 岳晓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不要滥用饲料添加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